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能海上师全集之二 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P3

  ..续本文上一页国,否则不为中国,故中国不一定在何处也。如印度虽为佛诞生地,但近来印度民族亦多不闻佛法,偶有他国僧人游履该处,儿童已不知僧为何许人,故印度现在亦等于边地,而非中国矣。(注,能海师于三五年讲此语,盖当时之情形,请读者不要引用此语。录入者注。)(现在一般知识阶级,每以印度之亡,归咎佛教,不知印度久无佛教,且印度国教系婆罗门,并非佛教也。)生在中国,而非生在边地,故曰处所圆满。

  丁三、依正圆满:生处中国,不缺根支,性不顽嚣,解善恶语,堪能受法。

  依正圆满,谓依报、正报圆满:依报圆满,谓生处中国,正报圆满,谓不缺根支。

  解善恶语,谓认识善恶。不解善恶语者有二:(一)太聪明。(此非真聪明,乃一种狂慧,如颠倒是非之类。)(二)、太愚痴,故不堪能受法。解善恶语一端颇为重要也。

  丁四、无业障圆满:于现生中,不自教他,曾作五无间罪。

  五无间罪谓:(一)杀父。(二)、杀母。(三)、杀和尚。(四)杀阿阇黎。(五)、破羯摩转*轮,此大业障也。现生中不曾自作五无间罪,亦不曾教他作五无间罪,故云无业障圆满。

  丁五、无信解障圆满:于现在生中,必不成就五无间罪,不于恶处而作信解。

  不于恶处而作信解,谓不于无因果处而起信解也。换言之,即不拔无因果也。

  以上为内五种圆满。

  颂云:

  众同处所依正圆,现生不作五无间,无诸邪见信业果,如是五种内圆满。

  丙二、依外五种。

  丁一、大师圆满:遇大师出世。

  大师谓佛,遇佛甚难,今值大师出世,故云圆满。

  丁二、世俗正法施设圆满:值大师教法。(佛在世正说法)

  世俗正法即十二部经,七佛中有四佛说十二部经,有二佛不说十二部经,但说像以示化,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等,众弟子依之悟道,今值大师说十二部经,故云圆满。

  丁三、胜义正法流转圆满:值大师弟子等依法证得诸果向等,增上功德。

  胜义正法,对世俗正法而言,谓所证之境界也。诸果向,谓四果四向也。此四果四向,皆能证道者,即皆能亲证胜义正法者,今值果向亲能证胜义之诸圣者在世,故云圆满。

  丁四、正行不灭圆满:世俗正法,犹在未灭,胜义正法,未隐未断。

  世俗胜义,谓俗谛真谛之正法也。全部佛法,不外两种:一曰教,一曰证。世俗正法,犹在未灭,即教犹存在,胜义正法未隐未断,即证道者,犹有其人,故云圆满也。

  丁五、随顺资粮圆满:即衣食卧具汤药等缘。

  衣食卧具汤药为修行之四缘,四缘不具足,则助道缺乏,修行颇难。今者四缘悉备,想见获法者之多,故云圆满。

  附法师《皈依发心颂》。得十圆满中外,外五种标目,以资对照,广易了解。

  一、佛出世与此丁一相当。二、说正法与此丁二相当。三、法流传与此丁三相当。四、法住世与此丁四相当。五、资粮具足与此丁五相当。

  颂云:

  大师世俗胜义法,教犹住世证未隐,四种资粮悉具足,如是名为外圆满。

  甲二、入道方便。约分为四。乙一、亲近善士。乙二、听闻正法。乙三、如理作意。乙四、法随法行。

  乙一、亲近善士。又分为三。

  丙一、亲近之功德胜利。分三。

  丁一、得法流甘露,滋养慧身。

  得法流甘露,谓得到传承利益。以教言,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以证言,不同盲修瞎练,以致入魔;且可去疑心,有疑问时,立即请师解释,更得修行上种种经验方法。

  丁二、得有形无形之摄护,不堕邪险。

  摄者谓善知识以财或以法摄受,令身心得自在。护者如不令近恶友及不令入邪网。有形摄护,如呵斥惩罚。又如师之身口意表业,可作模范皆是。无形摄护,即所谓加持。此加持有二:(一)、证道者之加持,即以神通摄护。(二)、未证道者之加持,虽未得神通,但以功德回向弟子,亦等于加持。又有不易修成之法,而竟能修成,此亦师无形中加持。邪者谓邪见、邪命以求资财。险者谓破见、破戒。

  丁三、提示道途之曲直险易,无迂回迟缓,不入疑怖之林,稳速抵家。

  曲直根谓有意障,易谓平易,即不令险。精进太过,易生退志。经此指示,循正道而行,自无此虞,故能稳速抵家。抵家,喻证道也。

  以上三种功德胜利,皆由亲近善士所致。

  颂云:

