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記▪P21

  ..續本文上一頁不出來的。所以說我們能夠淨心信佛的,來受皈依的,來修法的,來出家的都是過去培了無量的福,佛面前培了無量的功德,才能夠感到現在的報。那麼可惜的是不要現在出了家,還去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那就叫可惜。有的人出家之後還修氣功的,雖然不多,但是也是有這樣的人,那就是自己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叁寶了。這是內的五個圓滿,下邊是外圓滿。

  甲二 外五種圓滿

  乙一 值佛出世

  經無量大劫 修難行苦行 二資糧圓滿 成無上菩提

  這是碰到佛出世,我們說能夠碰到佛出世當然是最好。假使沒有佛出世,有佛的弟子能夠證果證道,或者能夠弘揚正法的碰到,也算一個外圓滿。那麼碰到邪師就糟糕,那就不圓滿了。所以,最高的就是能夠碰到佛。佛不是輕易而得的,“經無量大劫”,就是叁大阿僧祗劫,“修難行苦行”,整個的南閻浮提,沒有一個地方不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灑頭目腦髓的地方。在每一個地方都修過極大的苦行,這樣子得到的一個果。

  “二資糧圓滿”,福德、智慧,這倆個資糧都全部圓滿的,最後成了最高的叁藐叁菩提,這樣的人出現,這是頭等的大事,大的幸運了。碰到佛在世的人,是最有福的人。我們雖然沒有碰到釋迦佛親自出現,但是他的等流的弟子,同樣能夠住持正法,能夠弘揚正法,能夠修證正法,這也是極大的福報。

  乙二 說十二分教

  經重頌記別 諷誦自因緣 喻本事本生 方廣希論議

  “十二分教”——佛出世不一定說十二分教,也不一定說戒。過去七佛,不是每一尊佛都說十二部經的。 《律海十門》就有,只有過去的四尊佛才說叁藏十二分教。也不是每一個佛都說廣的比丘戒、別解脫戒。略戒說一個頌,人的根機利,不要說那麼多就夠了。對我們鈍根衆生來說,那些教法是必需的,而過去的佛卻不是每一尊佛都說的。釋迦牟尼佛就是慈悲我們的這些鈍根衆生,他是大慈大悲,叁藏十二分教都說圓滿,還要把戒律廣說,對住持正法起了極大的作用。

  十二分教是:契經、重頌、記別、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有、論議,這十二分。

  “契經”,就是契機契理,上契佛的理、真如的理,下契衆生的機,就是契經。契經,修多羅,又表示線。很多花放在桌子上,風一吹就吹掉。用線把它串起來,成一個花蔓,就吹不散了。佛說的話,把它串起來,成一個修多羅,契經。契機、契理,這裏重點是“契機”。

  “重頌”,經說完,把意思再重新歸納一下,使我們可以記憶,再說個頌。或者說經的時候,有些衆生遲到,沒有到,那麼佛悲愍他們,在經說完之後再說一個頌子,把意思都攝在裏邊。一方面便于攝持,再一方面後來的也可以聽到,這是叫“重頌”。

  “記別”,造的善惡業,將來要感什麼果,佛進行授記,《法華經》裏的授記等等,這是有記別的。

  “諷頌”,“重頌”是講了長行之後再作個頌,這個“諷頌”本身就是頌,沒有長行的,叫“諷頌”。

  “自說”,有深妙的意思,弟子不知道,沒有人請問,佛感到這個時候非說不可,就像《阿彌陀經》,不問自說。就是這些很重要的、深妙的意思的法,雖然沒有弟子請,佛也是悲心,自己說——這是“自說”。

  “因緣”,說這個經有什麼緣起,怎麼樣子造成的,造成佛說的因緣。

  “譬喻”,用世間那一些比較容易的話來表達這個法的深意。我們在因明裏邊,(6A)經常用喻,就是一個法的事情比較深,你會不到的話,來一個世間的比喻,你可以從這個地方比較淺近地可以會到這個深的道理了。

  “本事”、“本生”,“本事”就是講過去的事情,“本生”講現在的事情。

  “方廣”就是廣大地說,一切法的性相,前後次第等等。

  “希有”,那個方廣中神通變化的希有 事情。

  “論議”,就是辨析法相的事情。

  總的經裏邊,分十二種。並不是十二部經,一本講契經,一本講重頌……,不是這個。經裏邊都含有十二個因素,就是佛說的十二分教。或者不是佛說的,由聲聞弟子來宣傳佛的十二分教。這都是屬于外圓滿的。不然除了佛說教,佛出世,就是佛在世的衆生以外,其他的人,外圓滿都沒有了。那麼相對的有佛的大弟子,有修有證的,來弘揚佛法,能夠宣說十二分教的,也算外圓滿。

  乙叁 教法久住

  佛轉正*輪 爾後經多時 正行正法具 次第作證理

  這是說佛的教法久住。佛說十二分教,他的弟子能夠等流下去,依法隨而行。“正行”是法隨法行,依法能行;“正法”還完“具”,沒有缺少。“次第”,按照這個法次第修證的,這個教法是圓滿的。

  乙四 作證隨轉

  能證正法者 了知修學人 如所證隨轉 作教授教誡

  前面是弘揚正法。在弘揚正法時,他觀察他的弟子,能夠修證正法的人,有堪能性的,他就把自己所證的教給他,“教授教誡”,使他也能夠證道。這就是證法。前面是教法住世,這是證法住世。教授教誡,在《俱舍》裏邊,教授是修善,教誡是止惡,那麼各種各樣的講法都可以。

