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途出家或者年輕出家,那前面二十來年的時間,已經耽擱了。出了家之後,是不是一下子進道?他有的時候還要東轉西轉的,他也進不了門,又耽擱了很多年。假使你即使進了門,能修行,但是每天要睡眠,還要吃飯,大小便等等,夏天還要沐浴。還有一些人情的往來,有的時候害病,要睡在床上,這些要耽擱很多時間。等到老朽,學也學不進,修也修不動,這又耽擱了很多時間。真正能修能學的時間加起來並不多,一生裏面沒有多少年。如果你渾渾噩噩地混過去,等到年紀大之後,要學也學不進了。很多人就是年輕的時候不學,儒家也有,“老大徒傷悲”,老了之後,你再要學,學不進去了。
修也一樣的,某些祖師說,要修禅定,要精力充沛的時候修。等到老朽氣衰,氣脈要通就很困難。當然也不是絕對,脅尊者他八十歲能夠證阿羅漢,叁明六通,精通叁藏,什麼都完備。但是這樣的人,曆史上只有這麼一個,這是他示現給我們看的,就是說老人不要灰心。真正能夠做到這樣的人,恐怕曆史上很少很少,除了脅尊者之外,也沒有聽說第二個,八十歲出家能夠證阿羅漢,叁明六通,盡通叁藏,這樣的人,還沒聽說過。那就是說,要珍惜這有限的時間,抓緊時間修,不要再去混了。東混西混的話,錯過了好的時候,以後再悔也來不及了。
這個經常這樣修,精進的心就會起來,同時不會退轉。那麼不是知道就算數,知道很簡單,這個道理也不深,你去給一個老婆婆她講,她也聽得懂。但是要起作用,就是要經常思惟經常修。
第一科把禅的種類分了一下。第二科,修禅的發心要辨正,邪的要去掉,正的要修起來。第叁科,你要修定,要有圓滿——內有圓滿的身,外有圓滿的環境。
四 決定出離心資糧
甲一 自求出離成就解脫
這些都有了,真正要修禅定,決定要出離心的。沒有出離心的,世間禅。世間禅跟出世禅的分別就在于你有沒有菩提心、出離心。有菩提心、出離心,修什麼禅都是出世間的無漏的。如果沒有出離心、菩提心,那你修什麼禅,你就是依了佛法禅修,也感的是世間禅的果。
念佛也一樣的,念佛本來生西方是無漏的,但是你求人天福報,你念了佛之後,求自己這輩子福氣大、有錢、財多、長壽、身體健康、兒孫滿堂。就是你求到,這個對生死有什麼關系?這一輩子過了,下輩子又沒有了。
要知道,財就是毒蛇,財來了之後,有很多的麻煩事情要來。盜賊要來偷,要來搶,人家親戚朋友要來借,自己要揮霍亂用,碰到一些王難的時候還要把你沒收,自己經常要花工夫去理財,做生意的更要花很大功夫去料理他的這些業務。那都是辛苦的事情,對修行不利。這樣子去搞了你還修什麼行呢?
有一個居士給我寫信,他說他本來是上班的,現在有一個工作,就是推銷什麼,他說他有路,問我好不好。我說你自己看麼,你看對修行有利就好,不利就不好了。他說怎麼不利?我說你上班,八小時回來就沒有事,你搞你的。你要推銷的話,你晚上還要動腦筋,哪個人可以賣出去,什麼貨,什麼時候跟哪個聯系,你一天到晚動腦筋,你還能修了?錢多了沒有用,錢多了你能幹啥呢?結果他說懂了懂了。懂了嘛看他到底是不是真的放下了。
反正現在的人都是看錢,你只要有錢給他,什麼都不怕,拼命也敢的。是不是對修行有利?要重視這一點,就要把前面的內外資糧圓滿經常修,不要問的,自己就放下了。這個錢有什麼可貴呢?人身得到,佛法的中國也生到,業障也沒有,信心也有,生活的條件也有,你還不修你幹啥?所以這就要有一點道心了。有些問題也不要問的。沒有道心,就是這個問題給你指好,你其他問題又猶豫不決,又來了。有了道心之後,一切從道的利益出發,就不要問人家,自己可以決定的。
乙一 標涅槃爲上
決定出離心 涅槃爲上首 不因引他信 遠利養名稱
前面的一些修行條件有了之後,真正修定,那一定要有出離心,最起碼要有出離心。出離心感聲聞果,菩提心感佛果。出離心是基本的,菩提心也是建築在出離心上面的;個人出離叁界的苦是出離心,要度盡一切衆生都出叁界的苦,這就是菩提心了。所以說,離開出離心也就談不上菩提心,有了出離心,菩提心也能夠容易地生起來。
“決定出離心,涅槃爲上首”。我們要求出離,出離什麼?出離叁惡道,這是最初的出離。出離人天,往色無色界去,也是個出離。色無色界也不安穩,再要往上出離,出叁界。這個是真的出離,就是說“涅槃爲上首”。不以上面的人天爲目的,就是前面的世間禅,忻上厭下,因爲上邊好,就層層往上邊升,這個並不是出離的。真正的出離,“涅槃爲上首”,以涅槃爲我們的最終目標。這個將來是要證涅槃的,這個涅槃當然不一定是聲聞涅槃,佛的無住涅槃也包在裏頭。以追求涅槃爲最高目的,這個就是出離心。而且要生起決定的心。