  诸佛诸祖胜法流,现前恩师二摄护,示初中后道险易,稳速至家唯赖师。

  丙二、所亲近之德。

  所亲近指善知识言,所亲近之德,即善知识所具之德。此择师法为弥勒菩萨所说,见《庄严经论》。善知识所具之德大约有十种。

  丁一、调伏:与戒相应者。

  调伏总说,十二部经皆为调伏;别说,即指戒为调伏。此调言,指与戒相应者,与戒相应,不必完全不犯戒,但大戒不犯,犯小戒能惭愧忏悔者即是。

  丁二、寂静:与定相应者。

  何以知其定,观其态度安详,三业不妄动,即虽推测而知其有定力,虽未得定,亦必与定邻近也。

  丁三、惑除:与慧相应,伏断烦恼者。

  能断烦恼方是真慧,不是有学问能文章乃谓之慧。

  丁四、德增:戒定慧具,不缺不减者。

  不缺者谓戒、定、慧如鼎三足,缺一不可。缺者缺乏也。不减者,减即退堕,不减即不退堕。大旨谓戒、定、慧三学平行,如戒中具定慧,定慧中具戒。德增即功德互相增上之义。

  丁五、有勇:益他无畏倦者。

  他,谓弟子。无畏,谓弟子有垢病,能以直言斥非,而无所畏惧。无倦,谓精进教弟子而无厌倦也。以要言之,即是用严格训育弟子,不是一味姑息者。

  丁六、经富:有多闻者。

  此多闻有二:(一)、多学的多闻而能不骄不欺者。(二)、亲近善知识的多闻。

  丁七、觉真:有实义者。

  谓知一切法无我,了解真谛、明深般若之理。

  丁八、善说:不颠倒者。

  谓善说善法,初中后善不违因明之宗因喻,与法印相合。(即三法印:(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槃寂静。)所宜注意者,善说不是口能辩论,但所说合三法印即是善说。虽讷口亦是善说,甚至如达摩面壁不说亦是善说。

  丁九、悲深:无希求者。

  谓悲威兼施,不求名利恭敬也。

  丁十、离退:于一切时恭敬说者。

  问:“择师十种条件,若能具九种,而独不能持戒,是否可以依止?”宗喀巴大师云:“不可依止。”反之,九种不具足但能持戒,亦可暂时依止,若有戒、有悲,可终身依止。盖末法时代,观师全具十德,而后依止,殊非易事。然全具既难,分具亦可,不过须具第一之戒,及第九之悲。以有戒可学,有悲可摄受,有戒无悲短期依止,未尝不可。若无戒难具后之九德,亦决不可依止,何以故?无戒则一切不能成就故。以上十种为所亲近之德。

  颂云:

  调伏寂静断伏惑,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悲愿广,

  离退十德堪依止,若无全具此十德,应具悲心与调伏。

  《大般若经》有魔事品及不和合品,不和合等是宜戒的。《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善知识是宜学的。前言择师十条件,是初修择师当以为标准者。五十三参,其中多有大权示现的菩萨,参此等善知识有善财童子决择力方可。

  丙三、能亲近之事。约分为二。丁一、意乐。丁二、加行。

  丁一、意乐。又分为三。

  戊一、信:常观功德故。

  此谓弟子事师之法,既皈依为师,当具坚固信心,以观师之功德。观法有四。

  (一)小功德观大功德

  (二)少功德中观多功德

  (三)有比功德中观无比功德

  (四)现见功德中观不现见功德

  戊二、敬:赏心思德故。

  念思德方便。有三。

  (一)流转生死,赖师救度。

  (二)教授教诫之利益。

  (三)得师法乳,以师作母想,则法身增长。

  对于师功德(戊一、信项所说)、思想(戊二、敬项所说),宜自己作成颂,以为赞叹。

  戊三、无退:不思不见一切过失故。

  盖魔事起,师弟间往往起大反对,不信不敬之心生起于是即退,此是疑心的魔事。甚至前生外道种子发现,对三宝且观过失,何况对师。然则何以救之,曰有三法:(一)作示现想,不是真过失。(二)师虽有过但能忏悔,即善知识。纵不忏悔,亦善知识以不文过故。(三)看见过失(除犯根本戒外),不可生远离心,且宜知道观师过失,与己无利益,故不可如此。此是一段功夫,过此一段历程,则以后修行比较容易矣。又如此观想,则内有意乐,外始有加行之可言。

  丁二、加行。约分为二。

  戊一、以身命财力修供养。

  身命供养为内供养,即内财供养。财力供养为外供养,即外财供养。身命供养较财力供养尤难。如本师释迦佛往劫时,为半偈舍身,(即“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半偈)即其一例。不过身命供养,初修行人办不到,亦不必如此,恐生退心,但此等道理却不可不知道。

  戊二、以如教修行供养。

  此即所谓法供养,为供养中之最殊胜者。

  以上意乐、加行二种,为能亲近之事。

  颂曰:

  常思功德常念恩,不见不思师过失,内外供养法供养,加行意乐事师事。

  乙二、听闻正法。

  听闻正法,亦入道方便之一。约有九种,此九种即闻慧也,试略叙如后。

  丙一、不骄慢:不执财、色知见故。

  骄慢,谓慢对他心踞,骄由自心起,骄慢者烦恼心所,大概多凡执财色知见,遂起现行。如不执财力之富,不执色力之强,并不执自己知见,自足自恃,而不求多闻。如此则骄慢自去,此听法者所宜注意者也。

  丙二、不盖障:不为五盖所覆故。

  五盖:谓贪、瞋、疑、睡眠、掉悔,闻法时宜对治五盖,而不为所覆。

  丙三、恭敬:说法师作大师想,佛法难得闻想。

  大师谓佛,闻法时对于说法师作大师想,即对于说法师作佛想。想佛坐莲华上说法,我亦坐莲华上听法。所最宜特别注意者,即听法时宜作父母冤亲及六道众生,皆围绕共同听法想,此是大乘心。若作一人听法想,便是小乘心。法无…

《能海上师全集之二 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