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出来的。所以说我们能够净心信佛的,来受皈依的,来修法的,来出家的都是过去培了无量的福,佛面前培了无量的功德,才能够感到现在的报。那么可惜的是不要现在出了家,还去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那就叫可惜。有的人出家之后还修气功的,虽然不多,但是也是有这样的人,那就是自己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三宝了。这是内的五个圆满,下边是外圆满。
甲二 外五种圆满
乙一 值佛出世
经无量大劫 修难行苦行 二资粮圆满 成无上菩提
这是碰到佛出世,我们说能够碰到佛出世当然是最好。假使没有佛出世,有佛的弟子能够证果证道,或者能够弘扬正法的碰到,也算一个外圆满。那么碰到邪师就糟糕,那就不圆满了。所以,最高的就是能够碰到佛。佛不是轻易而得的,“经无量大劫”,就是三大阿僧祗劫,“修难行苦行”,整个的南阎浮提,没有一个地方不是释迦牟尼佛过去洒头目脑髓的地方。在每一个地方都修过极大的苦行,这样子得到的一个果。
“二资粮圆满”,福德、智慧,这俩个资粮都全部圆满的,最后成了最高的三藐三菩提,这样的人出现,这是头等的大事,大的幸运了。碰到佛在世的人,是最有福的人。我们虽然没有碰到释迦佛亲自出现,但是他的等流的弟子,同样能够住持正法,能够弘扬正法,能够修证正法,这也是极大的福报。
乙二 说十二分教
经重颂记别 讽诵自因缘 喻本事本生 方广希论议
“十二分教”——佛出世不一定说十二分教,也不一定说戒。过去七佛,不是每一尊佛都说十二部经的。 《律海十门》就有,只有过去的四尊佛才说三藏十二分教。也不是每一个佛都说广的比丘戒、别解脱戒。略戒说一个颂,人的根机利,不要说那么多就够了。对我们钝根众生来说,那些教法是必需的,而过去的佛却不是每一尊佛都说的。释迦牟尼佛就是慈悲我们的这些钝根众生,他是大慈大悲,三藏十二分教都说圆满,还要把戒律广说,对住持正法起了极大的作用。
十二分教是:契经、重颂、记别、讽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有、论议,这十二分。
“契经”,就是契机契理,上契佛的理、真如的理,下契众生的机,就是契经。契经,修多罗,又表示线。很多花放在桌子上,风一吹就吹掉。用线把它串起来,成一个花蔓,就吹不散了。佛说的话,把它串起来,成一个修多罗,契经。契机、契理,这里重点是“契机”。
“重颂”,经说完,把意思再重新归纳一下,使我们可以记忆,再说个颂。或者说经的时候,有些众生迟到,没有到,那么佛悲愍他们,在经说完之后再说一个颂子,把意思都摄在里边。一方面便于摄持,再一方面后来的也可以听到,这是叫“重颂”。
“记别”,造的善恶业,将来要感什么果,佛进行授记,《法华经》里的授记等等,这是有记别的。
“讽颂”,“重颂”是讲了长行之后再作个颂,这个“讽颂”本身就是颂,没有长行的,叫“讽颂”。
“自说”,有深妙的意思,弟子不知道,没有人请问,佛感到这个时候非说不可,就像《阿弥陀经》,不问自说。就是这些很重要的、深妙的意思的法,虽然没有弟子请,佛也是悲心,自己说——这是“自说”。
“因缘”,说这个经有什么缘起,怎么样子造成的,造成佛说的因缘。
“譬喻”,用世间那一些比较容易的话来表达这个法的深意。我们在因明里边,(6A)经常用喻,就是一个法的事情比较深,你会不到的话,来一个世间的比喻,你可以从这个地方比较浅近地可以会到这个深的道理了。
“本事”、“本生”,“本事”就是讲过去的事情,“本生”讲现在的事情。
“方广”就是广大地说,一切法的性相,前后次第等等。
“希有”,那个方广中神通变化的希有 事情。
“论议”,就是辨析法相的事情。
总的经里边,分十二种。并不是十二部经,一本讲契经,一本讲重颂……,不是这个。经里边都含有十二个因素,就是佛说的十二分教。或者不是佛说的,由声闻弟子来宣传佛的十二分教。这都是属于外圆满的。不然除了佛说教,佛出世,就是佛在世的众生以外,其他的人,外圆满都没有了。那么相对的有佛的大弟子,有修有证的,来弘扬佛法,能够宣说十二分教的,也算外圆满。
乙三 教法久住
佛转正*轮 尔后经多时 正行正法具 次第作证理
这是说佛的教法久住。佛说十二分教,他的弟子能够等流下去,依法随而行。“正行”是法随法行,依法能行;“正法”还完“具”,没有缺少。“次第”,按照这个法次第修证的,这个教法是圆满的。
乙四 作证随转
能证正法者 了知修学人 如所证随转 作教授教诫
前面是弘扬正法。在弘扬正法时,他观察他的弟子,能够修证正法的人,有堪能性的,他就把自己所证的教给他,“教授教诫”,使他也能够证道。这就是证法。前面是教法住世,这是证法住世。教授教诫,在《俱舍》里边,教授是修善,教诫是止恶,那么各种各样的讲法都可以。
