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師五十頌講記
第一天
今天就是衲會爲你們宣說事師五十頌。這個頌的作者是以前在印度的一位聖者馬鳴菩薩。是以偈頌的形式宣說依止上師方法,因爲一共有五十個偈頌,所以叫事師五十頌。
在聽聞法理之前呢,大家先一定要安立一個正確的意樂。大家今天發心來聽聞這個法是很好的一種事情。假如意樂沒有安立好的話,就很難得到真實的利益了。什麼是正確地意樂呢?就是說,我們不能以期求今世的安樂來聽聞這個佛法,假如是這樣的話,你這個聞法的行爲是屬于世間而不是屬于佛法,然後我們也不能說,期求下一世不用痛苦,而爲下一世的安樂而來求法呢,當然這個也是不對的。因爲這個只是說可以讓我們離開惡道,將來還是要遭受輪回的痛苦,那麼假如說,我希望說我一個人聞法修行而解脫輪回的痛苦,得到安樂,這個意樂未免太過下劣,因爲他只是爲了一個人的安樂而已,我們應該是緣一切衆生,以大乘的發心來聽聞佛法。所謂的安立大乘的意樂,我們就是要緣著無邊無量的衆生,希望所有一切衆生能夠離苦得樂,而自己成佛去利益他們,因爲除了自己成佛外,就沒有其他方法能究竟的利益一切衆生了。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只有佛陀,只有成佛之後,我們才有這個能力,可以不勞自成的去利益一切的衆生。那麼說到成佛,如果依賴顯教的方法,要很多劫才可以成辦。在我未成佛的期間,所有的一切衆生,還要受相當長時間的痛苦,因此我要迅速的成就佛果。而要迅速的成就佛果,必定要以修密而成就。成佛後,我們就有能力可以引導一切衆生迅速的依著這個密法而成就佛果。所以所謂的大乘的意樂,就是希望說,我要籍著修學能迅速成就的法,速速成佛去利益一切衆生。安立這個大乘發心,這個意樂是相當相當的重要的。並且不止是說我們今天來聽聞這個佛法要安立這樣的一個意樂,即使我們在家裏做其他的佛事,比如說我們做日常的功課,或者說我們在家裏點一根香,我們都要安立這樣的意樂,這樣才是佛子的行爲,菩薩的行爲,而且是種成佛的因。假如說我們沒有安立這樣的意樂去做一切所有的善事呢,這個不屬于是大乘的佛法。
宗喀大師有個偈頌,內容是說,任何一個衆生所行一切法它是否是大乘佛法,所依的就是衆生身心相續所生起的這個心。假如發起了大乘的菩提心,就算是大乘的佛法。對一個說法者來講,假如說法者他不是依著大乘的發心來宣說佛法的話,這個法就不算是大乘的法。同樣的,在弟子方面,聞法的這些人,假如說不是安立著大乘發心來聽聞佛法,即使說,上師在說大乘的佛法,但是對于聞法的人來說無法得到大乘的佛法的真實利益。因此即使我們現在沒有辦法生起真實的菩提心,我們也應該要以造作的菩提心來聞法,所謂的造作的菩提心也就是相似菩提心,我們要緣念所有一切衆生,爲了究竟的利益他們,我希望能速速成佛。這個就是所謂的造作菩提心。
藏文版的事師五十頌,前面這一句,是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以藏文名來講就是事師五十頌。
現在衲將分叁個部分來講說事師五十頌,在科判方面第一個部分是說,說所作之趣入。第二個是說親近之次第形貌,第叁是說所作之究竟。
第一個部分,說所作之趣入,第一個偈頌:“大德金剛薩垛住得成就因 無上恩師蓮下如法敬事行”,我們要以目前來講,聽聞這個佛法,先要禮贊,禮贊什麼呢?就是“大德金剛薩垛住得成就因”,所謂的大德金剛薩垛,是說指的是依般若而成就智慧的金剛薩垛,也就是是金剛持的意思。所住的,要成就的金剛薩垛的因啊。什麼是成就的金剛薩垛的因呢?也就是成就佛果位的因呢?就是對善知識的恭敬事奉,所謂“無上恩師蓮下如法敬事行”。當然要深入的說呢,成佛的因是緣著叁士道,所謂的叁士道,就是廣論裏面提到的,下士、中士、上士,就是接下來依著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來修習這些法呢,成就佛果。這些都是修行成佛的那個因。而這些修行的法呢,來自于上師的教誨。所以,我們可以很肯定的說,上師是我們主要成佛的因。所以上師是非常非常重要。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裏面,總的科判分了兩個部分,第一是如何去依止善知識,然後第二部分呢,是講依止善知識之後呢,以何法來修這個心。以何法來修這個心呢,指的是以叁士道來修心,當然這是本論的大部分的內容。而依止善知識部分,頁數雖然比較少,但是在比較起來呢,這兩個的重要性是一樣的。所以說,是要成佛呢,必須要通過修學叁士道,而叁士道呢,必須從依止善知識而來
第一個偈頌的最後兩行,就是“依多無垢相續彼之諸言教 于此所說總攝恭謹具善聽”,馬鳴菩薩就說,依止善知識的方法是相當相當的多,他把這些方法全部總攝在一起,造了本論,希望真心修行的人要注意聽聞和修學。
