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記▪P26

  ..續本文上一頁,又不能順著世間,所以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戒也是這樣子的,戒律威儀也是這樣子的,你做一個樣子跟世間上迥然不同,人家感到你是怪物,如果你跟世間上一模一樣,那你道在哪裏?你跟我們一樣的,根本談不上修道,那要供養你幹啥呢?跟大家一樣的,我供養你,我把辛辛苦苦賺的錢我省下來給你幹啥呢?

  “能隨順世間,不越世間理”,因爲我們人生在世間上,你不能不注意世間法。佛教裏邊很多地方隨順國法的,盜戒是隨順國法而製的,有人偷了東西,佛就問,你們這個國家裏邊盜了多少東西要判死刑的?他們說五錢,好,五錢就是根本罪,很多是隨著國法來的。所以有的說我們是出世間的,世間那一套我們全部不管的。佛還管,你怎麼不管?要隨順世間,就是要世間上看得順,不要看你成個怪物。

  “不越世間理”,不要違越世間道理。這個我們要說一下,世間是講仁義道德,我們的佛教徒仁義道德要講一點,雖然不以此爲止,你對父母還得要孝一下,你說我們是出家的,我不管的,你父母多余的,這個好象對佛教也不太合適的。要隨順世間,不要違背世間的道理:世間上講的,仁義禮智,做人的道理。太虛大師一句話說的很幹脆,你要做佛,先要把人做好,人都做不好,你要成佛,你怎麼成呢?佛是叁界裏最標准的,人是五趣裏邊的比較好的善趣,天爲什麼不說呢?天不能入道,人趣最好入道了。有苦有樂,太樂了就不能修行,太苦了也不能,沒有辦法修了。人就是苦樂參半,最好修行的。那麼你要把人做的象樣,才是修佛法,人都不像人的,你都修什麼佛法呢?即使你修了之後,人家就罵,你看這些修佛教的人都不講仁義道德的,都是那些敗類,那把佛教都汙蔑掉了。

  這個不是海公上師他自己說的,根據經論集下來的,很多是《瑜伽師地論》裏邊的東西, 。要隨順世間,不要違背世間的道理,也要隨順毗尼,那麼你去一味地去隨順世間,人家打麻將我也打麻將,人家打撲克我也打撲克,人家跳舞我也去,這個又不對。亦隨順毗尼,要跟戒要符合,“不越毗尼製”。

  所以說我們出家人,或者你們在家的,受了五戒以上的居士,就是有兩重的約束。一個不能違背世間, 有的人就告狀,他說他家裏某個人信了佛之後,家裏的事情都不管,等等等等。那麼我們說這個合情合理的,該管的要管,如果你能說服他的,他服了,他允許你,也沒有問題了。

  那麼一方面世間道理不要違背,再一個,戒律也不能違背了。你順著世間上,你戒不管,那個也錯。所以這兩個都要兼顧到,所以說佛弟子只能是比世間的人要重,既要不要使世間譏嫌,又要不要違背戒律, 這兩方面都要顧到,不能少一邊。佛教裏邊受過大戒的都知道,很多的戒都是因爲世間譏嫌而製的,本來它本身不是什麼壞事,但是世間的人對你這樣子做,有譏嫌,他認爲你不對,那你就不要做,這些佛就製,不要做。

  所以說,戒和世間法,不能說截然是兩個事情,也是要兼顧世間的事情,那麼兩個東西不能夠劈開,就是說我們用這個話來解釋最好,“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但是你說世間麼是世間,這是世間覺,你不覺的世間,你隨著它走,又錯了。你世間上能夠用佛的覺性來處理,那就是對。

  那麼戒就是毗尼,佛的戒律是直接從佛的這個圓滿的覺性裏邊流露出來的那些行動的規則,以佛的心,最高的無漏的圓滿的智慧的心,流露出來的行動准則,這就是戒,所以說我們學戒就是直接學佛的行動,這是很高的,並不低。

  “世間無譏毀,賢良諸善士,同法持律人,亦不作呵斥。”那就說你能夠隨順世間,不越世間理,那麼世間上對你就不會譏毀。這個人信佛很好很好,他信了佛之後什麼事情都肯做,什麼事情都犧牲自己,爲人家的利益辦事情,大家贊歎,這個就是對了。那佛教在世間上的信仰裏就有他的地位了。如果你佛教徒是世間上的都不管的,甚至于對世間危險性的,人家就感到是一個對人不利的東西,成了這樣的東西,那不是反起來了。

  一方面世間上沒有譏毀,另一方面,“賢良諸善士”,就是有些有道德的,修行的人,或者“同法持律人”,跟自己一起修行的持戒的人,也不作呵斥,你做對了嘛當然不呵斥你,那就是隨順毗尼,不違背毗尼,所以說世間上的人對你也感到很好,不譏嫌你,修行的人也對你不呵斥你,那就是說你做對了。“能隨順世間,不越世間理。亦隨順毗尼,不越毗尼製”。那麼好,今天時間到,就講到這裏吧。

  第六講

  《定道資糧頌》,前天我們講了“內外圓滿資糧”、“決定出離心資糧”,“戒律儀資糧”講了開頭一點,那麼今天我們要問一下。

  提問

  “決定出離心資糧”裏講“決定出離心,涅槃爲上首,不因引他信,遠利養名稱”;在“發心資糧”裏也講正的發心。這兩個爲什麼要重複地講?

  宗H,前面講過了,後面怎麼又講,是不是一樣的?