  乙五 他所哀愍

  他謂施主施 淨命諸資具 衣食住病藥 四緣不差違

  這是說修行的外緣條件不缺。“他所哀愍”,“他”就是施主,施主有供養的心,使你能夠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不缺,能夠好好地修行。“淨命”,如法的得到養命。假使說施主不哀愍,沒有悲心的話,他不供養你,那麼你就要去求。求的時候,就會想一些手腕,不淨的養命就會出來。因爲你要求人家供養你,你是平平常常的普普通通一個人,人家不一定恭敬你,不一定供養你。你要裝得與衆不同,那就是裝怪相。有的就是頭發長長的,表示頭陀行,穿破衣服等等,或者馬路上坐起,或者人家進出的門口端坐,好象修定,這樣子做給人家看。那麼人家看這個人有德,就供養你。總之要想一些辦法得利養的話,就會走邪命。 這樣子就不能如法的修行了。我們要如法修行的話,清淨養命是重要的,那就要有這些護法居士來護持道場,使修行的人不感到危機。

  我們現在算是條件很好的。我聽他們上座師跟我說,近慈寺的時候,海公上師在近慈寺,是海公上師弘法最盛的時候,也會斷糧,就是說吃飯的錢都沒有了。那麼怎麼辦?求護法。護法一求,下半天就會有人送來,這個是非常靈感的。但是,我們也可以想到海公上師在世的時候,即使他那樣子順的時候,還有資源不夠的時候。

  所以我們現在,雖然這個小道場,名氣也不大,學的法也沒有海公上師規模那麼好。但是這一點還沒碰到,我們還沒有斷過糧,我們的庫房裏存款用完的時候還沒有。這個就是說,現在的護法菩薩,也包括那些居士,悲心很大,對我們是做極大的護持。那麼我們要趁這個機會,好好地修行,不要辜負了。

  我在這裏要說一下的,千萬不要糟蹋,自己吃不下不要倒掉。倒掉之後,護法菩薩不高興的。他花了很大氣力給你護持那麼多東西,吃的用的,你把它亂丟,衣服什麼東西,好好的襪子、鞋到處扔,飯吃不完了到處丟,到處倒,這個你自己想想看,這個是不是符合修行的要求。恐怕福氣搞完,自己心裏就要起煩惱,就住不住,這是一定的道理。我們要成佛,要積極大的福報,現在我們那麼一點點福氣還要糟蹋,你想想看,你成佛是遙遙無期,恐怕受苦的時間還很多了。這一點希望,當然不是大部分,個別極少數人,值得自己警惕自己。今天時間到,就講到這裏。

  第五講

  《定道資糧頌》,昨天我們講了“內外圓滿資糧”。這個《菩提道次第》裏講過的,這裏因爲修定的需要,所以也擺在那裏邊。那麼內外十個圓滿,並不是說知道就是算數的,這個是要修的。怎麼修呢?就是再再地串習,思惟,就是要刻念,把自己這個念頭養成功。那麼這樣子有什麼好處?修行不會退,決定要知道人身難得,能夠碰到佛法。

  內的,要得到如量的身,既不是盲聾喑啞,又不是黃門這一些不能修行的人,也能夠生在有佛法的地方。也不是愚鈍頑騃,生下來不聰明的、白癡、這一類低能的人。盲聾喑啞支分不具,不能接受佛法。還要能夠解語,能夠分別善惡,人家說了好的話,知道是好的,說不好的能知不好的。如果你善惡語不解的話,給你講佛法你認爲是壞事,給你講壞話你認爲好事,那就顛倒了。

  還要沒有業障,如果有五無間罪的,不但是你已經做了的,心裏有這些思想的,這些人這輩子不能登聖,就是不能見道,不能成道的。已經成了這個罪障的固然不要說,“不已作當作”,就是說,將來是有可能會做的,就是心裏的狀態是傾向于要幹這個壞事的。那麼這一類人,不能登聖,就是不能修行,不能成道的。就是表面上出家也好,皈依修行也好,沒有效果的。

  最後,對佛說的法、律能夠相信,有這個善根。佛說的話,我們怎麼能相信?就是過去對佛說的話有信心,對佛說的話有經驗,知道是對的,那麼這輩子碰到佛說法,一聽就歡喜,一聽就相信。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居士,他到廟裏來,見廟子就歡喜,看佛像也高興,經書說的話,聽了也歡喜,這些都是過去的善根所致。假使沒有善根,聽了這些話就會反對,毀謗,這些也是多見不鮮的。現在社會上那些聽了佛說的話,他還要笑人家,哎喲,你們相信迷信……謗佛謗法的話都會說。這些是邪見。

  外圓滿,能夠碰到佛出世。假使沒有佛出世的話,也有佛等流的大弟子住世。十二部經都有,教法在住世。“所證隨轉”,有這樣的人,他知道能夠堪忍證道的人,可以把法交給他,使他也證果證道。最後一個,生活有施主供養。這樣子,就要條件圓滿。這十個圓滿並不是輕而易舉得到的,也是過去培了很多善根,供養叁寶,持戒等等,才能夠感到這一輩子的內外的圓滿。

  那麼你經常去修,思惟,你知道這十個圓滿現在我們基本上得到是很不容易,就不要錯失這個機會了。一個人的一生並不很長,幾十年。幾十年裏邊,就是小孩子不懂事的時候,又占了很多年。在出家的來說,從小出家的並不是多數,一般…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