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义教授 第二讲 一九九五年十月十六日
无论听法或上师讲法,本身都要具足:「我当度脱一切有情,令成佛道。」的这种意乐,所以我要听法或传法。今天我听闻修心七义,是为消除无明烦恼,所以意乐非常坚固,我的内心本像生牛皮一样,不可折服,经上师传此甘露法,滴入心头,使我软化,堪为法器。这殊胜法消除我的业障,尤其一切烦恼。佛陀说法是为消除众生烦恼,而不是令人成为佛法专家,名声远播。学佛法是为断烦恼,利益众生,这才符合佛陀本怀,如果只是为名闻利养,那就有违佛陀本意。当然,不是听了一次法或一个法门,无明烦恼就立刻消除,是由于听法的缘起,我们的烦恼就能消除,要有这样的希求。
修心七义的论文有很多种,我所讲的是按"修心日光",宗大师的大弟子持律虚空祥(南木长悲)的论文,这本未译为汉文,我用来解释本颂,同你们的中文译本的次第有些出入。
敬礼于大悲
「大悲」,一般大悲是指观世音菩萨和悲心,这里是指大悲心的意义。犹如入中论云:「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月称菩萨不先赞诸佛菩萨,而先赞大悲心,是有特殊意义。证菩提心者即菩萨,大宝积经说:「迦叶!譬如初月,众人爱敬逾于满月。如是迦叶!信我语者,爱敬菩萨过于如来,所以者何?由菩萨生如来故。」因为大悲心是菩提心的根本,修大悲心,佛陀会非常高兴,胜过上好供品供养。因此,要先敬礼于大悲。尤其是学修心七义,就是要修持大悲心、菩提心。
甘露藏教授 金洲之所传
修心七义如同甘露,这教授最初由金洲大师所传的。修心七义的内涵,都是经典中可以读到的,金洲大师把它浓缩起来,作为修心教授。金洲大师是位国王,也是比丘,他对菩提心有特别修持。阿底峡尊者的上师阿瓦博帝及罗候掬多,可以使他一瞬间见到本尊坛城,这两位上师对他有不共的密宗修法,明了杜梋是指导尊者中观正见的上师,他共有一百零五位上师,但殊胜的菩提心是从金洲大师得来的,金洲大师是持唯识见,在见上比尊者还浅一点,尊者仍认为金洲大师为最殊胜,因为对菩提心有不共的修持。
如金刚日树
修心七义就像金刚、太阳、大王树一样。金刚是帝释天王所持,能保护自己,亦能消灭一切非人的干扰。修持修心七义,能使我们脱离轮回苦海。我们无始以来最大的敌人是我爱执,但是我们都把它当做挚友,其实是最坏的仇人,仇人中之王,如果要消灭仇王----我爱执,必须圆满修心七义的修持,以它的内涵像金刚,能摧毁仇敌。不只像金刚,也像太阳;太阳能消除黑暗,光明照耀,万物赖以生长。同样的修心七义可消除身口意三种恶业,善业不断增长。有了修心七义使我们了解不共道次第,因此像太阳。也像大药王树,枝叶茂盛,可以遮荫,不会遭到炎热的痛苦,同样的有修心七义的修持,可以满足我们的愿望,我们的心地会越来越广大,同时消除一切痛苦。
五浊厚重时 转成菩提道
尤其是在五浊恶世时,一切痛苦咸集,修心七义的修持更为重要。通常读菩提道次第广论两遍,上根人就知道如何修持,但有些根基较差的,不管读多少遍,不知到底如何修。这时若能好好闻思修心七义,就能很容易体会菩提道次第广论到底说些什么。不但对广论的修持很容易了解,更进一步了解佛陀说一切法的内涵是什么,也就是说自己有个圆满修心方法,不管修那一法门,都会觉得简单的。智慧较差,我爱执又重的人,直接听修心七义,就会觉得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上师要传这法门时,必须说出许多理由及譬喻等。五浊大家都知道,不用解释了。
(六)祈祷。祈祷如同教授定与传承融合之理。加行法今天再补充,昨天讲授六加行,只讲授五个,缺了一个祈祷。祈祷文不必拘泥,不一定依照经典字句。例如我今听闻教法,愿我消除一切烦恼,及自己思惟所需要的愿,不必学人家一样;这是自己的愿望,功德更大。我们祈祷是希望实现愿望。祈祷最殊胜的,是随时随地可行。
再谈皈依。皈依是很重要的,皈依要按照皈依学处去实行;皈依学处有多种,你们都学过广论,应该很清楚。最主要的教授是断除损害众生之心,依止善知识的心。依止善知识的次第有多种,如果修具量密法,传给灌顶的是最主要的上师,那么要观想他是金刚持。显教来说,善知识要具圆满的十种功德,最起码也要具五种功德,不一定观想他是佛,观他是佛的代表如同佛陀,因为我们无法亲见佛陀,但有因缘遇到善知识;见佛是听闻佛说法,善知识也是说法,同样对我们有益,从这点说并无差别。好比一位大使,代表他的国家办事,而不需要国家元首直接来,他不是这国元首,但他有权利执行他们国家的任务。驻在国的官员尊重这位大使,就是表示尊重那个国家,那个国家的人民不喜欢而抗议,就是抗议他的国家。因此对善知识的礼敬,佛陀也会高兴,轻视善知识,等于轻视佛菩萨。
