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記▪P31

  ..續本文上一頁。“隨順威儀行”,不但是重的戒不犯,而且威儀也可以隨順,不會犯威儀。

  “遠離于五家”,當然不會去了。這五家:倡妓家、淫女家、酤酒家、王大臣、博弈下賤,這些意律儀如理做,根本就不會去,不但不去,遠離,遠而離之。

  “常怖畏小罪”,對小的罪存怖畏心,前面說的要求完全能做到。

  “露罪具勇心”,萬一你犯了罪之後,就得要發露。有人怕難爲情,顧面子,還是我執:我的面子丟了,以後不好做人,大家不恭敬我。那就是要有勇心,有這個勇氣,要把罪洗幹淨,非發露不可。

  那這樣子,“出離意堅決”,出離心決定堅決,開始要叫你發出離心,你要得到根律儀之後,這個出離心才算堅決,才算穩定下來。否則的話,就是一句話:不堅決的。今天時間到了。

  第七講

  《定道資糧頌》。昨天他們討論的有幾個問題,我們先說一下。

  問題解答

  《基本叁學》一七九頁倒數第四行“以此爲人說,是名饒益他”,“此”是什幺?

  “此”就是前面的解脫道,從決定出離心一直到證無學解脫。從解脫道的發心、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這些道理自己修是解脫道,告訴人家就成了菩提道。把這些道理爲人說,他們也解脫,這是饒益他。“以此作聞思”,自己在修麼就是饒益自己。

  但是前面的解脫道當我們擴大到爲一切衆生的利益而說的時候,這個道不止于無學的阿羅漢的解脫,那就是說,他的最究竟的解脫,就是無上菩提,成佛。所以說,在解脫道的最高是阿羅漢或者是緣覺,而菩提道的最高的究竟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這一點有差別。因爲你度衆生的時候,要很多的方便,一切法都要學。同時,解脫道,根據《廣論》來說,固然補特伽羅我要破掉,同時破少分的法我執。在修菩提道的時候,你要度無量無邊的衆生,一切法我執都要破完才能行,這個就擴大到成佛了。這個“此”,就是指修行的那些方法了。

  那麼下邊的也是這一行,就是最後的一個,“寂然永清涼”,這個“然”是所以然的然,不是善惡的“善”,這是印錯的,“善”是印錯的,有的本子上是改好的,第二版可能是改好的,這是初版的都沒有改,寂然,善惡的“善”不對, 改那個所以然的“然”,“寂然永清涼”,那麼這是一組的。

  非理作意、惡尋思是不是相同?

  一般說非理作意是泛泛的,在入定、出定都有。假使我們說煩惱的生緣,第一個是煩惱的種子未斷,第二個是順煩惱的境現前,第叁個非理作意生起,就是說心沒有提起正知正念,它順了煩惱的一些思想起,那不在定也可以有。惡尋思一般是定中的事情,定中突然想到親裏覺、不死覺……,這是屬擾亂定的一些東西。

  叁惡道沒人發願去,造了惡業,自然要墮惡道。是不是說叁業清淨就能生淨土,不管有沒有願?

  “叁業清淨生淨土”是說阿羅漢生“方便有余土”,這是淨土,那菩薩是“實報莊嚴土”。這個就根據你自己,你有願也好,沒有願也好,看你的平時的傾向在哪邊,你傾向于這個的,將來就生這個淨土。有形的也好,無形的也好,願總是會有的。那麼你說發願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那決定是極樂世界,你發東方琉璃世界的,也會生。因爲願是方向,行是動力,你有了動力至少有個方向,不會是漫無目的的。就是說你假使方向不明確,那就生的淨土也不是一定是某一個淨土。總之淨土是會生的,這個也沒有啥問題。

  聞所成智、思所成智、修所成智有什麼區別?

  聞所成智就是聞慧,思所成智就是思慧,修所成智就是修慧。

  聞所成智就是說聞了法之後得到的智慧,一般就是知見,佛的知見你知道了,但是對自己的思想行動不著邊的,只是一種知見,或者是個學問。那麼到思所成慧,思慧,你已經經過思惟,跟自己的思想行動産生聯系,這樣子抉擇下來的見解,就是說碰到事情會起一定的決定的作用。

  我們說聞慧,一般年輕的,不淨觀看了很多、聽了很多,也感到是不淨。確實是不淨,一個人怎麼幹淨呢?從我們一生下來,父母的種子不淨,生的地方不淨,大便道小便道,……這哪是幹淨的呢?如果是幹淨的怎麼從這個地方去生呢?肚子裏邊也不幹淨的,這個地方就是“生髒之下,熟髒之上”,在腸大便上邊,旁邊是廁所,很臭的。地方也不淨,種子也不淨。生下來,八萬四千毛孔都流不淨,九孔跟毛孔流的都是不淨,我們說流出來的汗,哪個敢吃呢?臭的。口吐的痰、眼淚水、鼻涕,看了要惡心的。如果吃了不消化或者腸胃不好,嘔出來的東西,那更臭;如果大小便,那就不要說,臭不堪言。都是髒東西。那個做的事情,是煩惱來的,我們是因爲煩惱而感到的果,當然是不幹淨的。

  這個聽的道理頭頭是道,聽的時候也感到很不淨。但是你跑出去一看,這些影子都沒有了,只看到淨的一方面去,甚至于對不淨的東西産生染汙的心,貪染的心。這個聞慧只是一個知見,作用起不來的。

