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能海上師全集之二 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P18

  ..續本文上一頁理寄托于事。印度西藏常有廢事密而修理密,則失密法之作用,以密法爲事理合修,不能偏一故。但有事而能攝理,唯理不能兼事,故不能輕事密。(輕視事相,在密教爲犯戒,又要知事相是幻化。)然亦當知事密如夢幻泡影,次入微細密,了知法界緣起,種現相續而明普遍密,真如無生之義;又了知隱顯密,性相顯密唯一無二,即總持密,謂總持一切真俗而發圓頓菩提心,即爲境善巧。

  丙二、對治善巧。又分爲二。(二障易除)

  丁一、能治善巧:即斷惑之作用殊妙,由信解歸依發心教乘次第力故,(道品等)得深厚之加持故,信解自心不思議力,信解真空理故,具足持戒力故,信解業不思議因果力故,信解法界緣起力故。

  丁二、所治善巧:即能治能知微細惑故,諸障不障故,衆魔不擾故,遣除退墮別具方便故,因苦愚昧能解救故,由能治力強,諸惑猶點雪入爐,惑不我害故,方便衆多難除之習氣易除故,能令智等資糧,速得圓滿。

  微細惑智不現行之微細煩惱,此謂痼疾。所謂粗煩惱易治,細煩惱難知,密乘中斷煩惱,唯特別治習氣。(密乘注重對治習氣,如內地禅宗。)以先修共同道時,粗煩惱已斷,至入密乘,但除細惑。修行者粗煩惱斷後,每每謂無煩惱,實則細煩惱猶存。于是本尊對于自謂無貪者,以極順緣加持之,引起他貪種子,俾知細煩惱猶存,而後方努力以求斷除。對于自謂無瞋者,以極違緣加持之,引起他瞋種子,俾知細煩惱猶存,而後方努力以求斷除,此是先鈎起煩惱而後斷之方便。其他或現忿怒相,或現雙身相,皆是此法門。此謂以毒攻毒,若用此法不善巧,反受其害,諸障不障,方便法多,如降伏、增益、敬愛、息滅等法,可除障而亦不爲衆魔所擾,遣除退墮,別具方便。謂相應時,謂護法及本尊,有護持故。愚昧解救,謂修白文殊法,可以開智。能治力強,謂前之真空信解力等所治煩惱,能使速斷。如鴻爐點雪,惑不我害,喻如蛇無須不能毒人,以能治力強故。方便衆多,謂有何習氣,即有方便除之。智等謂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叁智也。

  丙叁、時劫善巧(果道立成):時屬假法,無起無盡。中間不住,叁世無從安立,論雲無方距果遠,果近善方便,成佛時劫遠近,視方便如何耳。

  假法屬不相應行法(參考《百法明門論》),叁大阿僧祇劫成佛者,乃對治之方便,如了知一切法無自性,即慧資糧,悲心圓滿,即福資糧。成佛無定時,福慧雙足即成佛,非于時上計也。

  又叁大阿僧祇劫成佛,及立地成佛,二說皆是,然亦皆不可執著。如果煩惱障、所知障,一切斷盡,當然成佛。不關時間之長短。何以故?時間是假法故。

  丙四、資糧善巧(有進無退):謂由善對治,二空易證,能方便故(如普賢供雲等法),福資糧易成。

  二空易證,謂人空法空。解方便,謂如普賢供雲等。此即意供養,亦即觀想供養,能令施波羅蜜圓滿,事供養能去悭貪之心,有斯二種,則福資道成,此但就供養而言,推之前五波羅蜜,皆具善巧方便。

  丙五、師資糧善巧(意不能擾):謂求如量師,得法流甘露,滋養慧身;得有形無形之攝護。不墮邪險;指示道途之曲直險易,無迂回遲緩,不入疑怖之林,穩速至家故。

  如量師謂性相,顯密具足,堪爲人師。(如量師是程度極高之師,此等密教師,頗不易尋,與前具十資格者亦不同。),顯教喻家業田産,密宗喻家主,謂家主善用家産,即密宗善起顯教之用。法流甘露,謂直承上師之法乳,有承傳之力。攝者或以財或以法攝受。護者謂以無畏施種種防護。有形攝護,謂現身語意種種威儀等。無形攝護,謂加持力,此于信仰恭敬供養中得。不墮邪險,謂對于佛法,不起斷善之事。對于外道,不起破見破戒之事。度衆生須有捷徑之法,如依菩提道次第而修行,則實速而無險也。

