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涅槃是圆满一切功德,息灭一切过失,这是就叫圆寂,是成佛的境界。哪个死掉是成佛,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但是总是把这些名字来代替死了。
那么没有真正学到圆寂意义的人,涅槃是什么意思的人,他就听到人家死掉么是涅槃,死了叫圆寂,呀,这个圆寂跟涅槃好象是不吉祥的名词,去追求它干啥呢?好象对它追求心不强。那么我们要是真正学佛,那就不要留在这个阶段噢,把这两个东西当作死的代名词,那就错了。那是凑合对方,死是圆寂。实际上是我感到凑合的太高了一点,不要乱凑合还好些。真正涅槃是什么东西,把它搞清楚,圆寂是什么东西。
我记得我们在讲《沙弥律仪》的时候,讲沙弥的三个名字的时候,把这些讲了一些。那么也就是初步地认识到什么叫涅槃,什么叫圆寂了。这不是我们一般想象的死的代名词,这不是那回事,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从我们以前烦恼、恶业、灾患这个地方说,永远寂静,是没有了。那么好的一方面,就是功德一方面却是全部发挥出来了。不要单从消极的一方面想,什么都没有了叫圆寂。圆满一切功德,这个圆并不是消极的。那么这些就是说我们的法相字眼,不要依文解义地用世俗的一些不正确的概念去理解它。涅槃的功德要多看一些。反过来五欲的境界,世间上人认为是追求的东西,我们要看它的过失,这是积极修起正念了。
在这里我们要讲一讲一封信。我们收到一封信,这个信的意思,就是叫一般的人,父母不要以子女为养老的依靠。这么一封信,这是真的事情。一个居士,他写信来。他的一个朋友的邻居,是一个女人,她嫁给她的丈夫之后因为不能生育,那么当然不受欢迎,夫妇的感情不好,她就回娘家住。娘家住了一段时间,父母对她好象也不太理想。结果她怎么样呢?她竟然在晚上,拿起刀把她的父亲头砍下来,她的母亲大吃一惊赶快往外逃,她门早就反锁好,她过去一刀把她母亲刺了地下之后,再一刀把她头又砍下来,砍下来之后,自己把血的衣服全部洗干净,把刀也洗干净,血迹一点也没有,自己身上干干净净的挂死,吊死了。她写一封遗书给她的哥哥,她说我现在把父母带去孝养,你们就不必再孝养他,我带去,很抱歉。就是这么一封信。你说她神经病嘛,她并没有神经病,但是她对父母有这样子刻骨仇恨。解放以后听到杀父母的是有的,但是没有那么残酷,活活地把她头砍下来,还是第一次听到。那么所以说你说子女是养老的依靠,你看看这个子女是不是养老依靠。
以前我说的公案,就是她的婆婆,平时吃不了好的,她媳妇总是没有好的给她吃。过年的时候,烧了十几个菜,那个婆婆看实在熬不住,拿手去抓了一点,结果她的媳妇用针给她嘴上刺了十几针,满口是血,她那个婆婆就气死了上吊。相比这个还是差得远了。现在这一位竟然是她的亲生的女儿,把她父母的头活活地砍下来,要这样子做。所以说我们不要把世间上看得太重了噢,这个养儿防老了等等,这个思想靠不住。养儿头都掉掉了,养个女儿把头都掉掉了,这个不可依的,世间是无常的,是苦的。这个给大家作个参考了。这封信是事实,才寄来没有好久。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八讲
《定道资粮颂》,今天我们讲之前有一些问题先解答一下。
问题解答
《基本三学》一八一页第五行下边“复委细所作”,“委”是不是微细的微?
这个不是微细的“微”,委细是另外有意思的。委细的委,海公上师讲的时候有委屈的意思。就是说假使这个门太低了一点,人高,那么你就头俯下一些,委屈一下通过去,就是说做的时候,有的时候不是很顺的,那就是要绕几个弯子,自己稍微委屈一些,这样子做过去。所以说“委”的意思跟微细的“微”,更深一层,不是写错。
正知、正念有什么差别?
正知是慧心所,正念是念心所,两个心所法不一样的。慧是抉择,是知道邪正,正知是属于正的那一方面。念是对过去的事情能够忆念不忘,这个不一样。
可爱色色中两个色有何区别?
这个我们上一次讲过的,第一个色是色蕴的色,下边色声香味触的色。所以说这个后边的眼耳鼻舌身的所对的,色声香味触,跟意所对的法,这些都属于色蕴里边的。第一个色蕴里的眼所对的色,色蕴里边耳根所对的声音,那个色蕴里边鼻的香味,这些都属于色蕴了。那么这个法——法尘,就是说看了色蕴之后,同时意识起的对象,这个法,它以色蕴的来包含下边的东西,所以说“色色”,这是两个。
不离念是否就是禅宗所说的“长养圣胎”?
