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佛教就世间法决定是两样的,是反过来的,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佛教是出家的,不孝顺父母的、不要父母的、父母与我无干的,这些丧良心的话不能说。佛教里边教我们观一切众生以现在的父母的恩来想,你把现在的父母恩忘得光光的,跟一切不相干的人那么想,那不是颠倒?反过来了,这还哪是佛教了!所以说佛教很多戒律都是顺着世间的,防护讥嫌的。
那么这个戒律仪,是粗大的那些坏事不做了。那么再进一层的要趋向定的,根律仪。根律仪就是五根不乱动,眼不乱看,耳不乱听,鼻子不乱闻,身么不乱动,这个舌头不乱吃了。舌头不乱吃么,就是我们吃饭的时候不要贪味道了。那么身不乱动了嘛,那些最粗的那些坏事不能做,哪些地方不能去,慢慢地就是说,行动都是在正规的里边。
那么昨天讲到“远离于五家”,“常怖畏小罪”。就是这个就是戒律仪更胜一层,戒律仪是大罪是要不犯,而这里却是大罪根本是不犯,小罪也要很严重地怖畏,常怖畏。因为小罪你看起来好象很小,好象一忏悔就完了。但是对定来说是大大的障碍,障定的,所以说,小罪也要当一个严重的看,不要认为罪小而就忽略了噢。
“露罪具勇心”,我们要忏悔罪的话,第一就是要发露。不发露的话,那就是说你还包涵,对这个罪还不敢公之于众,那人家还不知道,你可以有机会再犯。公之于众之后,你做了这个坏事大家都知道:这个人,哎呀!是这样子的!那么对这个事情你将来绝对有警惕性,不敢再做第二次,所以发露的好处很大。你真正要忏悔的话,不发露是忏不了的。不发露,你还保留了一些东西在里边,这个东西保留在里边,忏悔是不彻底的。真正要彻底的忏悔非发露不可。
但是发露却是很难为情的事情。自己做了一些罪,很丢脸的,你要发露给大家听到,这自己的脸都没有地方放,感到难为情,不好意思,就不敢发露,这个时候我们说要有勇心。你做坏事的时候勇心很大,做好事的时候为什么勇心就没有了呢?比丘是勇士,对一切善事要有极大的勇心,对烦恼斗争的时候要拼死拼活地搏斗,而对那些世间上的一些仇人,却并不是把他消灭,不是这个心。
《律海十门》我们也讲过,有一些仇人冤家,他是不是永远的仇人?他过去也是你亲家,冤亲不定。再一个,他现在跟你是怨冤,他是烦恼起的,烦恼是他的主使者,他自己也是受烦恼支配的。那么你真正的敌人是烦恼,还是他的这个人呢?这个人本身是个机器,怎么用他,他就起什么作用。他跟你过去跟你做亲人的时候,那些对你好的心起作用,他是你的亲人。现在因为关系的转变,无常,他对你起不好的心,对你做迫害的事情。那么你到底恨哪个呢?就恨那个烦恼心了、那个瞋恨的心,这一些才是真正的敌人了。所以说我们出家人,修佛教的人都是要从真正的因果上看!不要从表面的现象看。
“露罪具勇心”,这个地方该要有勇气的就要拿出来,不该有勇气的就不要乱勇。
“出离意坚决”,这是说出离心是不能忘记的。开始以出离心,“涅槃为上首” ,还是一个发心。到这里是要坚决地出离,已经进一层,“出离意坚决”。
以戒律仪来防护根律仪,这是总的。意根律仪怎么防护,就要依靠戒律仪。依靠戒律仪防护意根之后,就可以达到这个效果,“不流逸倒恶”,颠倒的、罪恶的坏事不会做。不执着于色声香味触的五欲境,因为不流逸颠倒的境,就可以发动真正修行了。真正修行如果你心流逸于五欲、流逸于颠倒,你怎么修行呢?把这些收回来之后,才能起真正修行,这是一层一层因果了。起了真正的修行之后,意根才能如律住,开始是防护,不给他乱动,现在你真正修行起来,意根它自己的可以如律而住,不乱动了。那么他意根不乱动之后,那再下去就可以“不亏根本戒”,“随顺威仪行”,这些更细致的修行才做得起。
甲三 修正念力
依此正修行 常常不离念 恒久如是作 复委细所作
无间且殷重 再再熏修久 即得不忘念 正念常现前
由此任持力 有大势功能 制伏色声等 说为修正念
这些做得起之后,就可以做到“常常不离念”,念的修法,已经初步可以达到“常常不离念”了。就是这个念头,可以不会忘记掉了!我们有的时候看戏,把戒律忘得不晓得哪里去了。所以电视不能看的,一看之后,把你学的戒定慧不晓丢到哪里去了。“常常不离念”,任何情况之下,那个行住坐卧,着衣持钵,乃至行动说话都不离开正念,这个是要修来的,不是你的一句话就得到的。“常常不离念”,很简单,我懂了,懂了有什么用?把它练出来才行了。那么经过这些修行,可以达到“常常不离念”的效果。
不离念之后又产生什么作用呢?那就下边的,“正念常现前”,可以任持有大势力,可以降伏六尘了!制伏色声相味触。这个就是修正念,所以说修正念是这么修的。正念可以制伏六尘。我们要制伏六尘,要有正念,正知正念提起来的话才能制伏。
