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道资粮颂讲记▪P24

  ..续本文上一页。并不是说的笑话,很多居士,受了五戒,他在这里道念很好,回到他的单位去、家里去,就糊涂,酒馆子跳舞厅都去,甚至犯戒,他们都写信来跟我说了。这就是说,还没有到资粮道的地位了。到资粮道地位,自己的真正的胜解,不错,真的不错的这个决定的胜解的生起,那不可扭转,人家这么劝,不会听他的话。

  丙三 见道

  证有学解脱 亦称云见道

  “入诸谛现观”,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四谛十六行观,已经抄过的,就是见道了。见道的时候,十六行观,四谛的道理看透,不但苦谛的道理知道,苦集灭道的道理都知道,这个就是见道了。

  “证有学解脱”,有学是这个圣者,见道是登了圣者的地位,因为无漏的“忍”,无漏的“智”出现,苦法忍、苦法智都是无漏法了。这个无漏的慧生起之后,就证得圣者的地位,得圣了。

  我们前面说的“四谛十六行观”,有人提个问题:“什么是有学的智见?”那是前头的,有学智见,就是有学的圣者认识到的东西,就是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就这些,这个十六行观的前面的十五个,见道的十五刹那都是见道的智见。他能够看到三界的苦:看到欲界的苦,也看到上二界的苦;看到欲界的集,看到上二界的集;乃至灭道都看到,这是有学的智见。

  有学智见有,也有它的解脱,有学,就是说证了道之后,三恶道是不会去,除非你是菩萨示现,三恶道去度生,如果你不是示现,跟你业报的话,不要说是见道,就算是得了上忍之后,暖顶忍这个忍,忍分三品,上中下,得了上忍的时候,恶道就已经不去,再不会到恶道去了。所以我们要真正说保险,我们三恶道绝对不去的话,单持个五戒,持得干净的话,只能保证你下一辈子不去。下一辈子你是什么人,生在什么地方,信不信佛,都不知道。下一辈子造了业之后还得要去的,以前的业还没有报销。正因为你这一辈子五戒持得好,下一生是生人天,这是决定的。但是过去的业,恶道的业并没有因此消掉,下一辈子的人天果报受完之后,以后恶道的果成熟,还是要去的。那么真正你说永远不要去的时候,就赶快见道,见了道之后,再也不会去了。除非你是要度众生,自己愿意去就去,像地藏菩萨一样,他是地狱去的。他以菩萨的地位去,不是受苦去的,是救人去的。就像《二十唯识》里的那些乌铁狗那些狱卒,他们不是受苦去的,他是惩罚罪人那些非有情的东西。那么菩萨去,他是有情,也不是惩罚他们,是救度他们去的,那个就当然不受苦了。

  “证有学解脱”,有学解脱是把那些八十八使的烦恼都除掉,再不会被这些烦恼所捆起来,解脱,也解脱恶道,在事上解脱恶道的苦,也就是见道,这时候就见道了。

  资粮道,就是“知世苦无常”开始,加行道“见生死过患”,这是已经深了一步了。“入诸谛现观”是见道了,“亦称云见道”,这是到见道为止。

  丙四 修道

  由是长加功

  “由是长加功”,修道,“证无学解脱”,无学道。这是五道。那么这个我们前面都讲过,很容易讲了。见道之后,八十八使断掉,“长加功”,迷理的烦恼,还有八十一品,把这八十一品烦恼,一品一品断,断到八十品,这是修道。

  丙五 无学道

  证无学解脱

  最后金刚喻定,最后一品断了之后,进入无学道。这是“证无学解脱”。无学解脱,不但是烦恼解脱,三界的苦也解脱了。“不受后有”,“我生已尽,烦恼已断”,再也不来三界受苦,这是无学解脱,这是二乘的了。大乘的无学解脱更高,它后头还有。

  那么是前面是解脱道,自利的;下面利他的,菩提道。从“决定出离心”一直到“证无学解脱”,这是自利的解脱道。

  甲二 度他出离圆满菩提

  乙一 显利他功德

  以此为人说 是名饶益他

  下面是利他的菩提道,这个都没离开菩提道次第。

  “以此为人说”,把自己修行的功德给人家说,劝人家修,这叫饶益他,就是利他。自己没有修行功德的话,你说什么呢?你也利不了人,所以要利人决定要先自利。自利没有,谈利人谈不上。有的人世间上利人,他也知道自己欢喜什么叫人家也欢喜什么。我记得在年轻的时候,我父亲的一个学生,他是大学生,应当是很好的。但是这个学生不太规矩,他自己去上妓院,他感到很有趣,他要劝人家去,这个是利他吗?害他。因为他标准没有,他认为这个很好玩,对他很有利,实际上对他有害了。

  真正自己得到自利之后,再去为人说,这是饶益、利他了。所以利他不能离开自利,没有自利的话,你去利他是害他了。像这些世俗上的人,财色名食睡,他自己欢喜,也叫人家去享受,不是害他是干什么呢?

