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道资粮颂讲记▪P28

  ..续本文上一页,这个快乐就受起来,“受乐故心定”,所以说真正喜乐之后,定就来了。“心定故如实知见”,心定了之后才能够如实地知道。本来都是浮在面上的,不能如实地知。“如实知见故生厌”,那么这个世间的事情你如果如实地知道之后,决定生厌离心。“厌故生离”,讨厌之后就想离开它了。“离故得解脱”,因为要离开,那就得解脱了。

  所以说这一个五解脱处,都是从听闻或者思惟,得到法乐,能够把它深一层地了知后,就会生起法上的喜乐了。先生“欣”,“欣”么对法生起高兴的心了;欣生起后“喜”;喜之后就“轻安”;轻安“受乐”;乐之后就入“定”。所以这个非常重要,这个五个都是得解脱的一个因素。从这五个地方能得解脱。心定之后能“如实知见”,如实知见了生“厌、离”。

  现在我们说生厌离心,出离心不是我们在强调吗,这个要出离心资粮了。我们的出离心仅仅是闻思的问题,闻,佛说的三界是苦,我们要出离,我也说出离,真正的你到世间上去一混,好的味道尝了一点,哪怕是吃了一顿好的饭,这个厌离心不晓得跑到哪里去,起了个欢喜心、贪着心,那个根本不是真的厌离心,只是嘴巴上挂了一挂。那么你定中能够把一切法如实地观察之后,那真的厌离就生出来,所以真的厌离生起来并不是我们说你看了本书,一看,世间是苦,我厌离,我知道,好,不要再跟我说,我什么都知道了。你根本不知道,你怎么会知道呢?你没有经过这个过程不会真正知道的。

  如实知见,在心定之后才有的。你心都没有定,喜也没有喜,乐也没有乐,乃至欣也没有,你怎么会得如实知见呢?“如实知见”才能够生“厌”,讨厌之后就想“离”开它了。真正要离开这个就得“解脱”,解脱不是凭空而来的。

  那么我们说初禅是离生喜乐,要离开欲界的那些不善的法,就能够生出喜乐。昨天我们说的世间的五欲一般人认为是快乐,那么你修定坐在那里动也不动,好象是很苦,那么你何必去修呢?大家不会那么傻了去把快乐丢掉,去修这个枯燥的定。但是你不知道离开了五欲的愦闹之后,就生起极大的喜乐,超过世间的一切男女之乐,这个才吸引人家去修禅定。如果没有这个乐的话,哪个去修呢?而从这一点来说,清净的乐比那些染污的乐是要超胜得多。有这么好的在前头,所以世间上的人能够从欲界升到初禅、二禅,慢慢地升上去。而佛教里边更彻底,它能够知道三界都是苦,初禅、二禅也是苦,乃至非想非非天想也是苦,最后是根本就出离三界,并不是在里边去往上升就完事的。

  这些就告诉我们,法对我们的重要性,要经过这个阶段:先要闻法、要大声念诵、还要跟人家讲、再自己思惟、然后入定。这个才能解脱,如果没有这些的话,解脱从何而来呢?因没有,求果,这个是不符合缘起论的。缘起论是因缘和合之后,果决定来。因缘没有,到处求果是徒劳的,不会有这个收获的。那么这里就是说读诵书写等等。

  “尊长和敬业”,对僧团里的长老要恭敬,对平辈的要和合,这些事要做。有的人就是我慢贡高,见了上座来,不但是不让座、不起立、不合掌,睬也不睬他。人家喊你都不睬的,这些人离得定的距离就很远了。这些并不是说做了之后讨好人家,是自己的戒定慧的上进问题,也就是自己能不能真正修行的问题。我们有没有道,就在这地方看,一个人有道的,这地方一看,很顺眼,知道这是有道。如果你粗里粗气的,也不要说,人家一看就是没有道的。

  “参觐作侍承”,那么参学,参学该怎么参学?你是参学,跟人家要去学,不能我慢贡高的这样子去,要虔诚的、恭敬的样子,才能够学得到东西。你慢心很大,你好象自己都满了,那你去学什么呢?已经满了,你不要学了嘛。有的人来,他不但不去学,还要教人家,那么你不要参学,赶快去弘法就完了。“作侍承”,对和尚阿阇黎要恭敬,承侍。侍者师是专门做这个事情,但不是侍者师,你去参学也好,在丛林里也好,对和尚阿阇黎恭敬承侍,都属于这一些该做的事情。

  “病者起慈心”,对有病的人不要讨厌,要起慈悲心。“殷重若父母”,对这些事情要很殷重地做,就像自己亲生父母一样。

  这个“病者起慈心”,我们说对我们僧团里有病的人要起慈悲心,这是对的。不能说凡是有病的人把他都拉到丛林里来,我们都来供养他,这成个病院了。怎么做呢?条件也不够,人也不够,服务员也不够,这个也是做的过分了嘛!什么东西都是要合中道,两边跑,你说我要起慈悲心,所有的病人全部到丛林来。“唉!你们不接受病人,你们没有慈心”。这个话说得毫无道理,把僧团当一个老人、病人收养院看、病院看,这个你自己搞错了么,僧团的目的是什么?你全部搞到一边去了。在僧团里边同修的人,那他要有病,当然起慈心了。上次我们这里有人提这个发言的,他讲是病人都要收过来!那你去收吧,你去建个寺院去专门收病人好了 。其他的寺院,从古以来都不是这样子的,就是佛的僧团也不是这样子。

