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了解痛苦與駕馭心念
開示佛法的目的,在于指出人行爲上的錯誤,並且教導他們解決生活裏所發生問題的方法。這就是你們到此地來聽我演講的原因。但是,唯有老師自己是開示內容的活見證,講說的佛法才會真正有效。很不幸的是,我自己完全不合格。我吃、喝、拉屎、睡覺,卻一點也不懂佛法。但是,因爲我曾經跟隨幾位證量很高的上師學習,或許,我可以把他們的經驗報告給你們聽。我說的對你們是否有任何益處,是另一回事。
我們必須清楚明白佛法的目的是什麼,這很重要。我們爲何要禅修?爲何要走修行的道路,或是過宗教生活?我們所做的這些努力,一定要和平日的活動有所不同,否則,我們就不需要做這些辛苦事了。
世界上有不同的宗教、哲學,與倫理思想等,名稱各不相同,教導的方法也相當不同。但是,主要的目的,一定是一樣的。如果這些思想有價值,一定是教導一些方法,減輕所有生命在身心兩方面所受的痛苦。必須對于苦,這個舉世一同的問題,提供治本的解決方法,因爲,所有治表的方法,在這方面都已經宣告無效。
自從地球上開始有生命,許多個人及團體有貢獻力量,改善我們居住的環境。目前,幾乎所有國家中都有許多組織,積極從事改善人類居住的這塊土地。但是,不論參與者的目標多麼確定,大家多麼努力,這個世界比起往日並沒有太大的不同,並沒有更接近和平。事實上,有許多理由使人相信,這個時代愈來愈衰敗了。爲什麼物質發展所激發的希望,竟是如此不圓滿,令人失望?
主要的問題在于我們以爲所有的問題都是發生在外境,存在外界,和我不相幹。因此,我們所想出來的解決辦法也完全是外在的,雖然,這種解決方法可以暫時消除特定的問題,可是,另一個問題總是取而代之。所以,我們的努力雖然能夠治表,對于解決潛在的問題本身卻沒有什麼功效。
事實上,有許多經過精心設計的解決辦法,實際上只是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有一個例子,就是原子能的發現。不論科學家與工程師發展、運用原子能的初衷是什麼,核能發展,對于人類保存自然能源、保護環境,以及維護世界和平等事項,確實造成一些嚴重、不可預測的危機。
爲什麼我們不斷祈求世界和平而不可得?爲什麼我們渴求止息苦難與困惑,這份希望卻一再被剝奪?當然,爲了促進和諧並消除爭端,不乏真誠的人道主義者與不同的教義。但是,其間一定有些事情,我們未曾完全了解,或者沒有運用得當。因爲,不論我們多麼努力,希望利益自己與他人,似乎都沒有任何重大的成效。偉大人道主義者的計劃與我們日常活動中所欠缺的,是達成目標的有效辦法。所謂有效的辦法,必須能夠解決問題潛在的原因。因此,我們不僅僅需要外在的方法,更需要內在的方法。
爲什麼有效的辦法必須同時是內在又是外在的?因爲,我們想要消除的苦,不只是外在的。如果我們相信所有問題的來源,都只存在于身外的事物上面,就會想消除、改變,或是對抗外境。但是,這些努力最後注定要失敗,因爲所有的苦,毫無例外,都存在我們內心。
事實顯示,外境——在生活中所遭遇的人、事,以及環境等,並不是帶來不滿足與苦的主因。譬如,旅行者發現了一個非常使人愉悅的國家,就想要在那兒住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另一些人,即使和這些旅行者來自相似的背景,卻可能覺得這個國家完全不對胃口。他們訪問這個國家時,經驗到的不適感,一直是問題。但是,這不能完全怪罪外在的情況,如果外在的環境是造成問題的唯一因素,那麼,沒有任何人會喜歡來到這個國家。同樣的,在一個家庭中,有些人喜歡某些食物,通常還有另一些人連碰都不肯碰它一下。同樣的食物,怎麼會有如此不同呢?
