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欲界里边。
“恶寻思”,那就是不好的寻思,不死、亲里、国土那些想法。就是修定的时候,一些不好的妄想了。一般修定的时候,要想家乡,想亲属,或者想自己如何能够不死掉了等等。这些都是恶寻思,与道不相应的。
那么想家乡,一般说家里脱离久了,去探探亲,也不是坏事了。海公上师也分析他自己,他说到了藏地之后学了很多法,他就想回到汉地来弘法,这个念头表面上看来是很好,但是他自己严格要求,他就说在这个念头里边也有家乡的寻思在里边。你为什么不到外地去弘法,一定要回汉地弘法?是不是汉地绝对需要?当然汉地也需要,但是整个世界上都需要,为什么你要回汉地?那就是他自己分析有家乡念在里头。
宗大师是标准没有亲里寻思。宗大师,大家知道,他从小七岁就跟了敦珠仁钦出家,那是在青海。到十七岁左右,师父就送他到藏地去学法,因为知道他是一个大器,他就到藏地的佛教中心地方去学,学了之后就一直没有回过青海。他在外边弘法利生,事情很忙,没有空的时间,他的母亲再再地想他回去。小孩子七岁就出家,十七岁就远离家乡。他的母亲,从年轻守到年老,最后头发都白,八十多岁。她看他几次不回去,她就下了决心,把头发剪一撮下来,写一封信。她说你的母亲,年纪这么大,希望你至少回来看一下,死也甘心,就是死也瞑目。否则的话,从小出去了,中间从来没回过一次,心放不下。宗大师,也有悲心,也想还是要去一次,东西收拾好了。但是其他的法事很多,他就最后下决心,还是不去。为法要紧,个人的感情是第二。那么他就自己画一幅像,写一封信托人带去。就是跟她说,你的儿子回来了。(6B)
那个侍者就去了,到了他母亲那里,他说,你的儿子回来了。她说在哪里?他就把画打开来,画是宗大师自己画的,又加了他的神通。这个画一打开,一个宗大师的像,开口叫“阿妈”。叫了,她的母亲就很感动。她说我的儿子,虽然在外边走了几十年,毕竟修行成就,那我不要去打扰他。她自己也很安慰,自己一个孩子能够得了大成就,这个也是极大的光荣。宗大师,另外又写一篇最略的《摄颂》交给他母亲,因为年纪大了,《广论》、《略论》都修不起,就是《摄颂》,最简单的,交给她修。
那么就是说“亲里觉”,该怎么对待,宗大师,海公上师,都是这样子的。我们自己不要一动念头就要回去一次,一动念头就回去一次。探亲,当然,我们前面说过的,烦恼大家知道不对,习气,一般就是人情。你说每一年探亲假,国家都规定有,好象人之常情,父母要探一探。当然,你干的事情一般性的、放得下的,探一探也可以。但是正在你弘法利生的时候,你走不开的时候,为法正在忙的时候,探亲就不是一个重点,不是重事了。你可去可不去,不去还好一些。我们出家人,对俗家越少去越好。去了之后很多人跟我反映,到家里去,坐立不安,什么都不一样,衣服穿的不一样,生活习惯不一样,想的东西也不一样,说的话也不一样,话不投机。跟家里的人谈不上路的,那么还是赶快走,爽快一些。如果你感到回家之后很舒服,吃得好,睡得好,讲的话都正是中自己的心怀的,那你这个人还俗差不多,已经靠不住了。所以说真正的出家的人并不希望经常回家去,回家去并不是好事情了。因为父母年纪大,或者是想念得过分,回去看看,这也是孝顺,也可以。如果没有这些要求,不去为好。
那么这一些东西要善思惟,就是要认识那些障、那些盖。自己盖来了还不知道,障来了还不知道,还以为很好。尤其是烦恼障,碰到一些顺的环境,他还感到很幸福,有这么样子的环境来了,也不知道这个就是你修行的一个大大的障碍。这个环境来了,你修行是搞不成的了。尤其是男女,五欲,饮食。
饮食太好了也不行的,饮食太好,你就一天到晚就吃好的去。
以前我们在丛林里边,那些老比丘们,经常跟我们说很多人修行,一辈子在丛林里边,因为过去的人是根器都比较好,都不乱跑,对于那个男女的事基本上是隔绝的,也不随便勾引女居士说话了什么,这一方面是几乎隔绝了。但是这个烦恼心就从另一方面发展,讲究吃。过去一般的丛林对持午是不太重视的,这些老的就一天到晚做小锅了。这一下弄什么,下一次又想什么名堂,吃这个,吃那个,就把他的兴趣都投入于饮食方面去,这也是个障道的事情。
我们说烦恼在心里面是要变化的:这方面堵掉,那方面发展;那方面堵掉,它这一方面又发展去了。要把它降伏,并不是个容易的事情。那么我们要善思惟,知道这个漏洞也是不好的,那一方面也是不对的,那这样子,才能够制止它了。如果你这一方止住,那一方随他去,那是不行的。
“此等善思惟,得思所成智。”多方面的思惟,多思惟,经过多思惟之后,能够成“思所成智”,就是思慧。
