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能海上师全集之二 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P18

  ..续本文上一页理寄托于事。印度西藏常有废事密而修理密,则失密法之作用,以密法为事理合修,不能偏一故。但有事而能摄理,唯理不能兼事,故不能轻事密。(轻视事相,在密教为犯戒,又要知事相是幻化。)然亦当知事密如梦幻泡影,次入微细密,了知法界缘起,种现相续而明普遍密,真如无生之义;又了知隐显密,性相显密唯一无二,即总持密,谓总持一切真俗而发圆顿菩提心,即为境善巧。

  丙二、对治善巧。又分为二。(二障易除)

  丁一、能治善巧:即断惑之作用殊妙,由信解归依发心教乘次第力故,(道品等)得深厚之加持故,信解自心不思议力,信解真空理故,具足持戒力故,信解业不思议因果力故,信解法界缘起力故。

  丁二、所治善巧:即能治能知微细惑故,诸障不障故,众魔不扰故,遣除退堕别具方便故,因苦愚昧能解救故,由能治力强,诸惑犹点雪入炉,惑不我害故,方便众多难除之习气易除故,能令智等资粮,速得圆满。

  微细惑智不现行之微细烦恼,此谓痼疾。所谓粗烦恼易治,细烦恼难知,密乘中断烦恼,唯特别治习气。(密乘注重对治习气,如内地禅宗。)以先修共同道时,粗烦恼已断,至入密乘,但除细惑。修行者粗烦恼断后,每每谓无烦恼,实则细烦恼犹存。于是本尊对于自谓无贪者,以极顺缘加持之,引起他贪种子,俾知细烦恼犹存,而后方努力以求断除。对于自谓无瞋者,以极违缘加持之,引起他瞋种子,俾知细烦恼犹存,而后方努力以求断除,此是先钩起烦恼而后断之方便。其他或现忿怒相,或现双身相,皆是此法门。此谓以毒攻毒,若用此法不善巧,反受其害,诸障不障,方便法多,如降伏、增益、敬爱、息灭等法,可除障而亦不为众魔所扰,遣除退堕,别具方便。谓相应时,谓护法及本尊,有护持故。愚昧解救,谓修白文殊法,可以开智。能治力强,谓前之真空信解力等所治烦恼,能使速断。如鸿炉点雪,惑不我害,喻如蛇无须不能毒人,以能治力强故。方便众多,谓有何习气,即有方便除之。智等谓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智也。

  丙三、时劫善巧(果道立成):时属假法,无起无尽。中间不住,三世无从安立,论云无方距果远,果近善方便,成佛时劫远近,视方便如何耳。

  假法属不相应行法(参考《百法明门论》),三大阿僧祇劫成佛者,乃对治之方便,如了知一切法无自性,即慧资粮,悲心圆满,即福资粮。成佛无定时,福慧双足即成佛,非于时上计也。

  又三大阿僧祇劫成佛,及立地成佛,二说皆是,然亦皆不可执著。如果烦恼障、所知障,一切断尽,当然成佛。不关时间之长短。何以故?时间是假法故。

  丙四、资粮善巧(有进无退):谓由善对治,二空易证,能方便故(如普贤供云等法),福资粮易成。

  二空易证,谓人空法空。解方便,谓如普贤供云等。此即意供养,亦即观想供养,能令施波罗蜜圆满,事供养能去悭贪之心,有斯二种,则福资道成,此但就供养而言,推之前五波罗蜜,皆具善巧方便。

  丙五、师资粮善巧(意不能扰):谓求如量师,得法流甘露,滋养慧身;得有形无形之摄护。不堕邪险;指示道途之曲直险易,无迂回迟缓,不入疑怖之林,稳速至家故。

  如量师谓性相,显密具足,堪为人师。(如量师是程度极高之师,此等密教师,颇不易寻,与前具十资格者亦不同。),显教喻家业田产,密宗喻家主,谓家主善用家产,即密宗善起显教之用。法流甘露,谓直承上师之法乳,有承传之力。摄者或以财或以法摄受。护者谓以无畏施种种防护。有形摄护,谓现身语意种种威仪等。无形摄护,谓加持力,此于信仰恭敬供养中得。不堕邪险,谓对于佛法,不起断善之事。对于外道,不起破见破戒之事。度众生须有捷径之法,如依菩提道次第而修行,则实速而无险也。

