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涅槃是圓滿一切功德,息滅一切過失,這是就叫圓寂,是成佛的境界。哪個死掉是成佛,哪有那麼便宜的事情。但是總是把這些名字來代替死了。
那麼沒有真正學到圓寂意義的人,涅槃是什麼意思的人,他就聽到人家死掉麼是涅槃,死了叫圓寂,呀,這個圓寂跟涅槃好象是不吉祥的名詞,去追求它幹啥呢?好象對它追求心不強。那麼我們要是真正學佛,那就不要留在這個階段噢,把這兩個東西當作死的代名詞,那就錯了。那是湊合對方,死是圓寂。實際上是我感到湊合的太高了一點,不要亂湊合還好些。真正涅槃是什麼東西,把它搞清楚,圓寂是什麼東西。
我記得我們在講《沙彌律儀》的時候,講沙彌的叁個名字的時候,把這些講了一些。那麼也就是初步地認識到什麼叫涅槃,什麼叫圓寂了。這不是我們一般想象的死的代名詞,這不是那回事,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從我們以前煩惱、惡業、災患這個地方說,永遠寂靜,是沒有了。那麼好的一方面,就是功德一方面卻是全部發揮出來了。不要單從消極的一方面想,什麼都沒有了叫圓寂。圓滿一切功德,這個圓並不是消極的。那麼這些就是說我們的法相字眼,不要依文解義地用世俗的一些不正確的概念去理解它。涅槃的功德要多看一些。反過來五欲的境界,世間上人認爲是追求的東西,我們要看它的過失,這是積極修起正念了。
在這裏我們要講一講一封信。我們收到一封信,這個信的意思,就是叫一般的人,父母不要以子女爲養老的依靠。這麼一封信,這是真的事情。一個居士,他寫信來。他的一個朋友的鄰居,是一個女人,她嫁給她的丈夫之後因爲不能生育,那麼當然不受歡迎,夫婦的感情不好,她就回娘家住。娘家住了一段時間,父母對她好象也不太理想。結果她怎麼樣呢?她竟然在晚上,拿起刀把她的父親頭砍下來,她的母親大吃一驚趕快往外逃,她門早就反鎖好,她過去一刀把她母親刺了地下之後,再一刀把她頭又砍下來,砍下來之後,自己把血的衣服全部洗幹淨,把刀也洗幹淨,血迹一點也沒有,自己身上幹幹淨淨的挂死,吊死了。她寫一封遺書給她的哥哥,她說我現在把父母帶去孝養,你們就不必再孝養他,我帶去,很抱歉。就是這麼一封信。你說她神經病嘛,她並沒有神經病,但是她對父母有這樣子刻骨仇恨。解放以後聽到殺父母的是有的,但是沒有那麼殘酷,活活地把她頭砍下來,還是第一次聽到。那麼所以說你說子女是養老的依靠,你看看這個子女是不是養老依靠。
以前我說的公案,就是她的婆婆,平時吃不了好的,她媳婦總是沒有好的給她吃。過年的時候,燒了十幾個菜,那個婆婆看實在熬不住,拿手去抓了一點,結果她的媳婦用針給她嘴上刺了十幾針,滿口是血,她那個婆婆就氣死了上吊。相比這個還是差得遠了。現在這一位竟然是她的親生的女兒,把她父母的頭活活地砍下來,要這樣子做。所以說我們不要把世間上看得太重了噢,這個養兒防老了等等,這個思想靠不住。養兒頭都掉掉了,養個女兒把頭都掉掉了,這個不可依的,世間是無常的,是苦的。這個給大家作個參考了。這封信是事實,才寄來沒有好久。好,今天就講到這裏。
第八講
《定道資糧頌》,今天我們講之前有一些問題先解答一下。
問題解答
《基本叁學》一八一頁第五行下邊“複委細所作”,“委”是不是微細的微?
這個不是微細的“微”,委細是另外有意思的。委細的委,海公上師講的時候有委屈的意思。就是說假使這個門太低了一點,人高,那麼你就頭俯下一些,委屈一下通過去,就是說做的時候,有的時候不是很順的,那就是要繞幾個彎子,自己稍微委屈一些,這樣子做過去。所以說“委”的意思跟微細的“微”,更深一層,不是寫錯。
正知、正念有什麼差別?
正知是慧心所,正念是念心所,兩個心所法不一樣的。慧是抉擇,是知道邪正,正知是屬于正的那一方面。念是對過去的事情能夠憶念不忘,這個不一樣。
可愛色色中兩個色有何區別?
這個我們上一次講過的,第一個色是色蘊的色,下邊色聲香味觸的色。所以說這個後邊的眼耳鼻舌身的所對的,色聲香味觸,跟意所對的法,這些都屬于色蘊裏邊的。第一個色蘊裏的眼所對的色,色蘊裏邊耳根所對的聲音,那個色蘊裏邊鼻的香味,這些都屬于色蘊了。那麼這個法——法塵,就是說看了色蘊之後,同時意識起的對象,這個法,它以色蘊的來包含下邊的東西,所以說“色色”,這是兩個。
不離念是否就是禅宗所說的“長養聖胎”?
