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能海上師全集之二 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

  能海上師全集之二

  (此文爲99/06/22之一校稿)第一次校對記錄

  初稿(99/06/04)

  宗喀巴大師著

  《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

  能海上師 講授

  弟子任定詢記

  笨人毛堃恭敬錄入

  目錄

  序言

  加持總頌

  壹、叁士前導

  貳、下士修法

  叁、中士修法

  十二緣起頌

  肆、上士修法

  入般若法門

  伍、密乘修法

  

  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 序言

  能海上師是中國現代佛教界著名的高僧,俗姓龔,名學光,字輯熙,四川綿竹人。公元一八八六年誕生于漢旺場,幼年父母雙亡,依姊生活成長。年甫弱冠,即以天下爲己任,初仕軍界,一九一叁年派往東瀛考察,最初接觸了佛教。他從佛陀的教義中,發現了解除世間苦難的途徑,從此一心歸向佛法。一九二四年,投培陵縣天寶寺佛源老和尚披剃出家。同年在新都寶光寺從貫一老和尚受具足戒,時年卅九歲。戒期完滿後,即約同戒六人,共赴西藏求法。初至西康打箭爐,從降巴格西學習,繼又至裏塘那摩寺,降陽仁波卿處受學。一九二八年經老格西贊勸,發心入藏,步行跋涉,備曆艱險。翌年,方才到達拉薩,隨即禮當代藏地日月二輪之一,康薩仁波卿爲根本上師,曆時七年,得深廣二種般若心要及密乘秘傳。于一九叁五年返回漢地,弘宣大教。一九四零年,率弟子數人,第二次進藏,仍隨康公學法,盡得顯密傳承,接受衣缽。從此輾轉各地,南北攝化,孜孜于正法事業,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兼作譯述,曾無暇隙,其間頗有靈異感應,畢生創立道場計四五處,譯著達六、七十種之多。一九六七年旦淩晨,坐脫于五臺山碧山寺,荼毗之日,山麓遍聞異香雲。

  上師初接佛源老和尚嫡傳臨濟正宗第四十四代法統,繼承康公密乘大威德法爲第二十九代祖師,顯密圓通,融貫大小。能內契佛意,取各宗之長,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將西藏額魯巴教派的教理和修法,完整系統地介紹到內地,並付諸實踐,建立行持道場,攝持僧團,住持正法,就這點來說,實爲漢藏佛教史上的第一人。

  上師嚴格遵守宗喀巴大師教派傳統,在修持方面,大力提倡戒學,主張戒定慧叁學不可偏缺,尤當以戒學爲基礎。強調學修必須依照次第。說:“定道由戒律下手,乃喀魯巴的家風。”又說:“密宗本來在戒律中,戒律即是密傳,故應結合而修也。”他排除了宗派門戶的偏見,開拓了綜合研究的學風,虛心求真,體會了釋迦世尊一代時教的精神所在,曆年說法,皆歸宗于般若。其談般若,不尚清談高妙,故弄玄虛,而著重在行持。所謂融理于事,即事而顯般若。他說:“慧者何?般若也。般若無相,寓于六度萬行,故曰慧行。若廢行而談慧,則慧亦無用。”以能內證實相,獲中觀見,故能不壞真俗,恰合中道。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實非一般所能望其項背。一九四五年,美國總統羅斯福,曾派人執親筆函件來我國邀請上師赴美弘法,豈偶然哉!

