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道资粮颂讲记▪P37

  ..续本文上一页自调伏 寂静大涅槃 由王贼等害 债主怨家逼

  不活诸畏惧 求出家受具

  “不为自调伏”,那就是出家的因地不正,没有出离心的,并不是为了自己调伏,调伏烦恼,调伏习气,为了“寂静”,为了“大涅槃”。就是说出家的目的不是为调伏烦恼,不是为得到寂静的境界,也不是为了证大涅槃的境界。

  那是什么原因呢?“由王贼等害”,或者是坏了王法,或者贼来了把他的家产都抢完,生活成问题了。“等”,还有水火了等等这些迫害。过去中国有这个法律,你犯了罪之后,出家了,就算了,不办了,只要你出家,他就原谅你了。那么有些人犯了罪之后,他怕受刑罚,怕关起来,或者受什么刑,他就干脆出家,逃避国王的刑罚。这样子出家当然是不正的。

  或者,“债主怨家逼”,他欠了很多债,或者是怨家要害他,他没有办法逃避,就跑到僧团里边来躲避。

  “不活”,没有饭吃,没有工作,或者是懒汉吃不到饭等等这些“畏惧”。

  因为这些不正规的原因而出家的,就出家受具的,那这些人根本没有出离心的,他的戒波罗密要圆满是不可能的。但是还有一个就是说如果出离的心,这个出家的心,并不殊胜,但是中间学了法之后,他能够后头补充上去,这一类的人也不能说没有。但是总的来说,因地不正,真正圆满出家的功德的人是不多的。中间偶尔有一些,中间学好改过来,那么这不是正规的。正规的要有出离心才能出家,如果你没有出离心的话,你受戒还不得戒,何况你要修,戒定慧要上去,当然不行了。

  第一种是出离心没有,出家为了一些逼迫才想出家的。当然这些人是不行的。

  丙二 戒羸行缓

  若性无羞耻 恶性戒体羸 学处行缓慢 沉下不堪能

  第二种“性无羞耻”,没有惭愧的人,“恶性戒体羸”,他本身是一种“恶性”,天性是不好的,受戒的戒体很羸弱,不坚固的,受的戒是下下品的,不是上等的,没有力的。“学处行缓慢”,你说持戒,他是马马虎虎,不当一回事,不慎重其事。“沉下不堪能”,这一种没有力量的人。戒羸,行缓,就是戒的体,本身受的是不好,他的行动又是不认真,缓慢,缓慢就是随随便便地,倒受不受的那个样子。“沉下不堪能”,他没有一种有力的力量,沉下就是沉没,对戒不当一回事,糊里糊涂地那里混。就这一类人,他要从戒上去,定慧要得到,戒圆满,那是不可能的。

  丙三 恶性浮散

  若心太浮散 坚执持恶取 非处强恶作 放浪轻蔑人

  恼害心含恨 非是强言是 自胜难引转 浮散不堪能

  第三种是“恶性浮散”。一种是沉没,一种是浮散,沉没就是没有力量;浮散,力量倒有,但不是好的力量,是随自己的烦恼,到处飘的力量,那也不好。

  “若心太浮散”,这个心太浮散,浮散表现在哪里呢?“坚执持恶取”,“恶取”说见取、戒禁取这些,执为最好,他自己认为这些好。不以佛的见地,以自己的见地,认为这个好,认为这个最殊胜。“非处强恶作”,这个在《瑜伽师地论》来说,就是“非处”,不是犯戒的地方,他认为犯了,就是不如理地忏悔,不该忏的去忏,该忏的不忏。

  “放浪轻蔑人”,这些行动是放浪。有的时候还看不起人家,还恼害人家,心里含恨,有的时候行不如法的时候对人家起瞋恨心,“恼害心含恨”。“非是强言是”,不对的地方他偏偏说对。“自胜难引转”,这些人我们说个性太强,自以为是,自己认为自己是对的;“难引转”,不可引转,不可以教化,不可以改变的。这种人叫“浮散不堪能”。心不是沉下,是能够有力量,但是他不是用在点子上,这是浮散,力量浮散在坏的地方,也不堪能持圆满的戒。

  丙四 愚不畏罪

  由放逸懈怠 毁犯不作净 不于先所犯 发起猛利心

  后当不更犯 随顺尸罗行 取睡眠为乐 偃卧胁倚等

  不惜光阴去 懒惰不堪能

  这些人是放逸不畏罪:对戒律犯了之后,以后该怎么堕落受什么苦他不在乎。人家说这个事情做了要下地狱的,“地狱在哪里?我还没有看到。等我看到之后,可怕,我自己会怕,现在我看都没有看到。”这些话不是一个人说的,听得很多了。那么这样子的人就是愚痴,他自己本身是放逸懈怠的。做了犯戒的事情“不作净”,不去忏悔,本来要洗净,跟衣服一样的,脏了就要洗干净;你犯了戒你要作净,忏悔洗净,但是你犯了戒之后,也不求忏悔。

  对于过去犯的东西,不“发起猛利心,后当不更犯”,就是做了错事,他没有惭愧心,不发猛利心,“以后决定不能做”,这个心不起,做了之后无所谓。那么他犯了之后也不发猛利心,没有说以后决定不犯,以后要依了戒行。没有这个心,犯么就犯,也不忏悔,糊里糊涂马马虎虎,你说“将来犯罪了”……“那这个我还没有看到,到底地狱有没有还不知道”,就是这些话。

