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便利用水等”,大小便,用水,洗净等等。“杨枝”,漱口,“入聚落”,这些威仪,我们在《沙弥律仪》、《比丘行护律仪》,都讲的很仔细。但是能做到的人极少,希望大家这个要做到,学了之后是要做的,学了之后你知道了不做那是没有用的。
“乞食受用事”,乞食我们这里就没有,在印度,乞食的时候,威仪极重要,这是代表这个佛的法幢的,如果乞食的时候一些不威仪的事情表现出来,整个的佛教要被人家看不起的。“受用事”,乞食回来之后该怎么吃 。《金刚经》里一开头就讲的很仔细,那个“洗足已”,“敷座而坐”了。那个乞食回来之后怎么吃,还有很大的一套规矩。那么吃好之后,洗钵,“荡钵安置事”,这个要把钵洗干净,怎么洗?在比丘的行护威仪里面也讲的很仔细,“安置”,钵该怎么摆,哪些地方不能摆,哪些地方又可以摆,这些东西都要很仔细地照规矩做。
有人说:我们修定,要那么多啰嗦事干啥?你这个事情不知道,不按着做,心是乱的,拿来就做,今天这么做,明天那么做,你怎么得定呢?要事定然后心定。海公上师经常强调这个,事情是定的,你心才定得下去。今天这个样子,明天一个样子,你心定不下的。乃至吃东西,法尊法师的《论文集》,大家都看过吧,法尊法师在藏地学法的时候,天天糌粑糌粑糌粑,都是糌粑,不调的。一些老的丛林或者一些大德们,他们吃饭,今天咸菜,明天还是咸菜。我们清凉桥,就是天天咸菜、山药蛋,就是这两个东西。为什么原因?吃的简单,心思也简单,吃的复杂,心也复杂。现在大家要讲营养,今天调个花样,明天调个花样,身体倒养胖,定得不来了。今天虫吃那个,明天那个虫吃这个,里边虫翻来覆去的,虫就总要影响我们的思想的,那么这个思想就不稳定,不能够得定。要得定,饮食也要简单。
海公上师还讲一个,那些老修行,他桌子上放茶杯,几乎是一个老地方的,他那个桌子上摆茶杯的这个木头上简直有一个印,茶杯的印子都印出来,他天天这个地方摆,天天这个地方摆,他不调的,我们现在的人摆东西是没有一个数的,今天这里摆,明天想那里摆。
我这个抽屉,我摆东西有定的,这个摆在哪里,那个摆在哪里,一找就找到,但是叫其他的人给我找一个东西的话,那我回去什么都找不到,全部翻掉,次第全部翻完,这个样子对修定极不利,对做事情也不利,你自己的东西这个书摆在哪里,那个东西摆在哪里,你一找就找到,一翻乱之后,那你这个记不住那么多,今天调个样,明天调个样,你怎么记得住呢?天天摆的地方,天天用,当然记住了。所以说这些,你心定下,你这个心能够记住,就是有正念。在法上也是一样,你天天有正念之后,然后能得定,念都没有,怎么得定?这个我们将来讲。先要得正念,然后得正知,然后得定。正念都没有,定是不会来的。
“洗足敷设事”,洗脚,《金刚经》也说洗足,这些事情看看很小事情,但是《金刚经》一开头讲得很仔细,那就是讲空性的时候,并不离开事相。讲空性一切法空,还搞那么多的事情干什么呢?洗钵,洗脚,等等。就是说,一切缘起法,如法的缘起法,才能证到空性,你不如法地做,空性是证不到的。空性并不离开那些如法的、那些缘起的事,那就是很微细的威仪。像这些事情都要仔细地按照佛的威仪做。“敷设事”,敷设卧具等等,都要如法地做。
“凡此诸所作,不违越毗尼。”是这样子,做这些事情不是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都要按了佛的毗尼、戒的规定,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如果你们有《瑜伽师地论》的,就可以去看一看。那个就讲的你乞食,走路,穿衣,持钵,……乃至手一举一动,都有一定的规矩的。那人家说起来这样子死板板的,做了个木头人,做个机器人,这个不自由。这个不是不自由,这是威仪,做上去人家看的是好,对自己什么事情有一定的,拿钵么决定左手拿,拿锡杖右手拿,衣服怎么披,……都有一定规矩,不会乱,而且将来容易得定。这些的都是得定的加行,要得定,这些先做到,如果这些没有做到,你说我得定,甚至于说我得了初禅、二禅,那是吹牛,我们不相信的。
乙三 善行如律
及善品加行 正法求受持 读诵书写事 尊长和敬业
参觐作侍承 病者起慈心 殷重若父母 尽力作供事
宣白法加行 慈悲详告语 请问或听受 翘勤无倦满
有智同梵行 身力修敬事 赞善励精勤 乐为他说法
静处结跏坐 系念正思惟
“及善品加行”,那么还有善法的加行。
“正法求受持”,正法,佛的法。正法你自己没有,要求,求了之后要受持,求都求了,听过算数,不受、不持也没用。有的人怕念诵,怕记忆,但是我们想一想,佛在世的时候,没有书的,没有纸的,没有笔的,一切都是靠背的,在结集三藏的时候都是靠背下来的,要背好多书,我们现在一点点都嫌麻烦了。佛在世的那些大阿罗汉,阿难是精通三藏的,结集的时候经藏是他背的,律藏是优波离尊者背的,论藏,有的说是迦叶尊者,有的是说迦旃延,反正都是靠背的,三藏十二部都背下的。我们现在念一点点书就吃力得来就想逃避,这个你证果证道怎么证呢?阿罗汉他做的事情,你一点没有气味,那你阿罗汉的味道也没有了。那要证果证道就困难了。“正法求受持”,受了之后要持嘛。
“读诵”,读诵是正规的事情,并不是黄教才有读诵。“书写事”,《金刚经》有书写经典可以有什么什么的功德,这是流通。那么现在有出版、印刷,固然是很方便,但是大家有这个经验,这本书你如果自己写一道比看一道那不晓得深刻多少。所以说读诵书写都有一定的作用的,并不是说有了印刷机这个不要写了。写了的跟印刷机印出来的,毕竟效果不一样。
这里我们看一看《俱舍论颂疏注释》三十一页的“五解脱处”(岀自《集异门论》卷十三),跟读诵有关系。有五个地方可以得到解脱的,是哪五个地方呢?