  這本《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是一九叁五年(民國乙亥年)上師在華北居士林講演時,由皈依弟子任定詢居士隨聞記錄的。不像一般論典,專談法相,它闡述了從博地凡夫,如何下手入門修行,直到圓滿大覺,顯密修持的整個過程,循序前進,踏實可行,沒有令人覺得空虛,無從下手之感。尤其是上師將自己在藏地學法,從康公等口傳獲得的“萌芽”、(扪牙)、“娘哲”(修行經驗)融會于中,最極稀有難能可貴。望讀者細心尋研,如教而行,久之,決定能獲極大利益。

  在上師誕辰整一百周年的年頭裏,我們把這本書再印出來,作爲弟子的獻禮,紀念他一生爲法,利生無倦的精神和業績,俾過去曾隨聞于座下的,憶持不忘,未曾親承教誨的,也能同沾法益。總祈佛教昌盛,正法久住,國泰民安,世界和平,一切有情,同證菩提雲耳。

  侍者幻慧 一九八五年乙醜年九月

  宗喀巴大師顯密修行次第科頌講記

  民國乙亥年十月能海法師在華北居士林講 弟子任定詢筆記

  加持總頌

  《菩提道次第》,即叁十七道品,爲修行的工具,若僅講法相,則不能起作用。又西藏贊菩提道次第名曰完全次第。完全者兼指顯密言,次第者指配合恰好言。次第之妙,惟修行人方能領略,其妙處如機器然,第一輪動,其余各輪皆動。

  其次第大概,加持總頌中已略標明,如第一頌皈依師,第二、叁頌皈依廣般若,第四頌皈依深般若,以下能成衆德之體具恩師二頌爲前導。身命動搖猶如水中泡,二頌爲下士道。受用無厭一切衆苦門二頌爲中士道。如我淪落生死固如是二頌爲上士道。心趨倒境動搖能作止一頌爲止觀。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叁頌爲密乘。以後數頌爲回向。

  講《菩提道次第》前須先講加持總頌,此頌一方面表明求加持,一方面使了知《菩提道次第》大綱,如《妙法蓮華經》中普門品等是明加持之理,此頌乃修加持之用,無加持不能成就故。禅宗恐人執著,不過不談加持,實則亦不離加持。念佛持咒亦然,總須說明求加持之目的,否則護法神中,(除離欲者)有未離欲者,以屢次續請,即到又不明何意,便不護佑,普通誦經持咒等,但請佛菩薩及護法降臨,多不啓白,每易招魔,不知啓白爲一種表明求加持之願,最爲重要,故此先啓白宗喀巴大師。

  “南無第二法王無上悲智雪山善巧賢慧普聞文殊應化根本大師宗喀巴尊足下恭敬頂禮伏乞一切時處普垂攝護。”

  南無,印度音。其義無量:謂皈依、崇尚、敬禮、信順、愛慕、欽仰,不離求救賜與等諸義,不能具說。總則清淨叁門、皈依供養、誠求叁輪加持、無余獲得而已。

  第一法王,謂釋迦牟尼佛爲法王,宗喀巴大師爲釋迦後之第二,故曰法王第二也。自釋迦佛滅度後,各宏法師,因衆生根機不同,或宏顯而不宏密,或宏密而不宏顯,至性相兩宗亦然,求一平等宏揚普能起大作用者,厥爲宗喀巴大師。大師在《大般若經》中已曾授記,(如說《般若經》盛行于東北,西藏即在印度東北也。)固非偶然也。宗喀巴大師生時,衣胞所埋處,生一菩提樹,此樹一葉一阿字,該處僧衆恐人攀折,築牆圍護之,此樹另出別幹,又築牆圍護之,如此大師大悲心所表現。

  宗喀巴大師爲文殊菩薩應化,智慧無比。每日讀生書十七篇,皆能熟記。又一日看百十卷,(現在一日看百十卷者尚有其人)其敏速如是。至其著述有十八函之多,所著無序跋等文,皆重要佛法,合弟子等所撰述,共計叁十八函,此叁十八函,爲根本要籍,其余解釋此叁十八函各書亦甚多,約百函左右,統攝叁藏十二部性相顯密,真法門之寶庫也。

