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記▪P34

  ..續本文上一頁是佛教就世間法決定是兩樣的,是反過來的,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佛教是出家的,不孝順父母的、不要父母的、父母與我無幹的,這些喪良心的話不能說。佛教裏邊教我們觀一切衆生以現在的父母的恩來想,你把現在的父母恩忘得光光的,跟一切不相幹的人那麼想,那不是顛倒?反過來了,這還哪是佛教了!所以說佛教很多戒律都是順著世間的,防護譏嫌的。

  那麼這個戒律儀,是粗大的那些壞事不做了。那麼再進一層的要趨向定的,根律儀。根律儀就是五根不亂動,眼不亂看,耳不亂聽,鼻子不亂聞,身麼不亂動,這個舌頭不亂吃了。舌頭不亂吃麼,就是我們吃飯的時候不要貪味道了。那麼身不亂動了嘛,那些最粗的那些壞事不能做,哪些地方不能去,慢慢地就是說,行動都是在正規的裏邊。

  那麼昨天講到“遠離于五家”,“常怖畏小罪”。就是這個就是戒律儀更勝一層,戒律儀是大罪是要不犯,而這裏卻是大罪根本是不犯,小罪也要很嚴重地怖畏,常怖畏。因爲小罪你看起來好象很小,好象一忏悔就完了。但是對定來說是大大的障礙,障定的,所以說,小罪也要當一個嚴重的看,不要認爲罪小而就忽略了噢。

  “露罪具勇心”,我們要忏悔罪的話,第一就是要發露。不發露的話,那就是說你還包涵,對這個罪還不敢公之于衆,那人家還不知道,你可以有機會再犯。公之于衆之後,你做了這個壞事大家都知道:這個人,哎呀!是這樣子的!那麼對這個事情你將來絕對有警惕性,不敢再做第二次,所以發露的好處很大。你真正要忏悔的話,不發露是忏不了的。不發露,你還保留了一些東西在裏邊,這個東西保留在裏邊,忏悔是不徹底的。真正要徹底的忏悔非發露不可。

  但是發露卻是很難爲情的事情。自己做了一些罪,很丟臉的,你要發露給大家聽到,這自己的臉都沒有地方放,感到難爲情,不好意思,就不敢發露,這個時候我們說要有勇心。你做壞事的時候勇心很大,做好事的時候爲什麼勇心就沒有了呢?比丘是勇士,對一切善事要有極大的勇心,對煩惱鬥爭的時候要拼死拼活地搏鬥,而對那些世間上的一些仇人,卻並不是把他消滅,不是這個心。

  《律海十門》我們也講過,有一些仇人冤家,他是不是永遠的仇人?他過去也是你親家,冤親不定。再一個,他現在跟你是怨冤,他是煩惱起的,煩惱是他的主使者,他自己也是受煩惱支配的。那麼你真正的敵人是煩惱,還是他的這個人呢?這個人本身是個機器,怎麼用他,他就起什麼作用。他跟你過去跟你做親人的時候,那些對你好的心起作用,他是你的親人。現在因爲關系的轉變,無常,他對你起不好的心,對你做迫害的事情。那麼你到底恨哪個呢?就恨那個煩惱心了、那個瞋恨的心,這一些才是真正的敵人了。所以說我們出家人,修佛教的人都是要從真正的因果上看!不要從表面的現象看。

  “露罪具勇心”,這個地方該要有勇氣的就要拿出來,不該有勇氣的就不要亂勇。

  “出離意堅決”,這是說出離心是不能忘記的。開始以出離心,“涅槃爲上首” ,還是一個發心。到這裏是要堅決地出離,已經進一層,“出離意堅決”。

  以戒律儀來防護根律儀,這是總的。意根律儀怎麼防護,就要依靠戒律儀。依靠戒律儀防護意根之後,就可以達到這個效果,“不流逸倒惡”,顛倒的、罪惡的壞事不會做。不執著于色聲香味觸的五欲境,因爲不流逸顛倒的境,就可以發動真正修行了。真正修行如果你心流逸于五欲、流逸于顛倒,你怎麼修行呢?把這些收回來之後,才能起真正修行,這是一層一層因果了。起了真正的修行之後,意根才能如律住,開始是防護,不給他亂動,現在你真正修行起來,意根它自己的可以如律而住,不亂動了。那麼他意根不亂動之後,那再下去就可以“不虧根本戒”,“隨順威儀行”,這些更細致的修行才做得起。

  甲叁 修正念力

  依此正修行 常常不離念 恒久如是作 複委細所作

  無間且殷重 再再熏修久 即得不忘念 正念常現前

  由此任持力 有大勢功能 製伏色聲等 說爲修正念

  這些做得起之後,就可以做到“常常不離念”,念的修法,已經初步可以達到“常常不離念”了。就是這個念頭,可以不會忘記掉了!我們有的時候看戲,把戒律忘得不曉得哪裏去了。所以電視不能看的,一看之後,把你學的戒定慧不曉丟到哪裏去了。“常常不離念”,任何情況之下,那個行住坐臥,著衣持缽,乃至行動說話都不離開正念,這個是要修來的,不是你的一句話就得到的。“常常不離念”,很簡單,我懂了,懂了有什麼用?把它練出來才行了。那麼經過這些修行,可以達到“常常不離念”的效果。

  不離念之後又産生什麼作用呢?那就下邊的,“正念常現前”,可以任持有大勢力,可以降伏六塵了!製伏色聲相味觸。這個就是修正念,所以說修正念是這麼修的。正念可以製伏六塵。我們要製伏六塵,要有正念,正知正念提起來的話才能製伏。

