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能海上師全集之二 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P8

  ..續本文上一頁,亦不愍他人,謗叁寶戒定,大笑憫人愚,

  不及時行樂,自苦或迷信,福盡而衰現,種種橫逆生,

  人死財消散,慘痛無所依,王臣被抄沒,苦境過常人,

  萬緣不隨己,思往倍傷心,前途茫無計,行樂更增悲。

  以上念無常、觀惡趣、歸叁寶、明業果爲下士修法之四要件,雖雲勵步實爲基礎,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海法師嘗謂宗喀巴大師勸人明業果、行十善,是一種血淚語,亦自發願將來到西藏後,另組成一種下士修法,俾成教科書方式,並加上世間的道貌。又謂在家菩薩,亦應加上世間正當的佛法初步的最要基礎,實爲挽回現在世道人心不二法門,我們如依教奉行,庶不負法師開示苦心,亦是一種法供養也。)

  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記講二

  參、中士修法。

  前言下士修法。此言中士修法。下士求樂,中士求離苦;下士觀業果,中士觀空。中士雖較下士有不同之點,然下士法,中士亦非不修,不過修後,另有注重處耳。何以故?菩提道次第,原是一貫故。就中士修法大概言之,約分兩種:甲一、四谛。甲二、叁十七助道品。(附十二緣起頌)

  甲一、四谛。

  谛者實也。四谛者所謂四者皆實理也。雲何四谛:乙一、苦谛(世間果)。乙二、集谛(世間因)。乙叁、滅谛(出世間果)。乙四、道谛(出世間因)。總之中士修法,不外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此其大略也。試釋如次。

  乙一、苦谛四相。

  中士亦修苦谛,不過較下士所修苦谛爲細,四相如下所列。

  丙一、苦無常:刹那生故,從緣生故,故無常。

  無常爲苦谛四相之一,何以無常,曰刹那生故,從緣生故。此緣生,即十二因緣生,以不自生、不共生、不無因生,故緣生也。

  丙二、苦苦:惑業自在所成,故苦。如叁苦、八苦、六道等苦皆是。

  略敘如次。

  丁一、叁苦。

  戊一、苦苦:生、老、病、死、怨憎會等苦。

  戊二、樂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

  戊叁、行苦:五取蘊苦。

  苦苦易斷,樂苦不易斷,以不知是苦,及以爲樂而營求故。

  世間樂,即苦苦變相,在家菩薩,對於樂苦,宜努力觀察修行,如此方爲中士。

  行苦即十二因緣,亦即集谛。在集谛上修行,最易得力,不過行苦,惟學佛者始能知之。

  五取蘊苦,即行苦,數取趣亦行苦。

  丁二、八苦。

  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蘊取著熾盛苦。此八苦須一一作觀,茲先說明生苦觀。

  戊一、生苦觀。分四。

  已一、生由苦中引出:謂地獄有情純苦,餓鬼及余受苦有情,多由苦受引生,從苦生苦,苦由苦生。

  人在苦境中,因不能忍,遂欲擺脫苦境,而造種種惡業,因之愈苦,故雲從苦生苦,故不當把生看好,何以故?生是苦故。

  已二、生爲衆苦所依止處:是住生老病死愁憂無常之基址故。

  於此有一個問題,即苦從何時起是也?此有兩說。

  (一)、從入胎起,胎名胎獄,一入胎即同入獄,故苦從入胎起。

  (二)、從出胎起,環境叁苦,心接觸後方知,墜地頭第一聲即是呱呱的哭聲,故苦從出胎起。

  二均有理,此皆從時間上觀察也。世上頌揚語每說萬歲,似乎多說一歲,即多享一歲幸福者,不知生是苦海,萬歲雲雲,不過把生苦延長耶而已。

  時間上觀生苦即如上說,苦從空間上觀察之,生爲苦所依止,生即是苦的戲臺,諸苦即戲臺上各各扮演的角色。故看戲即是看己,且不必看戲,看自己即是看戲。由此言之,無生苦則其他諸苦皆無由安立也。