  乙八、無知密:認同妖術,不親知識,妄評是非,顯密異轍而觀。執此以謗彼,劣慧遇迷,故見爲密。

  甲二、密器之鑄成。約分爲四。即乙一、俱足修持菩提。 乙二、學習完全次第(廣行、深修)之教理。乙叁、分全證得(加持、空理),而生之密乘信願。乙四、總頌。

  乙一、俱足修持菩提。

  又分爲二、即願心與戒行。如次。

  丙一、願心。

  頌雲:

  未修菩提心,他人不若己,怨親了了別,

  愛憎心不平,若佩法王玺,自他同害困。

  雲何密器,謂有願心戒行,具了解深般若,始堪承受密法,爲密乘之器。喻獅子乳須盛以琉璃瓶,否則必壞。願心、戒行二者爲菩提心原素,亦爲密乘原素。如修上士道中知母六分,即菩提願心;須常修上士道中知母六分,即菩提願心。修此願心,須修平等舍心,怨親無別,同體而觀,否則自他均受害困也。

  丙二、戒行。

  頌雲:

  無戒行無力,不堪有所涉,如不火之器,仍無異土壞,

  叁聚戒不全,漏池難蓄水,根基既壞殘,密戒無由生。

  叁聚戒,謂七衆別解脫律儀戒,攝善戒,饒益有情戒。叁聚戒不全,謂無別解脫戒,則菩薩戒不生,密戒亦不起。故修密乘者,須修菩薩之願行,及菩薩之戒行。若但有願無行,無作用;但有行無願,無力。此就願行二者言,若單就行言,無戒行亦無力也。

  乙二、學習完全次第(廣行、深修)之教理。

  頌雲:

  不知深般若,圓成難修學,不學廣般若,生起艱于行,如醫師藥匠,

  不解醫科理,難于身勤劬,不獲勝利譽,無方便教他,害人亦害己。

  深般若不知,則圓成次第難學;廣般若不知,則生起次第難行。方便謂依菩提道次第,修成密器後入密乘,則如理無礙,人己俱無害也。

  乙叁、分全證得(加持、空理)而生之密乘信願。

  頌雲:

  不解空無我,信願皆不實,由他信心生,可由他不信,

  執我若芭蕉,安可坐梁柱,堂殿功未完,不風雨而傾,

  廣大堅實法,必安金剛地,未親受加持,信願不堅固,

  信由他自毀,不堪有緣違,修行力複鮮,寶山未親見。

  空無我指人空我空,法我空言。執我若芭蕉,喻我無實,猶芭蕉之無實也。金剛地,謂一切法無我、無自性,如未全證空理,亦須分證空理,始生密乘之信願。總之,教理不明作用難起。大般若第四分、第五分及菩提道次第,此二者爲學密教者不可缺乏最少限度,又禅宗重解空性,學密教最相宜。

  乙四、總頌。

  頌雲:

  菩提心戒心,深廣般若理,證空加持力,

  二者之信願,合叁分由六,缺一器非善。

  缺一器非善,謂于六者缺一,即非善密器也。

  甲叁、擇師法。約分爲叁。即乙一、揀除者。乙二、應具者。乙叁、總法則。如次。

  乙一、揀除者。約分爲四。丙一、多忿恚而不具悲心。丙二、貪名聞利養而無厭足。丙叁、持己傲慢而無防護。丙四、谄曲而不正直。

  擇師時,如具上四種即宜揀除,而不依止。

  乙二、應具者。約分爲十。

  丙一、住調伏。

  頌雲:動止要中律,不越顯密戒。

  住調伏謂住戒也。

  丙二、具叁慧。

  頌雲:二教聞思修,叁慧具不缺。

  二教謂顯密教,叁慧謂聞慧、思慧、修慧。

  丙叁、有忍力。

  頌雲:

  于功德(顯密)及證,修行諸方便,神通等甚深,秘藏不顯現。

  修行方便謂菩提道次第。神通不現,謂雖有神通,不輕易顯示也。

  丙四、性沈毅。

  頌雲:作業性堅忍,重諾事不掉。

  謂賦性沈毅,能耐堅忍,凡所作業,務必有成,總不使有始鮮終也。

  丙五、善傳授。

  頌雲:

  于觀機施教,具方便善巧,次第若登高,初中後不謬。

  善傳授者,先令由菩提道次第中,下、中、上士修起,後入密乘,所謂登高必自卑,此即善巧方便也。

  丙六、具悲心。

  頌雲:爲報酬佛恩,令正法不淪,不忍心攝受,非利養恭敬。

  謂具大悲心之師,爲正法不斷,故以不忍之心,攝受弟子也。

  丙七、善論議。

  頌雲:依顯密法相,能遮表抉擇,開合不違量,傍通複中理。

  論議中有遮诠(猶現在論理學所謂否定),有表诠(猶現在論理學所謂肯定)。性宗度生時,多用遮诠;相宗度生時,多用表诠。抉擇時或開或合,不違因明之比量;即使觸類旁通,以爲引申,亦複能中理,此之謂善論議。

