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起睡覺,試看會不會起分別心。如果沒有修成,仍須回到山洞再觀。
第六、明修心叁昧耶
我們不但要修心,而且還要守叁昧耶。例如學生進了學校,要承諾遵守校規。一般世間的立約履行,就類似這個叁昧耶戒。爲了要你對叁昧耶穩固,所以有一些叁昧耶的教誨;如果要修心,就必須遵守叁昧耶。這教授不是未履行就犯戒,是要盡量努力履行。例如修心就像寶庫,叁昧耶如同內圍牆,學處就如外圍牆。
常學叁總義
教授修心七義中有叁種意義:第一、不違反承諾。在修心過程所要承諾的事項,要有決心不違反。第二、是不可違越世間常理。第叁、是不偏執一隅。
第一、是不違承諾,例如已經承諾不傷害衆生,而去傷害他就是違反。所以我們既已承諾,不可違犯。當一天工作完畢,晚上要思惟,我是否違反承許的修心事項,應履行事是否做到。
不要認爲自己很有修持,然後輕視他人。認爲自己有能力,非人就不能傷害。西藏有些持咒者,他們能力蠻大,就很驕傲的說,他能降伏一切魔。這種都違反世間常理。一只小蟲,雖然沒有能力傷害我們,也不應該欺侮,反而特別對它起悲憫心。有的人因爲自己有點功德,然後輕視他人和業果。即使受到畜生的傷害,雖然有能力製伏,但仍要起慈悲心。一些非人、鬼傷害我們,最主要的是以往傷害過它們,有少數是因爲不信叁寶,然後想對學佛者,製造一些障礙,都要以慈悲心看待,也不可輕視或傷害它們,因爲修心時已承諾,不要傷害衆生。要利益有情。
第二、不可違越世間常理。我的家鄉(雲南)有個故事:有一位格西,修行時效法佛陀的手印,藏文直譯就是壓地定,把手放在腳上,佛陀修時大地不會震動,這位格西很驕傲也這樣做。有一次真的地震,很多人都跑走,也叫這位格西跑,他不但不走,而且很驕傲說,他只要修壓地定,地就不會震動了。後來地震越來越強烈,他無法使地不震動,自己慘叫跑出來。不要覺得不會傷害而放逸地,到一些有那伽非人之地,或和得痲瘋等傳染病的人一起行住。悅意與不守誓言的人或野蠻人等受衆所責罵的人一起,不應有諸如此類的違越世間常理。
第叁、不偏執一隅。譬如修取舍,有的只能對自己親人,沒辦法對仇人;生起取舍之心。不僅如此並區別此是大乘法,那是小乘法不必修;同樣大乘法又區別此法應修,此法不修;又分別修這個法就可以,不必修其他法等,都是偏執一隅,因此一定要斷除。叁總義是所有的一些修行教授,都包括在內。只要把叁總義好好修持,修心叁昧耶教授,全部歸納在內。
心改身如故
在修心時,內心要不斷提升,讓它增長,但外表所表現的,要跟以前一樣謙虛。譬如自己很有學問,外表不可表現出傲慢相。自己雖然很有修持,外表不要顯現出來;有的人認爲自己是修行者,裝模作樣,氣勢淩人,外表看來煞有其事,但是只要遇到一點違緣,立刻現出凡夫相。不管內心修持有多好,外表不要表現出來,行爲要跟一般人一樣,不要讓別人感覺很有修持。內心的修持要不斷增長,這點很重要。不要稍有成就,自認爲是有肉髻者,完全表現出來。
有些人自己有一點修持,家中富有,然後過著奢侈生活,那自然錢財及修持都會消失不見了。佛陀告訴我們少欲知足,吃、住、穿不要太好,也不要很差,同世人不要差太遠;不要表現很富有,也不要裝得很窮,表現中道,佛說是聖者種性。對吃住穿叁種知足,一般乞丐也有,但沒有第四個聖者種性,好樂心斷除所斷及修行。因此他們沒有具備聖者種性。
勿說支節缺
不可以說殘障人的缺憾,也不可排斥他。我們修持修心七義的人,不但不要說殘障,而且不可看人家的過失;對犯戒的過失,也不要批評,甚至輕視毀謗。這樣不但他人心中不高興,自己可能感殘障的果報,以後受別人的排斥輕視。我們同人家談話時,也要敬語,尊敬對方,這是做人的本份。
勿思他人事
一般說對衆人不可以專看他的過錯,尤其是修學者,即使是不對,也不可以想他人的過錯,要盡量思惟自己的過錯。我們在修心,不可觀察他人做錯了甚麼,有時我們認爲錯的,事實上沒有過錯,而是自己的錯。我們認爲的,所顯現的相,不一定是真實的。假使他人真的有過錯,也不可想他的過錯,這樣會引起排斥他人的心態。所以,不但不觀過錯,還要對他生慈悲心。有時可以想他是佛菩薩示現,他們可能會顯現過失相,來考驗我們也說不定。從前在印度有五百多位修行者,他們正要渡河,河邊正好有位痲瘋病的老婆婆,她請求修行者帶她過河,這些高壯的瑜伽行者,連看都不屑一看,自己過去。其中四百九十九位,都不幫這位老婆婆,最後一位他想:今天有這個機會真難得,我應該幫她。于是就背著老婆婆渡河,當快要到對岸時,老婆婆忽然往空中飛,她是勝樂金剛,密宗的一位本尊,那時她就帶這位比丘到他的淨土去,其他的都沒有淨觀。
