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道资粮颂讲记▪P29

  ..续本文上一页不耐烦,他爬起跑掉,你一个人说了。要善巧,他要听的话,你就说。说法,不请是不说的,法不是这个廉价地拍卖,那个卖不脱,赶快地倒给你,便宜一点,只要你要,哪怕你不给钱也要送给你,这个不是那回事。不请的话不跟你说的,人家不是来请法的,你不要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完,这个对法不尊重,对自己也犯的,戒律里也不准这样做。

  “乐为他说法”,善巧地说法,他问你有什么话,就要善巧地回答。他是试探性的,你要用另一方面的方式回答,他是诚心诚意的,诚心诚意的方式回答。

  这本讲义里边有一个答问法10,是《俱舍》里的,我们在空的时候也可以拿来讲一下。回答问题几个原则性的东西,技巧也有。我们在南普陀讲《俱舍》,有这个答问法。那一年,一个佛学院毕业生到处朝山,到时他们要回去了嘛,在没回去之前,几个大的地方到处走一走,他们也到南方闽南厦门,这个很有名的。他们中间有一个学生,最欢喜辩论,碰到哪里就辩到哪里。但是到了南普陀,不辩,就回去了。

  我们有一个学生叫见雄,他是学生里边成绩最好的,他是接待他们的,几个成绩好的接待,他说《俱舍》里有答问法,问题来了该怎么回答,介绍了一下。他们那个最爱辩的,因为他们北京没有学过,他就不辩了。一辩的话,他怕输掉了。反正爱辩论的人都有这个自尊心,也有虚荣心,总是要胜的,输的事情他不做的。他这一看答问法他没有学过,而南普陀的学生对他滔滔不绝地介绍了许多,他就自己感到这个得胜的把握靠不住,就不声不响地走了。那么这个东西还是很可贵,我们以后空的时候,中间可以稍微介绍一下。

  “乐为他说法”,善巧地为他说法。那么说法的规矩很多,你不能说坐在地下,人家坐得高高的,你给他说法也不行的。你站在那里,人家躺在那里,你给他说法也不行的,这个规矩很多了。

  “静处结跏坐,系念正思惟。”那就是五解脱处,除了做这些之外,还要自己在静处结跏趺坐,思惟了、修定了。“系念”,正念了。

  这个我们要说一下,我们这个凡夫的心很复杂的,大家在佛教里经过的就会知道,心里边有粗粗细细的不少的层次。你说你要念经,你确实在念,但是你念的时候,就可以打很多的妄想,那就是心里边就很复杂。这么一个复杂的心,你要把它掌握住,你没有很复杂的念,你怎么能掌握得住。所以说我们佛教里边,以法来代替那些妄想,这个就是转依了。先把那个心系念于法,把妄想全部代替掉,然后这个法,慢慢再把它选择到得到正念之后就入定了。这些都是修行的方法,你听起来,好象是很容易,但是你懂了:“我什么都懂了!”好,你不去做的话,永远是说食不能饱的,你滔滔不绝地介绍了很多这个饭菜,好的菜,好的饭,营养价值都是高,结果你一口也没有吞,你还得饿死,不但是没有营养,你还会饿死。“系念正思惟”。

  乙四 远离五家

  倡伎淫女家 酤酒王大臣 博弈诸下贱 五处勿游行

  下面就是说有的地方不能去的,这个我们考过的,五家是不能去的。

  “倡伎家”,倡伎家就是说专门卖唱的,那就包括戏院子、跳舞场、音乐厅,这些是不能去的,出家人绝对不能去。

  我们在厦门就是有个学生,这个我好象讲过的吧?电影院送票来,问我们要不要,什么事情?看戏,篮球比赛什么了。我就说不要,“哎呀,”一个学生说:“你怎么不要,要呀。”我说:“要什么,你要去干啥?”他说:“我们去看呀。”我说:“你去看起什么作用?”“哎”他说:“我们出家人,给他们看看我们的出家相,给他们结个缘呀,种个善根。”我说:“你还是种善根么,还是给人家种了一个罪根哦。人家看到你出家人,光了个头在看戏,不要骂你吗?把你一骂的话,把佛教都骂进去,他不是要下恶道去吗?你种什么善根呢?”所以这些话就是从个人的利益、烦恼的思想出发,似是而非的话。有的人还糊里糊涂,会相信:“对,我们去看了之后给他们种善根,他们从来没看到出家人,我们的威仪幢相给他看看。”你在看戏的那个狼狈相,还是威仪幢相,丢老佛爷的架子还来不及,什么威仪幢相。这个绝对不能去。

  “淫女家”,那些卖淫的家里当然不能去。不要说去,连她附近都不要走,一走的话人家就会讥嫌:“这个出家人就在淫女的附近跑来跑去,靠不住。”就会嫌疑。

  “酤酒”,出家人是不能吃酒的,你到卖酒的地方去,人家就会怀疑你在吃酒,即使你不吃也是有讥嫌的。

  “王大臣”,出家人是修行的,你结识王大臣,你有什么事情呢?总是想世间的勾搭,要靠他的势力作一些坏事,这个就不好了。

  “博弈诸下贱”,“博弈”就是赌博的地方,那这是不正规的地方了。还有“下贱”,那就是屠儿魁脍的家里,这些都是操不好的职业的地方,不要去。这个去了之后,对整个的佛教都有害,不要说你个人修行不利。

