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海上师全集之二
(此文为99/06/22之一校稿)第一次校对记录
初稿(99/06/04)
宗喀巴大师著
《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
能海上师 讲授
弟子任定询记
笨人毛堃恭敬录入
目录
序言
加持总颂
壹、三士前导
贰、下士修法
叁、中士修法
十二缘起颂
肆、上士修法
入般若法门
伍、密乘修法
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 序言
能海上师是中国现代佛教界著名的高僧,俗姓龚,名学光,字辑熙,四川绵竹人。公元一八八六年诞生于汉旺场,幼年父母双亡,依姊生活成长。年甫弱冠,即以天下为己任,初仕军界,一九一三年派往东瀛考察,最初接触了佛教。他从佛陀的教义中,发现了解除世间苦难的途径,从此一心归向佛法。一九二四年,投培陵县天宝寺佛源老和尚披剃出家。同年在新都宝光寺从贯一老和尚受具足戒,时年卅九岁。戒期完满后,即约同戒六人,共赴西藏求法。初至西康打箭炉,从降巴格西学习,继又至里塘那摩寺,降阳仁波卿处受学。一九二八年经老格西赞劝,发心入藏,步行跋涉,备历艰险。翌年,方才到达拉萨,随即礼当代藏地日月二轮之一,康萨仁波卿为根本上师,历时七年,得深广二种般若心要及密乘秘传。于一九三五年返回汉地,弘宣大教。一九四零年,率弟子数人,第二次进藏,仍随康公学法,尽得显密传承,接受衣钵。从此辗转各地,南北摄化,孜孜于正法事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兼作译述,曾无暇隙,其间颇有灵异感应,毕生创立道场计四五处,译著达六、七十种之多。一九六七年旦凌晨,坐脱于五台山碧山寺,荼毗之日,山麓遍闻异香云。
上师初接佛源老和尚嫡传临济正宗第四十四代法统,继承康公密乘大威德法为第二十九代祖师,显密圆通,融贯大小。能内契佛意,取各宗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将西藏额鲁巴教派的教理和修法,完整系统地介绍到内地,并付诸实践,建立行持道场,摄持僧团,住持正法,就这点来说,实为汉藏佛教史上的第一人。
上师严格遵守宗喀巴大师教派传统,在修持方面,大力提倡戒学,主张戒定慧三学不可偏缺,尤当以戒学为基础。强调学修必须依照次第。说:“定道由戒律下手,乃喀鲁巴的家风。”又说:“密宗本来在戒律中,戒律即是密传,故应结合而修也。”他排除了宗派门户的偏见,开拓了综合研究的学风,虚心求真,体会了释迦世尊一代时教的精神所在,历年说法,皆归宗于般若。其谈般若,不尚清谈高妙,故弄玄虚,而著重在行持。所谓融理于事,即事而显般若。他说:“慧者何?般若也。般若无相,寓于六度万行,故曰慧行。若废行而谈慧,则慧亦无用。”以能内证实相,获中观见,故能不坏真俗,恰合中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实非一般所能望其项背。一九四五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曾派人执亲笔函件来我国邀请上师赴美弘法,岂偶然哉!
这本《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是一九三五年(民国乙亥年)上师在华北居士林讲演时,由皈依弟子任定询居士随闻记录的。不像一般论典,专谈法相,它阐述了从博地凡夫,如何下手入门修行,直到圆满大觉,显密修持的整个过程,循序前进,踏实可行,没有令人觉得空虚,无从下手之感。尤其是上师将自己在藏地学法,从康公等口传获得的“萌芽”、(扪牙)、“娘哲”(修行经验)融会于中,最极稀有难能可贵。望读者细心寻研,如教而行,久之,决定能获极大利益。
在上师诞辰整一百周年的年头里,我们把这本书再印出来,作为弟子的献礼,纪念他一生为法,利生无倦的精神和业绩,俾过去曾随闻于座下的,忆持不忘,未曾亲承教诲的,也能同沾法益。总祈佛教昌盛,正法久住,国泰民安,世界和平,一切有情,同证菩提云耳。
侍者幻慧 一九八五年乙丑年九月
宗喀巴大师显密修行次第科颂讲记
民国乙亥年十月能海法师在华北居士林讲 弟子任定询笔记
加持总颂
《菩提道次第》,即三十七道品,为修行的工具,若仅讲法相,则不能起作用。又西藏赞菩提道次第名曰完全次第。完全者兼指显密言,次第者指配合恰好言。次第之妙,惟修行人方能领略,其妙处如机器然,第一轮动,其余各轮皆动。
其次第大概,加持总颂中已略标明,如第一颂皈依师,第二、三颂皈依广般若,第四颂皈依深般若,以下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二颂为前导。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二颂为下士道。受用无厌一切众苦门二颂为中士道。如我沦落生死固如是二颂为上士道。心趋倒境动摇能作止一颂为止观。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三颂为密乘。以后数颂为回向。
