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道资粮颂讲记▪P31

  ..续本文上一页。“随顺威仪行”,不但是重的戒不犯,而且威仪也可以随顺,不会犯威仪。

  “远离于五家”,当然不会去了。这五家:倡妓家、淫女家、酤酒家、王大臣、博弈下贱,这些意律仪如理做,根本就不会去,不但不去,远离,远而离之。

  “常怖畏小罪”,对小的罪存怖畏心,前面说的要求完全能做到。

  “露罪具勇心”,万一你犯了罪之后,就得要发露。有人怕难为情,顾面子,还是我执:我的面子丢了,以后不好做人,大家不恭敬我。那就是要有勇心,有这个勇气,要把罪洗干净,非发露不可。

  那这样子,“出离意坚决”,出离心决定坚决,开始要叫你发出离心,你要得到根律仪之后,这个出离心才算坚决,才算稳定下来。否则的话,就是一句话:不坚决的。今天时间到了。

  第七讲

  《定道资粮颂》。昨天他们讨论的有几个问题,我们先说一下。

  问题解答

  《基本三学》一七九页倒数第四行“以此为人说,是名饶益他”,“此”是什幺?

  “此”就是前面的解脱道,从决定出离心一直到证无学解脱。从解脱道的发心、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这些道理自己修是解脱道,告诉人家就成了菩提道。把这些道理为人说,他们也解脱,这是饶益他。“以此作闻思”,自己在修么就是饶益自己。

  但是前面的解脱道当我们扩大到为一切众生的利益而说的时候,这个道不止于无学的阿罗汉的解脱,那就是说,他的最究竟的解脱,就是无上菩提,成佛。所以说,在解脱道的最高是阿罗汉或者是缘觉,而菩提道的最高的究竟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这一点有差别。因为你度众生的时候,要很多的方便,一切法都要学。同时,解脱道,根据《广论》来说,固然补特伽罗我要破掉,同时破少分的法我执。在修菩提道的时候,你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一切法我执都要破完才能行,这个就扩大到成佛了。这个“此”,就是指修行的那些方法了。

  那么下边的也是这一行,就是最后的一个,“寂然永清凉”,这个“然”是所以然的然,不是善恶的“善”,这是印错的,“善”是印错的,有的本子上是改好的,第二版可能是改好的,这是初版的都没有改,寂然,善恶的“善”不对, 改那个所以然的“然”,“寂然永清凉”,那么这是一组的。

  非理作意、恶寻思是不是相同?

  一般说非理作意是泛泛的,在入定、出定都有。假使我们说烦恼的生缘,第一个是烦恼的种子未断,第二个是顺烦恼的境现前,第三个非理作意生起,就是说心没有提起正知正念,它顺了烦恼的一些思想起,那不在定也可以有。恶寻思一般是定中的事情,定中突然想到亲里觉、不死觉……,这是属扰乱定的一些东西。

  三恶道没人发愿去,造了恶业,自然要堕恶道。是不是说三业清净就能生净土,不管有没有愿?

  “三业清净生净土”是说阿罗汉生“方便有余土”,这是净土,那菩萨是“实报庄严土”。这个就根据你自己,你有愿也好,没有愿也好,看你的平时的倾向在哪边,你倾向于这个的,将来就生这个净土。有形的也好,无形的也好,愿总是会有的。那么你说发愿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那决定是极乐世界,你发东方琉璃世界的,也会生。因为愿是方向,行是动力,你有了动力至少有个方向,不会是漫无目的的。就是说你假使方向不明确,那就生的净土也不是一定是某一个净土。总之净土是会生的,这个也没有啥问题。

  闻所成智、思所成智、修所成智有什么区别?

  闻所成智就是闻慧,思所成智就是思慧,修所成智就是修慧。

  闻所成智就是说闻了法之后得到的智慧,一般就是知见,佛的知见你知道了,但是对自己的思想行动不着边的,只是一种知见,或者是个学问。那么到思所成慧,思慧,你已经经过思惟,跟自己的思想行动产生联系,这样子抉择下来的见解,就是说碰到事情会起一定的决定的作用。

  我们说闻慧,一般年轻的,不净观看了很多、听了很多,也感到是不净。确实是不净,一个人怎么干净呢?从我们一生下来,父母的种子不净,生的地方不净,大便道小便道,……这哪是干净的呢?如果是干净的怎么从这个地方去生呢?肚子里边也不干净的,这个地方就是“生脏之下,熟脏之上”,在肠大便上边,旁边是厕所,很臭的。地方也不净,种子也不净。生下来,八万四千毛孔都流不净,九孔跟毛孔流的都是不净,我们说流出来的汗,哪个敢吃呢?臭的。口吐的痰、眼泪水、鼻涕,看了要恶心的。如果吃了不消化或者肠胃不好,呕出来的东西,那更臭;如果大小便,那就不要说,臭不堪言。都是脏东西。那个做的事情,是烦恼来的,我们是因为烦恼而感到的果,当然是不干净的。

  这个听的道理头头是道,听的时候也感到很不净。但是你跑出去一看,这些影子都没有了,只看到净的一方面去,甚至于对不净的东西产生染污的心,贪染的心。这个闻慧只是一个知见,作用起不来的。