  尽管这么说,还有个别出家人,当然我们这里不会有呀,其他地方,他就穿了个西装,到电影院,甚至跳舞厅去的,还有的,改一个装。有一个出家人他改了个装,穿了个在家衣服,勾了个女人在马路上走,戴了个黑眼镜。但是人家都看见,这个人就是他啊,你带个黑墨镜,你个脸还是那个样子的,并不是带了个黑眼镜,你的脸就变掉,这些都是要不得的。那么这些当然是极个别,但是我们在讲经的时候,要提高警惕,使人家知道不能做的事情不要做,平时不要说。

  “五处勿游行”,这五个地方是不能去的。那么有的人也提,讲经不能讲这些,但是我们海公上师就讲的,我们是有传承的。这个也为了要教育弟子,你把这些不讲的话,以后弟子受了损害,责任是师父的,那么你不讲也不行的。这五处地方是不能去的。

  乙五 畏罪忏悔学戒

  于微小罪失 而生大怖畏 犯已速还净 勿由此因缘

  障轻安触证 渐近诸恶行 而入于恶趣 或为师佛见

  天龙智眼观 轻笑作呵斥 恶名恶称颂 遐迩流布闻

  现法当来毁 终必恶趣沦 阿含十七事 正学善思寻

  “于微小罪失,而生大怖畏。”对小的罪要生极大的怖畏,大的罪就更不要说了。犯了小的戒要起极大的恐怖心,那么要赶快怎么样呢?“速还净”,马上要忏悔,使它干净了。等于说衣服打脏,赶快洗。有的油渍什么脏东西,如果你不赶快洗的话,洗不掉的,一个迹——痕迹永远留在那里的。你赶快洗的话,把痕迹一下子全部洗干净。所以说忏悔要快,一般是不能过夜。一般白天犯了戒,不能过夜,就要忏悔。假使没忏悔,过了夜之后,罪要加一层。

  “勿由此因缘,障轻安触证。”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说不但是为了自己不受苦报,也不使人家讥嫌佛法:你看出家人做坏事了。是对自己有切身利益,因为你不犯戒的话,才能够得到轻安,才能够入定,证果证道。如果你犯了戒不忏悔,那你就轻安也得不到,定也得不到,证果证道也就没有了。你辛辛苦苦出了家,你这些要求的东西都放弃,你还出家干啥?

  不但好的功德得不到,“渐近诸恶行”,你因为这个小的事情不制止的话,重的大的就跟着会来,慢慢地那些坏的行动都会做起来,而最后流入于恶趣,到地狱恶鬼畜生受苦去了。犯了戒做了坏事,你不下三恶道,是哪个去呢?当然他该去的了。

  “或为师佛见,天龙智眼观,轻笑作呵斥,恶名恶称颂,遐迩流布闻。”或者你不说后果,当下,“师”——师父看到,或者是阿阇黎、师父同辈的、阿阇黎同辈的人看到,“佛”决定看到,佛是无处不在,你做什么事情怎么能瞒得过佛呢?师了、佛了看到,“天龙”,有智慧的、有天眼的也能看得到。

  “轻笑作呵斥”,大家看你不起,就笑你。做坏事,还要呵斥你了。

  “恶名”,“恶称颂”,就是恶的名、恶的坏话,到处流布。“遐迩”就是远了近了到处都流布你的恶名声,那就不好意思了。

  我记得有个公案。有两个出家人从山上下来,那么正好有一个居士他上山去,就看到这两个出家人,身上有光,走路一路下来,旁边的鬼神都恭恭敬敬给他合掌。这个人没有回去,到傍晚的时候,这两个人城市里去过,回来了。回来之后,他们还是边走边说话,就看到那些鬼神不是给他们合掌,站起来恭敬,而是向他们吐口水了。什么原因?到了城市里去了后,看的听的都是一些世俗的五欲的事情,回来也就讲那些事情,一路走一路还在回忆,还在讲。那鬼神就看不起,你们出家人讲这些世间的事情,那就吐口水了。这本书,好象是《缁门警训》之类的,一般的出家人都看到过,并不是什么很僻的书,是很通俗的。不要说没人看到,知道的人很多,你自己就知道,那么天上的天龙,鬼神,佛,菩萨有天眼的都会知道,什么事情都瞒不过的。

  “现法当来毁”,现法是现前,当来是将来,现前和将来都会得到诽谤。

  “终必恶趣沦”,最后下恶道。这个还不算,还有等流果,以后你恶趣受够了,做了人,人家还要骂你,无缘无故要骂你,你搞得很冤枉。你没做坏事,但是他骂起来的时候就是骂你不好,甚至人家做了坏事就骂到你的头上,这个是等流果。因为你过去做了坏事,或者是恶口等等,将来的等流果,还有增上果,都会报在身上。

  “阿含十七事,正学善思寻。”“阿含十七事”,“阿含”有经阿含、律阿含,经阿含大家知道,《长阿含》,《中阿含 》,《杂阿含》, 《增壹阿含》。还有律阿含,这个我们听过比丘戒就知道,《辩识阿含》,《根本阿含》,《杂细阿含》,《正宗阿含》,这个阿含就是律阿含。

  “十七事”是有部的,《四分律》是二十犍陀。有部分十七个,“事”也是犍陀的意思。它分十七个,《四分律》分二十个。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到,海公上师集这个颂的时候,可能在藏地就写下来,那时学的是十七事,就把十七事写上去了。

  “正学善思寻”,对于这个律阿含,包括里边的十七个事,就是我们的二十犍陀,要““正学”,就是正规地学,以佛的意思来学,不要以…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