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己的意思來學。這句話不以我的意思來解,要佛怎麼說的我怎麼去解。“善思尋”,學了之後還要善巧地思尋,思惟。
這就是說“正學”很重要,以佛的原意來學,不要自作主張,自己想一套東西,依文把這個文字曲解,這個就不好了。我們很多人學法都是以自己的意思來解釋經,這個是很危險的,會著魔,“離經一字,即同魔說”,這個話經常有的,經裏邊完全要一字不改的以佛的原意來解的。你只要離開一點點,哪怕離開一個字,解錯了,那跟魔的說一模一樣了。那就是不能稍微改動一點的,要不折不扣地,這樣子才是依佛的善學。那麼這是戒律儀。
我們說先要發出離心,這是方向盤,我們的修行絕對不是世間名利,也不是爲了得了定了之後可以有功德,好勸人家信佛。真正的出離心,是看到世間的苦無常,一切五欲滿足都是深險的罪業坑,使我們更造罪、更墮落的、更受苦的。那麼這一些心生起來,那麼什麼是最安穩的呢?就是涅槃了。那麼要追求涅槃,這個是我們修定的正確的目標。
有了這個目標之後,下手,第一個戒律儀,戒要守好。第二步,更細的,根律儀。要收攝六根,眼不亂看、耳不亂聽。戒律儀根據戒的條相,也沒有限製那麼細,沒有說眼睛不能亂看了。但是根律儀,眼耳鼻舌身你都不能亂,都是以一定的規則來行事了。尤其是意根律儀,不能亂想,大家想一想,意根律儀能不亂想,能夠掌握,入定還有什麼困難,就進入入定了。我們的現在最難做的就是意根,盡管你一動不動地坐,坐上兩個小時,但是裏邊的意,裏邊的妄念卻是紛飛,不可說的多,那跟定是相差距離太遠了。要意根能夠納到軌道,要你想什麼就想什麼,要你觀什麼就觀什麼,那定就幾乎已經得到了。
那麼初步是的戒律儀。再進細一層,要根律儀來了。
六 根律儀資糧
甲一 總說——修此叁所依法,非此不能轉根
依止戒律儀 能防護意根 不流逸倒惡 色聲香味等
及能正修行 意根如律住
“依止戒律儀”,這個戒律儀,“修此叁所依法,非此不能轉根”。就是說依“戒、律、儀”叁個來防護意根。
意根是最高的。我們說五根,眼耳鼻舌身,要防護它容易一些。你眼睛不看,眼睛就不會著那個境,耳朵不聽困難一些,把棉花一塞麼也聽不到,那麼你鼻子不嗅,舌頭不嘗,這都做得到。心不要亂想這是做不到的,你說你不要亂想,它偏偏要想。很多人跟我說:有惡念就是惡尋思。這個不稀奇,修行的是有的了。
你說不應該想的事情,它偏偏要想。有一個居士寫信給我,他也很知道恭敬佛,信叁寶。他念經,經書一翻開來,不可思議的,自己也不曉得爲什麼,一定要把佛罵一頓,然後麼就念起來,又忏悔……,總是這樣子。
這就是等流果。以前謗過佛,到現在即使你信了佛,做佛弟子,謗佛的習氣還很嚴重。看到經書就要罵起來,罵好了又說不對,罵錯了,趕快忏悔。他感到很痛苦,寫信來。這個是過去的等流果,要好好對治。不對治的話,下一輩子還要等流下去的。所以現在不要做惡,一作惡之後,即使你異熟果報受完,等流果造罪的因素還存在,將來還要受苦果的。
“依止戒律儀”,海公上師的意思,“戒律儀”不只是“戒”,是“戒、律、儀”叁個。“戒”主要是講的戒條,以保護四根本爲主的。“律”指的是條件,持戒的條件,那就是二十犍陀,僧團,這些適合我們持戒的場所。你如果在鬧市裏邊,除非你是阿羅漢,你沒問題,如果你是初學的比丘,你到鬧市裏去,你想不犯戒哪個做得到?做不到的。那麼一定適當的僧團裏邊才能做到了。“儀”是威儀。
就是說我們要使意根律儀不亂動,不是說單是粗的持戒就行的。要有持戒的戒條,也要持戒的場所,還要微細的威儀,這麼一步一步進去,才能夠防護意根了。威儀就是說身跟口,就是說五根律儀,眼耳鼻舌身要如法地做,就在威儀裏邊。但是意根,威儀還持不住,要把威儀做好了之後,再進一步才能夠防護意根,就是意根也不亂動,這個是更高一層的。
那麼就是說,你要使意根不亂動的話,防護它不亂動,那就是要踏實用功的,不是說意根不動,我依止戒律儀就可以,“我懂了!”我意根就可以不動了,那個是妄想。那要做的,你不做,你意根怎麼會不動呢?你要先持戒,如法地持戒,在這個僧團裏邊如法地做。很多人都就是一出家,甚至于居士就要住山去,他認爲自己是大根利器,一住山就會開悟,證果證道了。
在《慧行刻意》裏邊,我記得有一句的,初學想住山是魔入因——入魔的因 。 《慧行刻意》是個寶貝,哲蚌寺裏一般人不能隨便學的東西,但是這裏是隨便學,很容易的,大家要請,沒有限製的,都能請,請了之後也不知道這個珍貴。 《慧行刻意》裏邊我看看在哪裏?在這個魔的入因裏邊,二十四條之十五條,“若初業者喜獨處練若”,茅蓬閉關,才開始修行就要住茅蓬,就要閉關,是魔的因。勸也勸不下,有的人他總以爲自己是了不起,大根器,叫他不要這麼做,好象是我們不能認識他這個根器,他是大根,你認不到,當他普通人看,就是說認錯了人。就是說,他是千裏馬,你不是伯樂呀,你認不出他是千裏馬,當他是一個普通馬看,他對你還不高興。但是我們從傳承的教誡下來。初期修行的人要住茅蓬、閉關,那就是自己送上魔的手裏去,是魔入的因。魔的因就是魔的門一開,你以後的去處也就可以想象了。但是危險的事情說也不聽的,也只好隨他去了。