  那么他欢喜什么?“取睡眠为乐”,他一天到晚睡一睡,懒惰,好的事情不做,就是偷懒,睡睡觉。“偃卧胁倚等”,或者睡着,或者么是躺在那里,或者么靠在那里,反正坐也坐不正,不是直直地坐起,总要一个依靠,这样子就自己不用力,身体没有劲的。“不惜光阴去,懒惰不堪能。”这是有懒惰,他不肯好好修行,等光阴一去,百年一过,你下地狱,下饿鬼畜生,这个就可怕,但是他也不知道,愚痴。

  丙五 邪愿邪行

  邪愿修梵行 希生天安逸 着利养恭敬 无怙不堪能

  第五种“邪愿邪行”,发的愿不正的,修的行也就不正了。

  “邪愿修梵行,希生天安逸。”他发的愿不好,什么呢?要生天。修梵行 为了生到天上去享受,发了不好的愿,修的倒是修梵行,但是愿不好。

  另外还“着利养恭敬”,修了梵行之后,就以这个来博取人家的恭敬利养。

  “无怙不堪能”,这样子的人没有依靠的。我们说修梵行,以佛的法的力量,三宝加持的力量,是有依靠的。而他自己凭自己邪愿,邪愿没有后台的,后面佛菩萨都不支持你的,护法菩萨也不保佑你的,这样子的人不堪能持戒的。

  以前的难陀就是这样子的。所以说发邪愿要有好的人、善知识教化,他转过来的当然还是好的,就怕那些转不过来的。这个公案就是佛成佛之后,就回到他的国家里探亲,主要是看他的父王。看了父王之后,他的父亲感到释迦牟尼佛带的弟子都是一些外道转过来的,都是很干瘦瘦的,不好看不庄严。他就下令释迦族里边的那些贵族都出家,跟了释迦牟尼去修行去。那么这个很多的,阿难陀这些很多,皇族里边很多都出家了。

  难陀是佛的堂弟,他贪着他的女人。他的女人叫孙陀罗,长的非常好。那么他虽然对佛很恭敬,但是他不想出家。佛观察他的因缘到了,该出家了,就去度他。有一次佛就托钵托到难陀家里,难陀正在给他的女人画眉毛。听见佛来,难陀很恭敬,马上要去给佛送饭去,他的夫人就说了:“你赶快去赶快来,我眉毛画了一半,眉毛还没干之前你要回来的,你不能耽搁。”难陀说:“好好好,我马上去就来。”一去把佛的钵接过来,把最好的饭摆了,送上去,把钵就交给佛,想赶快回来。哪知道佛没有接他的钵,径直往前走,难陀因为恭敬佛的关系,也只好拿着个钵跟到走,一直走到哪里呢?走到他的精舍里边。

  到了精舍之后,佛就很赞叹,“哈,你来了真好,我给你剃度了。”难陀心里正着急,他说:“我的夫人正在等我画眉毛,已经耽搁那么久了,心里不耐烦了,剃度了,怎么好剃呢?”但是他又恭敬佛的威力,佛的威力之前,他又不敢说他不要剃度,只好硬了头皮剃。剃了之后,他想哪一天空了就溜回去,那么他这样子等在那里。佛么要托钵,托钵的时候,留一个人看守精舍的房子。那么他就等,哪一天轮到他好溜了。

  好容易等到那一天,轮到他值班——看屋子。他就想这个机会到了。佛出去之后,他就赶快把里边收拾好,把门关好走。哪知道他的出家因缘成熟,他回不去了。他要关门,东门关,西门开,西门关了东门开,关来关去关不好。他看看时间不行,佛要回来就走不掉,他说反正我是太子,钱多,少多少东西我陪多少就完,随它门关不关,赶快溜了。他估计佛是从正道来的,他从小道走,他说不要碰到佛了。因为时间差不多,路上碰到佛回来又逃不走了。结果他走小道,但是走了没有好久正碰上佛也小道回来了。佛说:“你干什么了?”他也很老实,他说想家里,佛说:“你想家,好的,你现在回精舍去,以后我再慢慢地跟你讲。”

  这样子他回去之后,佛有一天带他到一个深山,那里有一棵枯树,一个老的瞎眼的母猴子站在上面,佛看看就对难陀说:“你看这个猴子,你看到没有?”难陀说:“看到,看到了。”他说:“这个猴子跟你的女人孙陀罗夫人比起来怎么样?”他说,“这个怎么好比,这个瞎眼的老猴子,我的夫人年纪又轻,长得又好,这不能比的,这不好比的,不好比的!”佛说,“噢,不好比的?”“对。”

  第二次又带他到天上去,在天上游玩,看到很多天子,周围天女围绕;看到一个天座空的,天女在那里。他就问佛,“这个座怎么空的呢?”佛说:“你自己去问了。”他就很恭敬地去问,他说:“大姐,我看到所有的天子的座都满的,这个座怎么空的呢?”“噢,”那个天女说,“你不知道,人间有个难陀,他出家修梵行,将来死掉以后,就生这个地方来享受天福。”“哎”,难陀高兴得很:“难陀就是我,我就这里住,我不下去了。”“哎”,她说:“不行,你现在是人间的身体,很臭,你下一辈子才能来。”难陀更高兴了。

  回来后,佛就给难陀说了:“天上你看到没有了?”他说“看到了。”“天上的天女,跟你的孙陀罗夫人比怎么样呢?”“哎呀”,他说:“这下不好比,天女和孙陀罗比,孙陀罗就像瞎眼的老猴子一样了。”那么是天上好了。

  难陀就一心不回去,就是修。他想将来生天,就是这里的“邪愿修梵行”,希求生天安乐了。他也是开始有这个心,佛当然不是到此为止,佛还要教化他了。

  有一次佛又…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