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能海上師全集之二 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P6

  ..續本文上一頁雲決定也。忍即可,謂此決定之理忍可于心而不疑也。又分爲二。

  丙一、五果。

  五果者謂所感之果。有五種也。丁一、異熟果。丁二、等流果。丁叁、增上果。丁四、士用果。丁五、離系果。試分釋如次。

  丁一、異熟果。

  由善惡等有記之業而得無記等果(無記者,即不能記別爲善爲惡也。),因果相望不同(果是無記因是善,果與因不同。)故曰異熟。如上品十惡,能感地獄之異熟身;中品餓鬼;下品畜生。十善天人。若在人中,最優勝者,壽量、形色、種族、自由,一切圓滿;信言、威肅、大勢、名稱、男性、大力,一切具足。

  (地獄、餓鬼、畜生的異熟身,及天與人的異熟身,雖苦樂各異,而均屬無記。至十惡爲惡因,十善爲善因,因有善惡,而果屬無記,因果不同,故雲異熟。)凡此皆異熟也。

  頌雲:因由善惡業,果屬于無記,異時及異類,變異等果熟。

  由頌文釋之。此異熟二字有叁義。

  戊一、異時而熟。

  異時而熟,如稼穑待收。質言之,即前世造因,今世或後世感果。因果前後不同時,故雲異熟。

  頌雲:因果不同時,非如刀砍傷。

  (刀砍是因,傷是果,此因果同時者,非如刀砍傷,則異時矣。)

  頌雲:有生報後報,後許要待緣而熟。

  于此有一問題,世每見人有行善者,當時未必得善報。有作惡者,當時未必得惡報,以是故往往引起一種懷疑而謂因果無憑。不知此種謬解,弊在不知異時而熟的道理,如知異時而熟道理,則了然于今生,必報于來生,或後後生,絕無幸免也。

  戊二、異類而熟。

  異類而熟,如瓶盆待泥團,陶師轉繩,多緣始成。此喻業因或善或惡,而果則屬無記,性質不同類,故雲異類而熟也。

  頌雲:

  人作善惡業,天獄等受報,或因口作業,受報在身等,

  又手足作業,而余處受報,勿謂報有差,報主不變易。

  于此有一問題,世每疑異時而熟,如甲今生造業,使來生乙受報爲不合理者,此不知異類而熟的道理,所以起疑,如知異類而熟的道理,則疑念釋然矣。如口造業(罵人),使身等受報(受刑)手足造業,勞動以得食品,使口受報(此食品令口吃),造受之類雖不同,而同是一人,非甲造乙受也,今生來生關系亦如是。

  戊叁、變易而熟。

  變易而熟,如桃李變紅,此最易了解,不煩詳釋。

  頌雲:舊種壞,新種生,果縛斷,子縛生,報有先後,果須變易。

  於此亦有一問題,謂今生造業,或來或生受報,或後後生報,果報雖不變,似未免太緩,此不知變易而熟的道理使然,如知變易而熟的道理,則無此疑矣。如今生異熟果未滅,來生異熟果不生,必此滅彼方生,是爲變易,雖欲不緩而不能也。然亦有變易甚速者,如雲南猓猓,欲報仇時,念咒使己變虎以啖仇人,即其一例。(現在人不能速變者,我執太甚故。)

  丁二、等流果:由前之善心,而轉生後之善心,由前之惡心而益生後之惡心,無記亦然。謂出惡趣已,雖生人中,猶招同等類流之惡果,以十惡業次第配之,壽命短促,受用匮乏,妻不貞良,多遭毀謗,親眷乖離,聞違意聲,他不受語,貪瞋癡惑,比余增勝。

  等流果,謂因果前後相同,平等流類也,與異熟果不同。異熟果則因與果異,等流果則否。異熟果指身世言,等流果指心言。又爲前異熟之余果,未受完之報,於等流上受之,而要以異熟果爲報主也。在人生中,所招同等流類之惡果,以十惡業次第配之。如壽命短促爲殺報之等流,受用匮乏爲盜報之等流,妻不貞良爲淫報之等流(以上叁者爲身業所招),多遭毀謗爲妄語報之等流,親眷乖離爲兩舌之等流,聞違意聲爲惡口報之等流,他不受語爲绮語報之等流(以上四者爲口業所招),貪、瞋、癡惑爲貪、瞋、癡惑報之等流(以上叁者爲意業所招),此十惡等流余報也,異此者爲善流,可以類推。

  頌雲:善惡或無記,同等類相繼,以十惡對觀,善流則異此。

  丁叁、增上果:此由正報所感之依報也。譬如多殺生者,外器世間,飲食葉果,微小無力,不予取者,常值旱潦,果實鮮少。欲邪行者,汙泥糞穢心所不樂。若妄語者,農事船業,虛而不實,少興盛等。離間語者,地不平坦,高下難行。粗惡語者,地多株杌,荊刺瓦礫等。若绮語者,果不能結實,或非時結實等。貪心者,一切勝事年月日夜衰微等。瞋心者,多有疫病災害兵戈等。邪見者,於世間勝妙生源,漸見隱沒等。