所以要依止戒、律、儀這叁個,“非此不能轉根”,不能這樣子的話,意根是轉不過來的。如果一個一個、一層一層地做上去,能防護意根,這個意根絕對能防護——緣起。緣起而且有次第的,不能亂。依這個次第的緣起,你做到之後,意根不防護的話,不會的。
海公上師經常說,你有鍋,有米,有水,有火,有柴,有引火的火柴。你把米淘起來,水加好,鍋蓋上,柴燒起,半個多小時,你把鍋打開,不是飯,不可能的,決定是飯。但是你這個條件裏邊缺一個,沒有柴,你鍋裏邊的米淘得再幹淨,擺一萬年,還是水了、米,不是飯。那麼假使沒有引火柴也不行,柴擺好,引火柴沒有,那也燒不成。如果有柴有火,沒有鍋,也不行。有鍋,沒有水也不行。鍋,水,柴,火,引火也都有,沒有米,燒了半天,還是開水。所以說這個緣起法,因緣和合,如法地把它組合起來,果決定出現。
但是說你因緣要少一個,哪怕是少一個極微細的。海公上師又舉這個例,螺絲釘,你這個飛機你少一個螺絲釘,你敢不敢飛上去?不敢飛的。決定要把螺絲釘都配齊,擰得緊緊的才敢飛。否則的話,中間你這個機器松掉,你這個一飛機的生命財産,哪個負責?所以說這些事情不能掉以輕心。但是你如法做了之後,你想這個果不來,也不會的,不可能的。你要能夠依止戒、依律、依儀的做的話,微細地做的話,絕對能夠防護意根。
防護意根,怎麼防護呢?那就是使它不“倒惡”,顛倒的,五欲。“惡”就是壞事,造惡了。“流逸”,我們的心就像水流淌下去一樣,止不住的,看到五欲的境界,就止不住,它又要往下流了。那麼你防護意根,就不會“流逸”,你不防護意根的話,決定要流逸。水往下流的,你這個地方,水源高,叫水不下去是不可能的。“流逸”,流逸到哪裏去呢?流逸到顛倒的造惡的地方去了。就是哪些?五欲,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這就是說沒有防護意根的人,不可能不流逸到色聲香味觸去。
我們也經常收到信,一些居士,他在這裏住了一段時間,學了很多法,發心很好,甚至于想出家。但是回去之後,他自己也很老實在信上說,回去了之後,煩惱就越來越重,甚至于對男女之心非常嚴重。那就是說沒有防護意根,你不可能把自己心止住的。
那麼要止住,你就是要下功夫,從戒下手了。“不流逸倒惡”,不流逸到顛倒的造惡的地方去,那什麼地方?“色聲香味等”,就是我們《金剛經》說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不要在六塵上生心,那就是要防護意根,否則的話,你必定會在色聲香味觸法上面生心。
“及能正修行,意根如律住。”(8B)你能夠防護意根的好處就很多,不但不會流逸到顛倒的造惡的色聲香味觸這些境界上去,同時還能積極地如法地修行,正規地修行。
“正修行”,如戒的修行。“正”就是符合佛的本意的,那麼符合佛的本意的標准很多。你能夠理解空性的,把空性的道理配上去, 那就還要看你理解得對不對。理解得不錯的,那是符合佛的,正了。但是一個很簡單的,就是說合戒的就是正的。因爲戒是什麼?戒是從佛的最高的無漏的智慧裏邊流露出來的身語的規範,這個不會錯的,是佛說的。那麼依戒而行,決定就是佛的意思在裏邊,佛的心就表現在佛的戒上。我們要見佛的心,就從戒上見,這就是爲什麼戒的重要性那麼大。有的人著了魔,魔來擾害,就要趕快坐起來誦戒,魔就走了,這個《小止觀》裏就講得很多。那麼爲什麼戒的威力那麼大?直接從佛的心裏流露出來的,是佛的身語的規範,當然是絕對正確的。
所以“正修行”,依戒的修行就是正修行。反過來,不如戒的修行,不是正修行,邪的。所以說戒很重要,不要以爲戒是拘泥的,不適合現在時代,要改動了。這個話我幾次叁翻地說,也是海公上師的傳承,戒是佛製的,等覺菩薩也不能動一個字的。所以說一切世間上的人想改戒,都是違背佛的意思的,是不符合佛的意思的。
能正修行,意根律儀能夠防護之後,不但不會造惡,不會在色聲香味觸法生心,同時能夠積極地如法修行。
甲二 以戒律儀爲基礎
不虧根本戒 隨順威儀行 遠離于五家 常怖畏小罪
露罪具勇心 出離意堅決 不虧十種行 念如來贊喻
善觀叁業行 屍羅次第淨 護戒諸功德 毀犯墮何地
學修誓爲首 刻刻觀淨命
再強調一下,意根如果能夠依戒的做,不亂動的話,那麼“不虧根本戒”,根本戒根本不會犯的…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