  有的人經常說:我對環境、那些五欲很起煩惱,有什麼辦法對治?——真正對治就這麼一套,是一層一層來的。別的對治等于打遊擊隊一樣的,打一下子打勝,固然很好,僥幸的,打不勝就沒有辦法了。那麼你這一套的正規的戰術擺下來之後,一層又一層,一層又一層,按照層次來,決定這個效果是達到的,不會錯的。

  所以說正知正念的力量産生之後,六塵引起的煩惱心,可以穩固地降伏了。最後正念穩固下來之後,再進一步就可以入定了。所以說念與定有很密切的關系。念誦也是修念的一個方式,所以說“不要念誦,我單修定”,也是一個很天真的想法。也就是說不想念書要做大官,你本事也沒有,文化都沒有,要做總統,做國務院的總理,那個不是妄想嗎?你要做,你還得要好好地本領學好嘛。再說即使學好了,十幾億人裏邊,總理還不是只有一個,主席也只有一個,幾年才換一個,你一定擠得上去嗎?也不敢說了。所以說妄想不能擡得太高,要實際一點,面對實際才能夠達到真正的效果。這就是說“常常不離念”。

  “恒久如是作”,你能夠經常不離念,保持下去。

  “複委細所作”,不是粗裏粗氣的,仔仔細細地這樣去做。

  “無間且殷重”,不但是仔細,無間——時間沒有間斷,不是今天很用功,很仔細,明天事情多了忘掉,馬虎,“抱歉,抱歉!今天告假了”,這個樣子你怎麼成就,修行是不能告假的。(9B)告假是世間上那些事情。今天我有病,今天我念誦不來,今天我有什麼,我今天講經不聽,這是我說世間上你這樣子做是可以的,你說你修行,你告假,還怎麼呢?你就自己(……缺)

  海公上師說11,這個地位在禅宗叫“長養聖胎”,在藏地叫“胎忍”,也是胎,藏地也有這個名字,“胎忍”,那麼他說這個就是“常常不離念”的境界。

  那麼“常常不離念”有什麼好處?“正念常現前”。正念能夠經常現前的話,“由此任持力”,就是這個正念的任持的力量,他可以産生極大的勢力、極大的功能,他可以“製伏色聲等”。開始我們對煩惱是沒有辦法的,遠而避之,只能遠離了。到這個時候,你即使不遠離的話不爲它所製伏,反過來可以製伏它,這就是修戒有一定的能力之後。

  有的人說:你們比丘是逃避現世。也就是說沒有能耐,看到一點點的五欲就害怕得來跑掉,你看我們在家人什麼五欲都嘗,我們也沒有打倒。這個話好象說起來在家人很勇敢,實際上你怎麼沒打倒了?你地獄的根早就給你拴起來,你眼睛一閉下地獄,我們比丘不會下的。你雖然說遠離,好象看起來是遠離,這是策略。開始小孩子跟老虎搏鬥,你不是送死去了嗎?小孩子不能跟老虎搏鬥的,但是長大之後就可以搏鬥了。你要搏鬥也不是馬馬虎虎的,充分的准備才可以去鬥。

  達到這個之後,才能夠“製伏色聲等”。這些環境來,不會隨轉,可以製伏它,這是正念修起來,這是修正念修到了。

  甲四 明正念力之作用

  乙一 喻前五識

  眼與色爲緣 于中生眼識 眼識等無間 生分別意識

  此分別意識 對可愛色色 將生染著心 不可愛色色

  將生憎恚心 起非理分別 前念增上力 能防護此心

  平息諸煩惱 令心住正理 若耳鼻舌身 不失念亦爾

  正念修起來有什麼作用呢?“眼與色爲緣,于中生眼識。”這是講緣起,我們都在講緣起,一切法。正念的緣起就是前面的一套。正念修起之後,在緣起裏邊它就産生它的作用。什麼緣起呢?眼色相對,境與根相對的時候,生眼識。這個色生的眼識,大家知道是現量境,前五識是沒有經過遍計執的歪曲,但是“眼識等無間”,這個眼識生了之後刹那,分別意識來,分別意識就是後邊那個遍計執的意識,它有執著心來了,“生分別意識”。

  “生分別意識,對可愛色色,將生染著心”。本來是現量境,照鏡子一樣的照過去,好看也好,不好看也好,不生關系的,沒有貪,沒有瞋的。但是你分別心一起,這個好的我就要愛取,不好的我要排斥,瞋恨,要排斥它,這都是分別意識、遍計所執起的作用。分別意識對可愛的色色——什麼“色色”呢?根據海公上師的解釋:前面是蘊色,色蘊的色,下面是顯色的色,眼睛所對著色那就是顯色、形色;前面那個色,是五蘊的色,包得很多,“將生染著心”,對那些可愛的色,色法,就是生起染著的心;對不可愛的就是憎恚的心。就是愛、憎的心。“起非理分別”,那個時候這個分別心就是不合理的,遍計所執的。

  “前念增上力,能防護此心”。假使你有正念的話,前面修好的正念的,殊勝的力量可以防止你這個非理的分別心,可以不給他起來。“平息諸煩惱”,把煩惱平下去,這個識生起來,還他一個依他起,不要對他生起染著心。就是“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這是很微細的用功方式,但講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是難而又難的了。緣起是這樣子的,把前面的緣有了之後,後面的果就會出現;前面的緣沒有,你中間要他的果生出來也是不可能…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