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财、色、名食、睡粗五欲而生,离之则死,此世间受用。在凡夫地位,虽不能一时遽为谢绝,但宜缩小范围,足以支持生命即可,切不可无厌,一味五欲自恣。世间福乐满足苟无厌离之心,势必造业则受苦,故喻深坑,不过世间满足,在中士视之则如深坑,下士视之,或以为幸福耳。解脱,谓离一切苦之涅槃四德:如涅槃非无常故曰常,涅槃无三苦、八苦故曰乐,涅槃无我故曰我,涅槃非染污故曰净,此四为出离生死之四德,众生不了,反执此世间现象苦、空、无常等为常、乐、我、净,故流转生死不得出离也。所宜注意者涅槃四德,为常、乐、我、净,即是解脱。能解脱世间无常等,就是常、乐、我、净,不是另外求一个常、乐、我、净,若另外求一个常、乐、我、净,乃是求缚,不是解脱。
别别解脱戒,谓七众之戒。众生根机各别,欲令各各解脱,不能以一法而度之,如贪大者戒贪,瞋大者戒瞋,佛之制戒皆为对治烦恼也。修行无戒,如无基之墙,所谓空中楼阁,不能实现也。
如我沦落生死固如是,一切(父母众生)陷溺亦如之,
见已解脱诸趣担负荷,发起菩提胜心求加持,
仅唯发心不受菩萨戒,或受不修亦难成菩提,
能善观已佛子三聚戒,起大精进受学求加持。
此上士修法,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乐,故观自苦,亦观众生苦,自离苦发菩提心,令众生亦如是。
《菩提道次第》分三科:(一)、三士前导。(二)、下士、中士、上士修法。(三)、修止观法。大纲如是,以后即密乘。
此三士修法不可偏废,以要言之,上士不离中下士所修法,否则无基础,既不知中下士修法,遇中下机,亦无以度生,中士亦非不发上士大菩提心,彼外道犹讲利生事,何况中士。中士虽二乘,当然亦修上士大乘利生心,不过遇违缘而退心,故名为中士。又不修下士法,亦不能修中士行,违黑白业果未决定,下士之基础不坚也,现在许多修行不易成就者,原因虽多,最重要者,皆越中下士之行而不肯修。是以修行者宜首先修下士法,认定黑白业果,于其中间细细观察,了知缘生之法,能增长极大智慧,如此观察纯熟,直至大乘,行菩萨道时亦肯舍头目手足也。彼许多但言菩萨道而不能行菩萨行者,皆不观察黑白业果之过也,如能详细观察,不但能出离,且可渐渐得后得智,如佛之知处智力,皆是由昔洞悉观察黑白业果而然也。昔阿底峡尊者,当圆寂时弟子求开示无上玄妙殊胜法门,尊者但告以了知业果为要,不了知业果终属门外汉,欲求成佛无有是处。若能知业果,能信业果,能修业果,便是无上玄妙仍是自己的玄妙,不是门内的玄妙,故古大德成就,其功夫亦从下士入手。(?原书如此)
然虽三士法,按次而修,苟无定功依然不能起大作用,故修三士法后,尤宜修止观法,此即所谓次第也。《菩提道次第》又分两大段,前为上段,后为下段即止观修法。
心趋倒境动摇能作止,且于正义如理起寻思,由是引发止观双运道,速急相续生起求加持。
此加持定,正义谓依因明论。寻思谓观俗。先“止”,次“观”:有止有观,而后止观双运。止观通显密。《菩提道次第》中,说止观处甚多。
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一切乘中最胜金刚乘,堪能士夫契入正习修,决定稳速入道求加持。
此密乘之次第也。共同道谓以前深广般若,乃依止法并三士修法、止观等,皆为显密共同所修之道也。宗喀巴大师未出世前,多不修前三士法,至大师始令兼修,否则不名完全次第,故曰共同道。密器成就谓成就密法之器,须修三士法后,认定业果,通深广般若,发菩提心,行菩萨愿。扼要言之,修三士法后,又要分证、全证、空观,方堪称密器。密乘喻如狮子乳,须琉璃盛之,不可用瓦瓶等,否则必坏,故云密器成就也。
修密乘有应注意者三:(一)、堪能:谓有大精进。密乘事相繁细,堪能受持也。(二)、契入:谓器与法合也。(三)、正习修:谓不乱次第,按步进修也。稳速者,谓依前三士显教法,再学密乘,最为稳当而且迅速。若不依前法,单学密乘,虽速而不稳。宗喀巴大师教弟子密、显二教不可离开,故曰决定稳速入道求加持也。总之,依前修三士道,以学密乘,又依密乘中次第,俾有修不紊,则安稳无误,而且迅速也。此颂大旨,谓若修显教而不修密乘,应修至止观而止,以后诸法可以不修:若修密乘,则显教中三士道等,决不可不修,盖三士道基础,无基础则无成就之余地。宗喀巴大师以前,不修前三士道,而竟入密乘者有之,自宗喀巴大师树立法幢以来,无前不可也。
此时二种悉地成就体,宣说清净誓语三昧耶,无谄诳心决定获得已,胜于生命守护求加持。
此密乘戒二种悉地,或生起次第,圆成次第。成就体谓戒,无戒不能成就故。密乘最重戒,宣作佛在上说戒,观想誓误即三昧耶。
密乘戒,一半是显教戒,持三聚戒不可犯。若犯显教戒,即犯密教戒。又戒的大要即一别解脱戒、二菩萨戒、三密乘戒。
此后密部心要二次第,凡诸津要观行务精勤,胜义瑜伽四次不动摇,准如师教修行求加持。
