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記▪P37

  ..續本文上一頁自調伏 寂靜大涅槃 由王賊等害 債主怨家逼

  不活諸畏懼 求出家受具

  “不爲自調伏”,那就是出家的因地不正,沒有出離心的,並不是爲了自己調伏,調伏煩惱,調伏習氣,爲了“寂靜”,爲了“大涅槃”。就是說出家的目的不是爲調伏煩惱,不是爲得到寂靜的境界,也不是爲了證大涅槃的境界。

  那是什麼原因呢?“由王賊等害”,或者是壞了王法,或者賊來了把他的家産都搶完,生活成問題了。“等”,還有水火了等等這些迫害。過去中國有這個法律,你犯了罪之後,出家了,就算了,不辦了,只要你出家,他就原諒你了。那麼有些人犯了罪之後,他怕受刑罰,怕關起來,或者受什麼刑,他就幹脆出家,逃避國王的刑罰。這樣子出家當然是不正的。

  或者,“債主怨家逼”,他欠了很多債,或者是怨家要害他,他沒有辦法逃避,就跑到僧團裏邊來躲避。

  “不活”,沒有飯吃,沒有工作,或者是懶漢吃不到飯等等這些“畏懼”。

  因爲這些不正規的原因而出家的,就出家受具的,那這些人根本沒有出離心的,他的戒波羅密要圓滿是不可能的。但是還有一個就是說如果出離的心,這個出家的心,並不殊勝,但是中間學了法之後,他能夠後頭補充上去,這一類的人也不能說沒有。但是總的來說,因地不正,真正圓滿出家的功德的人是不多的。中間偶爾有一些,中間學好改過來,那麼這不是正規的。正規的要有出離心才能出家,如果你沒有出離心的話,你受戒還不得戒,何況你要修,戒定慧要上去,當然不行了。

  第一種是出離心沒有,出家爲了一些逼迫才想出家的。當然這些人是不行的。

  丙二 戒羸行緩

  若性無羞恥 惡性戒體羸 學處行緩慢 沈下不堪能

  第二種“性無羞恥”,沒有慚愧的人,“惡性戒體羸”,他本身是一種“惡性”,天性是不好的,受戒的戒體很羸弱,不堅固的,受的戒是下下品的,不是上等的,沒有力的。“學處行緩慢”,你說持戒,他是馬馬虎虎,不當一回事,不慎重其事。“沈下不堪能”,這一種沒有力量的人。戒羸,行緩,就是戒的體,本身受的是不好,他的行動又是不認真,緩慢,緩慢就是隨隨便便地,倒受不受的那個樣子。“沈下不堪能”,他沒有一種有力的力量,沈下就是沈沒,對戒不當一回事,糊裏糊塗地那裏混。就這一類人,他要從戒上去,定慧要得到,戒圓滿,那是不可能的。

  丙叁 惡性浮散

  若心太浮散 堅執持惡取 非處強惡作 放浪輕蔑人

  惱害心含恨 非是強言是 自勝難引轉 浮散不堪能

  第叁種是“惡性浮散”。一種是沈沒,一種是浮散,沈沒就是沒有力量;浮散,力量倒有,但不是好的力量,是隨自己的煩惱,到處飄的力量,那也不好。

  “若心太浮散”,這個心太浮散,浮散表現在哪裏呢?“堅執持惡取”,“惡取”說見取、戒禁取這些,執爲最好,他自己認爲這些好。不以佛的見地,以自己的見地,認爲這個好,認爲這個最殊勝。“非處強惡作”,這個在《瑜伽師地論》來說,就是“非處”,不是犯戒的地方,他認爲犯了,就是不如理地忏悔,不該忏的去忏,該忏的不忏。

  “放浪輕蔑人”,這些行動是放浪。有的時候還看不起人家,還惱害人家,心裏含恨,有的時候行不如法的時候對人家起瞋恨心,“惱害心含恨”。“非是強言是”,不對的地方他偏偏說對。“自勝難引轉”,這些人我們說個性太強,自以爲是,自己認爲自己是對的;“難引轉”,不可引轉,不可以教化,不可以改變的。這種人叫“浮散不堪能”。心不是沈下,是能夠有力量,但是他不是用在點子上,這是浮散,力量浮散在壞的地方,也不堪能持圓滿的戒。

