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能海上师全集之二 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P17

  ..续本文上一页,凡关于身口意三业者,皆依次而修,绝不倒转。佛所令止者不作,佛所令行精进。

  (6)、生善。

  颂云:

  能依此善学,无错不倒反,行空不住空,了空不作证,

  由正空见生,亦不坏余义,欲学修不断,转起勤施与,

  于戒能正受,受已能住持,复相续而转,解空性大悲,

  发生大忍持,圣者诸所作,能学能修行,恒常力精进,

  静处解脱生,乃至究竟边,般若悲皆具,皆回向有情。

  依此善学,谓依此般若而善学。无错不倒反(即次第,次第最重要。),谓依菩提道次第修习,不错不倒。由三士前导亲近善知识起、渐次修至大士,于其中无越级而修,则菩提心之轮,自易动转六波罗蜜亦易行修矣。

  行空不住空,谓菩萨行空为用,住于因果而不住恶空。此行空不住空,禅宗处处注意者在此。

  了空不作证,所谓此是学时,不是证时,如果大地平沉,此际仍当作观,不可证空也。

  由正空见生者,谓由般若见而生。亦不坏余义者,谓不坏前五度波罗蜜。欲学修不断者,谓已得正空见,还要时时修学而不间断。转起勤施与者,谓证般若后起用;质言之,即得般若后,重行五度等以增福也。有施之因,则于人道享福报,有福报之凭藉,方易修行。但修行必依戒律,而不致堕恶趣。于戒能正受者,即于师前正受戒律。受已能住持者,即受戒已能住于净戒,持而不犯,设或有犯,忏悔复原,故相续而转。解空性大悲二句,谓解空性及大悲,方能得大忍持。圣者诸所作,谓诸佛及菩萨之难行苦行。能学能修行,谓不以难苦而自阻,恒常力精进,谓如此常常精进,而修止观。无止观不能生般若,但有般若无大悲,固无度生之行;有大悲无般若,亦无度生之智,二者皆须具足也。

  般若大悲,自是至究竟边后方能圆满究竟边,即到彼岸之义。回向有情,谓修六度皆为一切有情。前五波罗蜜为般若波罗蜜助伴之俱有伴,故无前五度,则第六度无作用也。五度如电灯、电车、电报等,般若如电;将般若置之五度中,犹将电置之电灯、电车、电报中,如此大作用方起,非五度外别有一个般若也。

  (五)依止何人学习般若?

  颂云:

  具调伏寂静,惑除三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论议,

  悲深离退息,十德堪依止,复解般若理,圆满之教义,

  得方便善巧,能作之正士,完全次第知,如法引随引。

  调伏谓戒、寂静谓定,惑除谓慧,有勇以下十德之师堪能依止学习般若。圆满教义,谓深广皆具。能作之正士,谓师不但知,而且能行,具依次第,如法引导也。

  (六)、如是学修般若之果如何?

  颂云:

  若善修学人,了证般若理,不执蕴处界,谛缘诸度等,

  流转还灭法,智照皆如幻,度一切苦厄,知色空义故,

  是心无挂碍,亦无诸恐怖,离颠倒梦想,得究竟涅槃,

  及至大菩提,悉由佛母生,能闻如是法,福慧无比价,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了证般若理,谓了解修证般若之理,闻思为了修为证。蕴、处、界,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谛、缘、度,谓四谛、十二缘起、六度。以上皆不执著,善能学。流转法,谓蕴、处、界,有为法。还灭法,谓谛、缘、度,无为法。智照如幻,谓照见五蕴皆空之义。知色空义,谓知色有无自性、知空无有作用,即行空不住空之义。住空即有挂碍,住有亦有挂碍,了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无挂碍。为色挂碍,为空挂碍,皆不自在。若无挂碍,自无恐怖,亦自能远离颠倒梦想,而得究竟涅槃矣。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谓过去如梦、现在如幻、身子如泡、业果如影、世事如露、刹那如电,此六喻有为法不实,不可贪著,应作如是观。谓应起般若正见,而修无为法也。

  甲四、四摄法。分四。

  总说。

  颂云:

  六度成自利,四摄能益他,成佛胜资粮,上士应善寻,

  难行菩萨道,见闻惊怖生,当念诸菩萨,其初亦如我,

  若先作愿欲,渐渐小小行,串习时分多,不加功任运。

  乙一、布施:如前六度中说,而偏在摄他,谓摄受眷属,令修善行,须彼欢喜,应以资财,饶益其身,既欢喜已,教令必从,乃令修道。

  (出庄严经论)

  颂云:

  施同示劝学,自亦随顺转,是为爱乐语,利行及同事,

  施相同度说,而意在摄他,令彼心欢悦,成就闻法器。

  乙二、爱语:于所化机,开示诸度。谓以可爱语,除其无知,断其疑惑,令其正受法义,此中复分顺世语及正法语。

  颂云:爱语除无知,断疑受法义,或顺世间言,或依法正语。

  乙三、利行:如所教义,令所化机,如实修行,或令正受。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者令得解,又应行难行利行有三:(一)、少善根者。(二)、大财位者。(三)、习外道者。

  颂云:

  利行令实修,所教众法义,未成令成熟,已成令解脱,

  若善根弱小,大财势名位,曾习外道类,勤劳多方引。

  乙四、同事:教他所修,自亦应修,与彼同学,不语之语,自身能行,他必从之;自身不行,强令他行诤讼无益,故当同事。

  颂云:

  同事自能行,恒常力精进,虽不教彼修,相习亦随转,

  口说正教理,自身不能行,诤讼难益他,调人勤调己。

  伍、密乘修法。

  约分为五。甲一、密义略释。甲二、密器之铸成。甲三、择师法。甲四、受学密乘戒。甲五、修行要道。试依次说明之如后。

  甲一、密义略释。约分为八。即乙一、尊贵密。乙二、微细密。乙三、普遍密。乙四、隐显密。乙五、总持密。乙六、发心密。乙七、次第密。乙八、无知密是也如次到。

  乙一、尊贵密:尊者诸曼荼拿,如帝宫不可尽人游观。贵者密符印契,如得国玺,不可凡人皆持,故见为密。

  金刚乘即密乘,密义略释,即密乘大意。以前三士道,为显密共同道,学密乘者,须先修共同道,修起五根五力,有作用时,方堪为密器成就。此略释八种中,前七为正义,后一为破邪义。曼荼拿为本尊住处,摄受修行之所;又曼荼拿谓身、土、法合一;曼荼拿亦净土,净土不尽是曼荼拿,广大曼荼拿,即摄一切曼荼拿。大灌顶时始入曼荼拿,如结缘灌顶,任何人皆可,若正修灌顶,非密器成就不能授。灌顶是决定成本尊故十地为灌顶位,谓决定成佛也。密符印契,谓总持身口意三密一切之印。如修何本尊,其中印契,各各不同,要之皆为表法。如无戒者,未忏悔者,或密器未成就者,均不能传授,故不能尽人皆得也。

  乙二、微细密:法界缘起,种子相续,三轮各各不思议用,及三业互用,如是如是,细微细微。世人不知密教中详示修学方规,渐令开悟,以常人粗心缺学,不善了知,故以为密。

  前尊贵密谓事密,此微细密谓理密。密乘之佛相坛城及大仪轨,皆表法界缘起,即心所缘境。法界无缘起,由界无生阿字转变而起,即唯心不思议力业用所现故。种子相续,谓种子熏现行,现行熏种子,种子又自相熏;即净种子熏净,染种子熏染,相续不断。三轮谓身轮,如身手结印是;音轮如诵咒是;意轮如种种观想是。三业并用,谓身能起口意作用,口能起身意作用,意能起身口作用,又三业同时起作用,亦谓三业互用。如是如是,细微细微,谓密乘中生起次第,即显亲王所译为起分者,显教但讲法界缘起,密乘即于此中起作用也。

  乙三、普遍密:真如道理,普能含摄,遍入无间,圆裹十方,贯衔三世。如大白伞盖,即是一切性空、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无为、菩提道,名异体同,凡夫日用而不自觉,教中处处指引,故说为密。

  前微细密表俗谛,此普遍密表真谛,谓阿字观如修仪轨,首念观空咒(喻娑巴瓦苏打等),念毕观空,初事空,次理空。空中阿字变成如何如何,谓阿字为不生义,一切法不生而生。所谓缘生,最要者,缘起中不可忘性空,性空中不可忘缘起。以上由真如道理起,至菩提道止,其中虽有各各名,名异则体同也。

  乙四、隐显密:如一法上,法法俱足,此显彼隐,此隐彼显;密是显之密,有则双存,无则并遣。若不知显,则不了密之性相;若不知密,则不悉显之作用。故密固密,显亦密;显固显,密亦显,以不知故,均觉为密。

  能见者为显,不见者为密。佛法上有显密,执真废俗,世法亦如是。显为性相,密为作用,凡夫不了,惟执一方,执显失密,执真废俗,不知波即水,水即波,二者无别。然于一法见一切法,此非初学者所能,唯地上菩萨始克证之。故菩萨之智名道种智,谓随拈一法,皆能一法上明了种种也。

  乙五、总持密:随举一法,持一切法,无不具备。如发心功德,万善齐张,阿字义门,诸恶尽灭;乃至戒定慧道度摄等行,闻思修法境行果事,无量诸法,摄于一法之上,功用齐起,无不圆具。此惟善习者能知,故称为密。

  乙六、发心密:由其了解上说圆顿境义,并知下文次第力用之法,深明发心成佛因果,理事一贯之义相作用,而起发菩提心之次第修行,有异乎平常断惑证真之力用,超越时间,因果同时。(如是发菩提心之用,世人不知,或知而不信,或行不如法,故称为密。)

  谓有前五密之境,始发心发菩提心,即与诸佛齐等,生如来家。

  所谓佛心,即不舍一众生之念,如此发心,则烦恼易断,而无一怨有情,故悲心充满法界也。

  乙七、次第密:次第者方便善巧之谓。云何善巧?由理事圆融,诸法齐修而不纷乱;并能与各各相应,同时具足之微妙次第作用,以得诸法善巧。故能二智速圆。二障易除,果道立成,有进无退,魔不能扰。庸常莫知,故称为密。

  方便谓悲,善巧谓智。二智速圆,谓境善巧;二障易除,谓对治善巧;果道立成,谓时劫善巧;有进无退,谓资粮善巧;魔不能扰,谓师资善巧。试分诠五种如次。

  丙一、境善巧:谓了前五者密义故。(二智速圆)

  了解五密义谓了尊贵密,曼荼拿密符印契为事密,依事显理,谓…

《能海上师全集之二 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