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彼名號曰普賢尊,
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能代父母之勞,承父母之業,稱爲長子。普賢行願菩薩宏宣正法、嚴淨佛土、救拔攝引萬類有情、上體佛心、下行教化、代佛宣勞,亦稱長子。對于人人慈悲、事事善巧,故稱普賢。前後學修之善能功德,皆當歸宿于此,並令滋長成就深厚。此之成就,慎願、健行。慎願者,殷重尊敬普賢願道、勵力學習、以此發生圓妙之次第、而成後得勝智之用。健行者,精進穩快無失,成就有義,而速獲修行之願果。是皆表顯諸佛之智行,以人表德,以德成人。誰能依此修行利他,即是如來長子,引導後來,所以勉仁奮志,不自輕小之意也。
二、自他清潔無染
願身口意恒清淨,諸行刹土亦複然,
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前示尊高之智行,此顯清潔之體事。尊高不潔·則成憍慢狂蕩放逸之行,非智行也。智行者,必叁業恒淨,萬行潔白,住處清淨;如是亦曰自體叁業戒見清淨,乃至威儀養命之一切行爲清淨;遠離五家,非處不入,刹土清淨。如是普賢智慧,悉是屬于律範。並非希奇巧妙,真是希奇巧妙,故稱普賢,亦稱爲智慧。應當時刻回首照顧。
叁、觀摩證入之師表
我爲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
滿彼事業盡無余,未來際劫恒無倦。
尊高濟人,自體動靜清白無垢,是爲普賢慧行。成就一切上下諸根有情,發起無上菩提勝心者,是文殊師利之願。文殊願多,然皆攝歸無上菩提。自修菩提,導引未來悉發菩提,是文殊衆願之總相。(《千缽大教王經》中,有文殊十大願文,正恰合現在修行之用。)此行此願在于經論,及他遠近隨機教化,示現化身、化語、化境,有無量嘉言、勝事、奇觀,足以感發吾人身心,陶镕習氣,憤志勤勇,製伏懈怠放逸。應各隨意攝持觀摩對治,爲人演說事像導入,稱爲像教,止惡興善,心領無言。是故造塔、供佛、拜贊、莊嚴、稱名、念德、皆同此意。
後時回向有四
一、修往生資糧回向
戒定慧不息也
一我所修行無有量 二獲得無量諸功德
叁安住無量諸行中 四了達一切神通力
五文殊師利勇猛智 六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往生不難,難在不具資糧。若備資糧,隨願定生。此中分別,照頌文次第:
一、 依戒定慧修修行,成就無量解脫大力,則不爲生死煩惱而生往生障阻。
二、 依實行六度無量利他功德之大威力,則不爲一切業障所障。
叁、 安住無量諸行中者、定力也。不具定力,則臨時發起挂礙、希望、恐怖、而生障阻。
四、 具神通力,則能預知時至,且能譴除非天、非人、倒引、羅刹等害。
五、 文殊勇猛智者,菩提心引力也。是往生之正因 。力弱則不至,偏差則入他途。必勇必智,善修久修。
六、 普賢行者,往生之彈射升舉力也。無此力必墮落。力弱則不至,動轉則易途,亦同前說。
如是六大往生資糧,隨其各各種種,皆是缺一不可,亦非臨時可以急辦購買,請人幫忙亦要自己多分有力,不能一味靠人。是故最後一言說「隨彼一切常修學」者,精進無盡之意也。
二、解脫死有成熟法身
先說法身
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
法身者,法界清淨功德之體也。于中分別有二:一者清淨自體,有情本具。二者依法顯證,法行爲體。法雲何?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行雲何?即此五分法隨行解脫之力也。是稱根本之教。別有殊勝不可思議解脫境界之法者,即此普賢行願之門也。然此法門亦並攝一切根本教義,是叁世諸佛成佛共同遊履之道,是故叁世諸佛莫不稱歎如是法門。如是根本殊勝之法,能證清淨真如無我本體。法即是身,依法成身,通曰法身。如是應當回向一切修行之善根力,而令成就普賢勝行,即是成就本體法身,解脫死有。
次解法身之解脫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刹
若欲命終之時盡除一切怖畏迷途、倒引顛墮、各種習氣魔業、死時障礙者,必當注重前說資糧之力、及佛勝願撥取之力。
阿彌陀者,此雲無量光、無量壽。亦是無量諸佛相同,各各之清淨空性法身之本體也,遍空時而無盡。普賢行行人修證之法身本體:與佛光明光光相照,稱爲面見如來;光光互入,稱爲往生安樂刹土。雲何而能互照互入耶?由佛慈悲大願之力,行者普賢信行之力,有不思議之加持攝引,亦同體法爾相應故。問:未得法身諸中下品,雲何可以往生耶?此是阿彌陀如來大慈,悲愍群小無上方便普攝之門。若稍具信行之人,佛亦撥濟不舍。問:往生隨時皆可,何故必待死時?往生者,亦名光明攝引救度。必須二種光相應。佛光遍在一切時處(如母憶子),無時不應;若無應者(子不念母),攝照無功。必須自證真如(法界體亦法身也),或善死舍受,或一時心一境性,清淨光明乃現。其時若具信知,則此刹那光顯,必得相應鈎合,十念爲多。信者信佛,知者不迷、決定,是爲法身超死有之要義也。別則密教中廣示光明往生法多,聞者要得灌頂,故今且止。又諸四部《阿含》、及別解脫戒律藏、定道禅經、釋迦本師教諸弟子種種方便,令修光明觀證之法頗多。行者善體佛教,大心尋求,攝修盡善。
叁、解脫中有成熟報身
我既往生彼國已 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余 利樂一切衆生界