  乙八、无知密:认同妖术,不亲知识,妄评是非,显密异辙而观。执此以谤彼,劣慧遇迷,故见为密。

  甲二、密器之铸成。约分为四。即乙一、俱足修持菩提。 乙二、学习完全次第(广行、深修)之教理。乙三、分全证得(加持、空理),而生之密乘信愿。乙四、总颂。

  乙一、俱足修持菩提。

  又分为二、即愿心与戒行。如次。

  丙一、愿心。

  颂云:

  未修菩提心,他人不若己,怨亲了了别,

  爱憎心不平,若佩法王玺,自他同害困。

  云何密器,谓有愿心戒行,具了解深般若,始堪承受密法,为密乘之器。喻狮子乳须盛以琉璃瓶,否则必坏。愿心、戒行二者为菩提心原素,亦为密乘原素。如修上士道中知母六分,即菩提愿心;须常修上士道中知母六分,即菩提愿心。修此愿心,须修平等舍心,怨亲无别,同体而观,否则自他均受害困也。

  丙二、戒行。

  颂云:

  无戒行无力,不堪有所涉,如不火之器,仍无异土坏,

  三聚戒不全,漏池难蓄水,根基既坏残,密戒无由生。

  三聚戒,谓七众别解脱律仪戒,摄善戒,饶益有情戒。三聚戒不全,谓无别解脱戒,则菩萨戒不生,密戒亦不起。故修密乘者,须修菩萨之愿行,及菩萨之戒行。若但有愿无行,无作用;但有行无愿,无力。此就愿行二者言,若单就行言,无戒行亦无力也。

  乙二、学习完全次第(广行、深修)之教理。

  颂云:

  不知深般若,圆成难修学,不学广般若,生起艰于行,如医师药匠,

  不解医科理,难于身勤劬,不获胜利誉,无方便教他,害人亦害己。

  深般若不知,则圆成次第难学;广般若不知,则生起次第难行。方便谓依菩提道次第,修成密器后入密乘,则如理无碍,人己俱无害也。

  乙三、分全证得(加持、空理)而生之密乘信愿。

  颂云:

  不解空无我,信愿皆不实,由他信心生,可由他不信,

  执我若芭蕉,安可坐梁柱,堂殿功未完,不风雨而倾,

  广大坚实法,必安金刚地,未亲受加持,信愿不坚固,

  信由他自毁,不堪有缘违,修行力复鲜,宝山未亲见。

  空无我指人空我空,法我空言。执我若芭蕉,喻我无实,犹芭蕉之无实也。金刚地,谓一切法无我、无自性,如未全证空理,亦须分证空理,始生密乘之信愿。总之,教理不明作用难起。大般若第四分、第五分及菩提道次第,此二者为学密教者不可缺乏最少限度,又禅宗重解空性,学密教最相宜。

  乙四、总颂。

  颂云:

  菩提心戒心,深广般若理,证空加持力,

  二者之信愿,合三分由六,缺一器非善。

  缺一器非善,谓于六者缺一,即非善密器也。

  甲三、择师法。约分为三。即乙一、拣除者。乙二、应具者。乙三、总法则。如次。

  乙一、拣除者。约分为四。丙一、多忿恚而不具悲心。丙二、贪名闻利养而无厌足。丙三、持己傲慢而无防护。丙四、谄曲而不正直。

  择师时,如具上四种即宜拣除,而不依止。

  乙二、应具者。约分为十。

  丙一、住调伏。

  颂云:动止要中律,不越显密戒。

  住调伏谓住戒也。

  丙二、具三慧。

  颂云:二教闻思修,三慧具不缺。

  二教谓显密教,三慧谓闻慧、思慧、修慧。

  丙三、有忍力。

  颂云:

  于功德(显密)及证,修行诸方便,神通等甚深,秘藏不显现。

  修行方便谓菩提道次第。神通不现,谓虽有神通,不轻易显示也。

  丙四、性沉毅。

  颂云:作业性坚忍,重诺事不掉。

  谓赋性沉毅,能耐坚忍,凡所作业,务必有成,总不使有始鲜终也。

  丙五、善传授。

  颂云:

  于观机施教,具方便善巧,次第若登高,初中后不谬。

  善传授者,先令由菩提道次第中,下、中、上士修起,后入密乘,所谓登高必自卑,此即善巧方便也。

  丙六、具悲心。

  颂云:为报酬佛恩,令正法不沦,不忍心摄受,非利养恭敬。

  谓具大悲心之师,为正法不断,故以不忍之心,摄受弟子也。

  丙七、善论议。

  颂云:依显密法相,能遮表抉择,开合不违量,傍通复中理。

  论议中有遮诠(犹现在论理学所谓否定),有表诠(犹现在论理学所谓肯定)。性宗度生时,多用遮诠;相宗度生时,多用表诠。抉择时或开或合,不违因明之比量;即使触类旁通,以为引申,亦复能中理,此之谓善论议。

