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酥油點燈供養尊者,直到仲登巴圓寂之前,天天點燈供養,從未間斷。尊者傳灌頂給仲登巴,那時他問尊者:「我修學的佛法中,那一法成了真正入要?以後不管去那裏,我要一直跟隨你。」尊者答說:「你學的佛法都不是真正的佛法,但是依止色尊巴的心態很殊勝,至于你要跟隨,要看你的心力夠不夠。」
仲登巴請求尊者不必傳灌頂法,只要有益于藏人的法。尊者很贊歎他,不爲個人爲全藏人請法。菩提光亦是如此,請尊者傳些業果法,很容易被藏人接受。因爲菩提光的請求,所以尊者造菩提道炬論。從最後一頌可以了知:「上座燃燈吉祥見,經等法中所說教,經由菩提光啓請,已略說明菩提道。」第一頌亦明:「賢徒菩提光啓請,當善闡明覺道燈。」
阿底峽尊者離印度時,答應叁年爲期。仲登巴想盡辦法留下尊者,所以請求到衛地去弘法利生。尊者有意留在西藏,因爲拿錯譯師曾經發誓,叁年後一定要帶尊者回印度,所以催促尊者回去。于是尊者問拿錯說:「當時我不想來,你一定要我來,現在你一定要我回去,是爲什麼?」拿錯說:「我不想下地獄。」尊者等就回到尼泊爾邊界,正好邊界兩國戰爭,弟子勸尊者,前面危險,不要回印度。尊者決定去衛藏,拿錯擔心違背誓言。尊者說:「你沒有能力辦到,並不違背誓言。若是如此,請一齊去後藏,這也是我的心願。」
尊者派了二位侍者回印度,報告因爲戰爭無法回去,帶去所造的道炬論,阿阇黎看了之後,非常贊歎說:「如果阿底峽不到西藏,就沒有緣起造這部論。」他想尊者在西藏一定會利益衆生,就留在西藏。並對侍者說希望尊者解釋這部論,他就把這部論高挂在幢幡上頂禮供養。因此,道炬論不但利益西藏,也利益了印度。
我們學修心七義之前,加行要保持意樂:一切衆生都是我的母親。即使是一只小蟲,也要觀想他當過我無量世母親,給我無量恩惠,我應該報恩。因而生起報恩之心。那時要對一切衆生産生不共的愛心,如母親愛獨生子一般。我們內心要達這種量,學修心七義才有意義。我們要思惟:一切如母有情對我有無量恩,只是今生示現的身份不同,所以要愛一切有情如獨生子。首先要這樣加行,然後進入正行。
第二、正行
正行就是修菩提心,菩提心有世俗及勝義兩種。有的先修勝義菩提心,次修世俗菩提心;有的先修世俗菩提心,次修勝義菩提心。頗朋喀大師主張把勝義菩提心放在最後的,是認爲比較難,一般初學沒有修持經驗的人,最好按次第學習。過去因爲修心者水准很高,所以先修勝義菩提心。如果程度較高者,先學勝義菩提心,次學世俗菩提心,會比較好些。
應觀無生性 視諸法如夢 對治自然解 道體住賴耶 中間如幻士
「應觀無生性,視諸法如夢。」經過觀想思惟,知母、念恩、報恩、慈心之後,應觀諸法無自主生。一切法是緣起,唯名言安立,不是自性生。若是自主能生,那應不依因緣而生,故應恒常有生;若是自主的生存,那就應恒常生存,故應無生無滅;同樣若是自主滅,那就應恒常滅,故亦無生之機會。先觀心在那裏?是如何生起?如何存在呢?當我們産生一種強烈心態時,如果是自性而産生,從身體的某一部份,是依手、肝、腎等,從安立名言處去尋找後要能找得到,但是找不到的,那末我們心在那裏?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我們尋找不可得,不尋找又似乎存在,但是尋找又有消失的現象,就是觀這種心。比如一個人生起強烈瞋心時,可能臉紅,身體發抖。但是要找瞋心又找不到。我們能想:很奇怪要找的時候不見了,不找又似乎存在,好象他是依某種緣起而顯現,而不是自性而産生的。那時以正念緣這點,盡量不讓正念消失。
既然找不到,但他又是有的,以正念緣這點,不讓正念消失,以智慧這樣觀想修持,就是觀空性。同樣當我們産生一種強烈無法忍受的感受時,也可以找那種感受到底在那裏,當然是無法找到的,這時感受力量就慢慢減弱,再從小小部份的感受尋找,也是找不到,這時力量越來越小。同樣的,生起貪瞋癡叁毒時,我們以正知見找它到底在那裏,在過去、未來、現在呢?如果現在的話,在身體那一部份?找不到故,再如此思惟的話,叁毒的力量慢慢減弱而消失了。找不到它的自性時,發現都是虛幻的,了知一切法都是虛幻的。
