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能海上师全集之二 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P8

  ..续本文上一页,亦不愍他人,谤三宝戒定,大笑悯人愚,

  不及时行乐,自苦或迷信,福尽而衰现,种种横逆生,

  人死财消散,惨痛无所依,王臣被抄没,苦境过常人,

  万缘不随己,思往倍伤心,前途茫无计,行乐更增悲。

  以上念无常、观恶趣、归三宝、明业果为下士修法之四要件,虽云励步实为基础,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海法师尝谓宗喀巴大师劝人明业果、行十善,是一种血泪语,亦自发愿将来到西藏后,另组成一种下士修法,俾成教科书方式,并加上世间的道貌。又谓在家菩萨,亦应加上世间正当的佛法初步的最要基础,实为挽回现在世道人心不二法门,我们如依教奉行,庶不负法师开示苦心,亦是一种法供养也。)

  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记讲二

  参、中士修法。

  前言下士修法。此言中士修法。下士求乐,中士求离苦;下士观业果,中士观空。中士虽较下士有不同之点,然下士法,中士亦非不修,不过修后,另有注重处耳。何以故?菩提道次第,原是一贯故。就中士修法大概言之,约分两种:甲一、四谛。甲二、三十七助道品。(附十二缘起颂)

  甲一、四谛。

  谛者实也。四谛者所谓四者皆实理也。云何四谛:乙一、苦谛(世间果)。乙二、集谛(世间因)。乙三、灭谛(出世间果)。乙四、道谛(出世间因)。总之中士修法,不外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此其大略也。试释如次。

  乙一、苦谛四相。

  中士亦修苦谛,不过较下士所修苦谛为细,四相如下所列。

  丙一、苦无常:刹那生故,从缘生故,故无常。

  无常为苦谛四相之一,何以无常,曰刹那生故,从缘生故。此缘生,即十二因缘生,以不自生、不共生、不无因生,故缘生也。

  丙二、苦苦:惑业自在所成,故苦。如三苦、八苦、六道等苦皆是。

  略叙如次。

  丁一、三苦。

  戊一、苦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等苦。

  戊二、乐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

  戊三、行苦:五取蕴苦。

  苦苦易断,乐苦不易断,以不知是苦,及以为乐而营求故。

  世间乐,即苦苦变相,在家菩萨,对於乐苦,宜努力观察修行,如此方为中士。

  行苦即十二因缘,亦即集谛。在集谛上修行,最易得力,不过行苦,惟学佛者始能知之。

  五取蕴苦,即行苦,数取趣亦行苦。

  丁二、八苦。

  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取著炽盛苦。此八苦须一一作观,兹先说明生苦观。

  戊一、生苦观。分四。

  已一、生由苦中引出:谓地狱有情纯苦,饿鬼及余受苦有情,多由苦受引生,从苦生苦,苦由苦生。

  人在苦境中,因不能忍,遂欲摆脱苦境,而造种种恶业,因之愈苦,故云从苦生苦,故不当把生看好,何以故?生是苦故。

  已二、生为众苦所依止处:是住生老病死愁忧无常之基址故。

  於此有一个问题,即苦从何时起是也?此有两说。

  (一)、从入胎起,胎名胎狱,一入胎即同入狱,故苦从入胎起。

  (二)、从出胎起,环境三苦,心接触后方知,坠地头第一声即是呱呱的哭声,故苦从出胎起。

  二均有理,此皆从时间上观察也。世上颂扬语每说万岁,似乎多说一岁,即多享一岁幸福者,不知生是苦海,万岁云云,不过把生苦延长耶而已。

  时间上观生苦即如上说,苦从空间上观察之,生为苦所依止,生即是苦的戏台,诸苦即戏台上各各扮演的角色。故看戏即是看己,且不必看戏,看自己即是看戏。由此言之,无生苦则其他诸苦皆无由安立也。

  修生苦则烦恼不起即定,得定不修观,则不起作用,又观生苦,则人生问题可以解决。

  外道亦有知苦乐者,惜不知生苦,所以求长生。

  已三、生为烦恼所依止:故若生此世,便有烦恼随生,逼迫身心,离安乐故。

  有生即有烦恼,欲灭烦恼,须证无生。

  已四、生为死因:虽非所欲,总不能免故。

  生死是对待名词,有生必有死,犹之有东必有西,有长必有短,是故世无长生之理,何以故?有生必有死故。世有不死之理,何以故?无生则无死故。

  颂云:

  生为苦之因,众苦所依聚,老病诸愁忧,无常等住地,

  烦恼复随生,逼迫身心等,生为死之因,无生何有死。

  戊二、老苦观。分五。

  已一、盛色衰灭:腰弓、头白、发落、面皱、不可爱乐。

  已二、气力衰减:坐立艰难、言词讷钝、行动迟缓。

  已三、诸根衰减:眼根於色、不堪明辨、乃至念力多忘。

  已四、受用衰减:饮食难消,余欲亦减。

  已五、寿量渐短:如少水鱼。

  从盛色、气力、诸根、受用、寿量、各方面观察之,则老苦自见,常观老苦则易起修行之精进心。

  颂云:

  老苦复可怜,盛色日衰减,腰弓头似银,面皱不乐看,

  念力多忘失,命根快欲断,寿者复多忧,久忧长不死。

  戊三、病苦观。分五。

  已一、身体病坏:肉瘦皮枯。

  已二、忧苦增长:四大不调,逼恼其身,日夜愁恼。

  已三、不堪受用:於可意境,不良於病,不堪受用,所欲威仪,无能振作。

  已四、强令受用:於不乐境,诸药食等,惟强受之,乃至火烧针刺粗猛触等,亦须忍受。

  已五、命根断绝:恐命不永,所生诸苦。

  常观病苦乃业报所现,谁也不能免,只有恳祈佛力,可以稍减,则求加持之心自切。

  颂云:

  四大不平均,逼迫身心苦,肉瘦皮干枯,动止不自由,

  威仪难振作,受针炙等痛,乐境欲不与,时时断命忧。

  戊四、死苦观。分二。

  已一、受用离别:难舍田宅财用,朋翼眷属,自身可爱。

  已二、命终时苦:将舍受时,万苦交煎。

  观死苦如生龟脱壳,苦愁万状,人所最难舍者。

  推所爱之自身,至所爱之自身,亦必舍去。其余田宅、眷属、朋翼,更无论矣,其苦为何如?