中有身者,死後生前中間所有之五蘊也。生前習氣剩余之作用故,由彼內身外境,隨習氣發動之力,變化不定。彼所緣境,除特殊習業所現不同外,總略爲二:一者無見無聞;或在黃沙暗雲風濤震吼之中,求依著而不得,恐怖漂流不息。二者隨習氣力見諸愛、嗔、境界如生,然不暢意,彼方不相應合故。複多自種外現各種可怖有情,倒引鬼神,擎捉打殺,壓沖吞食,追逐無邊曠野長河廣池之中,如人魇夢,變相萬千,刹那多狀,應接困疲,不得安息,恐怖萬狀。若善修習普賢等行諸修行人,由習氣力故,所現多是自他二利之事,決無上說恐怖障礙之事。而複本具光明,得佛接引,見彼淨佛國土莊嚴,發起自心勝信愛樂,普賢大願。乘此信樂之中,勝心願力一時得成,勝境親見,歡喜無疑故;乃至悲心廣發,利樂衆生之類,一切功德圓滿無余。
報身成就
彼佛衆會鹹清淨 我時于勝蓮花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 現前授我菩提記
複次,見彼佛國大衆鹹皆清淨盛德莊嚴。以此忻慕感動功能修行習慣,自心內發淨潔莊嚴之想。複賴彌陀願力加持,乃至自體變生殊勝大蓮花中,形貌或同大衆,或似先修之本尊清淨形體,威光莊嚴,報身成就。面見彌陀,禮贊同樣,親近承事,聞佛說法,開圓只見。佛光加佑,陶镕細習,潔白圓滿一切功德。現前得佛授記,必定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四、解脫生有成熟化身
蒙彼如來授記已 化身(相明)無數百俱胝
智力(力明)廣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衆生界
生有者,謂彼中有有漏習氣流浪漂沈,逢緣受生,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人類生有,顛倒入胎,胎獄受苦,出胎恐怖,忘失先路,由迷積迷,輾轉增苦。如是生有身者,是從顛倒趣入輪回。化身道者,以利他力而顯化身化語。悲心起用,非從業力。此中分別有二:一者相明身,所化身形無數,作利益于他之相。一這力明身,所化智力廣大,教化攝他,成就有情利益之事。引經以明義: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一切佛語心品之叁》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诃薩言。意生身分別通相。我今當說。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叁種意生身。雲何爲叁。所謂叁昧樂正受意生身。覺法自性性意生身。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增進相。得叁種身。大慧。雲何叁昧樂正受意生身。謂第叁第四第五地叁昧樂正受故。種種自心寂靜。安住心海。起浪識相不生。知自心現境界性非性。是名叁昧樂正受意生身。大慧。雲何覺法自性性意生身。謂第八地觀察覺 了如幻等法悉無所有。身心轉變。得如幻叁昧及余叁昧門無量相力自在明。如妙華莊嚴。迅疾如意。猶如幻夢水月鏡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種種支分具足莊嚴。隨入一切佛刹大衆。通達自性法故。是名覺法自性性意生身。大慧。雲何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所謂覺一切佛法緣自得樂相。是名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大慧。于彼叁種身相。觀察覺了應當修學。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非我乘大乘 非說亦非字
非谛非解脫 非無有境界
然乘摩诃衍 叁摩提自在
種種意生身 自在華莊嚴
此顯佛壽無量之因
乃至虛空世界盡,衆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
此是總攝前後化度之願無盡,亦顯壽命無量之因也。
功德有九
一、功德殊勝較量
十方所有無邊刹,莊嚴衆寶供如來,
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刹微塵劫。
若人于此勝願王,一經于耳能生信,
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于彼。
此之二頌,初顯無邊供養之大功德。次則較量如是功德、不若聞此殊勝願王功德之一念之信心,及一念渴仰菩提之功德。何以故?此普賢行願者,是大乘法門之家教,是佛佛共同成佛要訣,通達不思議解脫大華嚴經一切叁昧門、一切陀羅尼門、前後次第、諸道方便,乃至俗谛善法,無不並示。若誰聞此殊勝妙行,信心渴仰,依法起行,決定成佛。但極難聞、難信、難行。此顯見聞信仰發心之益也。
二、現生及臨終往生之功德
(親近善知識)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
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
前較信聞之功德,此顯具願修行之功德。分叁:一者遠離惡知識者,是斷善根之利器。惡道之引導人,近之則必遠善親惡,見惡行惡而不覺知。如是親近善知識,以普賢圓鏡照察,擇不受其顛倒,是人生大幸也。二者既離惡友,親近善友,真實加修,願中最重叁業淨行、正教正見、現前不入邪途犯戒,死時無畏,死後亦永離惡道之險…
《能海上師全集第叁輯 之四《普賢行願品頌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