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記▪P29

  ..續本文上一頁不耐煩,他爬起跑掉,你一個人說了。要善巧,他要聽的話,你就說。說法,不請是不說的,法不是這個廉價地拍賣,那個賣不脫,趕快地倒給你,便宜一點,只要你要,哪怕你不給錢也要送給你,這個不是那回事。不請的話不跟你說的,人家不是來請法的,你不要滔滔不絕地說個不完,這個對法不尊重,對自己也犯的,戒律裏也不准這樣做。

  “樂爲他說法”,善巧地說法,他問你有什麼話,就要善巧地回答。他是試探性的,你要用另一方面的方式回答,他是誠心誠意的,誠心誠意的方式回答。

  這本講義裏邊有一個答問法10,是《俱舍》裏的,我們在空的時候也可以拿來講一下。回答問題幾個原則性的東西,技巧也有。我們在南普陀講《俱舍》,有這個答問法。那一年,一個佛學院畢業生到處朝山,到時他們要回去了嘛,在沒回去之前,幾個大的地方到處走一走,他們也到南方閩南廈門,這個很有名的。他們中間有一個學生,最歡喜辯論,碰到哪裏就辯到哪裏。但是到了南普陀,不辯,就回去了。

  我們有一個學生叫見雄,他是學生裏邊成績最好的,他是接待他們的,幾個成績好的接待,他說《俱舍》裏有答問法,問題來了該怎麼回答,介紹了一下。他們那個最愛辯的,因爲他們北京沒有學過,他就不辯了。一辯的話,他怕輸掉了。反正愛辯論的人都有這個自尊心,也有虛榮心,總是要勝的,輸的事情他不做的。他這一看答問法他沒有學過,而南普陀的學生對他滔滔不絕地介紹了許多,他就自己感到這個得勝的把握靠不住,就不聲不響地走了。那麼這個東西還是很可貴,我們以後空的時候,中間可以稍微介紹一下。

  “樂爲他說法”,善巧地爲他說法。那麼說法的規矩很多,你不能說坐在地下,人家坐得高高的,你給他說法也不行的。你站在那裏,人家躺在那裏,你給他說法也不行的,這個規矩很多了。

  “靜處結跏坐,系念正思惟。”那就是五解脫處,除了做這些之外,還要自己在靜處結跏趺坐,思惟了、修定了。“系念”,正念了。

  這個我們要說一下,我們這個凡夫的心很複雜的,大家在佛教裏經過的就會知道,心裏邊有粗粗細細的不少的層次。你說你要念經,你確實在念,但是你念的時候,就可以打很多的妄想,那就是心裏邊就很複雜。這麼一個複雜的心,你要把它掌握住,你沒有很複雜的念,你怎麼能掌握得住。所以說我們佛教裏邊,以法來代替那些妄想,這個就是轉依了。先把那個心系念于法,把妄想全部代替掉,然後這個法,慢慢再把它選擇到得到正念之後就入定了。這些都是修行的方法,你聽起來,好象是很容易,但是你懂了:“我什麼都懂了!”好,你不去做的話,永遠是說食不能飽的,你滔滔不絕地介紹了很多這個飯菜,好的菜,好的飯,營養價值都是高,結果你一口也沒有吞,你還得餓死,不但是沒有營養,你還會餓死。“系念正思惟”。

  乙四 遠離五家

  倡伎淫女家 酤酒王大臣 博弈諸下賤 五處勿遊行

  下面就是說有的地方不能去的,這個我們考過的,五家是不能去的。

  “倡伎家”,倡伎家就是說專門賣唱的,那就包括戲院子、跳舞場、音樂廳,這些是不能去的,出家人絕對不能去。

  我們在廈門就是有個學生,這個我好象講過的吧?電影院送票來,問我們要不要,什麼事情?看戲,籃球比賽什麼了。我就說不要,“哎呀,”一個學生說:“你怎麼不要,要呀。”我說:“要什麼,你要去幹啥?”他說:“我們去看呀。”我說:“你去看起什麼作用?”“哎”他說:“我們出家人,給他們看看我們的出家相,給他們結個緣呀,種個善根。”我說:“你還是種善根麼,還是給人家種了一個罪根哦。人家看到你出家人,光了個頭在看戲,不要罵你嗎?把你一罵的話,把佛教都罵進去,他不是要下惡道去嗎?你種什麼善根呢?”所以這些話就是從個人的利益、煩惱的思想出發,似是而非的話。有的人還糊裏糊塗,會相信:“對,我們去看了之後給他們種善根,他們從來沒看到出家人,我們的威儀幢相給他看看。”你在看戲的那個狼狽相,還是威儀幢相,丟老佛爺的架子還來不及,什麼威儀幢相。這個絕對不能去。

  “淫女家”,那些賣淫的家裏當然不能去。不要說去,連她附近都不要走,一走的話人家就會譏嫌:“這個出家人就在淫女的附近跑來跑去,靠不住。”就會嫌疑。

  “酤酒”,出家人是不能吃酒的,你到賣酒的地方去,人家就會懷疑你在吃酒,即使你不吃也是有譏嫌的。

  “王大臣”,出家人是修行的,你結識王大臣,你有什麼事情呢?總是想世間的勾搭,要靠他的勢力作一些壞事,這個就不好了。

  “博弈諸下賤”,“博弈”就是賭博的地方,那這是不正規的地方了。還有“下賤”,那就是屠兒魁脍的家裏,這些都是操不好的職業的地方,不要去。這個去了之後,對整個的佛教都有害,不要說你個人修行不利。

