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記▪P24

  ..續本文上一頁。並不是說的笑話,很多居士,受了五戒,他在這裏道念很好,回到他的單位去、家裏去,就糊塗,酒館子跳舞廳都去,甚至犯戒,他們都寫信來跟我說了。這就是說,還沒有到資糧道的地位了。到資糧道地位,自己的真正的勝解,不錯,真的不錯的這個決定的勝解的生起,那不可扭轉,人家這麼勸,不會聽他的話。

  丙叁 見道

  證有學解脫 亦稱雲見道

  “入諸谛現觀”,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四谛十六行觀,已經抄過的,就是見道了。見道的時候,十六行觀,四谛的道理看透,不但苦谛的道理知道,苦集滅道的道理都知道,這個就是見道了。

  “證有學解脫”,有學是這個聖者,見道是登了聖者的地位,因爲無漏的“忍”,無漏的“智”出現,苦法忍、苦法智都是無漏法了。這個無漏的慧生起之後,就證得聖者的地位,得聖了。

  我們前面說的“四谛十六行觀”,有人提個問題:“什麼是有學的智見?”那是前頭的,有學智見,就是有學的聖者認識到的東西,就是苦法忍、苦法智、苦類忍、苦類智,就這些,這個十六行觀的前面的十五個,見道的十五刹那都是見道的智見。他能夠看到叁界的苦:看到欲界的苦,也看到上二界的苦;看到欲界的集,看到上二界的集;乃至滅道都看到,這是有學的智見。

  有學智見有,也有它的解脫,有學,就是說證了道之後,叁惡道是不會去,除非你是菩薩示現,叁惡道去度生,如果你不是示現,跟你業報的話,不要說是見道,就算是得了上忍之後,暖頂忍這個忍,忍分叁品,上中下,得了上忍的時候,惡道就已經不去,再不會到惡道去了。所以我們要真正說保險,我們叁惡道絕對不去的話,單持個五戒,持得幹淨的話,只能保證你下一輩子不去。下一輩子你是什麼人,生在什麼地方,信不信佛,都不知道。下一輩子造了業之後還得要去的,以前的業還沒有報銷。正因爲你這一輩子五戒持得好,下一生是生人天,這是決定的。但是過去的業,惡道的業並沒有因此消掉,下一輩子的人天果報受完之後,以後惡道的果成熟,還是要去的。那麼真正你說永遠不要去的時候,就趕快見道,見了道之後,再也不會去了。除非你是要度衆生,自己願意去就去,像地藏菩薩一樣,他是地獄去的。他以菩薩的地位去,不是受苦去的,是救人去的。就像《二十唯識》裏的那些烏鐵狗那些獄卒,他們不是受苦去的,他是懲罰罪人那些非有情的東西。那麼菩薩去,他是有情,也不是懲罰他們,是救度他們去的,那個就當然不受苦了。

  “證有學解脫”,有學解脫是把那些八十八使的煩惱都除掉,再不會被這些煩惱所捆起來,解脫,也解脫惡道,在事上解脫惡道的苦,也就是見道,這時候就見道了。

  資糧道,就是“知世苦無常”開始,加行道“見生死過患”,這是已經深了一步了。“入諸谛現觀”是見道了,“亦稱雲見道”,這是到見道爲止。

  丙四 修道

  由是長加功

  “由是長加功”,修道,“證無學解脫”,無學道。這是五道。那麼這個我們前面都講過,很容易講了。見道之後,八十八使斷掉,“長加功”,迷理的煩惱,還有八十一品,把這八十一品煩惱,一品一品斷,斷到八十品,這是修道。

  丙五 無學道

  證無學解脫

  最後金剛喻定,最後一品斷了之後,進入無學道。這是“證無學解脫”。無學解脫,不但是煩惱解脫,叁界的苦也解脫了。“不受後有”,“我生已盡,煩惱已斷”,再也不來叁界受苦,這是無學解脫,這是二乘的了。大乘的無學解脫更高,它後頭還有。

  那麼是前面是解脫道,自利的;下面利他的,菩提道。從“決定出離心”一直到“證無學解脫”,這是自利的解脫道。

  甲二 度他出離圓滿菩提

  乙一 顯利他功德

  以此爲人說 是名饒益他

  下面是利他的菩提道,這個都沒離開菩提道次第。

  “以此爲人說”,把自己修行的功德給人家說,勸人家修,這叫饒益他,就是利他。自己沒有修行功德的話,你說什麼呢?你也利不了人,所以要利人決定要先自利。自利沒有,談利人談不上。有的人世間上利人,他也知道自己歡喜什麼叫人家也歡喜什麼。我記得在年輕的時候,我父親的一個學生,他是大學生,應當是很好的。但是這個學生不太規矩,他自己去上妓院,他感到很有趣,他要勸人家去,這個是利他嗎?害他。因爲他標准沒有,他認爲這個很好玩,對他很有利,實際上對他有害了。

  真正自己得到自利之後,再去爲人說,這是饒益、利他了。所以利他不能離開自利,沒有自利的話,你去利他是害他了。像這些世俗上的人,財色名食睡,他自己歡喜,也叫人家去享受,不是害他是幹什麼呢?

