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道资粮颂讲记▪P25

  ..续本文上一页《禅定品》也好,大家可以去翻一翻嘛:要得定的一些前行的条件,都是讲戒,而且讲得极细。一般的戒条还不够,不能入定的,要戒律仪进了根律仪,根律仪进了意根律仪,意不乱动,念就修成功,用正知把它坚持住,不要乱动的话,再加不放逸,定决定能得到。

  那么这个戒律仪,从粗的下手,身语把它防到,身语防好之后,心就不乱跑了。心然后把它能够纳入轨道,要它想什么就想什么,那定就来了。

  如果我们自己身语都掌不住,在这个蒲团上,坐了半个小时来不及要外面跑一跑的话,你想得定,还早得很。你身样子都坐不长的,你怎么定得下来。

  海公上师经常强调,身定而后心定,事定然后是心定。这个就是说,事相、身都能够定下来,才说心得定的话。安居也如此,三个月,定下来了,天垮下来了也不动的。一点风吹草动,来不及就跑了,那你定还早的很。要磨练定,从事上自己去看,观察自己,是不是有一点定力,就在初步的事上看。

  (7A)我在南普陀碰到印顺法师过去同班级的同学,他说印顺法师在年轻的时候,他看书可以从早上吃了早饭一直看到午饭,要吃饭了才起来,他站也不站起来的,就是拼命地看,一股劲地看。这个就是看的里边三摩地已经有一点,定的力量有一点了。如果你定不住的话,至少眼睛东看西看要看一看,或者坐了一会儿难过,出去跑一圈才回来。他可以不动,这是他的定力。他的闻思的功夫是可以惊人的,他这时年纪八十多岁了。我到澳洲的时候,因为我去的那个寺院是他的弟子开的寺院,有人就谈起他的功德:问他一个问题,他可以把藏经里边第几页哪一行,亲手翻给你看,这里去找,这个资料在这里,有那么强的记忆力。年纪八十多,还可以记得那么多,这个是惊人的,可以说,那是他下了功夫来的。那么这是闻思的功夫,如果你定中的功夫再下的话,那就更大的不思议的事情就会出来。

  甲一 律仪总纲

  乙一 不亏戒本

  不亏身语业 无缺不穿漏 止持心明了 精密作守护

  “不亏身语业,无缺不穿漏。”戒律是只制身语的,别解脱戒重在身语。

  这也是一个次第,你先不把身语管好,马上要你心管起来,你怎么管得住?这个心猿意马从来是停不下来的,你把身先定下来,然后心才能够慢慢地归槽,你身先是乱的,你要把心归槽,那是不可得。

  所以说要把身语的事情做好,那个身语七支,就是杀、盗、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这个粗的坏事情,乱动的,把它息下来,初步地得到一个稳定。

  戒的目的,我们内部讲过一次,戒的总的一个原则性是不恼害他,乃至不恼害一切有情。不要说根本戒——别解脱戒是二乘,就好象是不利众生的。哪一条戒总的原则都是不恼害他人。偷东西就是恼害他人,杀人更恼害他人,淫欲更恼害他,她的丈夫要生气的,对她自己也不利,下恶道的,都是恼害人家了。

  所以说真正的戒,别解脱戒,是消极地不恼害他,菩萨戒是积极地利益他,两个并不违背。不要说别解脱戒二乘,跟大乘格格不相入的,不是那个事情。别解脱戒就是做的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但是基本做到了不恼害他,要有恼害他的事情绝对不做,这是别解脱戒的精神。你说持戒,结果恼害人家,那你持什么戒?

  总的原则不恼害他。别的细则,结戒的十义。从摄取于僧、令僧欢喜,一直到正法久住,这都是戒的原则性的精髓。而在总的贯彻一个不恼害他,是别解脱戒的要求。

  有的人持戒持得来太过分,使他周围的那些僧团里边很不安,你这个持戒有问题,那就是说你没有把精神拿住,只是死执戒条。要把精神跟条相融会起来。

  也不是说掌握精神,“不恼害他”就对了。“不恼害他”有标准的,以佛的戒律的标准去,是真正地不恼害他,以世俗的标准去,你说不恼害他恰恰是恼害他。所以说佛是最彻底明白一切三世因果的人,才能够制戒,戒的原则不恼害他。你不知道三世因果的话,哪个是恼害哪个不恼害搞不清楚,怎么能制戒呢?所以说有的人要改戒这些,我们总感到是不如法的,戒是佛制的,哪个给你这个资格去改动呢?

  “无缺不穿漏”,那么这个戒既然持了之后,就要完整地去持戒,不要缺一条,缺一些支分。更不要“穿、漏” ,“穿、漏”就是破了。“穿”就是说小的眼眼,“漏”是大大地漏掉,那就是大小的戒不要犯了。小戒固然不要犯,大戒更不能犯,或者反过来说,大戒固然不能犯,小戒也不要太随便,不要说小戒没有关系。你说一个大船,有一个小的眼眼,水就会进来。荷兰的地是在海的水平线下的,筑堤是最重要的,如果堤里面漏一个眼眼的话,整个的国家会淹没。我们小孩子的时候记得有篇语文,是荷兰的一个小孩子,他有次到海堤上去玩,看到堤破了一块,他就马上用手指把它堵住。结果手指堵不住,他把手伸进去,整个的臂塞住,不给它流。这样塞住,海水里泡,他就昏倒在那个地方,但是手还是塞住的。后来被发现,赶快抢救,总算是他的功劳,海水没有淹进来,否则没有他看见的话,海水淹没,整个国家就完了。所以这个地方不能有一点小的穿漏。

