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生不出來的,所以說,從戒下手,而慧是目的。要出生死,要“照見五蘊皆空”,這個慧,沒有定從何而來?
有的人,他說我開悟了。你開悟,你決定要得定。沒有定,你的慧從何而來呢?你如果說要你問自己,你真的開悟沒有,你問問自己得定了沒有。這個很簡單嘛,你去入定嘛,你入不入得了定?你說入不了定,那你開什麼悟呢?根本是騙人的話。那麼入定的人,最起碼的初禅,可以不吃,不倒單,幾個月也沒有關系。虛雲和尚在終南山,他燒山藥蛋,洋芋,是最普通的飲食。他乘鍋子裏燒洋芋時,他就去入定。他說我入定麼一個小時,之後出定麼正好吃洋芋,燒好了就吃。哪知道他出了定一看,洋芋早就黴掉了,爲什麼?叁個月,他一定定了叁個月,動也沒有動。這就是說,你真正得了禅定,初禅以上的話,最起碼的初禅,你入定好,你根本不吃不睡,沒有關系,不會死的。
那次我們不是舉了一個外道,印度的婆羅門外道,他山洞裏邊幾百年,不但是沒有死掉,還胖胖的,等他出了定之後,把他擡下來,反而瘦下去,像一個皮趴趴,癟掉了。爲什麼原因呢?定的資養沒有了。這個世間飲食,畢竟是那麼多年沒有吃,這一點點是不能使他胖起來,所以說,一出定反而瘦了。這就是說定的重要性。
願智就是說,“以願爲先”,先發個願,然後入定。定中生出一個智慧,妙智,能夠引發這個妙智,“如願而了”。根據你所發的願,都能夠明白,都能夠知道,這叫願智。“能遍緣一切法”,你有什麼法不知道,你就發個願,入定之後就能知道。當然佛的境界不能知道。這是說阿羅漢。佛的境界,上地的境界不能知道,其他的都能知道。
這是佛的功德。願智也可以通阿羅漢。十力四無畏,是佛的功德。佛有十八個不共法:十個力,四個無畏,還有叁念住,十八爲大悲。四個無畏先說一下。
四無畏
(正等覺無畏、漏永盡無畏、說障法無畏、說出苦道無畏)
第一,“正等覺無畏”,佛在大庭廣衆,不管你沙門、婆羅門,大衆之中,自己說:我是正等覺,一切都覺悟了。敢說這個話,那麼多人,他們都是有修有證的人。假使有人說,你這還有哪些不知道,不是全部正等覺的,提出問題來。佛一點也不害怕,你說哪一點,你說我都可以給你解釋,所以說沒有畏懼,什麼樣子的提問都沒有畏懼。沒有充分智慧的人,就害怕的。你大庭廣衆說了一句話,有的人就根本不敢上大衆前面說話,說了話之後,大家要提出問題來,將了軍,舌頭也結起來,嘴巴張得大大的,沒有辦法,那這個是下不了臺了。四川話:“上臺容易下臺難”,下不了臺,這是不好意思。但是佛,他的智慧無礙,正等覺,你什麼樣子的來問難,沒有問題,都可以給你回答。
第二,“漏永盡無畏”,漏永盡,就是說煩惱斷完了的,在大庭廣衆宣說:我是煩惱斷完的,哪一個敢站出來說,你還有什麼煩惱沒有斷完,你把證據拿出來,佛不害怕,不會的,沒有這個事情。
第叁,“說障法無畏”,一切染汙法都是能障道的,這個話我敢說,你說那個染汙法不障道,外道就是說淫欲法不障道。你看男女他們這個有妻子兒女的,他也能證道。證什麼道?最多是初果,二果,再高的就不能證,他那個障不障?障叁果嘛。第叁果就給障住,你怎麼說不障道呢?你證佛的果更不行了。所以說,那些外道說什麼,吃酒不障道的,染汙法就是障道的,你怎麼說不障道。吃蔥吃大蒜都要障道的。你小的道不障,大的道就要障,要成佛你哪一個障都要除完才能夠證。所以佛說哪些是障道,哪些染汙法是障道的,你說這不障道,你什麼什麼依據拿出來,不行!你頂不過的,佛的話,你無論如何說,說障道就是障道,沒有辦法的。
那麼最後,佛“說出苦道無畏”,佛說你修這個道,定能夠出苦。有的人就說,這個道我修了半天,沒有出苦,你說錯了。沒有,你修修錯了。如果你依佛的方法修的話,決定出苦,這是毫無畏懼,一點沒有懷疑的。
所以這些,就是自己有充實的經驗,充實的智慧才敢說這個話。佛的智慧佛的經驗是叁大阿僧祗劫積累下來的,那是什麼人都難不倒。所以這個四個無畏,也就是佛的特殊的功德。
十個力,處非處力等等,這個我們明天抄。還有叁念住可以講一下。
叁念住
佛的弟子很多,有的弟子非常聽佛的話,非常恭敬佛,佛說什麼他照聽,對佛是比父親還要尊重,還要親。這樣子的弟子,佛並不起偏愛心。還有些弟子反對佛,像提婆達多,說佛怎麼不對,什麼什麼不好,佛不公平,什麼什麼,或者說佛本身有什麼缺點等等,佛也對他沒有一點討厭的心。那麼這是兩種。還有第叁種,就是說佛的弟子兩邊。一邊,一部分,盡說佛好,非常恭敬,非常尊敬;一部分,盡說佛的壞處,說佛不好,不恭敬,甚至于謗佛,佛對他們平等看待,這個就是叁念住。都住舍,不住這個貪瞋,住舍。
大悲心
(4B)最後一個大悲心,佛的大悲,不是我們的一般的悲無量的悲,這個大悲,就是我們上次討論的時候人家說,不舍一個有情的悲,一切有情的苦都要拔除的,那麼裏邊,就分生緣悲、法緣悲、無緣大悲。