我们说慧有三种。闻慧,闻慧是听了经或者看了经书,得到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个认识只停留于表面上的,和我们的思想行动还没有挂起钩来,只知道这是对的。你如果停留在这里,就是海公上师说的,“水瓢上写账”,把账写在水瓢上,水一舀的话,这个账就没有了,就冲掉了,那就是说没有力量的。
那么思慧,经常去思惟,结合自己的思想,思想上就得到决定,碰到事情来,该怎么做,有这个警觉心,所以说思慧是思惟成的。
那么你如果再进一步,行动上能够完全贯彻这个道理,再结合定的力量就是修,修所成慧,随时随地可以运用出来了。
这是三层,在“思所成智”,在我们行动上已经能够产生一点力量了。
“由此殷重行,得修所成智”。“殷重”,认真的再去修。“修所成智”,一般是得了定之后才有。得了定之后,那你出定之后,基本上就在这个框框里边,不会超越了。
孔夫子讲他的学历:七十以后“随心所欲不逾矩”。心里要想的东西,都不超出这个道德的范围,那就是说,他的心已经就范,整个的心就在正道上了。随心所欲,不管你想什么,都没有超过这个道了。那么我们得了定之后,就能得到这个。没有得定之前,随心所欲就犯规矩,因为我们还是在烦恼里边,随心所欲随了烦恼走,那想的都是非非的事情。得了定之后,烦恼降伏,那你随心所欲都在道念里头了。所以说,儒家的很高的境界,如果在佛教里边说,年轻人也达得到,只要道共戒、定共戒得到之后,就可以在这个里边。孔夫子他也下了一辈子功夫,到七十岁才达到这个境界。那你如果佛教的话,你从小修行,如果你是善根好的,二十来岁就可以达到。这也可以说佛教的高超了。
所以说,开始要把这些道理知道,知道是闻所成慧;然后加上善思惟,结合自己的思想,把它深刻地印下去,那就得到一个力量,对事情能够以决定的心去应付,这是思所成慧;那么再这样子加功下去,再得“修所成智”,修慧得到之后,就安住于道中,就不会乱走了。得了定嘛,我们的目的也是得定了。那么这三个慧里边,从闻到思,是趋向定的,从思惟再进入,那就是“修所成智”。
那么这里边我们又牵涉到一个问题。有的人对黄教的念诵感到多余,不想多念。我们说闻的时候不能离开文字的,思的时候是半离文字半依文字,修的时候脱离文字的。如果你达到修的境界,根本就不要文字,也不要念仪轨,本身就在定中,就修起来了。假使你还没有达到这个高度的时候,你就得要仪轨,没有仪轨你就是没有轨道了。我们拿飞机来说,飞机起飞的时候一定要跑道的,有轨道的,但是你到了升空之后,还没有离开这个城市,高度还不太高的时候,你要避开房屋。真正达到八千米以上,一万米,那个高度的时候,高山也碰你不到,那你是随心所欲,没有障碍的。
修行也这样子的,一开始下手你说我不要文字,那你抓什么呢?你抓的东西还是文字,你把好的文字丢掉,去抓差的文字,有什么好?禅宗不立文字,话头是不是文字?哪怕你数一个帐,打一个咳嗽,这也是概念,概念也就是文字,并没有绝对离文字的。“离言说绝思惟”,这是内证的境界,你要表示于人,都离不开文字、表相,所以这就是方式不同而已。而有的人,偏偏佛说的不要,就拣那些一般性的,我看看也不是很聪明。禅宗的方式,因为佛说的他都知道,在这里边套不出消息来,才能用其他的方式来给你通进去。你现在什么都没有的人,佛说的东西不要,那不是很愚痴吗?
丙二 加行道
见生死过失 见涅槃功胜 发真正胜解 入诸谛现观
开始说世间苦、无常,这是佛的教诫。那你要继续下去,要靠你的信心,对佛有信心,佛说的话决定是真的,我信下去,世间是苦。到底是不是苦,你还得要经验上去锻炼了。有的时候看到人家享受,什么都是顺缘,还感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太苦的嘛,还有这个不苦的。那么你在这个时候,“见生死过失”。你在修行的经验上真正的生死的过失能够看到,涅槃的功德也看到,这个时候“发真正胜解”,“真正”,真的,不错的;“胜解”,决定的解,决定的理解了。这个胜解生起来。开始凭我们的信心来的。
在这里,海公上师分了五道了。“知世苦无常”,这是资粮道,就是闻慧,从佛的教诫里边知道世间是苦的、无常的。“满欲溺更深”,“世间满足深险罪业坑”等等,那么也是勉强地就是远离那些愦闹,那么这些五盖,寻思除掉。一直到“得修所成智”,这个是加行道了。得了修所成智,“见生死过失”,那是在定中,得了定里边,他的认识就深刻了。“见生死过失”,属于加行道的,见涅槃的功德。我们只听到个“涅槃”,到底涅槃啥东西不知道。在加行道,涅槃功德能够有点消息,至少涅槃是个怎么东西,大概有点数了。这样子,你才能够生起真正的胜解,决定不疑的理解生起来了。
我们现在资粮道的人,今天给你讲经,你说,对对对。明天来一个人跟你说了一通世间五欲,拉你去吃馆子,又去跳舞厅,你也糊里糊涂跟起走了…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