  颂云:

  死苦痛舍离,一切携不去,极可爱自身,眷属良朋翼,

  田宅诸财物,势位巧文艺,父母诸妻子,不能相偕去。

  戊五、怨憎会苦:仇怨相会,恐其报怨、治罚、恶名、逼命等苦。

  颂云:

  若仇怨相逢,怖报怨治罚,恶名声逼命,避免苦复生。

  以上生、老、病、死、怨憎会五苦,为苦苦。

  戊六、爱别离苦:亲爱眷属生别离等,发起忧恼、愁叹、悲哭、爱恋、迫心等苦。

  颂云:

  由世境所迫,亲爱眷属离,发起愁忧苦,悲哭等痛心。

  戊七、求不得苦:农不获实、商不获利、高位无阶、求闻无达、心灰意冷、恼丧难堪。

  颂云:

  农种不获实,商贾而失利,欲高位无阶,求闻事无达。

  或心灰意冷,恼丧等难堪,或苦思计较,欲求不得苦。

  以上二苦为乐苦,前之苦苦易断,乐苦难断,何以故?苦苦易知,人多避之,乐苦难知,人反趋之矣。问乐中何以有苦?曰世间之乐,是相对乐,非绝对乐,乐中含有苦难,故名乐苦。如世间得财者,似乐矣,然有守财之苦,得名者似乐矣,然有保名之苦。所谓观受苦,可知乐中含有苦性也,苦苦易知,乐苦难知,惟修道人始知之。外道容有感者,然知而不能详尽,且无方便法门,故亦不能解脱也。总之世间无乐,惟涅槃为乐,世间一切乐,皆是苦之变相,并非真乐,人苟能感觉到乐苦,则与中士相近矣。

  修乐苦以后,再修行苦。行苦即是集谛,在集谛上观察,比较能得力,此行苦亦即五蕴取著转盛苦。

  戊八、五蕴取著转盛苦。分五。

  五蕴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内色(身)、外色(山河大地)皆属色蕴。眼对色等有领纳义为受,取境安名为想,行即思。凡决定造作及流注皆为行蕴,了别一切名相为识。蕴者聚义,谓聚集和合,非一端也。又覆藏义,谓覆藏智慧,使难显现也。五蕴与五取蕴之别,如现在身心名为五蕴(即前世的五取蕴),又造作取得未来的五蕴,名五取蕴。转盛者谓行苦一天盛一天,盖虽修苦观而不止业流,则业流不止,故日盛一日,(按禅家说的前后际断,教下说的业海停流,亦可免五蕴苦,否则取著转盛。)常观五取蕴苦,则易生勇猛精进之心,此修行者所宜知也。

  已一、引后有苦器:谓依五蕴身心触引以后诸苦。

  已二、现成苦器:谓能依此受老病等。

  现在苦器名,即现在未受苦时,不过一种苦器,苦器者谓身是装苦之器具也。

  已三、苦苦器:粗重现苦。(即生老等苦)

  苦苦器者,即正受苦时之苦器也。

  已四、坏苦器:暂时随顺自己,与乐和合之将来苦。

  坏苦即乐苦,谓爱别离后即苦,或现在受乐中即含苦性。

  已五、行苦性:曰先惑业自在之一切行,而有此器,以此身器后又引起死中后有等行,犹如连锁,果缚未脱,子缚复生,流转之中,数数取舍,数数受用,损益不定,胜劣不定,独来独往,而受如上生等诸苦,无有厌弃,不求止息,听其流转,受困无穷,岂不悲哉,岂不哀哉。

  颂云:

  贪著於五蕴,流转苦增盛,引后有无穷,成现在苦器,

  亦盛苦苦器,虽暂时随己,与乐境共生,舍离苦复起,

  引起死中后,犹连锁无尽,果缚未脱离,子缚已早生,

  流转尽六道,数数取舍身,积骨过须弥,乳泪胜海深,

  损益业不定,胜劣趣无凭,独来亦独往,无人作伴侣,

  长劫受重苦,复不作厌弃,亦不求停息,应风浪起止。

  行苦谓补特伽罗之苦,补特伽罗即数取趣,谓天人六道,数数趣生也。死中后有,谓死时断气之刹那为死有。死后生前为中有,现在身心为粗五蕴,中有身心为细五蕴,故中有为化身。(中有身不是上帝或阎王主张之,仍自己主张之,即自己是何等习气,即成何等中有。)如天道及阿修罗、地狱、饿鬼不经中有,顷刻即生彼道,纵经中有,亦一刹那间耳,惟人与畜生,皆中有身,中有身之苦即行苦,行苦之理不了解,不能修中士法。盖欲灭行苦,非证阿罗汉不可。阿罗汉证果时,谓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不受后有则行苦灭矣。故修中士法宜常观行苦,观察行苦,即观察六道苦,前生苦就人言,此行苦就六道言。

  丁三、观六道…

《能海上师全集之二 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