  “以此爲人說,是名饒益他”,這是菩提道的總說,菩提道也分五道。

  乙二 大乘五位

  丙一 資糧位

  以此作聞思 是名饒益自

  自己先是要自利,“以此”,前面的那些東西,“聞思”就是自己饒益自己,資糧道。

  丙二 加行位

  以真修實踐 是建立正法

  這是加行道。開頭聞思的階段,是資糧道。那麼你真正修行,得了定以後,“真修實踐”,正法也就靠這個建立起來。單是嘴裏說沒有用,還得要行持,那麼加行位就産生這個功能了。

  丙叁 通達位

  是供養如來

  見道。我們說見道是一個很特殊的一個地位,前半截,無始以來都是有漏道,從見道以後,後半截全部是無漏道。這是一個轉折點,見道是從有漏到無漏的轉折點,是最難得的一個點。證了見道之後,以後是順了到無學道是不困難了。從有漏道要轉成無漏道,這是從來沒有同類因的。一切事情,以前做過的你要再做很容易,從來沒有做過的,這一次要做成功,就是從來是有漏的,這次無漏的事情出現,成功,見道,那是極困難的,你這個極困難的東西,證到,是法供養,供養如來,這個供養如來,也就是見道。真正的供養如來,是以見道的功德來供養如來,是最使佛歡喜的,這是供養如來,所以說見道的功德極大。

  丙四 修習位

  亦自證大樂

  你修道的時候,也可以證到道跟定裏的樂,定裏邊有他的樂趣,道裏邊更有它的樂趣。如果道裏邊沒有樂的話,大家修道何苦?自己找苦吃嘛。我們解脫的樂遠遠超過這個世間的樂。

  定公上師以前在金剛道場的時候,經常說這個話:世間之人,以男女之樂爲最高,但是他不知道初禅的樂,遠遠勝過男女之樂。如果初禅的樂沒有那麼微妙的話,一般人也就永遠脫離不了這個世間的五欲,男女之欲脫離不開,正因爲還有比它殊勝的,才有那些高人可以放下那些低微的、下流的男女的欲樂,來追求高尚的定樂。“離生喜樂”,“定生喜樂”,這個樂是遠遠超過粗的那個欲界的樂了。所以說定裏邊有樂,而道中更有樂。什麼樂?解脫的大樂。真正得涅槃是常樂我淨,這個樂是不可說的樂。世間的苦樂相對的樂遠遠不是那麼回事。

  丙五 究竟位

  離衆苦邊際 寂然永清涼 得二空無我 是究竟解脫

  常樂我淨的大樂,真正證到圓滿的時候,就是成佛了。

  “離衆苦邊際”,那個時候,就一切苦,連邊邊都沒有,超越這個苦,連邊都超過,那就究竟道,就是成佛的位了。

  “寂然永清涼”。“寂然”就是說,一切煩惱的業障的熱的燒的苦,全部熄滅,寂靜,最極寂靜的境界,永遠是清涼的,再也沒有煩惱的熱所逼害。煩惱的熱解脫之後,我們果上,大叁災小叁災,也永遠找不到我們頭上來了。

  最近有傳言災難要來(指講經時傳言),上海一個居士他說要逃到什麼山上,這個佛教的書沒有好好看過。那個琉璃王殺釋種的時候,你怎麼逃呢?目犍連拿缽把他們升到天上去,你直升飛機上去,他還是死掉了。有那個業報的話,神通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逃難更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有以共業來改善不好的業,這才是解決的辦法。

  這個地方就是說,證到涅槃,是“永清涼”,一切叁災,外面的叁災,內面的焱,全部都熄滅,是最大的清涼了。

  “得二空無我,是究竟解脫。”得了“二空無我”,補特伽羅空和法空,這兩個都是無我,補特伽羅無我跟那個法無我了。證到這個,“究竟解脫”,這個解脫到最究竟的了。這是成佛的解脫,得大自在,一切自在,再沒有什麼東西把你捆住了。

  那麼前面講的出離心,後面“以此爲人說”,實際上也就是菩提心,已經帶了講了。就是菩提心這個字眼沒有標出來,而講的東西,是大乘的五道,這是海公上師自己親自批的。前面是根本乘的五道,後面是大乘的五道。那麼前面的兩個道也是遙相呼應的,前面講了個根本乘五道,大乘的五道,這裏又是再來一次,而說的大同小異。

  我們要修無漏定的時候,決定不能少的一個資糧,就是出離心。出離心的擴大,爲人說,饒益他,那就是菩提心了。所以說這個出離心是最根本的,菩提心是它的上層建築了。這兩個東西,無漏的出世定,是不能少的,一定要把這個樹立起來,然後才能真正得到我們所需要的定。這還是發心的資糧,還有行動,行動就是戒。真正要得定,除了發心之外,就是從身口下手,那就是依戒律下手。

  五 戒律儀資糧

  從戒下手,一直到後面正知資糧,開頭是修念;把念修成,再修知;知修成,再能夠精進地不放逸,那定就在手掌之中了。正念有,正知也有,再能夠精進的話,決定得定。

  如果你念都沒有修起來,正知也沒有,那又懈怠,當然得不到定,那麼你肯精進,沒有正知正念,也得不到定。或者是得一個魔加持的定,不好的定。沒有正知正念,這個定得到了也不是好定,那麼實際說真正定也得不到。那麼正知正念兩個東西,也不能少一個。有正念沒有正知,也不能得定。所以說你要真正要得定,正知正念不放逸,這叁個東西一定要拿穩了。

  正知正念打開了有什麼東西呢?正念裏邊講了很多,從戒下手,這些都是正念。我們從別解脫戒裏邊下手,能夠在事上起用,這個就是正念開始引起,如何應用,正念就現在開始學,那麼這個慢慢上去,一點點上去了。從《定道資糧》也好,…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