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些來傷害我,成了我修心的助緣,請你再來傷害,我會供朵馬,要如此提起心力。
第四、勸請護法行。許多人爲了自己個人的利益,供護法神,請求庇佑,如生意成功,官司不要打輸了等。供護法神,一般多求今生順緣,減少障礙。但應思惟,諸護法們,如在世尊足前所承諾,我爲具足順緣,消除逆緣而供。違緣對我們有很大幫助,希望再多一點違緣,這樣祈求才對。西藏有位有名的護法神,我以前在哲蚌寺時,上師告訴我,請求護法神時應該說:「對我修行善事,如有違背心態,請處罰我,讓我知道。」這對我有很大鼓勵,當要違背善法時,心中就會想到誓言,如果做些或說些非善,似乎有一種幹擾,或不吉祥事快要發生,我就想到這是護法在引導。我剛來辯經院時,開始叁個月夥食並不好,那時有位朋友送我兩塊酥油,我就放置在鐵櫃旁邊,心想留著自己吃。出去回來看到一只狗把酥油咬走,本想去追它,後來心想不對,我原先起了貪念,可能是護法處罰我,就讓它吃吧!譬如對好的瓷器,我一生貪心就會打破。所以現在戴手表,一定要便宜的,否則很容易不見了。
遇緣即修習
我們不論遇到任何因緣,都要想這因緣是助我修習佛法。例如見到乞丐時,心想真是可憐,因爲往昔悭吝心,所以今日淪爲乞丐。我們應以慈悲心,把外緣轉爲修行的道路。遇到一位財富及智慧,都很圓滿的人,我們應該思惟,他前世造了很大善業,今日感到如此圓滿果報,應該隨喜,以隨喜轉爲菩提道用。見到醜陋的人,心想他很可憐,因爲他前生未修忍辱。見到五官端正的人,心想前生修忍辱,今生感到這樣好的果報,就要隨喜。面對境相好的、歡喜的,不要用比較心,應以隨喜贊歎他的善因;遇到醜的、不喜歡的境相,應以憐愍心慈悲心觀待,不要存有慢心輕視他。不論面對何種境相,用這個緣修習。尤其同自己程度差不多的人,對方的智慧或經濟上,忽然超越,比較心或嫉妒心很易生起,這是很危險的,正對治就是隨喜。假使對著境,生起比較心或嫉妒心,應該思惟:我在修行道上,已經有很多違緣,難道我還要承受未來違緣的果報嗎?他人感得善果,是前生造的善因,應該隨喜才對,爲何嫉妒呢!比較心和嫉妒心,對自已和他人有利嗎?嫉妒他人能阻止他人富裕,使自已進步嗎?乃至今日,一直嫉妒他人,對自己有好處嗎?因爲嫉妒讓自己內心不平,並且造成日夜的痛苦,特別是依佛法而生起嫉妒和比較心,就如同要治病而服毒藥。有些人說有比較心才會進步,但這是一種錯誤。進步是靠精進勤奮而産生,就如入中論說:「一切善隨精進生。」因此,暫時依比較心可能會有一些進步,但是最終是損失和墮落的主要根源。
如果遊覽遇到山明水秀,百花盛開的地方,可以將美景的意樂供養諸佛,常應思惟遇緣即能修,無論行住坐臥都在修行。供品又有屬于自己及不屬于自己,屬于自己的如香花燈蠋等,不屬自己的如大地萬物,還有是意樂造成的。對著一切境能用來修行,那隨時隨地都是最好教授,這是遇緣即修習。
一個人若在任何時刻都在修行,不必化很多力量做善事,自然産生更多善業。隨時可以遇到緣,而不加以利用,反而修無意義的苦行。例如把小錢積集起來,也能成巨富,棄小錢而不顧,卻夢想一夕成巨富,懈怠而不會進步也一樣。特別是不管遇到任何違緣,都要高興歡喜地把它轉爲增長修心的助緣,並希望遇到更多違緣,無此增強的心力,這是不切實際的。我們能體會「遇緣即修習」這句話,對任何境均能修行。
第四、明一生修法
攝教授心要 應修五種力
我們所學的教授,修心七義的心要,總攝爲五種,就是五種力,五力在修持時有密切關聯。(一)牽引力。(二)修習力。(叁)白善種子力。(四)對治力。(五)發願力。此是修心次第:推廣白善種子力,而使牽引力增強,推廣牽引力使修習力增強,由此對治力也增強,也使發願力增強,這是因果正義次第。
牽引力就是下定決心,有了決心,做任何事均能積極、熱忱。一切衆生希求離苦得樂,我應該負起這個責任;尤其爲了一切衆生,我要成就無上菩提的決心,這是最圓滿最強烈的的牽引力。因爲如虛空般的衆生,我的責任是無盡的,牽引力就是要圓滿衆生的願望。真正的心態是發願成就無上菩提,發願後要聞思修等。我今已遇大乘善知識,聽聞修心七義教授,我有淨信力,爲一切衆生努力。清晨起床思惟:世間一切都不究竟,我應該學出世法,尤其修心七義法門,盡其所有力量修此法門。這樣整天做事都很圓滿,不爲世法所垢染。經過不斷的思惟,牽引力越來越強,修心七義的修持也會越來越好。