  丙八、精曼荼。

  颂云:于密教事相,善精密了办。

  曼荼谓坛城,如坛城中何门,其中如何建造,及密教中手印等,皆为表理,事明理亦明,必须善了解,尤须精密也。

  丙九、解加行。

  颂云:种种陀罗尼,修行助道等,一一皆具足,实习之修智。

  谓有实修之智慧,故能解了诸陀罗尼及助道等法也。

  丙十、根调寂。

  颂云:

  虽不具相好,内德实充盈,外仪亦可表,

  慈威而调纯,言少言必当,见者生钦敬。

  外仪可以表谓见外相烦恼轻,即现诸根调寂,而知内德充盈也。

  以上择师十德,若显教但具一二即可;密乘择师,非全具不可也。如此十德虽难寻,若密器成就之人,自易获得。或本尊示现,或由他缘会合。其所难者,难得密器成就耳。或有善知识障,不易寻师,然密成就,此障亦易除也。

  乙三、总法则。

  颂云:

  得师先共住,亲近经多旬,若不互观察,皆得越法罪,

  功德要求全,密乘无开许,师德若不全,悉地无堪能,

  若得真依怙,终身应依止,依止勿乖法,乖法地狱沦,

  当视之如佛,悉地现身证。

  互观察,谓师观察弟子三月,乃至六年后,始可传法;弟子观师亦复如是,始住依止,否则师、弟俱堕也。功德求全,谓密乘择师应具十种功德,不同显教但其一二可往受教,以密无开许故。悉地,谓成就,若无具德之师,则悉地无出也。终身依止,谓既得具德之师,须常常依止,以多依止,则悉地速成故。勿乖法,谓密乘有依止师之法,勿相违也,依止师有许多受益之处,如经书、法器、寺可以承受。又具德师常有护法神护持,则弟子亦蒙加被也。

  甲四、受学密乘戒。

  颂云:

  求得如量师,进应受密戒,自他力皆强,悉地现身护,

  越誓险中险,现前生苦受,乃至杀自他,死复堕烧煮。

  如量师,谓具德之师。若得具德师即应进受密戒,有师有戒始克现身成就。越誓谓越誓句,即三昧耶,又谓愿戒;密乘犯戒,立地受苦。堕烧煮,谓堕地狱。

  甲五、修行要道。分二。

  乙一、依止。

  颂云:

  成悉地由师,是执金刚说,一切实了知,全赖师悦乐,

  戒初事师颂,应学应当作,总意乐加行,智者慎勿忽。

  执金刚谓大日如来,事师颂谓受戒之前,当依事师五十颂本行持。事师无别法,如事父母同,有智慧之人,切勿轻忽事师之法,以师出悉地故。

  乙二、修行。

  颂云:

  由密器铸成,复得无上师,戒体善取持,依止并如法,

  达解二藏理,三密事精能,附修诸要则,一一咸若命,

  次第复完全,稳速得现证,现身定成佛,经言非空论。

  戒体谓无谄诳心,从师前受,始得戒体。二藏谓生起次第、圆成次第。三密谓身口意三密。精能谓精通生圆二次第,附修法如施食等。现证谓见道。经言非空论,谓依金刚乘修法,现身决定成佛,非空言耳。

  颂云:

  稽首礼三身,圣言并现证,具戒勤修者,诸乘得果圣,

  愿大慈加护,我乃父母身,悉发金刚愿,入广大教乘,

  能次第进修,能稳速登圣,自他魔阵中,凡入皆必胜,

  速成灭魔军,娑婆土城净,复相续无间,如来三身证。

  此谓依菩提道次第,修学圆满之总结发愿。自稽礼三身,至诸乘得果圣为三宝。谓修满金刚乘后,于三宝前发愿,恳求加持护念,我及六道父母众生,皆入金刚乘,而稳速登圣也。自魔谓烦恼魔,五阴炽盛魔。他魔谓病魔天魔等,此谓依菩提道次第进修,则凡入自他魔阵,皆必获胜。所谓转娑婆为净土,即身证得佛之法报化三身也。

  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终。

  笨人毛堃恭敬录入

  回向偈:

  圣菩提心极珍贵,诸未生者令生起,

  令已发起不衰退,辗转增上恒滋长。

  

《能海上师全集之二 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