  宗H師答:前面講的是九個不正的發心,把它都列出來給我們看,使我們知道這個是不正確的發心,我們自己有沒有,如果有就去掉,發正的發心,“發心利他故,樂正等菩提”,正的發心把它樹立起來。決定出離心資糧,是知道世間是苦的出離心,要求涅槃,不是要引他信,求神通一類的心,所以說……

  這兩個有什麼差別?出世間的二利心,這是正的發心,現在又來一個出離心,兩個有什麼差別?……好,你坐下。

  宗Y,隨便說,自己想得到的就說,想不到的也沒關系,我就是要看看你們到底討論沒有?(中略)好,你坐下。

  宗G,你說。

  宗G師答:前面就是總的講正的發心,後面是講具體的真正使這個出離心生起來。前面是要求我們要有這樣的出離心,後面就講一定要把它生起來。

  還不都是要求生起來,爲什麼要說兩套呢?

  宗G師答:就是正的發心的重要。

  前面發心資糧就是發心的重要,現在又來一個重要,不是重了嗎?

  宗H師答:師父,前面這個發心是說這個知見,應該發怎樣的心,後面這個是修出離心。

  好,你這個話。有沒有補充的?宗宙,總是有點差別,一模一樣的不會。

  宗Z師答:前面是講菩提心,後面是說決定的資糧是出離心,這個出離心是前面菩提心的因,所以前面的菩提心也分成兩部分講,就是解脫道,一個菩提道,那就是出離心和菩提心。

  對。這裏說的兩個,解脫道,菩提道,兩個都說了,前面的是總的,菩提心,利他。真正要修就是說要從解脫道下手,你單是菩提道,你如何下手呢?菩提道的基礎是解脫道,所以說從出離心下手,這個裏邊並不是重,它是有一定的關系的。

  再提一個問題:內外圓滿資糧有五個,是哪五個?

  宗B,這個好說,最好不要看書,能不看書說幾個算幾個,看書毫不稀奇。

  (中略)

  道X師答:內資糧,第一個,圓滿人身,還有生在有佛法的地方,諸根不缺,業障清淨,還有正信。外資糧第一個是佛出世,第二個是說能夠聽到圓滿的十二分教,第叁個是正法住在世間,第四個是作證隨轉,第五個是他所哀愍。

  我們今天就問到這裏,另外本來還要問下去,時間來不及,怕耽擱了。

  我出一個問題:內的五個圓滿,外的五個圓滿,怎麼來的?

  這個問題你們明天回答,那兩個五個我們知道,書上有,怎麼來的呢?這個你們要回去想一想。好,今天我們就接下去,昨天的“戒律儀資糧”。

  昨天講到要“隨順世間,”“不越世間理”。世間上的一些好的事情我們要隨順,不要違背世間的道理,世間都是講孝順的,那麼佛教徒必定要孝順,如果說佛教徒不孝順父母,人家就說佛教是違背倫理的,就是不合理的,不合人情的,野蠻的。這個就不好,而佛教裏邊這個是順的。

  佛教是講大孝,一切有情都當父母的看。你把你父母當了一個螞蟻看,這是顛倒,所以說有的人他強調父母與他無關,對父母不尊重,這些在佛教裏說是不合理的。父母是生養自己身體的,我們的身體是從父母來的,從小養大是靠父母的,教養也是父母力量,(7B)即使你要學校去,沒有父母的錢你去不了的。所以說從身體來源、教養、長大,都是靠父母。怎麼可以說沒有關系?這個話太不講理了。那麼就是說要,世間上的好的道理不能違背,“不越世間理”。在世間,壞的不能同流合汙,世間上的跳舞廳,看錄像,打牌,這個我們不能隨順。

  下邊要“隨順毗尼”,固然一方面要隨順世間,一方面要隨順毗尼,你太順世間,違背毗尼,那又錯了。“不越毗尼製”,不要違背戒律的製度、所持的戒。那麼這樣子做的話,因爲順世間理,世間上的人都贊歎你,沒有譏毀。隨順毗尼,“賢良諸善士”,那就是佛教裏邊那些大德高僧,或者是“同法持律人”,跟你一同修行的人,他對你也感到滿意,不呵斥,這樣子做,就是該做的事情我們該怎麼做,兩邊倒都不好,要走中道。

  那麼哪些事情呢?這個“威儀路”是表現哪裏呢?

  “謂若衣服事”,做衣服,一般出家人衣服都是自己補的。舍利弗有一次在補衣服,目犍連叫他到佛那裏去,他說我衣服補好去。結果目犍連就拉他一起走,結果拉了半天一動也不動。就是說舍利弗的智慧、神通超過目犍連,雖然說目犍連神通第一,但是智慧舍利弗第一,有了智慧神通就也是有的了。所以說總的來說舍利弗的神通,其實是大于目犍連的。那麼就是說出家人不要太依靠人家,衣服破了一扔叫人家去補,衣服髒了一扔叫人家去洗。除非你太忙了,否則的話自己要做,象舍利弗尊者那麼高的地位還自己補衣服。這個海公上師也很講究,我們在五臺山的時候,他就是說我們出家人補衣服和在家人不一樣,出家人縫用回頭針,就是說一個針過去不是挨著往前的,一針下去之後,第二針往這個第一針後頭再穿出去,這樣子哪怕你中間有個斷線的話,不會一下子打開的,所以這些都很講究了。那就是說海公上師對這些事情也是親自做的,不然他怎麼知道回頭針。

  對衣服縫補的事情,一些規矩…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