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禅定品》也好,大家可以去翻一翻嘛:要得定的一些前行的條件,都是講戒,而且講得極細。一般的戒條還不夠,不能入定的,要戒律儀進了根律儀,根律儀進了意根律儀,意不亂動,念就修成功,用正知把它堅持住,不要亂動的話,再加不放逸,定決定能得到。
那麼這個戒律儀,從粗的下手,身語把它防到,身語防好之後,心就不亂跑了。心然後把它能夠納入軌道,要它想什麼就想什麼,那定就來了。
如果我們自己身語都掌不住,在這個蒲團上,坐了半個小時來不及要外面跑一跑的話,你想得定,還早得很。你身樣子都坐不長的,你怎麼定得下來。
海公上師經常強調,身定而後心定,事定然後是心定。這個就是說,事相、身都能夠定下來,才說心得定的話。安居也如此,叁個月,定下來了,天垮下來了也不動的。一點風吹草動,來不及就跑了,那你定還早的很。要磨練定,從事上自己去看,觀察自己,是不是有一點定力,就在初步的事上看。
(7A)我在南普陀碰到印順法師過去同班級的同學,他說印順法師在年輕的時候,他看書可以從早上吃了早飯一直看到午飯,要吃飯了才起來,他站也不站起來的,就是拼命地看,一股勁地看。這個就是看的裏邊叁摩地已經有一點,定的力量有一點了。如果你定不住的話,至少眼睛東看西看要看一看,或者坐了一會兒難過,出去跑一圈才回來。他可以不動,這是他的定力。他的聞思的功夫是可以驚人的,他這時年紀八十多歲了。我到澳洲的時候,因爲我去的那個寺院是他的弟子開的寺院,有人就談起他的功德:問他一個問題,他可以把藏經裏邊第幾頁哪一行,親手翻給你看,這裏去找,這個資料在這裏,有那麼強的記憶力。年紀八十多,還可以記得那麼多,這個是驚人的,可以說,那是他下了功夫來的。那麼這是聞思的功夫,如果你定中的功夫再下的話,那就更大的不思議的事情就會出來。
甲一 律儀總綱
乙一 不虧戒本
不虧身語業 無缺不穿漏 止持心明了 精密作守護
“不虧身語業,無缺不穿漏。”戒律是只製身語的,別解脫戒重在身語。
這也是一個次第,你先不把身語管好,馬上要你心管起來,你怎麼管得住?這個心猿意馬從來是停不下來的,你把身先定下來,然後心才能夠慢慢地歸槽,你身先是亂的,你要把心歸槽,那是不可得。
所以說要把身語的事情做好,那個身語七支,就是殺、盜、淫、妄語、绮語、惡口、兩舌,這個粗的壞事情,亂動的,把它息下來,初步地得到一個穩定。
戒的目的,我們內部講過一次,戒的總的一個原則性是不惱害他,乃至不惱害一切有情。不要說根本戒——別解脫戒是二乘,就好象是不利衆生的。哪一條戒總的原則都是不惱害他人。偷東西就是惱害他人,殺人更惱害他人,淫欲更惱害他,她的丈夫要生氣的,對她自己也不利,下惡道的,都是惱害人家了。
所以說真正的戒,別解脫戒,是消極地不惱害他,菩薩戒是積極地利益他,兩個並不違背。不要說別解脫戒二乘,跟大乘格格不相入的,不是那個事情。別解脫戒就是做的沒有充分地發揮出來,但是基本做到了不惱害他,要有惱害他的事情絕對不做,這是別解脫戒的精神。你說持戒,結果惱害人家,那你持什麼戒?
總的原則不惱害他。別的細則,結戒的十義。從攝取于僧、令僧歡喜,一直到正法久住,這都是戒的原則性的精髓。而在總的貫徹一個不惱害他,是別解脫戒的要求。
有的人持戒持得來太過分,使他周圍的那些僧團裏邊很不安,你這個持戒有問題,那就是說你沒有把精神拿住,只是死執戒條。要把精神跟條相融會起來。
也不是說掌握精神,“不惱害他”就對了。“不惱害他”有標准的,以佛的戒律的標准去,是真正地不惱害他,以世俗的標准去,你說不惱害他恰恰是惱害他。所以說佛是最徹底明白一切叁世因果的人,才能夠製戒,戒的原則不惱害他。你不知道叁世因果的話,哪個是惱害哪個不惱害搞不清楚,怎麼能製戒呢?所以說有的人要改戒這些,我們總感到是不如法的,戒是佛製的,哪個給你這個資格去改動呢?