從我們與其他人之間的關系,可以得到更確切的例證。如果有一個人是我們的朋友,自然認爲他非常好、非常可愛。每當他出現時,心中就會産生溫暖的感覺。但是,同樣的人出現,卻可能在另一個人心中,引起完全相反的情緒。或許,他在另一個人的心目中,非常凶惡、殘酷,連看見他都難以忍受。因此,當一個人在我們心中引發愛的感覺時,在另一個人的心中所引發的,可能除了恨之外,什麼感覺也沒有。
我們並不需要把自己的感覺和其他人的經驗相比,才能夠了解各人的感覺,差異多麼大。只要回想一下,自己對過去所認識的人的感覺。起初,只是一個陌生人,我們可能完全忽視他。但是,不久之後,變成親密的朋友,經過更密切的接觸後,發現他真是太美好了,已經不記得他曾經不是親密的同伴。心中一點也不懷疑,他和善、有愛心,具有一切美德。由于對他的愛執如此強烈,我們真心相信自己的感覺。
但是,不久之後,情況改變了。或許,他說的什麼話我們不同意,或是做了令人不愉快的行爲,不論是什麼原因,或許只是很微不足道,現在,他看起來卻是完全不同的人。他的話不中聽,態度無禮,甚至面容看起來也很殘酷。再也不是以前那個人了,昔日對他的愛執,現在完全被仇恨取代。見到他,便生起忿恨或其他惡念,因而體驗到巨大的痛苦。
因此,顯然我們受苦並不在于外界的改變,而是因爲自己的態度改變了。用不同的心態,即使看到相同的事物,觀感也會不同。一般而言,我們整個生命,正是一直經驗這種態度的波動。
這種態度的改變通常非常迅速。有時候,我們對某人正要開始生氣,忽然間,腦海裏浮現他昔日所做的善事,記起他曾經在我們極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或者表現了出乎意料之外的不自私態度。刹那之間,這份記憶的閃現,驅除了忿怒的暗影,我們又視他如同最親愛的朋友。這種經驗,一定曾經發生在所有人身上,它使我們覺知,意念經常改變,如果能夠稍加控製這種過程,我們就會比較快樂。
對自己心念的運作狀況保持警覺,就可以在消極的意念使我們受苦之前,打斷它。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從正面去看一個人,就像我們有同樣多的理由去仇視他一樣。如果我們能夠修心,並且充分了解自己內心的變化,就沒有理由不能只表達些可以爲衆人以及自己帶來快樂的意念。或許,全世界都反對我們,但是,只要找們已經發展出駕禦心念的能力,仍然可以把每個人當做朋友,不會因恐懼與仇恨而畏縮。
一旦能夠運用這種自覺的方法駕禦心念,會何其安詳啊!我們將不再困惑,也不再爲自己或他人製造問題。這種深入的安甯感覺,是修習佛法後必然得到的結果,凡是有堅定的毅力,在修行道路上探索內心的人,都可以獲得。
應付困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駕禦心念,解決問題,這也是最容易、無害的方法不但不威脅任何人的安甯,且能獲得心靈真正的安詳。如此,找們不但使自己快樂,也能爲他人帶來安詳。如果我們堅持認爲,煩惱來自外界,必須消滅世界上所有可能的敵人才安全。其實,即使我們運用這種笨拙的方法,應付煩惱,心靈仍然不平靜。由于我們缺少內在清除心理上困惑的方法,即使沒有外在的敵人,還是繼續受苦。
想要有效對付問題,首先一定要發現並且認識苦因來自內心。我們對付問題的方法,應該像醫生爲人治病一樣。如果醫生不明白病人的毛病,便不能治愈病人。所以,首先要盡量弄清楚病人的問題所在,才能夠給予治療,消除病因。同樣,我們想運用心地法門,解決問題,首先一定要完全明白,究竟是什麼因素困擾我們?不要像一般人那樣諱疾忌醫,一定要面對問題。唯有這樣,才能消除煩惱。 讓我們用胎兒與新生兒的經驗,簡短的討論受苦的各種不同的情形。我們通常不會想到懷孕與誕生所帶來的痛苦,其實,這種痛苦十分真實。因爲,母親的心與胎兒的心不同,即使是母親,也無法完全體會子宮裏的生命心情不安甯,胚胎的心理與生理都不舒適。
這個小生命,覺得自己被拘困在一個窄小的地方,擁擠得幾乎沒有生間。母親突然間做的任何動作,都會帶給它很大的痛苦。太熱、太冷或是太多調味料的食物也會使它難受。它被局限在惡臭的排泄物近處,並且被母親的消化與呼吸器官不可預測的運作所騷擾。 這些痛苦或許對大部分人來說,沒有明顯到能夠察覺的地步?但是誕生所帶來的震驚,這種經驗卻是很容易知道的。當嬰兒從子宮裏面被驅逐出來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當它緩慢地經過産道時,覺得自己好像被兩塊石頭擠壓。生産結束後,這種強烈的痛苦並沒有停止,它的皮膚非常敏感,即使是接生室裏由溫暖的空氣,也使它覺得寒冷、難受。這個嬰兒或許被包裹在最好質料的毛毯裏面,還是覺得被刺刮著似的。除了這些身體上明顯的苦痛?它經常還看見一些幻相,就像是死亡時所看到的幻相一般恐怖。因此,當我們看見新生嬰兒時,不要認爲它的哭泣沒有理由。
大部分的人並不記得出生時所經驗的痛苦。但是,這並不表示我們在子宮裏面很享受,出生時,不覺得難受,我們只是把這些經驗忘記了。就像我們不記得許多事情,或是沒有任何知覺。我們無明的心,製造了許多內外在的汙染,使我們對真相的了解,被濃厚的曲解蒙蔽。如果在不久以前發生的一些不愉快經驗,都會從腦中消失,那麼,把最早經驗到的事情忘掉,也就不足爲奇了。
出生之後不久,衰老的痛苦就開始了。身體經過許多使人不愉快的改變,譬如,童年時代的疾病,以及年老時更加嚴重的苦難,都是自然的過程。不必要生一場病,來經驗病痛的不快,光是對疾病的擔憂與恐懼,也會造成非常真實的痛苦。
如果我們活得長久,便會經驗到年老的痛苦,其間所經曆的改變尤其可悲。體力、目力和聽力都衰退了,不可能再從事兒童時代的活動。喪失體力已經夠糟了,更甚的是,在心理上覺察到自己變得如此老朽又無助。
這一切痛苦,只是我們即將經驗死…
《智慧的能量 第五章 了解痛苦與駕禦心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