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便利用水等”,大小便,用水,洗淨等等。“楊枝”,漱口,“入聚落”,這些威儀,我們在《沙彌律儀》、《比丘行護律儀》,都講的很仔細。但是能做到的人極少,希望大家這個要做到,學了之後是要做的,學了之後你知道了不做那是沒有用的。
“乞食受用事”,乞食我們這裏就沒有,在印度,乞食的時候,威儀極重要,這是代表這個佛的法幢的,如果乞食的時候一些不威儀的事情表現出來,整個的佛教要被人家看不起的。“受用事”,乞食回來之後該怎麼吃 。《金剛經》裏一開頭就講的很仔細,那個“洗足已”,“敷座而坐”了。那個乞食回來之後怎麼吃,還有很大的一套規矩。那麼吃好之後,洗缽,“蕩缽安置事”,這個要把缽洗幹淨,怎麼洗?在比丘的行護威儀裏面也講的很仔細,“安置”,缽該怎麼擺,哪些地方不能擺,哪些地方又可以擺,這些東西都要很仔細地照規矩做。
有人說:我們修定,要那麼多啰嗦事幹啥?你這個事情不知道,不按著做,心是亂的,拿來就做,今天這麼做,明天那麼做,你怎麼得定呢?要事定然後心定。海公上師經常強調這個,事情是定的,你心才定得下去。今天這個樣子,明天一個樣子,你心定不下的。乃至吃東西,法尊法師的《論文集》,大家都看過吧,法尊法師在藏地學法的時候,天天糌粑糌粑糌粑,都是糌粑,不調的。一些老的叢林或者一些大德們,他們吃飯,今天鹹菜,明天還是鹹菜。我們清涼橋,就是天天鹹菜、山藥蛋,就是這兩個東西。爲什麼原因?吃的簡單,心思也簡單,吃的複雜,心也複雜。現在大家要講營養,今天調個花樣,明天調個花樣,身體倒養胖,定得不來了。今天蟲吃那個,明天那個蟲吃這個,裏邊蟲翻來覆去的,蟲就總要影響我們的思想的,那麼這個思想就不穩定,不能夠得定。要得定,飲食也要簡單。
海公上師還講一個,那些老修行,他桌子上放茶杯,幾乎是一個老地方的,他那個桌子上擺茶杯的這個木頭上簡直有一個印,茶杯的印子都印出來,他天天這個地方擺,天天這個地方擺,他不調的,我們現在的人擺東西是沒有一個數的,今天這裏擺,明天想那裏擺。
我這個抽屜,我擺東西有定的,這個擺在哪裏,那個擺在哪裏,一找就找到,但是叫其他的人給我找一個東西的話,那我回去什麼都找不到,全部翻掉,次第全部翻完,這個樣子對修定極不利,對做事情也不利,你自己的東西這個書擺在哪裏,那個東西擺在哪裏,你一找就找到,一翻亂之後,那你這個記不住那麼多,今天調個樣,明天調個樣,你怎麼記得住呢?天天擺的地方,天天用,當然記住了。所以說這些,你心定下,你這個心能夠記住,就是有正念。在法上也是一樣,你天天有正念之後,然後能得定,念都沒有,怎麼得定?這個我們將來講。先要得正念,然後得正知,然後得定。正念都沒有,定是不會來的。
“洗足敷設事”,洗腳,《金剛經》也說洗足,這些事情看看很小事情,但是《金剛經》一開頭講得很仔細,那就是講空性的時候,並不離開事相。講空性一切法空,還搞那麼多的事情幹什麼呢?洗缽,洗腳,等等。就是說,一切緣起法,如法的緣起法,才能證到空性,你不如法地做,空性是證不到的。空性並不離開那些如法的、那些緣起的事,那就是很微細的威儀。像這些事情都要仔細地按照佛的威儀做。“敷設事”,敷設臥具等等,都要如法地做。
“凡此諸所作,不違越毗尼。”是這樣子,做這些事情不是說想怎麼做就怎麼做,都要按了佛的毗尼、戒的規定,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如果你們有《瑜伽師地論》的,就可以去看一看。那個就講的你乞食,走路,穿衣,持缽,……乃至手一舉一動,都有一定的規矩的。那人家說起來這樣子死板板的,做了個木頭人,做個機器人,這個不自由。這個不是不自由,這是威儀,做上去人家看的是好,對自己什麼事情有一定的,拿缽麼決定左手拿,拿錫杖右手拿,衣服怎麼披,……都有一定規矩,不會亂,而且將來容易得定。這些的都是得定的加行,要得定,這些先做到,如果這些沒有做到,你說我得定,甚至于說我得了初禅、二禅,那是吹牛,我們不相信的。
乙叁 善行如律
及善品加行 正法求受持 讀誦書寫事 尊長和敬業
參觐作侍承 病者起慈心 殷重若父母 盡力作供事
宣白法加行 慈悲詳告語 請問或聽受 翹勤無倦滿
有智同梵行 身力修敬事 贊善勵精勤 樂爲他說法
靜處結跏坐 系念正思惟
“及善品加行”,那麼還有善法的加行。
“正法求受持”,正法,佛的法。正法你自己沒有,要求,求了之後要受持,求都求了,聽過算數,不受、不持也沒用。有的人怕念誦,怕記憶,但是我們想一想,佛在世的時候,沒有書的,沒有紙的,沒有筆的,一切都是靠背的,在結集叁藏的時候都是靠背下來的,要背好多書,我們現在一點點都嫌麻煩了。佛在世的那些大阿羅漢,阿難是精通叁藏的,結集的時候經藏是他背的,律藏是優波離尊者背的,論藏,有的說是迦葉尊者,有的是說迦旃延,反正都是靠背的,叁藏十二部都背下的。我們現在念一點點書就吃力得來就想逃避,這個你證果證道怎麼證呢?阿羅漢他做的事情,你一點沒有氣味,那你阿羅漢的味道也沒有了。那要證果證道就困難了。“正法求受持”,受了之後要持嘛。
“讀誦”,讀誦是正規的事情,並不是黃教才有讀誦。“書寫事”,《金剛經》有書寫經典可以有什麼什麼的功德,這是流通。那麼現在有出版、印刷,固然是很方便,但是大家有這個經驗,這本書你如果自己寫一道比看一道那不曉得深刻多少。所以說讀誦書寫都有一定的作用的,並不是說有了印刷機這個不要寫了。寫了的跟印刷機印出來的,畢竟效果不一樣。
這裏我們看一看《俱舍論頌疏注釋》叁十一頁的“五解脫處”(岀自《集異門論》卷十叁),跟讀誦有關系。有五個地方可以得到解脫的,是哪五個地方呢?