假設有人問:貪瞋癡是虛幻的,菩提心也是虛幻的,那爲何要修慈悲心、菩提心呢?雖然對境所顯的相是虛幻的,能顯的量也是虛幻的,這二者功能也是虛幻的。菩提心與叁毒的自性虛幻毫無差別,但菩提心是依正作意和正理而産生,叁毒則不如是,雖然虛幻相,不但會傷害對方,同時對方也會還報,這是害人又害己,令他人痛苦,自己也痛苦,所以我們一直在痛苦中輪轉。當你生菩提心時,對他人有益,對自己又不會恐懼,更會産生許多功德。所以緣起顯現的名言仍是有的,因果不爽,而實質上是虛幻,是無自性的,就是勝義谛。
同樣,色受想行識五蘊也是虛幻的,依蘊而安立的我,又依我而安立蘊,本質也是虛幻的。修持修心七義的我,這個我從安立名處"五蘊處"尋找,不管在過去未來現在,安立名言處是找不到的。如果他是有自性的話,至少要依五蘊才可以找到,本身有自性也應該找得到。但依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上,也找不到,所以不是自性有的。這樣反複思惟,觀想空性是法無我。「我」在五蘊中找不到,就是無我;以人來觀稱爲人無我。我不在色受想行識五蘊中存在,這是觀粗的人無我;我不是自性存在的,若有自性應該可以找得到,但是找不到,這是觀細的人無我。當你觀想找不到自性我,你的煩惱慢慢減少,或力量減弱,是有很大益處。因爲一切的煩惱,是執著自性我的無明而産生的,如果觀無自性我的空正見,煩惱慢慢從根消失了。觀無我就是斷掉煩惱的緣,一切法是相依而有,煩惱所依的緣斷掉,煩惱自然無法現起。
因此在經典中一再宣說人無我法無我。煩惱因無明而産生,無明由自性我執而來,所以最究竟的辦法,先應斷人我執與法我執。因此觀無自性我時,以正念緣這點安住在心中,不令消失。以這種正念積集資糧是不共的殊勝。依止上師指導修持,知道自性到底有無的變異疑問,即可消除許多煩惱。如果對空正見有變異疑惑,心裏就會動搖,因爲觀空性時,會覺得都是虛幻。
世間人對于快樂執著是真實的,就會往這方向追求,但所謂的快樂在那裏?真正找時是找不到的。譬如出外露營,看到一切景色,會覺得不錯,不久就會消失了,接著想到這兒幹嗎?真正的快樂在那裏,是幻想的産物。以露營來說,化錢又浪費時間,精疲力竭,甚至因其因緣引起一場病。仔細思惟得到真正快樂嗎?在山下的人很熱,就覺得山上涼爽,到了山上又感覺太冷,趕快下山。冬天冷時想夏天好,夏天熱時又想冬天好,不會熱,到底有無真正的好壞?因此,觀空正見以正念正知思惟,世間一切都是虛幻的,因爲相待的比較,沒有真正獨立的。是快樂是痛苦,都是由于自己貪著,分別那是好或壞,好與壞是互相觀待的,快樂與痛苦也是相同,本質上都是虛幻的,那裏有自性的。所以說世間的欲念,都是一切罪惡之緣;欲念像毒湖,誰飲用此水會使他生病或死亡。如火炭上蓋了一層灰,雖然看不見火,摸時燙傷比看得見的火,傷的更嚴重。所以必須修無我的正見對治。心經上也說色等一切無自性,龍樹菩薩也如是宣說,就是斷除自性我執。因此,以利他的意樂觀無自性,那就是修勝義菩提心。一般修止觀佛像,觀成就可以積集很多資糧,但是無法對治煩惱。觀空性開始時很難認定所修及很難容納于胸懷,當你反複思惟會慢慢越來越容易。世俗菩提心,開始時覺得容易,但慢慢累積經驗後,難以容納于胸懷,故會變得難修,此時要特別推廣對此修持。