  丙八、精曼荼。

  頌雲:于密教事相,善精密了辦。

  曼荼謂壇城,如壇城中何門,其中如何建造,及密教中手印等,皆爲表理,事明理亦明,必須善了解,尤須精密也。

  丙九、解加行。

  頌雲:種種陀羅尼,修行助道等,一一皆具足,實習之修智。

  謂有實修之智慧,故能解了諸陀羅尼及助道等法也。

  丙十、根調寂。

  頌雲:

  雖不具相好,內德實充盈,外儀亦可表,

  慈威而調純,言少言必當,見者生欽敬。

  外儀可以表謂見外相煩惱輕,即現諸根調寂,而知內德充盈也。

  以上擇師十德,若顯教但具一二即可;密乘擇師,非全具不可也。如此十德雖難尋,若密器成就之人,自易獲得。或本尊示現,或由他緣會合。其所難者,難得密器成就耳。或有善知識障,不易尋師,然密成就,此障亦易除也。

  乙叁、總法則。

  頌雲:

  得師先共住,親近經多旬,若不互觀察,皆得越法罪,

  功德要求全,密乘無開許,師德若不全,悉地無堪能,

  若得真依怙,終身應依止,依止勿乖法,乖法地獄淪,

  當視之如佛,悉地現身證。

  互觀察,謂師觀察弟子叁月,乃至六年後,始可傳法;弟子觀師亦複如是,始住依止,否則師、弟俱墮也。功德求全,謂密乘擇師應具十種功德,不同顯教但其一二可往受教,以密無開許故。悉地,謂成就,若無具德之師,則悉地無出也。終身依止,謂既得具德之師,須常常依止,以多依止,則悉地速成故。勿乖法,謂密乘有依止師之法,勿相違也,依止師有許多受益之處,如經書、法器、寺可以承受。又具德師常有護法神護持,則弟子亦蒙加被也。

  甲四、受學密乘戒。

  頌雲:

  求得如量師,進應受密戒,自他力皆強,悉地現身護,

  越誓險中險,現前生苦受,乃至殺自他,死複墮燒煮。

  如量師,謂具德之師。若得具德師即應進受密戒,有師有戒始克現身成就。越誓謂越誓句,即叁昧耶,又謂願戒;密乘犯戒,立地受苦。墮燒煮,謂墮地獄。

  甲五、修行要道。分二。

  乙一、依止。

  頌雲:

  成悉地由師,是執金剛說,一切實了知,全賴師悅樂,

  戒初事師頌,應學應當作,總意樂加行,智者慎勿忽。

  執金剛謂大日如來,事師頌謂受戒之前,當依事師五十頌本行持。事師無別法,如事父母同,有智慧之人,切勿輕忽事師之法,以師出悉地故。

  乙二、修行。

  頌雲:

  由密器鑄成,複得無上師,戒體善取持,依止並如法,

  達解二藏理,叁密事精能,附修諸要則,一一鹹若命,

  次第複完全,穩速得現證,現身定成佛,經言非空論。

  戒體謂無谄诳心,從師前受,始得戒體。二藏謂生起次第、圓成次第。叁密謂身口意叁密。精能謂精通生圓二次第,附修法如施食等。現證謂見道。經言非空論,謂依金剛乘修法,現身決定成佛,非空言耳。

  頌雲:

  稽首禮叁身,聖言並現證,具戒勤修者,諸乘得果聖,

  願大慈加護,我乃父母身,悉發金剛願,入廣大教乘,

  能次第進修,能穩速登聖,自他魔陣中,凡入皆必勝,

  速成滅魔軍,娑婆土城淨,複相續無間,如來叁身證。

  此謂依菩提道次第,修學圓滿之總結發願。自稽禮叁身,至諸乘得果聖爲叁寶。謂修滿金剛乘後,于叁寶前發願,懇求加持護念,我及六道父母衆生,皆入金剛乘,而穩速登聖也。自魔謂煩惱魔,五陰熾盛魔。他魔謂病魔天魔等,此謂依菩提道次第進修,則凡入自他魔陣,皆必獲勝。所謂轉娑婆爲淨土,即身證得佛之法報化叁身也。

  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終。

  笨人毛堃恭敬錄入

  回向偈:

  聖菩提心極珍貴,諸未生者令生起,

  令已發起不衰退,輾轉增上恒滋長。

  

《能海上師全集之二 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