五解脱处
一、大师及诸师尊为说法要。
二、以大音声读诵随所曾闻究竟法要。
三、能为他广说开示随曾所闻究竟法要。
四、独处寂静,思惟筹量、观察随曾所闻究竟法要所有义趣。
五、能善取随一定相,于彼定相能善思惟,又善了知,复善通达。
(五解脱处)如是如是于彼法要,能正了知若法若义,由正了知若法若义,便发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轻安,身轻安故受乐,受乐故心定,心定故如实知见,如实知见故生厌,厌故生离,离故得解脱。
第一,“大师及诸师尊为说法要”,第一个要听闻。
第二,“以大音声读诵随所曾闻究竟法要”,那就是念诵。
昨天有人问我,念诵到底大声好,还是不出声音好。这就是看人,假使你心力很强,定的味道有一点,能随文入观,不出声音也可以的。但是你是初学,你眼睛一垂,声音一闭,五分钟以后头就点下来打瞌睡,那你还是大声念诵。
大声念诵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它是解脱处之一,“大声念诵随所曾闻究竟法要”是五解脱之一的解脱。当然后边还有小字,这个是因,得了这个因之后后边还要做,再这么微细地做下去才能够解脱。
第三,“能为他广说开示随曾所闻究竟法要”,自己听到的,为他人说。
讨论就是这个。有人不知道的,你把整个听到的“究竟法要”,重要的东西讲给他听,并不是浪费时间。即使你懂,你说我来了毫无意思,但是你为他说是五解脱处之一,将来能得解脱,你为什么不做呢?
第四,“独处寂静,思惟筹量,观察随曾所闻究竟法要所有义趣”,你除了讨论之后还要思惟,思惟的时候要个人思惟。自己晚上静处好好地思惟。过去听到的那些究竟的法要,它的义趣,深一层地思惟下去。
昨天我们讲过,闻所成慧仅仅是一个知见,知道这是对这是不对,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思所成慧,经过思惟之后才对思想产生关系,然后思想上对这个事情能够起决定的知见,碰到事情来了你知道这个该怎么做,那个该那么做,有决定的见解;修所成慧能够在定中熏习,那就是说起作用,能够修能够证,在出了定之后碰到那些事情也有抵抗力,可以不随境转。这里是思慧,下面是定。
第五,“能善取随一定相,于彼定相能善思惟,又善了知,复善通达”。随里边一个法去修定。
这五个后头还有一些文。并不说这个就能够解脱,每一个后边都接一段一样的文字,所以我们把它归纳在一个括弧,把总的写在后头。你听到之后,或者是大声念诵以后,或者跟人家说,或者思惟,或者是以定中来修,“如是如是”,这样子做的话,“于彼法要,能正了知”,这个法义能够正了知,不颠倒地了知。你搞错了不是正了知了,有的人经书上的话,他以自己的心思来解。明明是这个意思,他用他自己意思解,这是解错,不是正了知,要以如佛所说的原意来了知,叫正了知。
“若法若义,由正了知”,这个法、这个义,正了知之后,“便发起欣”,心里就高兴。所以说很多人不愿意讨论,不愿意思惟,乃至不愿意听经,就是法味没有尝到。上次发言的时候就有人提到学习之后产生的法乐,在那么多人里边只有个别的人说,所以这篇文章我们特别采取,其他的当然以后还要登了。所以这个很重要的,你法义了知之后如果你没有生起“欣”,没有起欢喜心,这个还是对你关系不深的。
对法生起“欣”,喜悦的心,“欣”是第一层,“欣故生喜”,更深一层是生喜,“心喜故身轻安”,心里欢喜之后,身体也轻安,就是身体有堪能性了。本来学法疲劳得很,坐也坐不抻,站也站不住,坐了一个多小时,赶快要爬起来,哪怕你没有下殿,还是要走一圈,这个就是身体上没有堪能性了。但是你真正对法生了欢喜心之后,身上的堪能性就出来,哪怕你坐十个小时不动也可以。身轻安生起来之后就是得定。得定是轻安满身,遍满全身。你如果一个地方生起轻安,你的堪能性就会增长,那么这个轻安全身都遍满,就得了定了。
“身轻安故受乐”…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