這個比較重要再解說。「應觀無生性。」當我們觀察一切是無自性生的,那到底一切法是有是無呢?有,只是名言安立的有,而本質是虛幻的。一切法如夢,如同電視銀幕所顯示,看到悲哀時想哭,看到滑稽想笑;電視中人物找不到,那末銀幕情節是在電視機中?或在電視機外顯示鏡上有呢?是無法找到的。奇怪的是爲何會爲影子而哭、笑。雖然本質上只是影子,明知是虛幻的,卻把它當真實;那只是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巳,我們都爲這些虛幻所迷惑,造業輪回生死苦海。世間的一切只能滿足暫時的欲望,不能令我們達到究竟。我們認爲這是親人,那是仇人,這好比銀幕上的影子一樣虛幻不實,由貪瞋而影響我們産生不同的心態。貪心瞋心比較心都是虛幻的,但是我們都被這虛幻誘惑,變成它們的仆使,因而發生許多不如意事情。雖然觀慈悲心、菩提心,也是虛幻的。境雖虛幻,但能觀一切爲親友,也能圓滿自他利益。如果沒有空性概念的人,以爲一切都是沒有的,修心七義教授都是講空,觀這些空有何用呢?因此緣起空性法是非常深奧的,不能自以爲對此有修持而任意宣說。從前印度有位神通師叫拉欽郭瓦巴,在死象骨架內修行,他的國家有位上師圓寂了,國王想找位善知識替代,于是召集大臣商量,有人就建議他。國王迎請他爲人民說法。他對人民說:「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像虛空一樣。」國王想一切法如夢幻泡影,那因果呢?因果是真實的,如夢幻泡影,種因就沒有果,這樣會使民衆失去對因果的信心,應該把他殺掉,結果派人殺了他。他因爲說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虛空而死掉,因爲空正見修持不錯,所以講空性,可是國王不懂空性而殺了他。
觀空性時一切有爲法都是虛幻的,虛幻是依能取和所取互依止而安立它,就如夢和夢識。觀一切法都是虛幻的,主要是斷我們把一切法的相,看成真實的。見到快樂的境相,認爲真的快樂,痛苦的、好的、壞的、美的、醜的,都認爲真實存在,那是因爲我們不加思惟觀察,見到悅意相,就執著以爲好的;因爲執著産生了貪心,因貪心而不擇手段取得,或許因此犯法受苦。見到不悅意相,亦以爲真實,執著而起瞋心,因瞋心而害他害己,不幸事情發生了。我們認爲悅意不悅意的相,並不一定是好是壞。
觀想一切法並無真實的相,所顯現的相都是虛幻的,等同觀想無我。當我們觀依識所生的境,到底有無自性,或者真實不真實,經過仔細觀察,是找不到的,所顯現存在的,是互依的、緣起的唯名言,但不是自性有的。因爲一切法都是緣起,它依能取和所取的關連而産生的,緣起的境是悅意的,我們就認定是好的;緣起的境是不悅意的,我們就認定是壞的,如此而已。
當一個人拿一粒藥丸,告訴你可以治膽病,你不會立刻相信,當你服過以後,才能體會到真能治病。同樣的,當我們直接見到某種境,很難說是好或壞,必須視所生的果好壞,才能推出那個因是好或壞,因此因果也是相互依止而立。佛法最究竟的見解,是緣起性空。你們要成佛學專家,必須研究緣起性空,對緣起性空有透徹的研究,即使你不懂英文及印度文,但的確是佛學專家。我們相信緣起性空,並不容易辨別緣起性空。當我們了解一切法是無自性的,本質是虛幻的。如此修的對治力,也能從自性執中自力解脫。就是第叁句的「對治自然解。」
「應觀無生性,視諸法如夢。」這兩句對調過來觀也可以。因爲一切法無自性,所以如夢幻泡影。也可以反過來,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因爲無自性。「道體住賴耶。」我們觀空正見以後,把正見安住在阿賴耶識中。通常有二種解釋,造論者是金洲上師故,以他的唯識見解,道體觀二取空的智慧,安住或浸沈在阿賴耶中。以應成派見解,道體觀無自性的智慧,安住于無破立及認定的心性光明能觸及無自性之中,對心性無自性取名爲阿賴耶。出如此定之後的中間修,對一切所緣,也顯出無自性相,故應觀修持者也如幻士夫,此就是「中間如幻士」之意。依唯識派也可以解釋,觀空正見安住在阿賴耶中。也有這樣解釋,觀一切法無自性,因爲無自性所以産生一切虛幻的法,把無自性正念安住在阿賴耶中,續觀一切法如虛空般。這是如何觀勝義菩提的大意。
《修心七義教授 第二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