生緣悲于一切有情衆生,對他們在受苦,要救他們,這是生緣悲。
法緣悲,一切有情都是十二處十八界,他根本沒有個補特伽羅我,只有法,雖然緣這個法,但是,還是起悲心,因爲他們總是還執著有我,所以起法緣悲。
最後無緣悲,一切法的自性是空。衆生,補特伽羅固然是空,五蘊十二處的色身,色聲香味觸,這個五蘊也是空,什麼都沒有,那麼不要起悲心了吧?我們這什麼都沒有嘛,悲在哪裏生呢?——無緣大悲,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悲。雖然說,從我們的空性的觀點上看,一切衆生,他補特伽羅也沒有,法也是自性空,但是,還要起悲心,這個叫無緣大悲,最大的悲心。
這個就是十八個不共法。還有另外十八不共法,這個我們下一次抄了。
“皆從禅定生”,這些功德,不管是共二乘的,或者是佛所不共的,乃至于世間的那些禅定的功德,就是世間初禅也能夠離欲惡不善法,就是那個五通的仙人,他也可以解脫世間上的五欲,這些都是從禅定生。但是,就是因爲有漏無漏,這個功德,一個是暫時的,一個是永久的;一個煩惱是壓伏的,一個是斷的,斷除的。就是二乘跟佛乘,也是一個是高層次的,一個是低層次的。分別是有,但是,不管你哪一個,層次高低,有漏無漏,這些功德決定用禅定生,沒有禅定的話,功德生不了的。
海公上師經常舉那個話,不淨觀,這是一個年輕的出家人是必須的。不要說吹牛的話,你說我不需要修不淨觀。你是不是人?你是人,你怎麼投胎的,你投胎就是男女這個識心投胎。這個《俱舍》就講,女的就是看見父親在做淫的事情就投胎,男的就是看見母親做淫欲事情,就投胎了。你的投胎就是淫欲心投的,你說沒有淫欲心,這個吹牛的話不要說,除非你是菩薩示現的。那個不要說,是衆生的話,你是欲界的衆生,你說沒有淫心,這個話在學法相的面前,你就不要說,是擺在那裏打妄語。那麼假使有這個心就要對治,要對治的話,不淨觀,白骨觀那些。這些觀想,書上講的很多,經裏邊也有這個。我們初期的佛教,講的這些觀行也很多,當然也失傳了。裏面很多的觀法,是很複雜,沒有人教你亂修,怕出毛病。那麼海公上師的傳承也有不淨觀,叁皈依觀裏也有。
那這些東西都是要經過修的。你沒有定的話,雖然你說看了很多的書,也是思惟了很多道理,想起來決定是錯,決定是不淨。我也跟你說是不淨就是不淨,但是你碰到境界來的時候,如果沒有定的話,這個不淨是假的,到那個時候成了淨,也要糊塗了。一般說醫生,尤其西醫搞解剖的,什麼屍體,那個骨頭,都看得熟熟的,應當說不淨觀很熟。以前醫學院的學生都有一副骨頭,但這個骨頭也好,解剖也好,對他說,僅僅是技術上的一些鍛煉而已,他的淫心並沒有斷除。做醫生的人,淫欲心特別重的還是不少,有實例,我們真正的實例是有的,他是醫生,但是做不軌的事情。不要說太遠了,世間上那些解剖也好,什麼也好,對除這個煩惱心並不起作用的。
那一定要以厭離心出發,去修不淨觀,才能夠産生這個力用,而且一定要得到定之後。沒有得定之前,這個力用也是極微弱的,就是說泥菩薩過河。你這個泥塑的菩薩,沒有經過陶瓷的窯裏燒過的,泡到水裏之後,都化掉,自身難保。那麼你一定要經過這個定火一燒,那你就什麼水也不怕。所以定的重要性,在第一篇是充分的介紹了。
這裏我要補充一下,震旦我們上次不是說中國嘛,這個話有毛病,我想了一下,只能說漢地,藏地也是中國嘛,不能說中國跟藏地分兩家。所以震旦只能說是漢地。漢地的佛教,分兩派,次第禅,非次第禅。藏地跟南傳的不分這些,所以說這是震旦的,大前提是震旦的禅分兩派。
先是講一心禅,一心禅就是《楞伽經》的修證,他是已經超言說的。專門搞修證的事情,這是證,教證二法的證法,他是超言說的。那麼次第禅是從超言說的修證當中得到的那些正念,然後以語言來對人說法,這個是次第禅。那麼因爲衆生的機不同,你要按照次第給他說,高層次的說高的法,初機嘛說低的法。那就是說的法層次不同的很多。宗通,說通也就是這個意思,並不是說通就是很低,說通可以對低的,宗通只能對高的,因爲他們離言說的修證,初機是達不到這個高度的,而說通,就是高低都通的。那麼這裏“說者授童蒙”,也就是從低的那邊說,高的,就與宗通來對。這是一心禅。
下面是次第禅,次第禅又分兩種,一種世間的,一種出世間的。
世間禅還是一個染汙心,感到上邊好,下邊不好,那麼修法,就觀上面靜妙離,下面的粗苦障,就是說下面不好,上面怎麼好。你這樣的,把下面的心放松,然後就才生到上地去,得上地定,這是欣上厭下。
出世定兩種,一種是根本乘的,一種是大乘的,這個我們筆記上…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