  思慧是经过再再地思惟,把自己的思想联系起来,那么你碰到境界来的时候,你可以观想它确实不净,但是这个不净的力量,并不能够胜过你的烦恼,因为毕竟还是经过思惟出来的,还没有经过定,这个烦恼炽盛的时候,也会打败仗。假如没有起烦恼,马路上走过,假使你看到什么,那你可以马上作意:这是不净的!你可以过去,没有事。但是真正的烦恼现前,他跟你勾搭起来,跟你说话、握手,…那就忘记掉了,什么都忘掉了。思慧虽然有一点点力量,也有个决定心;但是抵抗力,对无始的烦恼要两个斗争还是不行的。

  修所成慧就是修慧。修慧经过定力的陶炼,那就产生作用,就可以胜过烦恼。《律海十门》的摄修心要,就把这一些问题都讲了一下。这是三种的层次不同,高低不同了。

  发愿和回向有什么不同?

  发愿和回向原则上没有什么不同, 在前叫发愿,在后叫回向。这都是你要做功德的趋向,你念经的功德或者作善的功德,用了这个功德放到哪里去。事前是发愿,事后是回向。

  回向无上菩提跟回向西方有何不同?

  西方有几个净土,“凡圣同居土”,凡夫都有的,怎么跟无上菩提比呢?即使还有三层,这个也不是无上菩提,最后寂光净土或者差不多。那就是有差别的了。无上菩提是总的,西方是一个方便,一般说生西方的同居土为多,那就跟无上菩提差得很远。

  戒律仪跟根律仪有何不同?

  戒律仪依据条相做,不杀、不偷盗、不邪淫,并没有阻止你去看人家的财物,或者看女人。根律仪,就看也不准看,自然收摄,耳朵听到不好的话,自然不去听他,根律仪是更进一步的。戒律仪,仅仅是某些事情不能做就完了。根律仪,前面五根都是不乱看、不乱听、不乱嗅、不乱动,最后意根不乱动,就是几乎进入定中了。根律仪的体是念、慧,戒律仪,它的戒体是无作戒体。体也不一样,它的作用也不一样。根律仪是进一层的,戒律仪是粗的。

  色界四禅,止观均等可修无漏道,无色界前三定止多观少,如何能修?

  修无漏定,当然止观均等是最好,所以说佛成佛一般都是用第四禅,第四禅是止观均等的禅定里边最高的一个。

  前三个无漏定,虽然是止多观少,但是观毕竟还是有的,那么你要修无漏定还是可以的。非想非非想定他这个思想极微弱,而无漏定,要有断烦恼的,要有刚决的极厉害的智慧的,那么在这个懵懵懂懂的非想非非想天生不起这个智慧,它不能修无漏定。在前三个空界定,虽然说是止的分量多一点,但是观并不是没有,要把这个观修无漏的定来断烦恼还是可以的,所以说也能够修无漏定。非想非非想天是懵里懵懂,你说是想,他不是想,你说他不是想,他又不是非想,那就是说若有若无的情况,这样子是这个力量很微弱,要修无漏定是这个智慧生不起的。

  那么大概就这么几个问题了。

  海公上师对戒律的学习研究与实施

  (本节内容至113页第3段主要讨论戒律问题,在家居士请跳过勿阅)

  今天我们要补充一些海公上师对戒律的知见。这些我们以前听到过,最近也看到一些,就回忆到他以前的一些教诫,我们再以后的人,也可以得到一些他的看法。

  总的来说,我们上一次讲的,阿含有两种。那么经的四阿含,大家都知道;那么律的四阿含,根据印度的功德光论师把戒律又分为四个阿含,海公上师就在藏地学法时候,就把这个采取过来了。

  《辨识阿含》,我们讲过的,这是二百五十条戒。为什么叫《辨识阿含》?二百五十条戒,他要犯戒,决定有犯戒的预兆,你能够持戒的人不要等犯戒的境界来,才提起念头,那个时候会来不及。就是说犯戒的一些前相、预兆出现的时候,就知道有犯戒的可能性,赶快回避,把它制止,那就是说保险,不犯戒,所以叫《辨识阿含》。把那些犯戒的境相还没有到来之前的一些苗头,都能够看得出来,所以说这个是二百五十条戒能持、不犯,必须要知道的事情。

  《根本阿含》,就是二十犍陀,就是摄持僧团需要做的事情。二百五十条戒,单是个人的行持,要僧团和合,大家一起作羯磨,一起作如法地修行,要有统理大众的很多办法了;还有僧团里边的安居、自恣,那些东西都要有一定的规模。这些就是在《根本阿含》里讲的,摄持僧团的一些办法。我们说如何统理大众?就是靠这一些办法来统理大众,不能自己想一套,以世间上的一套来统理大众,那是世间的王臣、君臣的一些办法,不能使用到僧团里边来。

  《杂细阿含》,就是把戒律里边的一些重要的道理,分别地详细地研究、辩论,辨析那些问题,以几部律互相地参照,比较地研究,这属于《杂细阿含》的。

  《正宗阿含》,戒律的目的在哪里?主要的目的,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最后趋向涅槃。我们修行的路线,是通向哪里的,目的。

  这四种阿含里边,《辨识阿含》跟《根本阿含》是比丘的基础,同时实践的场所,这是我们要做的。就是当下,受了戒之后就要实行的,五年学戒,主要学这些。 《杂细阿含》,是五年以后的事情…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