讲《菩提道次第》前须先讲加持总颂,此颂一方面表明求加持,一方面使了知《菩提道次第》大纲,如《妙法莲华经》中普门品等是明加持之理,此颂乃修加持之用,无加持不能成就故。禅宗恐人执著,不过不谈加持,实则亦不离加持。念佛持咒亦然,总须说明求加持之目的,否则护法神中,(除离欲者)有未离欲者,以屡次续请,即到又不明何意,便不护佑,普通诵经持咒等,但请佛菩萨及护法降临,多不启白,每易招魔,不知启白为一种表明求加持之愿,最为重要,故此先启白宗喀巴大师。
“南无第二法王无上悲智雪山善巧贤慧普闻文殊应化根本大师宗喀巴尊足下恭敬顶礼伏乞一切时处普垂摄护。”
南无,印度音。其义无量:谓皈依、崇尚、敬礼、信顺、爱慕、钦仰,不离求救赐与等诸义,不能具说。总则清净三门、皈依供养、诚求三轮加持、无余获得而已。
第一法王,谓释迦牟尼佛为法王,宗喀巴大师为释迦后之第二,故曰法王第二也。自释迦佛灭度后,各宏法师,因众生根机不同,或宏显而不宏密,或宏密而不宏显,至性相两宗亦然,求一平等宏扬普能起大作用者,厥为宗喀巴大师。大师在《大般若经》中已曾授记,(如说《般若经》盛行于东北,西藏即在印度东北也。)固非偶然也。宗喀巴大师生时,衣胞所埋处,生一菩提树,此树一叶一阿字,该处僧众恐人攀折,筑墙围护之,此树另出别干,又筑墙围护之,如此大师大悲心所表现。
宗喀巴大师为文殊菩萨应化,智慧无比。每日读生书十七篇,皆能熟记。又一日看百十卷,(现在一日看百十卷者尚有其人)其敏速如是。至其著述有十八函之多,所著无序跋等文,皆重要佛法,合弟子等所撰述,共计三十八函,此三十八函,为根本要籍,其余解释此三十八函各书亦甚多,约百函左右,统摄三藏十二部性相显密,真法门之宝库也。
具德根本无上大宝师,安住于我顶尖莲月轮,大恩难得门中随摄引,身口意三悉地使我成。
大恩难得云云分二:(一)、大恩难得。(二)、法门难得。门中门字即法门。身悉地,谓得法、报、化三身。口悉地,谓得四无碍辩才。意悉地,谓得大悲大智大愿。
接引无比教王薄伽梵,补处菩萨至极不败尊,如来授记圣者无著师,佛佛子三恭敬作白启,
庄严南洲善巧天亲主,获得中道圣者解脱军,住入信地解脱胜军师,世间眼目三尊作白启。
接引无比教王薄伽梵以下,请宗喀巴大师代请佛加持。此叙广般若派之传承。西藏广般若派,即中国相宗,谓相宗传承之根本历代。自释迦佛以下,师师相次递传,以至宗喀巴大师,其中无间断也。补处,即一生补处菩萨,谓释迦佛后,一生补处弥勒菩萨,当相继成佛,故曰补处,言补佛之处也。不败,谓不为烦恼所败。天亲菩萨,造大小乘论各五百部,称为千部论主,故以庄严南洲赞之。《现观庄严论》注者甚多,宗喀巴大师,取无著、天亲《胜解脱军胜军四子注》,故广般若派中自弥勒后,亦叙此数人。
无比善说灭诸戏论主,普摄众智胜者妙吉祥,观甚深义至圣龙树师,妙说顶严三尊作白启。
此叙深般若派之传承,西藏深般若派,即中国性宗,谓性宗传承之根本历代。自释迦佛以下,师师相递传以至宗喀巴大师,其中无间断也。以上三启白,名师瑜伽是为求加持之境,并表明菩提道次第各派传承之历代。(无著菩萨述弥勒菩萨,传广般若派。龙树菩萨祖述文殊菩萨,传深般若派。又文殊菩萨以下两派:(一)、惟是名言派。(二)、一切法无自性派。
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善观察已恒时奋殷勤,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
此菩提道次第之依止法,谓一法徒依止上师所出,故首修依止法。师喻宝库之钥匙,始能开宝库也。众德谓因戒、定、慧三学,果上智悲断三德。初步正,谓依止之初步,得到善知识,则以后所修,不致误入邪网也。求加持,谓自力不足,求佛菩萨不思议力之密助。此依止法,根据于《大般若经》及《现观庄严论》等。
偶一获此圆满有暇身,最极难得大事了知竟,日夜恒时抉择心坚固,生起相续不断求加持。
此颂合前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即依止法共为三士道之前导。圆满,谓十圆满。有暇,谓八有暇。(十圆满等,见《瑜伽师地论》。)
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迅急灭坏必死应思惟,死已如影随行黑白业,引还后果决定获不异,
如是知已一切诸恶业,细而又细亦复令断离,众善资粮究竟能修成,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
此两颂为下士修法,下士唯离苦,见《俱舍论颂》(后详)。颂中大旨,谓黑白业果之性是空,黑白业果之报不空。所谓空者,空一切法之自性,其相不空,但转业之法,而无消业之法,如多修善业渗合,则恶业重报转轻,若消灭之则不能也。
受用无厌一切众苦门,世间满足深险罪业坑,坚意远离解脱安乐永,义乐广大生起求加持,
即此清净出离慧引起,正知正见大大不放逸,圣教根本别别解脱戒,坚持修行能作求加持。
此中士修法,中士唯离苦也。有畏黑白业因果心,方为下士。有决定出离心方为中士。(下士即凡夫,中士即小乘。凡夫为烦恼所败,小乘为悲心所败。)受用无厌,谓欲界有情,依…
《能海上师全集之二 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