“不因引他信”,我們修定的目的,並不是說要引人家相信。很多人就是說,他對弘法感興趣,也有這個願,希望正法能夠遍傳到一切有情。但是他的方式方法,總認爲要有一些驚人的、與衆不同的方法,才可能起效果,所以,一般都想到神通方面去了。修定的目的,以得到一些通,以神通來引他生信。前面講過的,發心是不正的。修的目的是爲了涅槃,一切衆生都要住涅槃,是這個目的。
那麼不但是這樣子的,或者你是自己裝模作樣地修定,使人家恭敬你,那個更不好了。“遠利養名稱”,修定的目標,絕對不是爲了名稱利養。這個人得定,這個人修定的,老禅和子,大家恭敬,這是世間上的常情了。但是我們的目標不是爲這個,爲了人家的恭敬供養就去修定。修定的目標是涅槃。這個前面就給你指出,不能要下邊的那一些。
乙二 根本乘五道
那麼如何是走向涅槃的道路呢?一般就是五道。
丙一 資糧道
知世苦無常 滿欲溺更深 遠離衆愦鬧 障蓋惡尋思
此等善思惟 得思所成智 由此殷重行 得修所成智
“知世苦無常”,最起碼的要知道這個世間是苦的,無常的。四谛是不能離開的,四谛裏邊,苦谛就是無常、苦、空、無我,空、無我是高一點,一般人還不能達到這個高度。假使說無常跟苦,一般是能夠理解的。尤其是無常,你懂一點科學常識的都能知道,一切法都在轉變,不斷地在轉化,無常的。
那麼無常,就是苦了。世間上的事情,人都希望能夠常駐,那就是得到快樂永遠。像秦始皇一樣,妄想皇帝做一萬世,他自己要長壽不死,要求靈芝草。他這個願望是好,但這個是達不到的,總是要無常的。你越是要追求常,無常還快一些,因爲你手腕不正當了。秦始皇四十多歲就死掉了。一般人,像他那麼色力強的,應當是活長壽,可是他殺生太多,四十多歲就死在路上,車子裏死掉了。因爲他死掉,關系很大,不敢報喪,結果裏邊發臭,爛掉了還沒有下葬。那就是果報的問題,他做的惡事太多。那麼無常。
這些知道之後,那麼你出離心的氣味就有了。如果你對世間感到不是苦,也感到可以長久,那麼保證你出離心生不起的。
“滿欲溺更深”,一般人對世界上的苦苦是認得到的,貧窮,疾病,短命,或者遭人家輕賤,那麼他感到是苦了。但是你滿足,又長壽,又健康,發財又多,地位又高,名聲又大,這個就認爲是快樂,他對這個不厭離。對這方面要特別注意。“滿欲溺更深”,你滿欲的話,就是滿足你的欲望的話,“溺”,就是說,墮落下去,“更深”。“世間滿足深險罪業坑”,就是《五字真言》那句話。世間上你滿了願,一般人就是很滿足,他信佛的目的就是爲這個,世間滿願。但是不知道這是很深的、很險的一個坑,欲滿了之後決定要造罪,你要享受,哪有不造罪的?你造了很多罪,將來的果報還是得你自己受了。 窮人要造罪,他一個是條件不夠,再一個,他也膽小一點。那麼幾方面來說,他造不了大罪,除非是亡命之徒,殺人放火,搶東西,這個是另外的了。一般安分守己的窮人,他的能力有限,大罪造不出來。他因爲沒有地位,害怕,不敢做壞事,那麼造罪也少一些。有錢有財有勢的,膽子又大,條件又好,要做壞事都很容易,那麼他墮落就很容易了。那些做大官的,開始的時候,在奮鬥的時候,沒有上高位子的時候,都兢兢業業地爲這個事業而奮鬥,等到位子一高了之後,地位高了,他的權利大了,無所不爲,什麼壞事都會做。
“遠離衆愦鬧”,心裏邊的不清靜,就是“愦”;外境的不清靜,“鬧”。內的外的這兩個都要遠離。內就是五蓋那些煩惱;外邊的,五欲,鬧市裏面的色聲香味觸。
我們在澳洲的時候,有個地方他們叫紅燈區,紅燈嘛就是禁,禁區了。說禁區,實際上是故意拿禁區來引誘人進去的,裏邊都是那個下流不堪的事情,做那些事情的,這個在海外好象是很公開。我們國內,畢竟不能公開這麼做了。所以說中國人,不管你是怎麼樣,總之精神文明,是高于海外的。這個我們倒是看了感到確實有我們的勝處。
“障蓋惡尋思”,“蓋”,是五蓋。“障”是業障、煩惱障、所知障、報障。
報障就是前面的這個不圓滿:生在盲聾喑啞(殘廢、根支不具),生在邊地,等等。蔑戾車,一般說是邊地下賤。實際上蔑戾車是印度的一種外道,這個外道,他的教條極嚴格,邪見極深,不可引轉的,就是不容易把他們勸回來的。他們教條嚴格,把他緊緊地箍在他們的外道裏邊。你想要勸他,勸不出來的。我們說“一貫道”也是的。“一貫道”他們一般是在進道之前要發誓的,假使你說把他的秘密泄漏了之後,就要五雷轟身,天上的雷把自己炸死的。他發了這個願,所以他什麼話都不泄漏的,保密的。像這些人就不可引轉,不可教化。這是“障”。
“蓋”就是五蓋,欲貪(欲界的貪欲,就是男女之貪),還有瞋恚、昏沈掉舉、睡眠惡作、疑,這五個蓋。這五蓋是把我們蓋住,不能得到上面的清淨的。把“五蓋”除掉,才能證初禅。五蓋不除,永遠…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