有的人经常说:我对环境、那些五欲很起烦恼,有什么办法对治?——真正对治就这么一套,是一层一层来的。别的对治等于打游击队一样的,打一下子打胜,固然很好,侥幸的,打不胜就没有办法了。那么你这一套的正规的战术摆下来之后,一层又一层,一层又一层,按照层次来,决定这个效果是达到的,不会错的。
所以说正知正念的力量产生之后,六尘引起的烦恼心,可以稳固地降伏了。最后正念稳固下来之后,再进一步就可以入定了。所以说念与定有很密切的关系。念诵也是修念的一个方式,所以说“不要念诵,我单修定”,也是一个很天真的想法。也就是说不想念书要做大官,你本事也没有,文化都没有,要做总统,做国务院的总理,那个不是妄想吗?你要做,你还得要好好地本领学好嘛。再说即使学好了,十几亿人里边,总理还不是只有一个,主席也只有一个,几年才换一个,你一定挤得上去吗?也不敢说了。所以说妄想不能抬得太高,要实际一点,面对实际才能够达到真正的效果。这就是说“常常不离念”。
“恒久如是作”,你能够经常不离念,保持下去。
“复委细所作”,不是粗里粗气的,仔仔细细地这样去做。
“无间且殷重”,不但是仔细,无间——时间没有间断,不是今天很用功,很仔细,明天事情多了忘掉,马虎,“抱歉,抱歉!今天告假了”,这个样子你怎么成就,修行是不能告假的。(9B)告假是世间上那些事情。今天我有病,今天我念诵不来,今天我有什么,我今天讲经不听,这是我说世间上你这样子做是可以的,你说你修行,你告假,还怎么呢?你就自己(……缺)
海公上师说11,这个地位在禅宗叫“长养圣胎”,在藏地叫“胎忍”,也是胎,藏地也有这个名字,“胎忍”,那么他说这个就是“常常不离念”的境界。
那么“常常不离念”有什么好处?“正念常现前”。正念能够经常现前的话,“由此任持力”,就是这个正念的任持的力量,他可以产生极大的势力、极大的功能,他可以“制伏色声等”。开始我们对烦恼是没有办法的,远而避之,只能远离了。到这个时候,你即使不远离的话不为它所制伏,反过来可以制伏它,这就是修戒有一定的能力之后。
有的人说:你们比丘是逃避现世。也就是说没有能耐,看到一点点的五欲就害怕得来跑掉,你看我们在家人什么五欲都尝,我们也没有打倒。这个话好象说起来在家人很勇敢,实际上你怎么没打倒了?你地狱的根早就给你拴起来,你眼睛一闭下地狱,我们比丘不会下的。你虽然说远离,好象看起来是远离,这是策略。开始小孩子跟老虎搏斗,你不是送死去了吗?小孩子不能跟老虎搏斗的,但是长大之后就可以搏斗了。你要搏斗也不是马马虎虎的,充分的准备才可以去斗。
达到这个之后,才能够“制伏色声等”。这些环境来,不会随转,可以制伏它,这是正念修起来,这是修正念修到了。
甲四 明正念力之作用
乙一 喻前五识
眼与色为缘 于中生眼识 眼识等无间 生分别意识
此分别意识 对可爱色色 将生染着心 不可爱色色
将生憎恚心 起非理分别 前念增上力 能防护此心
平息诸烦恼 令心住正理 若耳鼻舌身 不失念亦尔
正念修起来有什么作用呢?“眼与色为缘,于中生眼识。”这是讲缘起,我们都在讲缘起,一切法。正念的缘起就是前面的一套。正念修起之后,在缘起里边它就产生它的作用。什么缘起呢?眼色相对,境与根相对的时候,生眼识。这个色生的眼识,大家知道是现量境,前五识是没有经过遍计执的歪曲,但是“眼识等无间”,这个眼识生了之后刹那,分别意识来,分别意识就是后边那个遍计执的意识,它有执着心来了,“生分别意识”。
“生分别意识,对可爱色色,将生染着心”。本来是现量境,照镜子一样的照过去,好看也好,不好看也好,不生关系的,没有贪,没有瞋的。但是你分别心一起,这个好的我就要爱取,不好的我要排斥,瞋恨,要排斥它,这都是分别意识、遍计所执起的作用。分别意识对可爱的色色——什么“色色”呢?根据海公上师的解释:前面是蕴色,色蕴的色,下面是显色的色,眼睛所对着色那就是显色、形色;前面那个色,是五蕴的色,包得很多,“将生染着心”,对那些可爱的色,色法,就是生起染着的心;对不可爱的就是憎恚的心。就是爱、憎的心。“起非理分别”,那个时候这个分别心就是不合理的,遍计所执的。
“前念增上力,能防护此心”。假使你有正念的话,前面修好的正念的,殊胜的力量可以防止你这个非理的分别心,可以不给他起来。“平息诸烦恼”,把烦恼平下去,这个识生起来,还他一个依他起,不要对他生起染着心。就是“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是很微细的用功方式,但讲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是难而又难的了。缘起是这样子的,把前面的缘有了之后,后面的果就会出现;前面的缘没有,你中间要他的果生出来也是不可能…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