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心七义教授 第五讲▪P2

  ..续本文上一页起睡觉,试看会不会起分别心。如果没有修成,仍须回到山洞再观。

  第六、明修心三昧耶

   我们不但要修心,而且还要守三昧耶。例如学生进了学校,要承诺遵守校规。一般世间的立约履行,就类似这个三昧耶戒。为了要你对三昧耶稳固,所以有一些三昧耶的教诲;如果要修心,就必须遵守三昧耶。这教授不是未履行就犯戒,是要尽量努力履行。例如修心就像宝库,三昧耶如同内围墙,学处就如外围墙。

  常学三总义

   教授修心七义中有三种意义:第一、不违反承诺。在修心过程所要承诺的事项,要有决心不违反。第二、是不可违越世间常理。第三、是不偏执一隅。

   第一、是不违承诺,例如已经承诺不伤害众生,而去伤害他就是违反。所以我们既已承诺,不可违犯。当一天工作完毕,晚上要思惟,我是否违反承许的修心事项,应履行事是否做到。

   不要认为自己很有修持,然后轻视他人。认为自己有能力,非人就不能伤害。西藏有些持咒者,他们能力蛮大,就很骄傲的说,他能降伏一切魔。这种都违反世间常理。一只小虫,虽然没有能力伤害我们,也不应该欺侮,反而特别对它起悲悯心。有的人因为自己有点功德,然后轻视他人和业果。即使受到畜生的伤害,虽然有能力制伏,但仍要起慈悲心。一些非人、鬼伤害我们,最主要的是以往伤害过它们,有少数是因为不信三宝,然后想对学佛者,制造一些障碍,都要以慈悲心看待,也不可轻视或伤害它们,因为修心时已承诺,不要伤害众生。要利益有情。

   第二、不可违越世间常理。我的家乡(云南)有个故事:有一位格西,修行时效法佛陀的手印,藏文直译就是压地定,把手放在脚上,佛陀修时大地不会震动,这位格西很骄傲也这样做。有一次真的地震,很多人都跑走,也叫这位格西跑,他不但不走,而且很骄傲说,他只要修压地定,地就不会震动了。后来地震越来越强烈,他无法使地不震动,自己惨叫跑出来。不要觉得不会伤害而放逸地,到一些有那伽非人之地,或和得痲疯等传染病的人一起行住。悦意与不守誓言的人或野蛮人等受众所责骂的人一起,不应有诸如此类的违越世间常理。

   第三、不偏执一隅。譬如修取舍,有的只能对自己亲人,没办法对仇人;生起取舍之心。不仅如此并区别此是大乘法,那是小乘法不必修;同样大乘法又区别此法应修,此法不修;又分别修这个法就可以,不必修其他法等,都是偏执一隅,因此一定要断除。三总义是所有的一些修行教授,都包括在内。只要把三总义好好修持,修心三昧耶教授,全部归纳在内。

  心改身如故

   在修心时,内心要不断提升,让它增长,但外表所表现的,要跟以前一样谦虚。譬如自己很有学问,外表不可表现出傲慢相。自己虽然很有修持,外表不要显现出来;有的人认为自己是修行者,装模作样,气势凌人,外表看来煞有其事,但是只要遇到一点违缘,立刻现出凡夫相。不管内心修持有多好,外表不要表现出来,行为要跟一般人一样,不要让别人感觉很有修持。内心的修持要不断增长,这点很重要。不要稍有成就,自认为是有肉髻者,完全表现出来。

   有些人自己有一点修持,家中富有,然后过着奢侈生活,那自然钱财及修持都会消失不见了。佛陀告诉我们少欲知足,吃、住、穿不要太好,也不要很差,同世人不要差太远;不要表现很富有,也不要装得很穷,表现中道,佛说是圣者种性。对吃住穿三种知足,一般乞丐也有,但没有第四个圣者种性,好乐心断除所断及修行。因此他们没有具备圣者种性。

  

  勿说支节缺

   不可以说残障人的缺憾,也不可排斥他。我们修持修心七义的人,不但不要说残障,而且不可看人家的过失;对犯戒的过失,也不要批评,甚至轻视毁谤。这样不但他人心中不高兴,自己可能感残障的果报,以后受别人的排斥轻视。我们同人家谈话时,也要敬语,尊敬对方,这是做人的本份。

  勿思他人事

   一般说对众人不可以专看他的过错,尤其是修学者,即使是不对,也不可以想他人的过错,要尽量思惟自己的过错。我们在修心,不可观察他人做错了甚么,有时我们认为错的,事实上没有过错,而是自己的错。我们认为的,所显现的相,不一定是真实的。假使他人真的有过错,也不可想他的过错,这样会引起排斥他人的心态。所以,不但不观过错,还要对他生慈悲心。有时可以想他是佛菩萨示现,他们可能会显现过失相,来考验我们也说不定。从前在印度有五百多位修行者,他们正要渡河,河边正好有位痲疯病的老婆婆,她请求修行者带她过河,这些高壮的瑜伽行者,连看都不屑一看,自己过去。其中四百九十九位,都不帮这位老婆婆,最后一位他想:今天有这个机会真难得,我应该帮她。于是就背着老婆婆渡河,当快要到对岸时,老婆婆忽然往空中飞,她是胜乐金刚,密宗的一位本尊,那时她就带这位比丘到他的净土去,其他的都没有净观。