  “止持心明了”,戒里边有止戒,持戒。止戒就是坏的事情不能做,持戒就是要做的事情要做了。就在二百五十条里边也有止有持的,但是总的来说这个二百五十条别解脱戒里边以止为主,而二十犍度,以做为主。那些羯磨、安居自恣,布萨,这些都是要做的,你不做怎么行?你说安居羯磨,你不做怎么安居呢?布萨的事情不做你怎么布萨呢?这些非做不可,不是靠持就完了的。那么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这些你不做就对,所以戒里边不是消极的,不作就是了事了,还有做的事情。你单止不持也不行,所以说止持都要能做。

  “心明了”,不但是能做,做了不错,先要“心明了”才能做了不错,所以说哪些该止,哪些该持,要明明白白,开遮持犯都搞清楚,然后你才是做了不错了。这就是说戒律要认真的学,好好地修了学了。

  “精密作护持”。在心里明白之后,在事相上就要很精密地护持它,不要犯了。不能马虎。有的人总是说小戒无所谓,不拘小节,只要把大的原则性搞好,小的事情应当是没有什么大关系了。但是我们举例,小小的一个蚁穴,就是一个蚂蚁的洞,就可以把堤跨掉,冲垮,所以说不要以为小的恶就不去对治。也有这个话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的事情不要看不起,太小了不要做,要做大一点的;小恶的事情——哎呀,这个小事情,做一点没关系,小的事情就会成很大的后果。

  戒律里面还有个比喻,就是说铁,一个铁你再小,哪怕一个铁砂,你摆在水里,还是沉下去,沉下去就是堕落,你说你的过失很小,就铁砂那么一点比喻,还是堕落,那么你铁块下去,当然也是堕落,但是有善巧,如果你把这个铁打成一个船,再大,哪怕几吨,它也不沉,那就是要靠佛的方便了。所以说世间上的事情,我们的智慧是想象不到的,我们就想铁总是要沉的,哪怕小的砂也沉,大的铁更沉,但是我们可以想到,很大的铁, 哪怕你几十吨,你打了个船了之后,不但不沉,还可以载运很多的众生到彼岸去,这个方便善巧只有佛有,我们是只有向佛学习,才能了。

  我们就回想一下好了,央掘摩罗杀了九百九十九人,现世地杀了那么多人,证阿罗汉了。没有佛的方便善巧,他怎么证?所以说他过去固然有善根,但是碰不到佛的话,你这辈子死掉之后,绝对下地狱受报去,九百九十九个人,杀一个人就下地狱的。九百九十九,而且无辜的,都是跟他无冤无仇的,也不是坏人,他是逢人便杀,只要满了一千人,他就可以升天, 看到就杀的,管你什么人。但是佛可以把他度成阿罗汉果,那就是说佛的方便善巧,这个不学是不知道的。

  所以有的人蛮干,凭自己的色力,不睡觉,不吃饭等等。你没有佛的智慧,蛮干干死了还得不到解脱的。为什么佛在世的时候,那么多苦行外道都不能解脱,一定要佛出来之后才把解脱道告诉我们呢?没有智慧是不行的,外道的智慧也是得了很深的定,不能说是全的智慧,尚且不能得到解脱道的气味,何况我们的一般的凡夫。

  有的时候,我们说不要自暴自弃,自己有佛的种性,就是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应当要尊重自己的佛性,要好好修行,这是对的。但是修行当中又要有份量,自己站在什么地位,或是在资粮道么,加行道么,见道,修道么,…这个要有一个,自己要有自知之明了。你说一个凡夫,资粮道没跨进去,你说我要修无上道的法,修最高的金刚喻定,你不是做梦吗?金刚喻定,成佛之前的那个定。你烦恼是满的,定的气味半点也没有,你初禅都没有碰到一点边的人,你说要金刚喻定,这个还不是闹笑话了。

  这里是“精密作守护”,小的事情也要精密地护戒,不要因为小的就马虎。

  乙二 随顺威仪

  若行住坐卧 四种威仪路 能随顺世间 不越世间理

  亦随顺毗尼 不越毗尼制 世间无讥毁 贤良诸善士

  同法持律人 亦不作呵斥 谓若衣服事 便利用水等

  杨枝入聚落 乞食受用事 荡钵安置事 洗足敷设事

  凡此诸所作 不违越毗尼

  上边是戒,下边是威仪——戒的细则。戒是粗大的,细则就是放在威仪上去看了。所以说我们看人有道没有道,从他的威仪上看,一目了然:这是有道的,那个是没有道的。你们住在丛林住得长一点就可以,我们看出家人,再怎么样子,跟在家人那么跳跳蹦蹦,勾肩搭背的样子总不会有的,这个是,如果你穿了个袈裟,勾了个头颈,两个人跳跳蹦蹦地跑,人家都笑死,你什么出家人,这个在家人都要笑,不要说我们学过戒的了。所以说,这个威仪就是道的表现。

  “若行住坐卧”,四个威仪,“四种威仪路”。威仪就是依在行住坐卧上表现,等于说路一样的,就叫威仪路。这个威仪,也不是僵得来和世间上绝对不合,也不是说完全顺世外道,跟世间同流合污的,跟它一模一样。这个就要恰到其分,不能脱离世间…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