不离念,海公上师说密法里边叫“胎忍”。不离念就是“正念常现前,由此任持力,有大势功能,制伏色声等”,就是说他以前有这个能力,正念现前不会忘失,那么它的功夫,在制的方面不会有什么差错,就是对这个事上,对于色声香味触,这些境可以对治,不生烦恼。也相当于开悟之后,次第方面,他是已经明白,那么具体事上生的烦恼,他要对治。所以说从这一方面海公上师说相当于“长养圣胎”。
至于说密法里边的“胎忍” ,这是另外的一个说法,这是藏地的名字。那么跟我们汉地,也有一个“圣胎”,相应的一个“胎”,相当于“长养圣胎”。这是从它对事上能制伏烦恼的这一点来说的。就是说碰到色声香味触的时候,他能够修正念,不起那些染污心,这一方面说他修的功夫是同样的。
《四分律》结合有部的传承,是不是可以用?
这个是经过康萨仁波卿的指示的,我们认为这个不会错的。传承,就是佛的传承了。佛的传承可以用于四分律,也可以用于有部,这个没有问题。因为四分律在我们汉地是断了传承的,用西藏的传承可以的。我们汉地比丘尼的两部戒传承以前是没有的,用斯里兰卡的传承,传我们的二部僧受戒。后来,文革以后斯里兰卡他们自己失传了,隆莲法师又把我们的传给他们,这个我们两个部也不是一个部,但是可以用的。
尸罗如何净?
这里讲的戒律仪、根律仪等等都是净的方式,“不流逸倒恶”,“不亏根本戒”,“随顺威仪行”,“远离于五家”,这些具体的一些,方式都有。
我们昨天还漏了一段,“不亏十种行,念如来赞喻,善观三业行,尸罗次第净”,昨天我们没有讲,今天要补一下,那么次第净就是出在这里,我们要补。
不离念、不忘念、修正念、不失念有何区别?
不离念、不忘念,这些就是说修正念,就是看你用在哪里。(10A)这里不忘念就是“正念常现前”,这个不忘念是比较层次高点。修正念从开始修起,到修圆满都属于修正念,那么看你在什么地方用。在不忘念里边,“正念常现前”的时候,这个修正念是高层次的修正念,如果一开始下手的修正念是低层次的,这个次第范围是比较宽的,那么看你怎么用。不失念么跟不忘念是一样的,这是正念不失,就是常现前。
这个“长养圣胎”的问题我们就讲过,就是那个问题。因为就是根律仪现前之后,也是要对治事上的烦恼,这里也是对事的烦恼,所以这一点的相同之处就是相当于“长养圣胎”,海公上师这么说的。
“学修誓为首,刻刻观净命”,这个是开始学。开始学的时候先要下个誓言,就是说发一个决定的愿,你修什么东西决定要发愿在前头。我们出家的时候,“决定不退悔否?”要问三次。你决定了之后,发了决定的誓愿,才给你剃头。你如果要退的话,犹犹豫豫的话,不给你剃的;那么剃了之后又退,那就是违背誓言,你对三宝面前打了妄语,这个不太好的。所以说不要随便退的,出了家之后不要随便退,还俗。这个固然第二次可以再出家,但是毕竟已经是退过誓言,第二次这个誓言就不可靠了。第一次你发的誓退了,第二次你再发誓人家不相信,就一句话。
在古代有烽火台,那个皇帝腐败,为了取悦于他的妃子,把烽火台烧起来,好看,结果各地的诸侯带了兵都来了,以为战争的事情来了,结果他哈哈大笑。他说:他跟他的妃子在玩,烧给她看看,好看。第二次真的敌人来了,他烧烽火台,结果诸侯不来了,他们不相信了,说是又在开玩笑,那就误大事了。
所以说你发誓也一样的,第一次出家你发了誓,“决不退,决定不退”,三次一问,你结果又退了;第二次再问你三次,你又靠不住,鬼神什么都看你不起了。所以说第二次出家,可是可以的,人家不稀奇。他们斯里兰卡第三次之后就不行了。
“刻刻观净命”,这是开始下功夫的时候了。那么后头“涅槃之功德,刻刻应念知”,这个是后头的事情了。这是对境界说的,五欲的境界的过失、涅槃的功德两个对照地看,在用功的时候要这样子观察。前面是开始学的时候要发誓言,要观净命就是说,你在修行的时候不要搞邪命。这个好象是没有什么矛盾,这个是修行的过程。一开始要发誓言,要使生活的养命清净,不要去搞一些邪命来养命,这是初学的;那么修到一定的用功之后,就是观察五欲的过失,涅槃的清净,这样子功夫好上进了。
五 戒律仪资粮(续)
甲二 十种亏损
今天我们把上一次跳过的再讲一下,上一次因为念到“不忘念”,就直接把“不忘念”讲下去了,前面的“不亏十种行”没有讲。
听过《律海十门》应当知道,没有听过的我们还是念一道。大家翻到《律海十门》,就是《基本三学》八十四页,这是整个的一段。
乙一 总标
亏损于尸罗 有十种因缘 若不入此数 圆满具堪能
“亏损于尸罗,有十种因缘”,就是十种亏损尸罗的事情,不要做,不要有!那么这十种,在这里都有。“不亏十种行”,就是使十种亏损尸罗的那些行动不要有,那么哪十种呢?这个前面是有的了。在《律海十门》,就是八十四页的第四行。“亏损于尸罗,有十种因缘。”这十种方式对尸罗都是有亏有损的,“若不入此数”,不入此数里,假使不在这个十种的因缘里边,那么他修行有圆满堪能性;有这十种因缘的,他没有堪能性。那么哪十种呢?
乙二 分陈
丙一 无出离心
不为…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