   我们所看的相,事实上不一定是真实的。以前在安多有位名叫巴日若色,他跟几个人去五台山朝圣,未到五台山之前,大家讨论不管遇到好坏,都要观他是文殊菩萨化身。传说不管谁去五台山,文殊菩萨示现种种相让你看到。他们登山,走了一段路,巴日若色迷了路,跟大家分开了,他见到一位老公公,坐在路旁缝鞋底,而且旁边有很多鞋子,他觉得很惊讶,老公公把泡鞋皮的水给巴日若色喝,他就把那些水喝下,那时他观想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但事实上他也不知道,继续往前走,走了一段回头看,老公公巳经不见了。因为他喝了水,所以智慧大开,后来他在安多很有名。十三世达赖喇嘛去蒙古时,经过安多,安多的大众,请十三世法王当回答者,让其他格西辩论。因为巴日若色很有名,大家都认为他当日会参加,但他在辩论前去拜见法王,见到法王就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他感动流泪哭泣,根本没有辩论。现在我们看到法王,像普通人一样,事实上不一样。因此,我们看到的:有的可能是佛菩萨化身,有的可能是魔鬼,有的可能是普通人,无法按自已所看到的来肯定他是那一种人。世尊说像我才知道对方是那种人,你们对任何人不可轻视,不可毁谤。毁谤就造业,堕到地狱。

   所以,不管看到什么过错,绝对不能把过错认为是他的。要认为这个过错,是自己的烦恼,才会看到他的过错,应该这样想。有的人自己有过错不知道,而归咎于他人。以前西藏有位老和尚,他住在三大寺里。但一般和尚都在晚上辩论,辩完之后,还会继续诵经典,他们坐在老和尚房外诵经,老和尚睡不着,因此骂那些和尚不体念他,就说像森林中野兽,晚间不睡一直叫。这是自己的过失,却以为是他人的过失。我们要常常思惟:自己的过失,不是他人的过失,是自己的烦恼,把他人看成有过失。指责他人过失,自己的福德会损减;观他人功德,自己的福德也会增长。所以要观他人功德,不要看他人过失。

  先治重烦恼

   如果自己的贪心、瞋心、痴心很重,先要对治重烦恼。对治贪心,观世间的一切过患,以及修不净观。譬如对物质起贪执,要修无常;对人起贪,那就修不净观,观色身不过三十六不净物。例如贪喝酒,那应该想喝酒的种种过患,而无一点益处。所以对于贪执的境,观想它的过患,自然不会再起这种贪念;我们所贪的事物,往往都不是好的,是从无始以来,受到贪心的熏习,而生起的一种执着。观想贪境的过患,贪的力量就会减弱;贪烦恼不生,心就可以平静,修持容易得到效益。以瞋心来说,嫉妒他人的知慧、权力、财宝,常怀这种心,就无法好好修持。如果常起瞋心,对瞋心所缘境,观想他是无始以来做过我的父母,对我有无量恩惠;另外要以慈悯心对治,自然瞋心不会再起。如果痴心重时,要多听闻,多思惟学习,痴心慢慢减少。有的人一遇违缘,常常胡思乱想,像这种人应修取舍。我慢心强的人,思惟自己没有功德,自己有很多缺点,要修缘起及界分别。所以,先对治重烦恼是非常重要的。在修行之前,要先观察自己现前生起甚么心,若是烦恼心,要立刻对治,不然修行就无法安住在所缘上。

  不求于果报

   修学佛法一段时间,可能会想:希望我以后名声远播,可以得到他人供养。有的自己有点修持,可能会想:希望可以把自己的修持告诉别人,令他们尊敬我,礼拜我,也会供养我。然后又想很快得到神通,立刻成为很厉害的人,有些又希望自已立刻见到本尊示现。若是这样修行,巳经走偏了,那时所修的果不会很好。真正的修行者,不是为名利,要生起的念头,是在修行过程中,即使没有饭吃,沦为乞丐我也愿意。我们祈愿希望成佛,得到解脱,这是可以的,但不能掺杂贪念的欲望。果必似因,应该想:我现在所造的业因,必然是类似的果,希望以后所感的果,是现在所造的因,我以后不可能得到无因之果。

   格西本恭甲,他通常都在山洞中修行。有一天,一个人通知他,说有位他的赞助者,第二天要来拜见他。翌日早上,他很早起来,把住的地方打扫干净,供上供水,然后自己坐在一个垫上。他想:我已经清理的很干净,这位信徒来时,看到这样干净,而且我要好好招待他。后来又想:我平时并未整理干净,早上也未烧香、供水,今天为何如此,如果为了三宝,为了佛法,那我应该每天都这样,也不是为了修持。想一下,才知道是为了信徒,为了令供养他的信徒欢喜,所做的都是世间八法,不是为自己的修持,也不是虔诚心,而是为自己得到供养。他立刻起来拿一些灰土洒在供水上,也把屋里弄脏,他边洒边说:把这尘土洒在世间八法上。他睡在床上,信徒来了问他为何这样脏,他说平时也是如此。信徒心想上师可能另有用意,供了一些东西就走了。他的上师仲登巴知道了这回事,就说:「能把尘土洒在世间八法上的,只有本恭甲而已。」

  

《修心七义教授 第五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