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己的意思来学。这句话不以我的意思来解,要佛怎么说的我怎么去解。“善思寻”,学了之后还要善巧地思寻,思惟。
这就是说“正学”很重要,以佛的原意来学,不要自作主张,自己想一套东西,依文把这个文字曲解,这个就不好了。我们很多人学法都是以自己的意思来解释经,这个是很危险的,会着魔,“离经一字,即同魔说”,这个话经常有的,经里边完全要一字不改的以佛的原意来解的。你只要离开一点点,哪怕离开一个字,解错了,那跟魔的说一模一样了。那就是不能稍微改动一点的,要不折不扣地,这样子才是依佛的善学。那么这是戒律仪。
我们说先要发出离心,这是方向盘,我们的修行绝对不是世间名利,也不是为了得了定了之后可以有功德,好劝人家信佛。真正的出离心,是看到世间的苦无常,一切五欲满足都是深险的罪业坑,使我们更造罪、更堕落的、更受苦的。那么这一些心生起来,那么什么是最安稳的呢?就是涅槃了。那么要追求涅槃,这个是我们修定的正确的目标。
有了这个目标之后,下手,第一个戒律仪,戒要守好。第二步,更细的,根律仪。要收摄六根,眼不乱看、耳不乱听。戒律仪根据戒的条相,也没有限制那么细,没有说眼睛不能乱看了。但是根律仪,眼耳鼻舌身你都不能乱,都是以一定的规则来行事了。尤其是意根律仪,不能乱想,大家想一想,意根律仪能不乱想,能够掌握,入定还有什么困难,就进入入定了。我们的现在最难做的就是意根,尽管你一动不动地坐,坐上两个小时,但是里边的意,里边的妄念却是纷飞,不可说的多,那跟定是相差距离太远了。要意根能够纳到轨道,要你想什么就想什么,要你观什么就观什么,那定就几乎已经得到了。
那么初步是的戒律仪。再进细一层,要根律仪来了。
六 根律仪资粮
甲一 总说——修此三所依法,非此不能转根
依止戒律仪 能防护意根 不流逸倒恶 色声香味等
及能正修行 意根如律住
“依止戒律仪”,这个戒律仪,“修此三所依法,非此不能转根”。就是说依“戒、律、仪”三个来防护意根。
意根是最高的。我们说五根,眼耳鼻舌身,要防护它容易一些。你眼睛不看,眼睛就不会着那个境,耳朵不听困难一些,把棉花一塞么也听不到,那么你鼻子不嗅,舌头不尝,这都做得到。心不要乱想这是做不到的,你说你不要乱想,它偏偏要想。很多人跟我说:有恶念就是恶寻思。这个不稀奇,修行的是有的了。
你说不应该想的事情,它偏偏要想。有一个居士写信给我,他也很知道恭敬佛,信三宝。他念经,经书一翻开来,不可思议的,自己也不晓得为什么,一定要把佛骂一顿,然后么就念起来,又忏悔……,总是这样子。
这就是等流果。以前谤过佛,到现在即使你信了佛,做佛弟子,谤佛的习气还很严重。看到经书就要骂起来,骂好了又说不对,骂错了,赶快忏悔。他感到很痛苦,写信来。这个是过去的等流果,要好好对治。不对治的话,下一辈子还要等流下去的。所以现在不要做恶,一作恶之后,即使你异熟果报受完,等流果造罪的因素还存在,将来还要受苦果的。
“依止戒律仪”,海公上师的意思,“戒律仪”不只是“戒”,是“戒、律、仪”三个。“戒”主要是讲的戒条,以保护四根本为主的。“律”指的是条件,持戒的条件,那就是二十犍陀,僧团,这些适合我们持戒的场所。你如果在闹市里边,除非你是阿罗汉,你没问题,如果你是初学的比丘,你到闹市里去,你想不犯戒哪个做得到?做不到的。那么一定适当的僧团里边才能做到了。“仪”是威仪。
就是说我们要使意根律仪不乱动,不是说单是粗的持戒就行的。要有持戒的戒条,也要持戒的场所,还要微细的威仪,这么一步一步进去,才能够防护意根了。威仪就是说身跟口,就是说五根律仪,眼耳鼻舌身要如法地做,就在威仪里边。但是意根,威仪还持不住,要把威仪做好了之后,再进一步才能够防护意根,就是意根也不乱动,这个是更高一层的。
那么就是说,你要使意根不乱动的话,防护它不乱动,那就是要踏实用功的,不是说意根不动,我依止戒律仪就可以,“我懂了!”我意根就可以不动了,那个是妄想。那要做的,你不做,你意根怎么会不动呢?你要先持戒,如法地持戒,在这个僧团里边如法地做。很多人都就是一出家,甚至于居士就要住山去,他认为自己是大根利器,一住山就会开悟,证果证道了。
在《慧行刻意》里边,我记得有一句的,初学想住山是魔入因——入魔的因 。 《慧行刻意》是个宝贝,哲蚌寺里一般人不能随便学的东西,但是这里是随便学,很容易的,大家要请,没有限制的,都能请,请了之后也不知道这个珍贵。 《慧行刻意》里边我看看在哪里?在这个魔的入因里边,二十四条之十五条,“若初业者喜独处练若”,茅蓬闭关,才开始修行就要住茅蓬,就要闭关,是魔的因。劝也劝不下,有的人他总以为自己是了不起,大根器,叫他不要这么做,好象是我们不能认识他这个根器,他是大根,你认不到,当他普通人看,就是说认错了人。就是说,他是千里马,你不是伯乐呀,你认不出他是千里马,当他是一个普通马看,他对你还不高兴。但是我们从传承的教诫下来。初期修行的人要住茅蓬、闭关,那就是自己送上魔的手里去,是魔入的因。魔的因就是魔的门一开,你以后的去处也就可以想象了。但是危险的事情说也不听的,也只好随他去了。