  具德根本無上大寶師,安住于我頂尖蓮月輪,大恩難得門中隨攝引,身口意叁悉地使我成。

  大恩難得雲雲分二:(一)、大恩難得。(二)、法門難得。門中門字即法門。身悉地,謂得法、報、化叁身。口悉地,謂得四無礙辯才。意悉地,謂得大悲大智大願。

  接引無比教王薄伽梵,補處菩薩至極不敗尊,如來授記聖者無著師,佛佛子叁恭敬作白啓,

  莊嚴南洲善巧天親主,獲得中道聖者解脫軍,住入信地解脫勝軍師,世間眼目叁尊作白啓。

  接引無比教王薄伽梵以下,請宗喀巴大師代請佛加持。此敘廣般若派之傳承。西藏廣般若派,即中國相宗,謂相宗傳承之根本曆代。自釋迦佛以下,師師相次遞傳,以至宗喀巴大師,其中無間斷也。補處,即一生補處菩薩,謂釋迦佛後,一生補處彌勒菩薩,當相繼成佛,故曰補處,言補佛之處也。不敗,謂不爲煩惱所敗。天親菩薩,造大小乘論各五百部,稱爲千部論主,故以莊嚴南洲贊之。《現觀莊嚴論》注者甚多,宗喀巴大師,取無著、天親《勝解脫軍勝軍四子注》,故廣般若派中自彌勒後,亦敘此數人。

  無比善說滅諸戲論主,普攝衆智勝者妙吉祥,觀甚深義至聖龍樹師,妙說頂嚴叁尊作白啓。

  此敘深般若派之傳承,西藏深般若派,即中國性宗,謂性宗傳承之根本曆代。自釋迦佛以下,師師相遞傳以至宗喀巴大師,其中無間斷也。以上叁啓白,名師瑜伽是爲求加持之境,並表明菩提道次第各派傳承之曆代。(無著菩薩述彌勒菩薩,傳廣般若派。龍樹菩薩祖述文殊菩薩,傳深般若派。又文殊菩薩以下兩派:(一)、惟是名言派。(二)、一切法無自性派。

  能成衆德之體具恩師,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善觀察已恒時奮殷勤,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

  此菩提道次第之依止法,謂一法徒依止上師所出,故首修依止法。師喻寶庫之鑰匙,始能開寶庫也。衆德謂因戒、定、慧叁學,果上智悲斷叁德。初步正,謂依止之初步,得到善知識,則以後所修,不致誤入邪網也。求加持,謂自力不足,求佛菩薩不思議力之密助。此依止法,根據于《大般若經》及《現觀莊嚴論》等。

  偶一獲此圓滿有暇身,最極難得大事了知竟,日夜恒時抉擇心堅固,生起相續不斷求加持。

  此頌合前能成衆德之體具恩師,即依止法共爲叁士道之前導。圓滿,謂十圓滿。有暇,謂八有暇。(十圓滿等,見《瑜伽師地論》。)

  身命動搖猶如水中泡,迅急滅壞必死應思惟,死已如影隨行黑白業,引還後果決定獲不異,

  如是知已一切諸惡業,細而又細亦複令斷離,衆善資糧究竟能修成,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

  此兩頌爲下士修法,下士唯離苦,見《俱舍論頌》(後詳)。頌中大旨,謂黑白業果之性是空,黑白業果之報不空。所謂空者,空一切法之自性,其相不空,但轉業之法,而無消業之法,如多修善業滲合,則惡業重報轉輕,若消滅之則不能也。

  受用無厭一切衆苦門,世間滿足深險罪業坑,堅意遠離解脫安樂永,義樂廣大生起求加持,

  即此清淨出離慧引起,正知正見大大不放逸,聖教根本別別解脫戒,堅持修行能作求加持。

  此中士修法,中士唯離苦也。有畏黑白業因果心,方爲下士。有決定出離心方爲中士。(下士即凡夫,中士即小乘。凡夫爲煩惱所敗,小乘爲悲心所敗。)受用無厭,謂欲界有情,依…

《能海上師全集之二 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