乙五 他所哀愍
他谓施主施 净命诸资具 衣食住病药 四缘不差违
这是说修行的外缘条件不缺。“他所哀愍”,“他”就是施主,施主有供养的心,使你能够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不缺,能够好好地修行。“净命”,如法的得到养命。假使说施主不哀愍,没有悲心的话,他不供养你,那么你就要去求。求的时候,就会想一些手腕,不净的养命就会出来。因为你要求人家供养你,你是平平常常的普普通通一个人,人家不一定恭敬你,不一定供养你。你要装得与众不同,那就是装怪相。有的就是头发长长的,表示头陀行,穿破衣服等等,或者马路上坐起,或者人家进出的门口端坐,好象修定,这样子做给人家看。那么人家看这个人有德,就供养你。总之要想一些办法得利养的话,就会走邪命。 这样子就不能如法的修行了。我们要如法修行的话,清净养命是重要的,那就要有这些护法居士来护持道场,使修行的人不感到危机。
我们现在算是条件很好的。我听他们上座师跟我说,近慈寺的时候,海公上师在近慈寺,是海公上师弘法最盛的时候,也会断粮,就是说吃饭的钱都没有了。那么怎么办?求护法。护法一求,下半天就会有人送来,这个是非常灵感的。但是,我们也可以想到海公上师在世的时候,即使他那样子顺的时候,还有资源不够的时候。
所以我们现在,虽然这个小道场,名气也不大,学的法也没有海公上师规模那么好。但是这一点还没碰到,我们还没有断过粮,我们的库房里存款用完的时候还没有。这个就是说,现在的护法菩萨,也包括那些居士,悲心很大,对我们是做极大的护持。那么我们要趁这个机会,好好地修行,不要辜负了。
我在这里要说一下的,千万不要糟蹋,自己吃不下不要倒掉。倒掉之后,护法菩萨不高兴的。他花了很大气力给你护持那么多东西,吃的用的,你把它乱丢,衣服什么东西,好好的袜子、鞋到处扔,饭吃不完了到处丢,到处倒,这个你自己想想看,这个是不是符合修行的要求。恐怕福气搞完,自己心里就要起烦恼,就住不住,这是一定的道理。我们要成佛,要积极大的福报,现在我们那么一点点福气还要糟蹋,你想想看,你成佛是遥遥无期,恐怕受苦的时间还很多了。这一点希望,当然不是大部分,个别极少数人,值得自己警惕自己。今天时间到,就讲到这里。
第五讲
《定道资粮颂》,昨天我们讲了“内外圆满资粮”。这个《菩提道次第》里讲过的,这里因为修定的需要,所以也摆在那里边。那么内外十个圆满,并不是说知道就是算数的,这个是要修的。怎么修呢?就是再再地串习,思惟,就是要刻念,把自己这个念头养成功。那么这样子有什么好处?修行不会退,决定要知道人身难得,能够碰到佛法。
内的,要得到如量的身,既不是盲聋喑哑,又不是黄门这一些不能修行的人,也能够生在有佛法的地方。也不是愚钝顽騃,生下来不聪明的、白痴、这一类低能的人。盲聋喑哑支分不具,不能接受佛法。还要能够解语,能够分别善恶,人家说了好的话,知道是好的,说不好的能知不好的。如果你善恶语不解的话,给你讲佛法你认为是坏事,给你讲坏话你认为好事,那就颠倒了。
还要没有业障,如果有五无间罪的,不但是你已经做了的,心里有这些思想的,这些人这辈子不能登圣,就是不能见道,不能成道的。已经成了这个罪障的固然不要说,“不已作当作”,就是说,将来是有可能会做的,就是心里的状态是倾向于要干这个坏事的。那么这一类人,不能登圣,就是不能修行,不能成道的。就是表面上出家也好,皈依修行也好,没有效果的。
最后,对佛说的法、律能够相信,有这个善根。佛说的话,我们怎么能相信?就是过去对佛说的话有信心,对佛说的话有经验,知道是对的,那么这辈子碰到佛说法,一听就欢喜,一听就相信。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居士,他到庙里来,见庙子就欢喜,看佛像也高兴,经书说的话,听了也欢喜,这些都是过去的善根所致。假使没有善根,听了这些话就会反对,毁谤,这些也是多见不鲜的。现在社会上那些听了佛说的话,他还要笑人家,哎哟,你们相信迷信……谤佛谤法的话都会说。这些是邪见。
外圆满,能够碰到佛出世。假使没有佛出世的话,也有佛等流的大弟子住世。十二部经都有,教法在住世。“所证随转”,有这样的人,他知道能够堪忍证道的人,可以把法交给他,使他也证果证道。最后一个,生活有施主供养。这样子,就要条件圆满。这十个圆满并不是轻而易举得到的,也是过去培了很多善根,供养三宝,持戒等等,才能够感到这一辈子的内外的圆满。
那么你经常去修,思惟,你知道这十个圆满现在我们基本上得到是很不容易,就不要错失这个机会了。一个人的一生并不很长,几十年。几十年里边,就是小孩子不懂事的时候,又占了很多年。在出家的来说,从小出家的并不是多数,一般…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