“無缺不穿漏”,那麼這個戒既然持了之後,就要完整地去持戒,不要缺一條,缺一些支分。更不要“穿、漏” ,“穿、漏”就是破了。“穿”就是說小的眼眼,“漏”是大大地漏掉,那就是大小的戒不要犯了。小戒固然不要犯,大戒更不能犯,或者反過來說,大戒固然不能犯,小戒也不要太隨便,不要說小戒沒有關系。你說一個大船,有一個小的眼眼,水就會進來。荷蘭的地是在海的水平線下的,築堤是最重要的,如果堤裏面漏一個眼眼的話,整個的國家會淹沒。我們小孩子的時候記得有篇語文,是荷蘭的一個小孩子,他有次到海堤上去玩,看到堤破了一塊,他就馬上用手指把它堵住。結果手指堵不住,他把手伸進去,整個的臂塞住,不給它流。這樣塞住,海水裏泡,他就昏倒在那個地方,但是手還是塞住的。後來被發現,趕快搶救,總算是他的功勞,海水沒有淹進來,否則沒有他看見的話,海水淹沒,整個國家就完了。所以這個地方不能有一點小的穿漏。
“止持心明了”,戒裏邊有止戒,持戒。止戒就是壞的事情不能做,持戒就是要做的事情要做了。就在二百五十條裏邊也有止有持的,但是總的來說這個二百五十條別解脫戒裏邊以止爲主,而二十犍度,以做爲主。那些羯磨、安居自恣,布薩,這些都是要做的,你不做怎麼行?你說安居羯磨,你不做怎麼安居呢?布薩的事情不做你怎麼布薩呢?這些非做不可,不是靠持就完了的。那麼不殺不盜不淫不妄,這些你不做就對,所以戒裏邊不是消極的,不作就是了事了,還有做的事情。你單止不持也不行,所以說止持都要能做。
“心明了”,不但是能做,做了不錯,先要“心明了”才能做了不錯,所以說哪些該止,哪些該持,要明明白白,開遮持犯都搞清楚,然後你才是做了不錯了。這就是說戒律要認真的學,好好地修了學了。
“精密作護持”。在心裏明白之後,在事相上就要很精密地護持它,不要犯了。不能馬虎。有的人總是說小戒無所謂,不拘小節,只要把大的原則性搞好,小的事情應當是沒有什麼大關系了。但是我們舉例,小小的一個蟻穴,就是一個螞蟻的洞,就可以把堤跨掉,沖垮,所以說不要以爲小的惡就不去對治。也有這個話的,“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善的事情不要看不起,太小了不要做,要做大一點的;小惡的事情——哎呀,這個小事情,做一點沒關系,小的事情就會成很大的後果。
戒律裏面還有個比喻,就是說鐵,一個鐵你再小,哪怕一個鐵砂,你擺在水裏,還是沈下去,沈下去就是墮落,你說你的過失很小,就鐵砂那麼一點比喻,還是墮落,那麼你鐵塊下去,當然也是墮落,但是有善巧,如果你把這個鐵打成一個船,再大,哪怕幾噸,它也不沈,那就是要靠佛的方便了。所以說世間上的事情,我們的智慧是想象不到的,我們就想鐵總是要沈的,哪怕小的砂也沈,大的鐵更沈,但是我們可以想到,很大的鐵, 哪怕你幾十噸,你打了個船了之後,不但不沈,還可以載運很多的衆生到彼岸去,這個方便善巧只有佛有,我們是只有向佛學習,才能了。
我們就回想一下好了,央掘摩羅殺了九百九十九人,現世地殺了那麼多人,證阿羅漢了。沒有佛的方便善巧,他怎麼證?所以說他過去固然有善根,但是碰不到佛的話,你這輩子死掉之後,絕對下地獄受報去,九百九十九個人,殺一個人就下地獄的。九百九十九,而且無辜的,都是跟他無冤無仇的,也不是壞人,他是逢人便殺,只要滿了一千人,他就可以升天, 看到就殺的,管你什麼人。但是佛可以把他度成阿羅漢果,那就是說佛的方便善巧,這個不學是不知道的。
所以有的人蠻幹,憑自己的色力,不睡覺,不吃飯等等。你沒有佛的智慧,蠻幹幹死了還得不到解脫的。爲什麼佛在世的時候,那麼多苦行外道都不能解脫,一定要佛出來之後才把解脫道告訴我們呢?沒有智慧是不行的,外道的智慧也是得了很深的定,不能說是全的智慧,尚且不能得到解脫道的氣味,何況我們的一般的凡夫。
有的時候,我們說不要自暴自棄,自己有佛的種性,就是說一切衆生都有佛性,應當要尊重自己的佛性,要好好修行,這是對的。但是修行當中又要有份量,自己站在什麼地位,或是在資糧道麼,加行道麼,見道,修道麼,…這個要有一個,自己要有自知之明了。你說一個凡夫,資糧道沒跨進去,你說我要修無上道的法,修最高的金剛喻定,你不是做夢嗎?金剛喻定,成佛之前的那個定。你煩惱是滿的,定的氣味半點也沒有,你初禅都沒有碰到一點邊的人,你說要金剛喻定,這個還不是鬧笑話了。
這裏是“精密作守護”,小的事情也要精密地護戒,不要因爲小的就馬虎。
乙二 隨順威儀
若行住坐臥 四種威儀路 能隨順世間 不越世間理
亦隨順毗尼 不越毗尼製 世間無譏毀 賢良諸善士
同法持律人 亦不作呵斥 謂若衣服事 便利用水等
楊枝入聚落 乞食受用事 蕩缽安置事 洗足敷設事
凡此諸所作 不違越毗尼
上邊是戒,下邊是威儀——戒的細則。戒是粗大的,細則就是放在威儀上去看了。所以說我們看人有道沒有道,從他的威儀上看,一目了然:這是有道的,那個是沒有道的。你們住在叢林住得長一點就可以,我們看出家人,再怎麼樣子,跟在家人那麼跳跳蹦蹦,勾肩搭背的樣子總不會有的,這個是,如果你穿了個袈裟,勾了個頭頸,兩個人跳跳蹦蹦地跑,人家都笑死,你什麼出家人,這個在家人都要笑,不要說我們學過戒的了。所以說,這個威儀就是道的表現。
“若行住坐臥”,四個威儀,“四種威儀路”。威儀就是依在行住坐臥上表現,等于說路一樣的,就叫威儀路。這個威儀,也不是僵得來和世間上絕對不合,也不是說完全順世外道,跟世間同流合汙的,跟它一模一樣。這個就要恰到其分,不能脫離世間…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