二次第谓生起次第、圆成次第。瑜伽谓相应。四次谓每日修四次也。准如师教修行求加持者,谓不可凭自意修,亦不可凭他师说修,且不可无师传而修,故曰准如师教也。
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一
《菩提道次第》渊博,修者不易入门,此表为便每日修持之法,对于初学者令知其中津要,对于广学者,免感无边之苦,故初修由略而广,如广本乃闻之法,若修皆略颂,以易起正思惟故。
《归敬颂》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归依,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此颂前二句是皈依三宝,后二句是发菩提心。诸佛谓证三身之一切佛果。正法有二:(一)、教之正法,谓名句文身。(二)、证之正法,谓果上所证之正法。贤圣僧,谓三贤十圣之僧宝。善根,谓六波罗蜜等,根者能生长义。愿成佛者,愿即大愿。详言之,即成佛之大愿。成佛之大愿非为自利,盖为度众生脱离轮回而成佛,故云为利有情愿成佛也。
此颂每日多诵最好,西藏任何仪规之首,皆有此颂,此为修行之根故。
修行次第分五大科:一、三士前导。二、下士修法。三、中士修法。四、上士修法。五、密乘修法。所宜注意者,此五科是修行法,不是单讲学理。三士见《俱舍论颂》:“下士唯求乐,中士唯离苦,上士恒勤求,自苦他乐安。”三士前导,导者谓导众生入道之门,前导者即修三士法之前方便也,密乘即三士修法总持的特别法。
壹、三士前导。分二。
甲一、有暇资圆之信乐。约分为二。
乙一、得八有暇。
暇者闲暇也,谓有暇时可以闻法修法也。八有暇者,谓众生不受逼迫,得有暇时以闻法修法者,有八种也。反之即无暇,故八无暇一名八难,中国有《八无暇经》。
云何为八,试叙如次。
丙一、非三恶道。
三恶道谓恶趣中有三:(一)地狱,唯有苦受。(二)、饿鬼,又有二,(1)、唯苦受者。(2)、大力,饿鬼有舍受者。(三)、畜生,此亦唯有苦受。三恶道中,终日为苦所迫。虽愿闻法而无从闻,故曰无暇:反之,既非三恶道,则得有暇时点。
丙二、非盲聋瘖哑。
盲者不能视,聋者不能闻,瘖哑者不能读诵,此四者对于佛法,不能听、阅、读、诵,故名为无暇。按西藏聋子亦有听经者,虽彼不能闻,以听经者众,亦可得到加持,故亦在大众中占一位次,然究与不闻等,仍可云无暇也:反之非盲聋瘖哑,则障碍去而得到暇时点。
丙三、非世智邪辩。
世智邪辩又名世智辩聪,此类有二:(一)、世间知识分子,具有种种学问,而我慢特甚,不肯研求佛法深理,甚有肆意诽谤者。又外道典籍亦多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然绳次佛法,终非正道,亦徒这一时之辩才而已。(二)佛法内道中分子,但以佛法为世间学问研究之资,而不修行(不断烦恼),佛喻此类为井边之渴死者(或云井边干死的人)。此世智邪辩为闻法之大障,非此则为有暇。
丙四、非正法灭尽时。
正法灭尽,诸佛不出世时。现值末法,过万年后正法灭尽,则无佛法可闻也,故非正法尽时,为有暇之一。
丙五、非北洲。
北洲即俱泸洲,为四天下之一。此洲人有我执,而无我所执,以衣食自然,安乐无苦,故无竞争。而我所有之观念亦淡,人寿千年,死后生天,以过于逸乐故,不肯勇猛精进以求佛法,故佛法不行于此处,佛及罗汉有乘神通去者,但不能教化也。
丙六、非无想天等。
无想天,在色界修无想定者,所居之天也。(小乘有部与经部,摄之于第四禅广果天,不立别处,上座部于广果天之上,另立无想天。)此无想天又名无想报,生于此处,五百大劫中,第六识心心所都灭,如枯死灰,一类外道误认此为涅槃。(按无心定有二:(一)、灭尽定:系佛弟子一种禅定。(二)、无想定:即外道禅定。此无想天即外道修无想定者,舍报所生之处也。)不知五百劫后定力一谢,从前埋伏第八识中烦恼种子,依然起现行也。无想天中报尽堕人道者,然多无记忆力,以第六识心心所压伏已久故,所以阿罗汉畏无想天如牢狱也,等字摄边地及下贱。非此则为有暇矣。
以上六种皆为有暇。第一非三恶道,开之为三,即成八有暇。
颂云:
地狱鬼畜生,盲聋瘖哑等,世智邪辩才,正法灭尽时,
北洲无想天,是名为八难,难闻佛法故,无此称有暇。
乙二、得十圆满。
“十圆满”见《瑜伽师地论》。约分为二。
丙一、依内五种。
丁一、众同分圆满:生在人中,得丈夫身等。
众同分为《百法明门论》中,二十四不相应法之一。众同分谓众之同类也。如天与天同分,人与人同分,生在人中,即人中众同分。得丈夫身等,即是圆满,等字摄自由不下贱。
丁二、处所圆满:生在人中,得四众处等。
四众谓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有四众之处为中…
《能海上师全集之二 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