  思慧是經過再再地思惟,把自己的思想聯系起來,那麼你碰到境界來的時候,你可以觀想它確實不淨,但是這個不淨的力量,並不能夠勝過你的煩惱,因爲畢竟還是經過思惟出來的,還沒有經過定,這個煩惱熾盛的時候,也會打敗仗。假如沒有起煩惱,馬路上走過,假使你看到什麼,那你可以馬上作意:這是不淨的!你可以過去,沒有事。但是真正的煩惱現前,他跟你勾搭起來,跟你說話、握手,…那就忘記掉了,什麼都忘掉了。思慧雖然有一點點力量,也有個決定心;但是抵抗力,對無始的煩惱要兩個鬥爭還是不行的。

  修所成慧就是修慧。修慧經過定力的陶煉,那就産生作用,就可以勝過煩惱。《律海十門》的攝修心要,就把這一些問題都講了一下。這是叁種的層次不同,高低不同了。

  發願和回向有什麼不同?

  發願和回向原則上沒有什麼不同, 在前叫發願,在後叫回向。這都是你要做功德的趨向,你念經的功德或者作善的功德,用了這個功德放到哪裏去。事前是發願,事後是回向。

  回向無上菩提跟回向西方有何不同?

  西方有幾個淨土,“凡聖同居土”,凡夫都有的,怎麼跟無上菩提比呢?即使還有叁層,這個也不是無上菩提,最後寂光淨土或者差不多。那就是有差別的了。無上菩提是總的,西方是一個方便,一般說生西方的同居土爲多,那就跟無上菩提差得很遠。

  戒律儀跟根律儀有何不同?

  戒律儀依據條相做,不殺、不偷盜、不邪淫,並沒有阻止你去看人家的財物,或者看女人。根律儀,就看也不准看,自然收攝,耳朵聽到不好的話,自然不去聽他,根律儀是更進一步的。戒律儀,僅僅是某些事情不能做就完了。根律儀,前面五根都是不亂看、不亂聽、不亂嗅、不亂動,最後意根不亂動,就是幾乎進入定中了。根律儀的體是念、慧,戒律儀,它的戒體是無作戒體。體也不一樣,它的作用也不一樣。根律儀是進一層的,戒律儀是粗的。

  色界四禅,止觀均等可修無漏道,無色界前叁定止多觀少,如何能修?

  修無漏定,當然止觀均等是最好,所以說佛成佛一般都是用第四禅,第四禅是止觀均等的禅定裏邊最高的一個。

  前叁個無漏定,雖然是止多觀少,但是觀畢竟還是有的,那麼你要修無漏定還是可以的。非想非非想定他這個思想極微弱,而無漏定,要有斷煩惱的,要有剛決的極厲害的智慧的,那麼在這個懵懵懂懂的非想非非想天生不起這個智慧,它不能修無漏定。在前叁個空界定,雖然說是止的分量多一點,但是觀並不是沒有,要把這個觀修無漏的定來斷煩惱還是可以的,所以說也能夠修無漏定。非想非非想天是懵裏懵懂,你說是想,他不是想,你說他不是想,他又不是非想,那就是說若有若無的情況,這樣子是這個力量很微弱,要修無漏定是這個智慧生不起的。

  那麼大概就這麼幾個問題了。

  海公上師對戒律的學習研究與實施

  (本節內容至113頁第3段主要討論戒律問題,在家居士請跳過勿閱)

  今天我們要補充一些海公上師對戒律的知見。這些我們以前聽到過,最近也看到一些,就回憶到他以前的一些教誡,我們再以後的人,也可以得到一些他的看法。

  總的來說,我們上一次講的,阿含有兩種。那麼經的四阿含,大家都知道;那麼律的四阿含,根據印度的功德光論師把戒律又分爲四個阿含,海公上師就在藏地學法時候,就把這個采取過來了。

  《辨識阿含》,我們講過的,這是二百五十條戒。爲什麼叫《辨識阿含》?二百五十條戒,他要犯戒,決定有犯戒的預兆,你能夠持戒的人不要等犯戒的境界來,才提起念頭,那個時候會來不及。就是說犯戒的一些前相、預兆出現的時候,就知道有犯戒的可能性,趕快回避,把它製止,那就是說保險,不犯戒,所以叫《辨識阿含》。把那些犯戒的境相還沒有到來之前的一些苗頭,都能夠看得出來,所以說這個是二百五十條戒能持、不犯,必須要知道的事情。

  《根本阿含》,就是二十犍陀,就是攝持僧團需要做的事情。二百五十條戒,單是個人的行持,要僧團和合,大家一起作羯磨,一起作如法地修行,要有統理大衆的很多辦法了;還有僧團裏邊的安居、自恣,那些東西都要有一定的規模。這些就是在《根本阿含》裏講的,攝持僧團的一些辦法。我們說如何統理大衆?就是靠這一些辦法來統理大衆,不能自己想一套,以世間上的一套來統理大衆,那是世間的王臣、君臣的一些辦法,不能使用到僧團裏邊來。

  《雜細阿含》,就是把戒律裏邊的一些重要的道理,分別地詳細地研究、辯論,辨析那些問題,以幾部律互相地參照,比較地研究,這屬于《雜細阿含》的。

  《正宗阿含》,戒律的目的在哪裏?主要的目的,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最後趨向涅槃。我們修行的路線,是通向哪裏的,目的。

  這四種阿含裏邊,《辨識阿含》跟《根本阿含》是比丘的基礎,同時實踐的場所,這是我們要做的。就是當下,受了戒之後就要實行的,五年學戒,主要學這些。 《雜細阿含》,是五年以後的事情…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