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道资粮颂讲记▪P26

  ..续本文上一页,又不能顺着世间,所以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戒也是这样子的,戒律威仪也是这样子的,你做一个样子跟世间上迥然不同,人家感到你是怪物,如果你跟世间上一模一样,那你道在哪里?你跟我们一样的,根本谈不上修道,那要供养你干啥呢?跟大家一样的,我供养你,我把辛辛苦苦赚的钱我省下来给你干啥呢?

  “能随顺世间,不越世间理”,因为我们人生在世间上,你不能不注意世间法。佛教里边很多地方随顺国法的,盗戒是随顺国法而制的,有人偷了东西,佛就问,你们这个国家里边盗了多少东西要判死刑的?他们说五钱,好,五钱就是根本罪,很多是随着国法来的。所以有的说我们是出世间的,世间那一套我们全部不管的。佛还管,你怎么不管?要随顺世间,就是要世间上看得顺,不要看你成个怪物。

  “不越世间理”,不要违越世间道理。这个我们要说一下,世间是讲仁义道德,我们的佛教徒仁义道德要讲一点,虽然不以此为止,你对父母还得要孝一下,你说我们是出家的,我不管的,你父母多余的,这个好象对佛教也不太合适的。要随顺世间,不要违背世间的道理:世间上讲的,仁义礼智,做人的道理。太虚大师一句话说的很干脆,你要做佛,先要把人做好,人都做不好,你要成佛,你怎么成呢?佛是三界里最标准的,人是五趣里边的比较好的善趣,天为什么不说呢?天不能入道,人趣最好入道了。有苦有乐,太乐了就不能修行,太苦了也不能,没有办法修了。人就是苦乐参半,最好修行的。那么你要把人做的象样,才是修佛法,人都不像人的,你都修什么佛法呢?即使你修了之后,人家就骂,你看这些修佛教的人都不讲仁义道德的,都是那些败类,那把佛教都污蔑掉了。

  这个不是海公上师他自己说的,根据经论集下来的,很多是《瑜伽师地论》里边的东西, 。要随顺世间,不要违背世间的道理,也要随顺毗尼,那么你去一味地去随顺世间,人家打麻将我也打麻将,人家打扑克我也打扑克,人家跳舞我也去,这个又不对。亦随顺毗尼,要跟戒要符合,“不越毗尼制”。

  所以说我们出家人,或者你们在家的,受了五戒以上的居士,就是有两重的约束。一个不能违背世间, 有的人就告状,他说他家里某个人信了佛之后,家里的事情都不管,等等等等。那么我们说这个合情合理的,该管的要管,如果你能说服他的,他服了,他允许你,也没有问题了。

  那么一方面世间道理不要违背,再一个,戒律也不能违背了。你顺着世间上,你戒不管,那个也错。所以这两个都要兼顾到,所以说佛弟子只能是比世间的人要重,既要不要使世间讥嫌,又要不要违背戒律, 这两方面都要顾到,不能少一边。佛教里边受过大戒的都知道,很多的戒都是因为世间讥嫌而制的,本来它本身不是什么坏事,但是世间的人对你这样子做,有讥嫌,他认为你不对,那你就不要做,这些佛就制,不要做。

  所以说,戒和世间法,不能说截然是两个事情,也是要兼顾世间的事情,那么两个东西不能够劈开,就是说我们用这个话来解释最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但是你说世间么是世间,这是世间觉,你不觉的世间,你随着它走,又错了。你世间上能够用佛的觉性来处理,那就是对。

  那么戒就是毗尼,佛的戒律是直接从佛的这个圆满的觉性里边流露出来的那些行动的规则,以佛的心,最高的无漏的圆满的智慧的心,流露出来的行动准则,这就是戒,所以说我们学戒就是直接学佛的行动,这是很高的,并不低。

  “世间无讥毁,贤良诸善士,同法持律人,亦不作呵斥。”那就说你能够随顺世间,不越世间理,那么世间上对你就不会讥毁。这个人信佛很好很好,他信了佛之后什么事情都肯做,什么事情都牺牲自己,为人家的利益办事情,大家赞叹,这个就是对了。那佛教在世间上的信仰里就有他的地位了。如果你佛教徒是世间上的都不管的,甚至于对世间危险性的,人家就感到是一个对人不利的东西,成了这样的东西,那不是反起来了。

  一方面世间上没有讥毁,另一方面,“贤良诸善士”,就是有些有道德的,修行的人,或者“同法持律人”,跟自己一起修行的持戒的人,也不作呵斥,你做对了嘛当然不呵斥你,那就是随顺毗尼,不违背毗尼,所以说世间上的人对你也感到很好,不讥嫌你,修行的人也对你不呵斥你,那就是说你做对了。“能随顺世间,不越世间理。亦随顺毗尼,不越毗尼制”。那么好,今天时间到,就讲到这里吧。

  第六讲

  《定道资粮颂》,前天我们讲了“内外圆满资粮”、“决定出离心资粮”,“戒律仪资粮”讲了开头一点,那么今天我们要问一下。

  提问

  “决定出离心资粮”里讲“决定出离心,涅槃为上首,不因引他信,远利养名称”;在“发心资粮”里也讲正的发心。这两个为什么要重复地讲?

  宗H,前面讲过了,后面怎么又讲,是不是一样的?