我們所看的相,事實上不一定是真實的。以前在安多有位名叫巴日若色,他跟幾個人去五臺山朝聖,未到五臺山之前,大家討論不管遇到好壞,都要觀他是文殊菩薩化身。傳說不管誰去五臺山,文殊菩薩示現種種相讓你看到。他們登山,走了一段路,巴日若色迷了路,跟大家分開了,他見到一位老公公,坐在路旁縫鞋底,而且旁邊有很多鞋子,他覺得很驚訝,老公公把泡鞋皮的水給巴日若色喝,他就把那些水喝下,那時他觀想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但事實上他也不知道,繼續往前走,走了一段回頭看,老公公巳經不見了。因爲他喝了水,所以智慧大開,後來他在安多很有名。十叁世達賴喇嘛去蒙古時,經過安多,安多的大衆,請十叁世法王當回答者,讓其他格西辯論。因爲巴日若色很有名,大家都認爲他當日會參加,但他在辯論前去拜見法王,見到法王就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他感動流淚哭泣,根本沒有辯論。現在我們看到法王,像普通人一樣,事實上不一樣。因此,我們看到的:有的可能是佛菩薩化身,有的可能是魔鬼,有的可能是普通人,無法按自已所看到的來肯定他是那一種人。世尊說像我才知道對方是那種人,你們對任何人不可輕視,不可毀謗。毀謗就造業,墮到地獄。
所以,不管看到什麼過錯,絕對不能把過錯認爲是他的。要認爲這個過錯,是自己的煩惱,才會看到他的過錯,應該這樣想。有的人自己有過錯不知道,而歸咎于他人。以前西藏有位老和尚,他住在叁大寺裏。但一般和尚都在晚上辯論,辯完之後,還會繼續誦經典,他們坐在老和尚房外誦經,老和尚睡不著,因此罵那些和尚不體念他,就說像森林中野獸,晚間不睡一直叫。這是自己的過失,卻以爲是他人的過失。我們要常常思惟:自己的過失,不是他人的過失,是自己的煩惱,把他人看成有過失。指責他人過失,自己的福德會損減;觀他人功德,自己的福德也會增長。所以要觀他人功德,不要看他人過失。
先治重煩惱
如果自己的貪心、瞋心、癡心很重,先要對治重煩惱。對治貪心,觀世間的一切過患,以及修不淨觀。譬如對物質起貪執,要修無常;對人起貪,那就修不淨觀,觀色身不過叁十六不淨物。例如貪喝酒,那應該想喝酒的種種過患,而無一點益處。所以對于貪執的境,觀想它的過患,自然不會再起這種貪念;我們所貪的事物,往往都不是好的,是從無始以來,受到貪心的熏習,而生起的一種執著。觀想貪境的過患,貪的力量就會減弱;貪煩惱不生,心就可以平靜,修持容易得到效益。以瞋心來說,嫉妒他人的知慧、權力、財寶,常懷這種心,就無法好好修持。如果常起瞋心,對瞋心所緣境,觀想他是無始以來做過我的父母,對我有無量恩惠;另外要以慈憫心對治,自然瞋心不會再起。如果癡心重時,要多聽聞,多思惟學習,癡心慢慢減少。有的人一遇違緣,常常胡思亂想,像這種人應修取舍。我慢心強的人,思惟自己沒有功德,自己有很多缺點,要修緣起及界分別。所以,先對治重煩惱是非常重要的。在修行之前,要先觀察自己現前生起甚麼心,若是煩惱心,要立刻對治,不然修行就無法安住在所緣上。
不求于果報
修學佛法一段時間,可能會想:希望我以後名聲遠播,可以得到他人供養。有的自己有點修持,可能會想:希望可以把自己的修持告訴別人,令他們尊敬我,禮拜我,也會供養我。然後又想很快得到神通,立刻成爲很厲害的人,有些又希望自已立刻見到本尊示現。若是這樣修行,巳經走偏了,那時所修的果不會很好。真正的修行者,不是爲名利,要生起的念頭,是在修行過程中,即使沒有飯吃,淪爲乞丐我也願意。我們祈願希望成佛,得到解脫,這是可以的,但不能摻雜貪念的欲望。果必似因,應該想:我現在所造的業因,必然是類似的果,希望以後所感的果,是現在所造的因,我以後不可能得到無因之果。
格西本恭甲,他通常都在山洞中修行。有一天,一個人通知他,說有位他的贊助者,第二天要來拜見他。翌日早上,他很早起來,把住的地方打掃幹淨,供上供水,然後自己坐在一個墊上。他想:我已經清理的很幹淨,這位信徒來時,看到這樣幹淨,而且我要好好招待他。後來又想:我平時並未整理幹淨,早上也未燒香、供水,今天爲何如此,如果爲了叁寶,爲了佛法,那我應該每天都這樣,也不是爲了修持。想一下,才知道是爲了信徒,爲了令供養他的信徒歡喜,所做的都是世間八法,不是爲自己的修持,也不是虔誠心,而是爲自己得到供養。他立刻起來拿一些灰土灑在供水上,也把屋裏弄髒,他邊灑邊說:把這塵土灑在世間八法上。他睡在床上,信徒來了問他爲何這樣髒,他說平時也是如此。信徒心想上師可能另有用意,供了一些東西就走了。他的上師仲登巴知道了這回事,就說:「能把塵土灑在世間八法上的,只有本恭甲而已。」
《修心七義教授 第五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