  “殷重若父母”,对病人要跟父母一样地殷重地去侍侯,“尽力作供事”,要尽力量去做侍侯他的事情。当然不但是对病人,对长老等等都是要这样子做。

  “宣白法加行”,上对下。白法就是善法,最高的就是佛法。对下边的下座、初学,要告诉他那些善的加行法,初学么先学加行,高一点么正修了。

  “慈悲详告语”,要慈悲心告诉他,不要以贪着利养的心。假使来一个居士供养了很多钱,给你讲很多。这个人没有供养,或者供养了五块钱,给你马马虎虎。这个就不对头,离开慈悲心,说法成了买卖。人家给你供养多么,你多卖一点,少么就少卖一点,没有么就不说。这个岂有此理,佛法不是买卖的。

  慈悲心,“详告语”,要仔细地告诉他。那么就是说要慈悲告诉,要详细告诉,那得还要一个条件,要有时间。如果你匆匆忙忙的,我今天、明天就要走的,你赶快传我多少法,要仔细告诉我。……这个要求也太高,人家什么事情都不好做,今天来这个,明天来那个,每次来都要详细告诉的话,那么其他事情都干不成,整个僧团也垮掉,僧团的事情就不能做,专门为你们几个服务,这也是过分的。反正做事情都不能太过分,原则上是这样子做,但是不要以这个来做一个把柄来苛刻地要求人家。

  “请问或听受,翘勤无倦满。”假使你要请问一些问题,你要有所问的,或者人家讲给你听,你听的时候你该怎么样。“翘勤无倦满”,“翘勤”,就是非常地殷勤;“无倦”,不感到厌倦,呀,说太多了,我要走了;“满”,就是我懂了我懂了,不要说了。我们记得以前,一个小孩子,广西的,他没有文化,我们请一个老师给他讲,几百块钱一个月,他听了一半:“我不要听,我去玩去,你坐在这里好了”,自己去玩了。世间的老师也不能这样对待的,你佛法里更不能这样子。

  那么“翘勤”,指特别地殷勤。一个出典9就是说释迦牟尼因地的时候,他的师父是底沙佛,底沙佛他就观察到释迦牟尼的弟子,他教化的弟子因缘成熟在弥勒菩萨的弟子之前,而弥勒菩萨的成佛本来在释迦牟尼之前,要弥勒成佛之后释迦才成佛的。那么底沙佛他有智慧,有方便善巧,他就想办法使释迦牟尼佛早成佛。他就跑到路上一个山洞里边入定,他叫释迦牟尼,那是因地,他叫他有什么事情到外边去做,办一个事情,就在路边上的一个大山洞里边入定。

  释迦牟尼佛跑到底沙佛入定的那个地方,看见山洞里的光明,黑夜的那个庄严的样子,那欢喜得不得了。正在走路,一个脚还没有踩下去,就连着说赞叹底沙佛的偈,说了七天七夜。一个脚翘在那里,一个脚站在地下,说了七天七夜的赞叹。他赞叹的话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就这个偈说了七天七夜,一个脚还没有踩下去,专门地、诚心诚意地赞叹。这样子的赞叹,这是精进,以这样的精进,超过九劫先成佛,在弥勒佛之前成佛,那么这是释迦牟尼因地上的一些公案。

  那么“翘勤”就是这个地方来的,它以这样子诚心诚意的精进,一个脚都没有下去,就这么不断地赞叹,七天七夜不断。这七天七夜动也不动,一个脚翘下去,你说大小便不要说了,那这样子精进波罗蜜多圆满了。

  那么以这样子的态度来听或者是请问,不要起厌倦的样子。有的人,上边倒很好,很想要告诉你,你打哈欠,眼睛垂下来,打瞌睡了,这个样子对方就感到没有意思,跟你讲了一半你都睡着了,干啥?

  “有智同梵行,身力修敬事。”“有智”,就是我们同修的人,一个僧团里共同修行的同学,这是有智慧,那就是说不是不懂戒的,有智慧就是懂戒定慧的。这些同修的人,同修梵行的人,“身力修敬事”,对他们要恭敬,不要说自己了不得,你该恭敬我,为什么?我修什么什么,我戒持得很好,你怎么不恭敬我啦?你应该供养我,你应该为我做事情。要反过来,你要看人家的功德,你去恭敬他,这样子,自己培福,也使得这个僧团和合,大家都是人家恭敬我,给我做事情,哪个给他做?每个人都希望大家给我做事情,哪个来做呢?一个也没有。所以说,要谦虚一点,对那些同修的同梵行的人自己要谦虚,身体亲自去做,卖力地去做,恭敬、伺候那些事情。

  那么再“赞善励精勤”。哪怕你没有时间去给他做事情,赞叹两句好也好。他修行很精进,你说“真的好,了不得,这个人将来决定成佛,很快”!你说两句话,又不吃亏,那人家听了这个话,感到精进、持戒,大家赞叹的,他更有劲。这是好事情,对你说赞叹也是一个资粮。不要嫉妒:他算是什么,哎呀,我以前比他怎么怎么的,这个样子妒嫉心来,就不好了。

  “乐为他说法”,要欢喜地给人家说法。“乐”就是善巧,就是有原则的、有善巧的说法。并不是说,拉人,逢人便说,有的人才来,他是有事情来的,“你坐下来,我跟你说……”,一大番,他就听着…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