第二個偈頌是:“住十方世界 彼一切如來 于得灌頂師 叁時鹹敬禮”。這個部分是說如何禮敬善知識。
所謂灌頂師,有叁種,第一個就是,有于灌頂成熟中能作因相之灌頂。第二個是說能作解脫道之灌頂。第叁個解脫果之灌頂,這些上師也可以稱爲阿阇黎,特別是能成熟我們空樂無別之智慧,被稱爲金剛阿阇黎。簡單的說就是對于傳授給我們佛法的上師,我們應當在早上叁次,晚上叁次,以虔誠的心來對他頂禮。佛遠離一切所有的罪障,圓滿一切的功德。我們要成辦佛果,就離不開上師的教導,所以我們要恭敬的禮敬上師。那麼在這裏我們主要是要念師的傳法的恩德,而對上師叁時禮敬。
在第叁個偈頌就是,“應叁時信誠 合掌以曼茶 花等供事師 接足頭頂禮”這就是說在意樂方面我們要把上師觀想成佛的那個情況。在行爲方面,我們就不能說,以空手的去供養頂禮上師,所以我們是依著早晚叁次,以合掌供養,獻曼陀羅,花等等,要具備信心去恭敬去承事上師。也就是我們每日早上叁次,晚上叁次的除禮拜外,同時還要以曼茶和花來供養上師,這樣才是如理的在行持上師瑜伽。
第四個偈頌,“師居家戒晚 避世諸疑謗 設經像于前,心理執金剛”,這個偈頌呢,主要是提到說,弟子跟上師的差別。比如說,假如自己是一位出家人,上師是在家人;或者說自己是一個比丘,上師是沙彌;或者說自己是一位比丘受戒已經很久的,戒臘是很久的,而上師是一個剛剛的新比丘。這樣的一個情況下,我們要禮敬上師的時候呢,我們就是要把佛像,或者說佛的畫像也好,塑雕像也好,我們要把佛像放在前面,還有經典,這樣來頂禮上師。爲什麼要這樣子做呢?是因爲我們要避免某些不明事理的人,誹謗佛法。因爲出家人禮敬在家人原本是一件不應該的事情,一般來說,弟子應該是以身語意叁門來禮敬上師的,但爲了避免世間的誹謗,所以必須要這樣做。假如沒有這些所謂的外人在的情況下,就比如說,只有上師跟弟子在情況下呢,沒有他人,弟子應該,即使上師是在家人,也應該說要頂禮的,就是說以身語意去頂禮。
第五個偈頌,“若坐當起迎 敬承事所作 于師凡所爲 除禮拜非能”,在第四個偈頌呢,是提到有人的時候不應該做的事情。而第五個偈頌就是說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說,弟子是出家人,上師是在家人呢,還是可以做的這些事項呢。就比如說, 當上師來的時候,我們應該站起來,同時還要恭敬,除禮拜外,盡力的爲上師做事,另外一個說法是,“除禮拜非能”是指下劣的事情,所謂的下劣事情呢,就是說好比是去幫他去洗腳,這樣的一些事情。在有人的前面呢,如果是出家人幫在家人在洗腳,有些人認爲這是很下劣的一件事情,所以不能做。
接下來是第六個偈頌,“師及弟子等 先應同行處 彼此互觀察 否皆越法罪”,這個部分提到說,上師與弟子互相要觀察的情況。在弟子和上師沒有互相觀察對方之前,不要輕易的傳法和求法,比如說,一位弟子,他不去觀察這個上師是否是具量的情況下,而去接受聽聞他的佛法,然後聽聞法之後,去依止這位上師。當他依止了這位上師之後呢,之後才發現他依止的這位上師有很多過失,看到上師有很多的缺點,對上師起了不恭敬的心,罪過是非常非常大的。同樣的,上師也要去觀察弟子,是否具足那個器,才可以將法傳給弟子。所以這個部分呢,是提到說,互相觀察是非常非常的重要的。
第七個偈頌,“弟子以慧擇 忿恚不具悲 貪傲無防護 谄曲等非有”這個偈頌主要是說,什麼樣的人我們不應該依止爲自己的上師。偈子裏面提到哪些相呢?這裏就分了七個部分。第一個是說,上師是欠缺悲心的。第二個部分,上師的嗔心是非常非常的重。第叁點提到是說,他有害衆生的心。第四呢,傲慢心很重。第五呢,他貪心很重。第六呢,是不防護根門的。第七,有谄曲。所謂有谄曲,就是說,他沒有這個功德,或者沒有智慧呢,他不說他不懂,而是裝懂的意思。就是一般我們說的不懂裝懂的情況。所以說,具足這七種過失的呢,我們不應該依止這個人當作是我們的上師。所以,這個部分是說,有這樣的一些特征的上師,我們不應該依止的,應該遠離他們,要遠離的對象是有這七種特征的。當然,這是指還未依止上師之前,我們去觀察上師的時候,主要去看的事情。假如說,我們已經依止了這位上師,但並沒有在依止前好好的觀察,後來發現這不是一個好的上師,那麼我們是否應該舍棄這樣的一個上師呢?,答案是不可以的。就是說,你已經依止了這位上師,而你發現他有這七種過患的情況下,我們還是不能舍棄這個上師。爲什麼這樣說呢?我們以目前的階段來講,我們去看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的依止善知識的部分,那裏有一段提到“所觀不定”,所謂所觀不定就是說,我們所觀到一些東西,是不一定對的。比如說,因爲我們自身的煩惱所看的一切東西呢,是錯誤的,是幻化的。所以說,我們看到上師的缺點呢,是因爲我們的心沒有淨化,所以看到上師的缺點…
《事師五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