不離念,海公上師說密法裏邊叫“胎忍”。不離念就是“正念常現前,由此任持力,有大勢功能,製伏色聲等”,就是說他以前有這個能力,正念現前不會忘失,那麼它的功夫,在製的方面不會有什麼差錯,就是對這個事上,對于色聲香味觸,這些境可以對治,不生煩惱。也相當于開悟之後,次第方面,他是已經明白,那麼具體事上生的煩惱,他要對治。所以說從這一方面海公上師說相當于“長養聖胎”。
至于說密法裏邊的“胎忍” ,這是另外的一個說法,這是藏地的名字。那麼跟我們漢地,也有一個“聖胎”,相應的一個“胎”,相當于“長養聖胎”。這是從它對事上能製伏煩惱的這一點來說的。就是說碰到色聲香味觸的時候,他能夠修正念,不起那些染汙心,這一方面說他修的功夫是同樣的。
《四分律》結合有部的傳承,是不是可以用?
這個是經過康薩仁波卿的指示的,我們認爲這個不會錯的。傳承,就是佛的傳承了。佛的傳承可以用于四分律,也可以用于有部,這個沒有問題。因爲四分律在我們漢地是斷了傳承的,用西藏的傳承可以的。我們漢地比丘尼的兩部戒傳承以前是沒有的,用斯裏蘭卡的傳承,傳我們的二部僧受戒。後來,文革以後斯裏蘭卡他們自己失傳了,隆蓮法師又把我們的傳給他們,這個我們兩個部也不是一個部,但是可以用的。
屍羅如何淨?
這裏講的戒律儀、根律儀等等都是淨的方式,“不流逸倒惡”,“不虧根本戒”,“隨順威儀行”,“遠離于五家”,這些具體的一些,方式都有。
我們昨天還漏了一段,“不虧十種行,念如來贊喻,善觀叁業行,屍羅次第淨”,昨天我們沒有講,今天要補一下,那麼次第淨就是出在這裏,我們要補。
不離念、不忘念、修正念、不失念有何區別?
不離念、不忘念,這些就是說修正念,就是看你用在哪裏。(10A)這裏不忘念就是“正念常現前”,這個不忘念是比較層次高點。修正念從開始修起,到修圓滿都屬于修正念,那麼看你在什麼地方用。在不忘念裏邊,“正念常現前”的時候,這個修正念是高層次的修正念,如果一開始下手的修正念是低層次的,這個次第範圍是比較寬的,那麼看你怎麼用。不失念麼跟不忘念是一樣的,這是正念不失,就是常現前。
這個“長養聖胎”的問題我們就講過,就是那個問題。因爲就是根律儀現前之後,也是要對治事上的煩惱,這裏也是對事的煩惱,所以這一點的相同之處就是相當于“長養聖胎”,海公上師這麼說的。
“學修誓爲首,刻刻觀淨命”,這個是開始學。開始學的時候先要下個誓言,就是說發一個決定的願,你修什麼東西決定要發願在前頭。我們出家的時候,“決定不退悔否?”要問叁次。你決定了之後,發了決定的誓願,才給你剃頭。你如果要退的話,猶猶豫豫的話,不給你剃的;那麼剃了之後又退,那就是違背誓言,你對叁寶面前打了妄語,這個不太好的。所以說不要隨便退的,出了家之後不要隨便退,還俗。這個固然第二次可以再出家,但是畢竟已經是退過誓言,第二次這個誓言就不可靠了。第一次你發的誓退了,第二次你再發誓人家不相信,就一句話。
在古代有烽火臺,那個皇帝腐敗,爲了取悅于他的妃子,把烽火臺燒起來,好看,結果各地的諸侯帶了兵都來了,以爲戰爭的事情來了,結果他哈哈大笑。他說:他跟他的妃子在玩,燒給她看看,好看。第二次真的敵人來了,他燒烽火臺,結果諸侯不來了,他們不相信了,說是又在開玩笑,那就誤大事了。
所以說你發誓也一樣的,第一次出家你發了誓,“決不退,決定不退”,叁次一問,你結果又退了;第二次再問你叁次,你又靠不住,鬼神什麼都看你不起了。所以說第二次出家,可是可以的,人家不稀奇。他們斯裏蘭卡第叁次之後就不行了。
“刻刻觀淨命”,這是開始下功夫的時候了。那麼後頭“涅槃之功德,刻刻應念知”,這個是後頭的事情了。這是對境界說的,五欲的境界的過失、涅槃的功德兩個對照地看,在用功的時候要這樣子觀察。前面是開始學的時候要發誓言,要觀淨命就是說,你在修行的時候不要搞邪命。這個好象是沒有什麼矛盾,這個是修行的過程。一開始要發誓言,要使生活的養命清淨,不要去搞一些邪命來養命,這是初學的;那麼修到一定的用功之後,就是觀察五欲的過失,涅槃的清淨,這樣子功夫好上進了。
五 戒律儀資糧(續)
甲二 十種虧損
今天我們把上一次跳過的再講一下,上一次因爲念到“不忘念”,就直接把“不忘念”講下去了,前面的“不虧十種行”沒有講。
聽過《律海十門》應當知道,沒有聽過的我們還是念一道。大家翻到《律海十門》,就是《基本叁學》八十四頁,這是整個的一段。
乙一 總標
虧損于屍羅 有十種因緣 若不入此數 圓滿具堪能
“虧損于屍羅,有十種因緣”,就是十種虧損屍羅的事情,不要做,不要有!那麼這十種,在這裏都有。“不虧十種行”,就是使十種虧損屍羅的那些行動不要有,那麼哪十種呢?這個前面是有的了。在《律海十門》,就是八十四頁的第四行。“虧損于屍羅,有十種因緣。”這十種方式對屍羅都是有虧有損的,“若不入此數”,不入此數裏,假使不在這個十種的因緣裏邊,那麼他修行有圓滿堪能性;有這十種因緣的,他沒有堪能性。那麼哪十種呢?
乙二 分陳
丙一 無出離心
不爲…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