佛菩萨为了救度众生,无法显出法身或化身,因为我们福报不够,连菩萨也见不到,但他必须示现一个相,同我们差不多的相来教导我们,或者加持一位善知识来教导我们,所以要观想善知识是佛陀的代表如同佛陀,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代表不能尽责,做错了某些事情,并不是佛陀的错,更不是佛陀教法有问题。同样的大使做错事,并不表示他的国家元首错,这只是个人问题。思惟直接指导我们的是善知识,他的恩确实很大。这样反复思惟,产生不共信心,就是思惟依止;以虔诚心供养赞叹善知识,就是身语意加行依止。
仲登巴是修心七义的传承上师,下面是他依止善知识的经过。仲登巴出生在拉萨西部牧人家庭,在他十二岁时母亲去世,父亲不久娶了继母,这位继母不喜欢他,要赶他出去。因此,他无法再呆在家中,就到寺庙去学法。过些时,他想应该学更深更广的佛法,于是就去拉萨,正好遇到从印度回来的色尊巴上师,他请求色尊巴带他一起走。色尊巴住在康地,他对仲登巴说:「我带你走,人家会以为我拐你,你最好在这里再留一年,然后到康地找我。」翌年他去康地找色尊巴上师;色尊巴本身富有,学问渊博,平时只对他讲一点法,却让他做很多家务杂事,清早叫他去放牧牛羊。他在放牧时,勤读带去的经典。色尊巴又叫他推磨子,因为天天推,手上结的茧很厚。但他一边推磨时,仍把经典放置面前阅读,有时因为太累,就打瞌睡,额头碰撞磨子,他非常辛勤学习。这种生活过了三四年,那时附近有座寺院,邀请各方佛学专家,共同研讨佛法,他也去参加。他们讨论法要时,没人比得上他,与会另有二位也很有名,他们三人成为西藏最有名望的。当时与会的人请色尊巴不要让他做杂务,他将是位精通法要的人物。有人请他讲佛法,他也答应,但他不以此为足,他很想到印度去学法。
当时印度有班智达米地甲那来康地,他跟他学甚深胜义和梵文,班智达很欢喜他,不管教什么都能很快体会。他问印度有那些大善知识,如果到印度能否见到他们。班智达说:「有神通广大者,现在可能都圆寂了,比较年青的有阿底峡尊者,他是位最好的上师。」仲登巴与阿底峡尊者有多生因缘,一听尊者名字,就产生无比的信心,他一直想:「我该去见他!我该去见他!」后来听说菩提光国王迎请阿底峡尊者,巳经到达后藏,他也打听证实了这消息。于是他向色尊巴上师请求去后藏见阿底峡尊者,色尊巴就送他一匹马和食物费用,让他去见尊者。
仲登巴是在家人,穿著毛大衣,看起来像乞丐,他经过一个地方叫热振切,有位喇嘛正在讲经,喇嘛虽对佛法有研究,但是我慢心很重,仲登巴请喇嘛传法,他要仲登巴像狐狸般快的动作礼拜,仲登巴就向他拜了三拜,然后坐下来。喇嘛坐在高座,仲登巴像是他的弟子。他开始讲法,斜着大脑说些歪理,仲登巴在底下发出窃笑的声音,他发现仲登巴在笑,有点不满意,就问仲登巴些问题;仲登巴本来精通佛法,后来他没有问题可问,他就有点怀疑地问:「有位色尊巴的弟子叫仲登巴,你是不是他?」仲登巴答:「人家叫我仲登巴。」他脸红的马上跳下来,向仲登巴拜了三拜说:「我这里的一切供养你,请收下。」以前的人很直接,当我慢消失了,立刻忏悔。现代人不一样,假使他无法回答你的问题,会老羞成怒大骂一顿,然后把你赶走。他能知道自己不对,立刻忏悔,这是很好的。后来他对仲登巴说:「我希望跟随你。」仲登巴给他三个条件,一、此地两村落时常打架,你应该去摆平。二、造寺院设有宣扬佛法辩经等。三、有喇嘛来应该供养。他答应二及三都可以做到,但无法平息他们的械斗,请仲登巴帮忙。仲登巴请了两村的人,开示一些道理,他们和解了。后来仲登巴造寺院,都是这位喇嘛赞助。由此因缘,后来阿底峡尊者不共的道场"热振寺"就在此地建成。
仲登巴匆忙赶去后藏,路上遇到很多困难。阿底峡尊者曾经在金刚座绕塔时度母受记:到西藏后有位在家弟子,会协助他弘扬佛法。如此受记多次。尊者入藏后,度母也常说有位大弟子会来,尊者常到楼上探望他的大弟子有没有来。那时尊者想要回印度,仍未发现大弟子,他有点担心,就常念:「度母不会对我说谎吧!」有一天一位富有人家请尊者去,尊者以神通力知道仲登巴今天会来。尊者到大富人家,午饭时对他们说我的在家弟子会来,请他们多准备一份。仲登巴晚上才抵达,仆人请他等一下,他急着说:「我要见大善知识,希望尽快,我要见尊者。」仲登巴找尊者时,尊者正在休息,所以就遇到了。仲登巴马上对尊者大礼拜,尊者把手放在他的头上,为他传法,富人家也把那份午餐给他。饭盒中有块酥油,他用那块…
《修心七义教授 第二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