  “以此为人说,是名饶益他”,这是菩提道的总说,菩提道也分五道。

  乙二 大乘五位

  丙一 资粮位

  以此作闻思 是名饶益自

  自己先是要自利,“以此”,前面的那些东西,“闻思”就是自己饶益自己,资粮道。

  丙二 加行位

  以真修实践 是建立正法

  这是加行道。开头闻思的阶段,是资粮道。那么你真正修行,得了定以后,“真修实践”,正法也就靠这个建立起来。单是嘴里说没有用,还得要行持,那么加行位就产生这个功能了。

  丙三 通达位

  是供养如来

  见道。我们说见道是一个很特殊的一个地位,前半截,无始以来都是有漏道,从见道以后,后半截全部是无漏道。这是一个转折点,见道是从有漏到无漏的转折点,是最难得的一个点。证了见道之后,以后是顺了到无学道是不困难了。从有漏道要转成无漏道,这是从来没有同类因的。一切事情,以前做过的你要再做很容易,从来没有做过的,这一次要做成功,就是从来是有漏的,这次无漏的事情出现,成功,见道,那是极困难的,你这个极困难的东西,证到,是法供养,供养如来,这个供养如来,也就是见道。真正的供养如来,是以见道的功德来供养如来,是最使佛欢喜的,这是供养如来,所以说见道的功德极大。

  丙四 修习位

  亦自证大乐

  你修道的时候,也可以证到道跟定里的乐,定里边有他的乐趣,道里边更有它的乐趣。如果道里边没有乐的话,大家修道何苦?自己找苦吃嘛。我们解脱的乐远远超过这个世间的乐。

  定公上师以前在金刚道场的时候,经常说这个话:世间之人,以男女之乐为最高,但是他不知道初禅的乐,远远胜过男女之乐。如果初禅的乐没有那么微妙的话,一般人也就永远脱离不了这个世间的五欲,男女之欲脱离不开,正因为还有比它殊胜的,才有那些高人可以放下那些低微的、下流的男女的欲乐,来追求高尚的定乐。“离生喜乐”,“定生喜乐”,这个乐是远远超过粗的那个欲界的乐了。所以说定里边有乐,而道中更有乐。什么乐?解脱的大乐。真正得涅槃是常乐我净,这个乐是不可说的乐。世间的苦乐相对的乐远远不是那么回事。

  丙五 究竟位

  离众苦边际 寂然永清凉 得二空无我 是究竟解脱

  常乐我净的大乐,真正证到圆满的时候,就是成佛了。

  “离众苦边际”,那个时候,就一切苦,连边边都没有,超越这个苦,连边都超过,那就究竟道,就是成佛的位了。

  “寂然永清凉”。“寂然”就是说,一切烦恼的业障的热的烧的苦,全部熄灭,寂静,最极寂静的境界,永远是清凉的,再也没有烦恼的热所逼害。烦恼的热解脱之后,我们果上,大三灾小三灾,也永远找不到我们头上来了。

  最近有传言灾难要来(指讲经时传言),上海一个居士他说要逃到什么山上,这个佛教的书没有好好看过。那个琉璃王杀释种的时候,你怎么逃呢?目犍连拿钵把他们升到天上去,你直升飞机上去,他还是死掉了。有那个业报的话,神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逃难更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以共业来改善不好的业,这才是解决的办法。

  这个地方就是说,证到涅槃,是“永清凉”,一切三灾,外面的三灾,内面的焱,全部都熄灭,是最大的清凉了。

  “得二空无我,是究竟解脱。”得了“二空无我”,补特伽罗空和法空,这两个都是无我,补特伽罗无我跟那个法无我了。证到这个,“究竟解脱”,这个解脱到最究竟的了。这是成佛的解脱,得大自在,一切自在,再没有什么东西把你捆住了。

  那么前面讲的出离心,后面“以此为人说”,实际上也就是菩提心,已经带了讲了。就是菩提心这个字眼没有标出来,而讲的东西,是大乘的五道,这是海公上师自己亲自批的。前面是根本乘的五道,后面是大乘的五道。那么前面的两个道也是遥相呼应的,前面讲了个根本乘五道,大乘的五道,这里又是再来一次,而说的大同小异。

  我们要修无漏定的时候,决定不能少的一个资粮,就是出离心。出离心的扩大,为人说,饶益他,那就是菩提心了。所以说这个出离心是最根本的,菩提心是它的上层建筑了。这两个东西,无漏的出世定,是不能少的,一定要把这个树立起来,然后才能真正得到我们所需要的定。这还是发心的资粮,还有行动,行动就是戒。真正要得定,除了发心之外,就是从身口下手,那就是依戒律下手。

  五 戒律仪资粮

  从戒下手,一直到后面正知资粮,开头是修念;把念修成,再修知;知修成,再能够精进地不放逸,那定就在手掌之中了。正念有,正知也有,再能够精进的话,决定得定。

  如果你念都没有修起来,正知也没有,那又懈怠,当然得不到定,那么你肯精进,没有正知正念,也得不到定。或者是得一个魔加持的定,不好的定。没有正知正念,这个定得到了也不是好定,那么实际说真正定也得不到。那么正知正念两个东西,也不能少一个。有正念没有正知,也不能得定。所以说你要真正要得定,正知正念不放逸,这三个东西一定要拿稳了。

  正知正念打开了有什么东西呢?正念里边讲了很多,从戒下手,这些都是正念。我们从别解脱戒里边下手,能够在事上起用,这个就是正念开始引起,如何应用,正念就现在开始学,那么这个慢慢上去,一点点上去了。从《定道资粮》也好,…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