五解脫處
一、大師及諸師尊爲說法要。
二、以大音聲讀誦隨所曾聞究竟法要。
叁、能爲他廣說開示隨曾所聞究竟法要。
四、獨處寂靜,思惟籌量、觀察隨曾所聞究竟法要所有義趣。
五、能善取隨一定相,于彼定相能善思惟,又善了知,複善通達。
(五解脫處)如是如是于彼法要,能正了知若法若義,由正了知若法若義,便發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輕安,身輕安故受樂,受樂故心定,心定故如實知見,如實知見故生厭,厭故生離,離故得解脫。
第一,“大師及諸師尊爲說法要”,第一個要聽聞。
第二,“以大音聲讀誦隨所曾聞究竟法要”,那就是念誦。
昨天有人問我,念誦到底大聲好,還是不出聲音好。這就是看人,假使你心力很強,定的味道有一點,能隨文入觀,不出聲音也可以的。但是你是初學,你眼睛一垂,聲音一閉,五分鍾以後頭就點下來打瞌睡,那你還是大聲念誦。
大聲念誦並不是沒有意義的,它是解脫處之一,“大聲念誦隨所曾聞究竟法要”是五解脫之一的解脫。當然後邊還有小字,這個是因,得了這個因之後後邊還要做,再這麼微細地做下去才能夠解脫。
第叁,“能爲他廣說開示隨曾所聞究竟法要”,自己聽到的,爲他人說。
討論就是這個。有人不知道的,你把整個聽到的“究竟法要”,重要的東西講給他聽,並不是浪費時間。即使你懂,你說我來了毫無意思,但是你爲他說是五解脫處之一,將來能得解脫,你爲什麼不做呢?
第四,“獨處寂靜,思惟籌量,觀察隨曾所聞究竟法要所有義趣”,你除了討論之後還要思惟,思惟的時候要個人思惟。自己晚上靜處好好地思惟。過去聽到的那些究竟的法要,它的義趣,深一層地思惟下去。
昨天我們講過,聞所成慧僅僅是一個知見,知道這是對這是不對,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思所成慧,經過思惟之後才對思想産生關系,然後思想上對這個事情能夠起決定的知見,碰到事情來了你知道這個該怎麼做,那個該那麼做,有決定的見解;修所成慧能夠在定中熏習,那就是說起作用,能夠修能夠證,在出了定之後碰到那些事情也有抵抗力,可以不隨境轉。這裏是思慧,下面是定。
第五,“能善取隨一定相,于彼定相能善思惟,又善了知,複善通達”。隨裏邊一個法去修定。
這五個後頭還有一些文。並不說這個就能夠解脫,每一個後邊都接一段一樣的文字,所以我們把它歸納在一個括弧,把總的寫在後頭。你聽到之後,或者是大聲念誦以後,或者跟人家說,或者思惟,或者是以定中來修,“如是如是”,這樣子做的話,“于彼法要,能正了知”,這個法義能夠正了知,不顛倒地了知。你搞錯了不是正了知了,有的人經書上的話,他以自己的心思來解。明明是這個意思,他用他自己意思解,這是解錯,不是正了知,要以如佛所說的原意來了知,叫正了知。
“若法若義,由正了知”,這個法、這個義,正了知之後,“便發起欣”,心裏就高興。所以說很多人不願意討論,不願意思惟,乃至不願意聽經,就是法味沒有嘗到。上次發言的時候就有人提到學習之後産生的法樂,在那麼多人裏邊只有個別的人說,所以這篇文章我們特別采取,其他的當然以後還要登了。所以這個很重要的,你法義了知之後如果你沒有生起“欣”,沒有起歡喜心,這個還是對你關系不深的。
對法生起“欣”,喜悅的心,“欣”是第一層,“欣故生喜”,更深一層是生喜,“心喜故身輕安”,心裏歡喜之後,身體也輕安,就是身體有堪能性了。本來學法疲勞得很,坐也坐不抻,站也站不住,坐了一個多小時,趕快要爬起來,哪怕你沒有下殿,還是要走一圈,這個就是身體上沒有堪能性了。但是你真正對法生了歡喜心之後,身上的堪能性就出來,哪怕你坐十個小時不動也可以。身輕安生起來之後就是得定。得定是輕安滿身,遍滿全身。你如果一個地方生起輕安,你的堪能性就會增長,那麼這個輕安全身都遍滿,就得了定了。
“身輕安故受樂”…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