牽引力産生的主因,是從各個角度擴展思惟,修持修心等諸法的功德和不修的過患。宿生造了很多善業,生生串習善業,也會使牽引力越來越強大。依持續修牽引力,反複串習修習,這是真正修心的主幹。假使我們沒有白善種子力,不會有修習力,更不會有牽引力。因此前生種下的白善種子力是很重要的,修習力、牽引力這兩種力量增強,白善種子力的力量也跟著強大。並且爲了增長福德力,學十行法,已生善行使增長不退,未生善行使生起,這就是白善種子力。所以說牽引力、白善種子力及修習力是互相關聯的。
牽引力、白善種子力、修習力叁個最主要的逆緣,是自性我執及我愛執,特別思惟自性我執及我愛執的過失,就是對治力。四力忏悔的對治力與這個有點不相似,這裏的正對治是我執及我愛執。假如對治力到達某一程度,我愛執及我執力量會大減。好比熱滾的開水,忽然加入一壺冷水一樣,就會平靜了。當我愛執及自性我執力量減弱,內心穩固任何違緣都不能動搖,不會困難,修心也能順利。所以對治我愛執及自性我執,是非常重要的;對治力增強,修心的修持力也能增加。
清晨起床,應該對治我愛執及自性我執,行住坐臥也一樣,如果對治力做得很好,同一位我慢很強的人在一起時,就會發現我愛執的功能,我愛執如何作祟。。
阿底峽尊者到西藏時,有位侍者天天說人是非,因爲他瞋心蠻重的,其他弟子對尊者說:「請你把侍者趕回印度,他實在造成很多麻煩,而且也不好好服侍。」尊者不放他回去。說:「這是修忍辱的最好對象。」有時找修心對象,不但不能改變修心,反而變爲修成瞋心。我們反複思惟我愛執的一切過失,他的力量就自然而然無法增強。
當你罵一個人,對方一定會反擊,甚至臉紅脖子粗。但呵斥煩惱或找它過失,煩惱會不好意思消失了,甚至反而尊敬你,讓你控製它,煩惱只有這點好處;當你尊敬它,它反而傷害你,所以對治力是很重要的。自己不知道自己的缺點,看別人缺點很容易;正如看別人眼睛容易,卻看不到自己的眼睛,因爲我愛執,看不到自己的缺點,看到也不覺得。上師說法講應斷的過失,弟子聽了都認爲是自己過失,能這樣思惟斷除,每天都在增長資糧。有的會想我都沒有過失,都是別人,就知道我愛執在作祟了。
最後是發願力,所積集的一切功德,回向衆生,願他們早日離苦得樂,願我因此而早日證得無上菩提。學法能以五力行持,將迅速積集資糧,也不會有幹擾或障礙,很快可以到達目的地。諸佛所演示的法,都涵攝在五力之中,因此五力是最好的修持工具。特別是依二種菩提心的一切修心,均回向無上菩提,願生生世世不離此修心,不管遇任何違緣,願能轉爲修心的助緣。
大乘往生法 五力重威儀
上述五力,是活著時用來修持的,大乘往生法,是將要臨終時,有辦法以五力來修持。死有現時根識漸漸消失,此時稱粗分死心,根識完全消失,極細死心未現前時是細分死心,最後極細死心時就不能緣任何外緣。當我們活著時常常串習五力,在臨終剎那,所有根識都消失,只剩細心識,如果現前好好串習,那時的心識立刻能緣五力,就會觀五力,到發願力時就能發願,希望來世生在何方,那時發願力很重要,決定自己去處。
當一切根識消失之後,剛開始生起粗的心識,那個心識,決定你會不會投爲人身;假使今世造惡業,那時粗心識見到的,都與業力有關的境界,結果就墮入叁惡道;假使活時都是修行善業,那麼臨終時,粗心識所緣的都是善業。今生常觀空性,以現量觀空性,以叁摩地觀空性,如果突遭意外死亡,無法當下觀空性,腦死粗識現起時,因爲前世觀空性,所以能立刻憶起空性,而後以現量觀空性,剎那證得阿羅漢果。也有粗識生時,雖然是觀空叁摩地,無法證得阿羅漢果,直到中陰身時證果。臨終時心識是很重要的,所以好好串習五力,到臨終粗識生時,能見到淨土,可以發願往生。今生努力串習五力,就有辦法控製自己投生何處。
修行五力往生法之理總略是,接近死亡或說死有現前之時,應如是想:直至今日來千辛萬苦所積累的一切財物、親友、眷屬、仆人等不用說,就連俱生以來的身命也將要分離無疑,因此要斷除這一切的貪著,並把自己所擁有的這一切都唯獨施給叁寶和利他的事業。如此想的同時,想我要增強修心之力而使牽引力增強,然後不讓內心散于外境,集中于修心的修持而盡力去修,這就是增強修習力,與此相順努力對上供養,施贈下者,皈依並回向十法行,這就是增強白善種子力。繼續往下想:自己得到如此的暇滿人身,但也造了很多惡業,無益之事,憶起這一切,猛力忏悔,這就是對治力。並且發願祈禱,從今直至未證得菩提之前,願不離二菩提心的修持,願由大乘善知識歡喜的攝受門中行佛子之行。如此猛力發願就是特殊的發願力。
《修心七義教授 第四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