所以要依止戒、律、仪这三个,“非此不能转根”,不能这样子的话,意根是转不过来的。如果一个一个、一层一层地做上去,能防护意根,这个意根绝对能防护——缘起。缘起而且有次第的,不能乱。依这个次第的缘起,你做到之后,意根不防护的话,不会的。
海公上师经常说,你有锅,有米,有水,有火,有柴,有引火的火柴。你把米淘起来,水加好,锅盖上,柴烧起,半个多小时,你把锅打开,不是饭,不可能的,决定是饭。但是你这个条件里边缺一个,没有柴,你锅里边的米淘得再干净,摆一万年,还是水了、米,不是饭。那么假使没有引火柴也不行,柴摆好,引火柴没有,那也烧不成。如果有柴有火,没有锅,也不行。有锅,没有水也不行。锅,水,柴,火,引火也都有,没有米,烧了半天,还是开水。所以说这个缘起法,因缘和合,如法地把它组合起来,果决定出现。
但是说你因缘要少一个,哪怕是少一个极微细的。海公上师又举这个例,螺丝钉,你这个飞机你少一个螺丝钉,你敢不敢飞上去?不敢飞的。决定要把螺丝钉都配齐,拧得紧紧的才敢飞。否则的话,中间你这个机器松掉,你这个一飞机的生命财产,哪个负责?所以说这些事情不能掉以轻心。但是你如法做了之后,你想这个果不来,也不会的,不可能的。你要能够依止戒、依律、依仪的做的话,微细地做的话,绝对能够防护意根。
防护意根,怎么防护呢?那就是使它不“倒恶”,颠倒的,五欲。“恶”就是坏事,造恶了。“流逸”,我们的心就像水流淌下去一样,止不住的,看到五欲的境界,就止不住,它又要往下流了。那么你防护意根,就不会“流逸”,你不防护意根的话,决定要流逸。水往下流的,你这个地方,水源高,叫水不下去是不可能的。“流逸”,流逸到哪里去呢?流逸到颠倒的造恶的地方去了。就是哪些?五欲,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这就是说没有防护意根的人,不可能不流逸到色声香味触去。
我们也经常收到信,一些居士,他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学了很多法,发心很好,甚至于想出家。但是回去之后,他自己也很老实在信上说,回去了之后,烦恼就越来越重,甚至于对男女之心非常严重。那就是说没有防护意根,你不可能把自己心止住的。
那么要止住,你就是要下功夫,从戒下手了。“不流逸倒恶”,不流逸到颠倒的造恶的地方去,那什么地方?“色声香味等”,就是我们《金刚经》说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不要在六尘上生心,那就是要防护意根,否则的话,你必定会在色声香味触法上面生心。
“及能正修行,意根如律住。”(8B)你能够防护意根的好处就很多,不但不会流逸到颠倒的造恶的色声香味触这些境界上去,同时还能积极地如法地修行,正规地修行。
“正修行”,如戒的修行。“正”就是符合佛的本意的,那么符合佛的本意的标准很多。你能够理解空性的,把空性的道理配上去, 那就还要看你理解得对不对。理解得不错的,那是符合佛的,正了。但是一个很简单的,就是说合戒的就是正的。因为戒是什么?戒是从佛的最高的无漏的智慧里边流露出来的身语的规范,这个不会错的,是佛说的。那么依戒而行,决定就是佛的意思在里边,佛的心就表现在佛的戒上。我们要见佛的心,就从戒上见,这就是为什么戒的重要性那么大。有的人着了魔,魔来扰害,就要赶快坐起来诵戒,魔就走了,这个《小止观》里就讲得很多。那么为什么戒的威力那么大?直接从佛的心里流露出来的,是佛的身语的规范,当然是绝对正确的。
所以“正修行”,依戒的修行就是正修行。反过来,不如戒的修行,不是正修行,邪的。所以说戒很重要,不要以为戒是拘泥的,不适合现在时代,要改动了。这个话我几次三翻地说,也是海公上师的传承,戒是佛制的,等觉菩萨也不能动一个字的。所以说一切世间上的人想改戒,都是违背佛的意思的,是不符合佛的意思的。
能正修行,意根律仪能够防护之后,不但不会造恶,不会在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同时能够积极地如法修行。
甲二 以戒律仪为基础
不亏根本戒 随顺威仪行 远离于五家 常怖畏小罪
露罪具勇心 出离意坚决 不亏十种行 念如来赞喻
善观三业行 尸罗次第净 护戒诸功德 毁犯堕何地
学修誓为首 刻刻观净命
再强调一下,意根如果能够依戒的做,不乱动的话,那么“不亏根本戒”,根本戒根本不会犯的…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