  盡管這麼說,還有個別出家人,當然我們這裏不會有呀,其他地方,他就穿了個西裝,到電影院,甚至跳舞廳去的,還有的,改一個裝。有一個出家人他改了個裝,穿了個在家衣服,勾了個女人在馬路上走,戴了個黑眼鏡。但是人家都看見,這個人就是他啊,你帶個黑墨鏡,你個臉還是那個樣子的,並不是帶了個黑眼鏡,你的臉就變掉,這些都是要不得的。那麼這些當然是極個別,但是我們在講經的時候,要提高警惕,使人家知道不能做的事情不要做,平時不要說。

  “五處勿遊行”,這五個地方是不能去的。那麼有的人也提,講經不能講這些,但是我們海公上師就講的,我們是有傳承的。這個也爲了要教育弟子,你把這些不講的話,以後弟子受了損害,責任是師父的,那麼你不講也不行的。這五處地方是不能去的。

  乙五 畏罪忏悔學戒

  于微小罪失 而生大怖畏 犯已速還淨 勿由此因緣

  障輕安觸證 漸近諸惡行 而入于惡趣 或爲師佛見

  天龍智眼觀 輕笑作呵斥 惡名惡稱頌 遐迩流布聞

  現法當來毀 終必惡趣淪 阿含十七事 正學善思尋

  “于微小罪失,而生大怖畏。”對小的罪要生極大的怖畏,大的罪就更不要說了。犯了小的戒要起極大的恐怖心,那麼要趕快怎麼樣呢?“速還淨”,馬上要忏悔,使它幹淨了。等于說衣服打髒,趕快洗。有的油漬什麼髒東西,如果你不趕快洗的話,洗不掉的,一個迹——痕迹永遠留在那裏的。你趕快洗的話,把痕迹一下子全部洗幹淨。所以說忏悔要快,一般是不能過夜。一般白天犯了戒,不能過夜,就要忏悔。假使沒忏悔,過了夜之後,罪要加一層。

  “勿由此因緣,障輕安觸證。”爲什麼要這樣做?就是說不但是爲了自己不受苦報,也不使人家譏嫌佛法:你看出家人做壞事了。是對自己有切身利益,因爲你不犯戒的話,才能夠得到輕安,才能夠入定,證果證道。如果你犯了戒不忏悔,那你就輕安也得不到,定也得不到,證果證道也就沒有了。你辛辛苦苦出了家,你這些要求的東西都放棄,你還出家幹啥?

  不但好的功德得不到,“漸近諸惡行”,你因爲這個小的事情不製止的話,重的大的就跟著會來,慢慢地那些壞的行動都會做起來,而最後流入于惡趣,到地獄惡鬼畜生受苦去了。犯了戒做了壞事,你不下叁惡道,是哪個去呢?當然他該去的了。

  “或爲師佛見,天龍智眼觀,輕笑作呵斥,惡名惡稱頌,遐迩流布聞。”或者你不說後果,當下,“師”——師父看到,或者是阿阇黎、師父同輩的、阿阇黎同輩的人看到,“佛”決定看到,佛是無處不在,你做什麼事情怎麼能瞞得過佛呢?師了、佛了看到,“天龍”,有智慧的、有天眼的也能看得到。

  “輕笑作呵斥”,大家看你不起,就笑你。做壞事,還要呵斥你了。

  “惡名”,“惡稱頌”,就是惡的名、惡的壞話,到處流布。“遐迩”就是遠了近了到處都流布你的惡名聲,那就不好意思了。

  我記得有個公案。有兩個出家人從山上下來,那麼正好有一個居士他上山去,就看到這兩個出家人,身上有光,走路一路下來,旁邊的鬼神都恭恭敬敬給他合掌。這個人沒有回去,到傍晚的時候,這兩個人城市裏去過,回來了。回來之後,他們還是邊走邊說話,就看到那些鬼神不是給他們合掌,站起來恭敬,而是向他們吐口水了。什麼原因?到了城市裏去了後,看的聽的都是一些世俗的五欲的事情,回來也就講那些事情,一路走一路還在回憶,還在講。那鬼神就看不起,你們出家人講這些世間的事情,那就吐口水了。這本書,好象是《缁門警訓》之類的,一般的出家人都看到過,並不是什麼很僻的書,是很通俗的。不要說沒人看到,知道的人很多,你自己就知道,那麼天上的天龍,鬼神,佛,菩薩有天眼的都會知道,什麼事情都瞞不過的。

  “現法當來毀”,現法是現前,當來是將來,現前和將來都會得到誹謗。

  “終必惡趣淪”,最後下惡道。這個還不算,還有等流果,以後你惡趣受夠了,做了人,人家還要罵你,無緣無故要罵你,你搞得很冤枉。你沒做壞事,但是他罵起來的時候就是罵你不好,甚至人家做了壞事就罵到你的頭上,這個是等流果。因爲你過去做了壞事,或者是惡口等等,將來的等流果,還有增上果,都會報在身上。

  “阿含十七事,正學善思尋。”“阿含十七事”,“阿含”有經阿含、律阿含,經阿含大家知道,《長阿含》,《中阿含 》,《雜阿含》, 《增壹阿含》。還有律阿含,這個我們聽過比丘戒就知道,《辯識阿含》,《根本阿含》,《雜細阿含》,《正宗阿含》,這個阿含就是律阿含。

  “十七事”是有部的,《四分律》是二十犍陀。有部分十七個,“事”也是犍陀的意思。它分十七個,《四分律》分二十個。所以從這裏可以看到,海公上師集這個頌的時候,可能在藏地就寫下來,那時學的是十七事,就把十七事寫上去了。

  “正學善思尋”,對于這個律阿含,包括裏邊的十七個事,就是我們的二十犍陀,要““正學”,就是正規地學,以佛的意思來學,不要以…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