  增上果,謂外器世間一切環境之依報,對異熟之正報而言(異熟果由廣義言,正報依報,均攝在內。此就狹義言,故去異熟之依報。),依正二報不相離,正報如何依報則如何。世人不察,終日在依報上造業,不知欲改善依報,必先改善正報,否則徒勞,且招過患。(欲解決宇宙問題,必先解決人生問題,亦複如是。)如多殺生者,外器世間,飲食葉果,微小無力等十種,就是表明正報依報之密切關系。此中前九種易於了解,至邪見者,於世間勝妙生源漸見隱沒等,則須略釋之。如昔大地初成,猶未有人,光音天人,乃飛至此,群食地肥。因食地肥,後不能飛,覺其味美,遂生貪心,因收蓄地肥,以備食用,地肥後遂不生,以尚有福報,地上生香稻,群又生貪心,恐他人奪取,令人防守(兵始此),以爲自己部落之用,後香稻亦不生,不得已乃自行種植以食,此皆邪見使然也。(按現世人滿之說,即由貪心生的妄想。由此妄想,遂致滅他國,滅他種,以求自國自種發展,卒之互相爭鬥而世界大亂,亦邪見使然也。否則幫助而不起貪心,則福德日增,天下太平矣。

  以上爲增上果大概之意義。

  頌雲:增上謂外緣,是正報所依,世人不了此,緣劣怨他人。

  丁四、士用果:總依造作之力而得者,如力田之於谷麥,加行之於道果。(余從略)

  士即士夫,用即作用,謂士夫作用之因果。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待隔世即能成果,此與異熟不同。異熟果,合叁世而言:士用果,單記就現世而言。現在科學上種種製造,不外因果律,此因果律即士用果,亦即現世因果。人以現世因果爲目所見,故多信之。至根據叁世之異熟果,凡夫既無宿命通,又無天眼通,叁世因果,以不能目見故,遂致懷疑,此僅知一部分之因果(士用果),而不知全部因果之過也。

  丁五、離系果:依涅槃之道力,而證顯之者。涅槃離諸系縛,故雲離系。(余從略)

  離系非因果,以涅槃是所顯得,非所生得故,茲亦名果者,是假施設言。

  合士用果及離系果,有半頌:

  頌雲:士用造作力,離系道所顯。

  上之正文今未具引,詳見《瑜珈》、《顯揚》、《毗婆娑》、《俱舍》等論,參考則《楞嚴》文最妙。

  丙二、四報。

  報與果不同,果如受報之人,報爲受苦樂之境。茲約報時差別,約分爲四。

  丁一、現報:此生作業,此生受報。

  丁二、生報:此生作業,來生受報。

  丁叁、後報:此生作業,後後生受報。

  丁四、不定報:此生作業,不定現、生、後、何生受報。

  以上四報,約攝其義以爲頌。

  頌雲:

  或此生現報,或報在來生,或後後生報,或不定何生,

  引滿諸緣異,故報時差別,報快禍福淺,報盡禍福深,

  罪報要求急,福報回衆生。

  引滿諸緣異者,引即引業,亦曰真異熟:滿即是滿業,亦名異熟生。如生人道中,是爲引業,人道中各各不同,有富者、有貧者、有賤者、有智者、有愚者、有賢者、有不肖者、有壽者、有夭者、有形體完具者、有形體殘缺者,是爲滿業。引業爲真異熟,指第八識言,言一期中無轉變也。滿業爲異熟生,指前六識言,前六識在一期中,有間斷轉變,故不名真異熟,而名異熟生。異熟生者,言從真異熟而生也,如人(真異熟)之貧富貴賤,智愚賢不肖等,不能離人而有也。引業的緣,與滿業的緣,或具或不具,故受報有四種之不同也。

  阿羅漢受現報,以阿羅漢超出叁界,不受後有故。我們最好在叁寶前呈白,往昔所造之業,皆於今生受之,以今生在人道中,人道較惡道苦稍差,有暇忏悔,又有叁寶力加被,且如此修,能堪違緣。至於福報宜回向衆生,回向衆生,即菩提心。扼要言之,罪報要求今生受,一受則此債已還,罪業消除;福報不要求今生受,一受則福報享盡,以後便難也。明暸五果四報,爲忍業果決定。因果決定後,始知一《大藏經》,皆說因果及此因果的道理,不惟不敢作害人事,亦不敢作害人想。十二因緣談因果方式,十法界談因果方式,《楞嚴經》卷八情想升沈等,談因果方式,今所說五果四報亦談因果方式。合觀之,則信心及出離心,自能決定。

  乙二、黑白業之取舍。分二。丙一、十善應取。丙二、十惡應舍。

  十不善之過患:惡名流布,智者所呵,樂少苦多,遠善近惡,死時生悔,後墮惡道,世世積集,久則難治,從冥入冥,常在叁途,難得出離,又自不護愛,自樹敵幢,安布苦具,坑陷機關,互相殘殺,自賊其身,累及父母,妻子朋黨,連類災害,又毒藥雖少,久則殺身,負債雖少,漸漸滋息,十惡應舍,十善當取,雲何爲善,反十惡故。

  十善是根本白法,反之爲十惡,即黑法。犯者爲性戒,十善完備而悲心薄弱者爲天人,十善完備而悲心廣大者爲佛。

  從冥入冥,語本《阿含經》頌,有四句雲:“從明入明(可出輪回),從明入暗,從暗入明,從暗入暗。”此四句中,從明入明,是對於黑白業最善取舍者,從暗入暗次之:若從明入暗則誤,從暗入暗則大誤,是不善取舍之極者也。

  毒藥雖少,久則殺身,此即“勿以惡小而爲之”之意。所宜注意者,宗喀巴大師雲:“小事受大果報”,如受戒菩薩所供叁寶之物,雖較普通人所供者少,而果報則甚大;反之受戒菩薩過失,雖較普通人過失輕,而所得罪則反重,此就心言(能)。又所供者爲叁寶,較供普通人,其福德殊勝,不可思議,此就境言(所)。

  以上明黑白業取舍之大概。

  頌雲:

  已作業不失,未作業不得,業果若不定,便成無…

《能海上師全集之二 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