  修生苦則煩惱不起即定,得定不修觀,則不起作用,又觀生苦,則人生問題可以解決。

  外道亦有知苦樂者,惜不知生苦,所以求長生。

  已叁、生爲煩惱所依止:故若生此世,便有煩惱隨生,逼迫身心,離安樂故。

  有生即有煩惱,欲滅煩惱,須證無生。

  已四、生爲死因:雖非所欲,總不能免故。

  生死是對待名詞,有生必有死,猶之有東必有西,有長必有短,是故世無長生之理,何以故?有生必有死故。世有不死之理,何以故?無生則無死故。

  頌雲:

  生爲苦之因,衆苦所依聚,老病諸愁憂,無常等住地,

  煩惱複隨生,逼迫身心等,生爲死之因,無生何有死。

  戊二、老苦觀。分五。

  已一、盛色衰滅:腰弓、頭白、發落、面皺、不可愛樂。

  已二、氣力衰減:坐立艱難、言詞讷鈍、行動遲緩。

  已叁、諸根衰減:眼根於色、不堪明辨、乃至念力多忘。

  已四、受用衰減:飲食難消,余欲亦減。

  已五、壽量漸短:如少水魚。

  從盛色、氣力、諸根、受用、壽量、各方面觀察之,則老苦自見,常觀老苦則易起修行之精進心。

  頌雲:

  老苦複可憐,盛色日衰減,腰弓頭似銀,面皺不樂看,

  念力多忘失,命根快欲斷,壽者複多憂,久憂長不死。

  戊叁、病苦觀。分五。

  已一、身體病壞:肉瘦皮枯。

  已二、憂苦增長:四大不調,逼惱其身,日夜愁惱。

  已叁、不堪受用:於可意境,不良於病,不堪受用,所欲威儀,無能振作。

  已四、強令受用:於不樂境,諸藥食等,惟強受之,乃至火燒針刺粗猛觸等,亦須忍受。

  已五、命根斷絕:恐命不永,所生諸苦。

  常觀病苦乃業報所現,誰也不能免,只有懇祈佛力,可以稍減,則求加持之心自切。

  頌雲:

  四大不平均,逼迫身心苦,肉瘦皮幹枯,動止不自由,

  威儀難振作,受針炙等痛,樂境欲不與,時時斷命憂。

  戊四、死苦觀。分二。

  已一、受用離別:難舍田宅財用,朋翼眷屬,自身可愛。

  已二、命終時苦:將舍受時,萬苦交煎。

  觀死苦如生龜脫殼,苦愁萬狀,人所最難舍者。

  推所愛之自身,至所愛之自身,亦必舍去。其余田宅、眷屬、朋翼,更無論矣,其苦爲何如?

  頌雲:

  死苦痛舍離,一切攜不去,極可愛自身,眷屬良朋翼,

  田宅諸財物,勢位巧文藝,父母諸妻子,不能相偕去。

  戊五、怨憎會苦:仇怨相會,恐其報怨、治罰、惡名、逼命等苦。

  頌雲:

  若仇怨相逢,怖報怨治罰,惡名聲逼命,避免苦複生。

  以上生、老、病、死、怨憎會五苦,爲苦苦。

  戊六、愛別離苦:親愛眷屬生別離等,發起憂惱、愁歎、悲哭、愛戀、迫心等苦。

  頌雲:

  由世境所迫,親愛眷屬離,發起愁憂苦,悲哭等痛心。

  戊七、求不得苦:農不獲實、商不獲利、高位無階、求聞無達、心灰意冷、惱喪難堪。

  頌雲:

  農種不獲實,商賈而失利,欲高位無階,求聞事無達。

  或心灰意冷,惱喪等難堪,或苦思計較,欲求不得苦。

  以上二苦爲樂苦,前之苦苦易斷,樂苦難斷,何以故?苦苦易知,人多避之,樂苦難知,人反趨之矣。問樂中何以有苦?曰世間之樂,是相對樂,非絕對樂,樂中含有苦難,故名樂苦。如世間得財者,似樂矣,然有守財之苦,得名者似樂矣,然有保名之苦。所謂觀受苦,可知樂中含有苦性也,苦苦易知,樂苦難知,惟修道人始知之。外道容有感者,然知而不能詳盡,且無方便法門,故亦不能解脫也。總之世間無樂,惟涅槃爲樂,世間一切樂,皆是苦之變相,並非真樂,人苟能感覺到樂苦,則與中士相近矣。

  修樂苦以後,再修行苦。行苦即是集谛,在集谛上觀察,比較能得力,此行苦亦即五蘊取著轉盛苦。

  戊八、五蘊取著轉盛苦。分五。

  五蘊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內色(身)、外色(山河大地)皆屬色蘊。眼對色等有領納義爲受,取境安名爲想,行即思。凡決定造作及流注皆爲行蘊,了別一切名相爲識。蘊者聚義,謂聚集和合,非一端也。又覆藏義,謂覆藏智慧,使難顯現也。五蘊與五取蘊之別,如現在身心名爲五蘊(即前世的五取蘊),又造作取得未來的五蘊,名五取蘊。轉盛者謂行苦一天盛一天,蓋雖修苦觀而不止業流,則業流不止,故日盛一日,(按禅家說的前後際斷,教下說的業海停流,亦可免五蘊苦,否則取著轉盛。)常觀五取蘊苦,則易生勇猛精進之心,此修行者所宜知也。

  已一、引後有苦器:謂依五蘊身心觸引以後諸苦。

  已二、現成苦器:謂能依此受老病等。

  現在苦器名,即現在未受苦時,不過一種苦器,苦器者謂身是裝苦之器具也。

  已叁、苦苦器:粗重現苦。(即生老等苦)

  苦苦器者,即正受苦時之苦器也。

  已四、壞苦器:暫時隨順自己,與樂和合之將來苦。

  壞苦即樂苦,謂愛別離後即苦,或現在受樂中即含苦性。

  已五、行苦性:曰先惑業自在之一切行,而有此器,以此身器後又引起死中後有等行,猶如連鎖,果縛未脫,子縛複生,流轉之中,數數取舍,數數受用,損益不定,勝劣不定,獨來獨往,而受如上生等諸苦,無有厭棄,不求止息,聽其流轉,受困無窮,豈不悲哉,豈不哀哉。

  頌雲:

  貪著於五蘊,流轉苦增盛,引後有無窮,成現在苦器,

  亦盛苦苦器,雖暫時隨己,與樂境共生,舍離苦複起,

  引起死中後,猶連鎖無盡,果縛未脫離,子縛已早生,

  流轉盡六道,數數取舍身,積骨過須彌,乳淚勝海深,

  損益業不定,勝劣趣無憑,獨來亦獨往,無人作伴侶,

  長劫受重苦,複不作厭棄,亦不求停息,應風浪起止。

  行苦謂補特伽羅之苦,補特伽羅即數取趣,謂天人六道,數數趣生也。死中後有,謂死時斷氣之刹那爲死有。死後生前爲中有,現在身心爲粗五蘊,中有身心爲細五蘊,故中有爲化身。(中有身不是上帝或閻王主張之,仍自己主張之,即自己是何等習氣,即成何等中有。)如天道及阿修羅、地獄、餓鬼不經中有,頃刻即生彼道,縱經中有,亦一刹那間耳,惟人與畜生,皆中有身,中有身之苦即行苦,行苦之理不了解,不能修中士法。蓋欲滅行苦,非證阿羅漢不可。阿羅漢證果時,謂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不受後有則行苦滅矣。故修中士法宜常觀行苦,觀察行苦,即觀察六道苦,前生苦就人言,此行苦就六道言。

  丁叁、觀六道…

《能海上師全集之二 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