  宗H师答:前面讲的是九个不正的发心,把它都列出来给我们看,使我们知道这个是不正确的发心,我们自己有没有,如果有就去掉,发正的发心,“发心利他故,乐正等菩提”,正的发心把它树立起来。决定出离心资粮,是知道世间是苦的出离心,要求涅槃,不是要引他信,求神通一类的心,所以说……

  这两个有什么差别?出世间的二利心,这是正的发心,现在又来一个出离心,两个有什么差别?……好,你坐下。

  宗Y,随便说,自己想得到的就说,想不到的也没关系,我就是要看看你们到底讨论没有?(中略)好,你坐下。

  宗G,你说。

  宗G师答:前面就是总的讲正的发心,后面是讲具体的真正使这个出离心生起来。前面是要求我们要有这样的出离心,后面就讲一定要把它生起来。

  还不都是要求生起来,为什么要说两套呢?

  宗G师答:就是正的发心的重要。

  前面发心资粮就是发心的重要,现在又来一个重要,不是重了吗?

  宗H师答:师父,前面这个发心是说这个知见,应该发怎样的心,后面这个是修出离心。

  好,你这个话。有没有补充的?宗宙,总是有点差别,一模一样的不会。

  宗Z师答:前面是讲菩提心,后面是说决定的资粮是出离心,这个出离心是前面菩提心的因,所以前面的菩提心也分成两部分讲,就是解脱道,一个菩提道,那就是出离心和菩提心。

  对。这里说的两个,解脱道,菩提道,两个都说了,前面的是总的,菩提心,利他。真正要修就是说要从解脱道下手,你单是菩提道,你如何下手呢?菩提道的基础是解脱道,所以说从出离心下手,这个里边并不是重,它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再提一个问题:内外圆满资粮有五个,是哪五个?

  宗B,这个好说,最好不要看书,能不看书说几个算几个,看书毫不稀奇。

  (中略)

  道X师答:内资粮,第一个,圆满人身,还有生在有佛法的地方,诸根不缺,业障清净,还有正信。外资粮第一个是佛出世,第二个是说能够听到圆满的十二分教,第三个是正法住在世间,第四个是作证随转,第五个是他所哀愍。

  我们今天就问到这里,另外本来还要问下去,时间来不及,怕耽搁了。

  我出一个问题:内的五个圆满,外的五个圆满,怎么来的?

  这个问题你们明天回答,那两个五个我们知道,书上有,怎么来的呢?这个你们要回去想一想。好,今天我们就接下去,昨天的“戒律仪资粮”。

  昨天讲到要“随顺世间,”“不越世间理”。世间上的一些好的事情我们要随顺,不要违背世间的道理,世间都是讲孝顺的,那么佛教徒必定要孝顺,如果说佛教徒不孝顺父母,人家就说佛教是违背伦理的,就是不合理的,不合人情的,野蛮的。这个就不好,而佛教里边这个是顺的。

  佛教是讲大孝,一切有情都当父母的看。你把你父母当了一个蚂蚁看,这是颠倒,所以说有的人他强调父母与他无关,对父母不尊重,这些在佛教里说是不合理的。父母是生养自己身体的,我们的身体是从父母来的,从小养大是靠父母的,教养也是父母力量,(7B)即使你要学校去,没有父母的钱你去不了的。所以说从身体来源、教养、长大,都是靠父母。怎么可以说没有关系?这个话太不讲理了。那么就是说要,世间上的好的道理不能违背,“不越世间理”。在世间,坏的不能同流合污,世间上的跳舞厅,看录像,打牌,这个我们不能随顺。

  下边要“随顺毗尼”,固然一方面要随顺世间,一方面要随顺毗尼,你太顺世间,违背毗尼,那又错了。“不越毗尼制”,不要违背戒律的制度、所持的戒。那么这样子做的话,因为顺世间理,世间上的人都赞叹你,没有讥毁。随顺毗尼,“贤良诸善士”,那就是佛教里边那些大德高僧,或者是“同法持律人”,跟你一同修行的人,他对你也感到满意,不呵斥,这样子做,就是该做的事情我们该怎么做,两边倒都不好,要走中道。

  那么哪些事情呢?这个“威仪路”是表现哪里呢?

  “谓若衣服事”,做衣服,一般出家人衣服都是自己补的。舍利弗有一次在补衣服,目犍连叫他到佛那里去,他说我衣服补好去。结果目犍连就拉他一起走,结果拉了半天一动也不动。就是说舍利弗的智慧、神通超过目犍连,虽然说目犍连神通第一,但是智慧舍利弗第一,有了智慧神通就也是有的了。所以说总的来说舍利弗的神通,其实是大于目犍连的。那么就是说出家人不要太依靠人家,衣服破了一扔叫人家去补,衣服脏了一扔叫人家去洗。除非你太忙了,否则的话自己要做,象舍利弗尊者那么高的地位还自己补衣服。这个海公上师也很讲究,我们在五台山的时候,他就是说我们出家人补衣服和在家人不一样,出家人缝用回头针,就是说一个针过去不是挨着往前的,一针下去之后,第二针往这个第一针后头再穿出去,这样子哪怕你中间有个断线的话,不会一下子打开的,所以这些都很讲究了。那就是说海公上师对这些事情也是亲自做的,不然他怎么知道回头针。

  对衣服缝补的事情,一些规矩…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