  丙四 愚不畏罪

  由放逸懈怠 毀犯不作淨 不于先所犯 發起猛利心

  後當不更犯 隨順屍羅行 取睡眠爲樂 偃臥脅倚等

  不惜光陰去 懶惰不堪能

  這些人是放逸不畏罪:對戒律犯了之後,以後該怎麼墮落受什麼苦他不在乎。人家說這個事情做了要下地獄的,“地獄在哪裏?我還沒有看到。等我看到之後,可怕,我自己會怕,現在我看都沒有看到。”這些話不是一個人說的,聽得很多了。那麼這樣子的人就是愚癡,他自己本身是放逸懈怠的。做了犯戒的事情“不作淨”,不去忏悔,本來要洗淨,跟衣服一樣的,髒了就要洗幹淨;你犯了戒你要作淨,忏悔洗淨,但是你犯了戒之後,也不求忏悔。

  對于過去犯的東西,不“發起猛利心,後當不更犯”,就是做了錯事,他沒有慚愧心,不發猛利心,“以後決定不能做”,這個心不起,做了之後無所謂。那麼他犯了之後也不發猛利心,沒有說以後決定不犯,以後要依了戒行。沒有這個心,犯麼就犯,也不忏悔,糊裏糊塗馬馬虎虎,你說“將來犯罪了”……“那這個我還沒有看到,到底地獄有沒有還不知道”,就是這些話。

  那麼他歡喜什麼?“取睡眠爲樂”,他一天到晚睡一睡,懶惰,好的事情不做,就是偷懶,睡睡覺。“偃臥脅倚等”,或者睡著,或者麼是躺在那裏,或者麼靠在那裏,反正坐也坐不正,不是直直地坐起,總要一個依靠,這樣子就自己不用力,身體沒有勁的。“不惜光陰去,懶惰不堪能。”這是有懶惰,他不肯好好修行,等光陰一去,百年一過,你下地獄,下餓鬼畜生,這個就可怕,但是他也不知道,愚癡。

  丙五 邪願邪行

  邪願修梵行 希生天安逸 著利養恭敬 無怙不堪能

  第五種“邪願邪行”,發的願不正的,修的行也就不正了。

  “邪願修梵行,希生天安逸。”他發的願不好,什麼呢?要生天。修梵行 爲了生到天上去享受,發了不好的願,修的倒是修梵行,但是願不好。

  另外還“著利養恭敬”,修了梵行之後,就以這個來博取人家的恭敬利養。

  “無怙不堪能”,這樣子的人沒有依靠的。我們說修梵行,以佛的法的力量,叁寶加持的力量,是有依靠的。而他自己憑自己邪願,邪願沒有後臺的,後面佛菩薩都不支持你的,護法菩薩也不保佑你的,這樣子的人不堪能持戒的。

  以前的難陀就是這樣子的。所以說發邪願要有好的人、善知識教化,他轉過來的當然還是好的,就怕那些轉不過來的。這個公案就是佛成佛之後,就回到他的國家裏探親,主要是看他的父王。看了父王之後,他的父親感到釋迦牟尼佛帶的弟子都是一些外道轉過來的,都是很幹瘦瘦的,不好看不莊嚴。他就下令釋迦族裏邊的那些貴族都出家,跟了釋迦牟尼去修行去。那麼這個很多的,阿難陀這些很多,皇族裏邊很多都出家了。

  難陀是佛的堂弟,他貪著他的女人。他的女人叫孫陀羅,長的非常好。那麼他雖然對佛很恭敬,但是他不想出家。佛觀察他的因緣到了,該出家了,就去度他。有一次佛就托缽托到難陀家裏,難陀正在給他的女人畫眉毛。聽見佛來,難陀很恭敬,馬上要去給佛送飯去,他的夫人就說了:“你趕快去趕快來,我眉毛畫了一半,眉毛還沒幹之前你要回來的,你不能耽擱。”難陀說:“好好好,我馬上去就來。”一去把佛的缽接過來,把最好的飯擺了,送上去,把缽就交給佛,想趕快回來。哪知道佛沒有接他的缽,徑直往前走,難陀因爲恭敬佛的關系,也只好拿著個缽跟到走,一直走到哪裏呢?走到他的精舍裏邊。

  到了精舍之後,佛就很贊歎,“哈,你來了真好,我給你剃度了。”難陀心裏正著急,他說:“我的夫人正在等我畫眉毛,已經耽擱那麼久了,心裏不耐煩了,剃度了,怎麼好剃呢?”但是他又恭敬佛的威力,佛的威力之前,他又不敢說他不要剃度,只好硬了頭皮剃。剃了之後,他想哪一天空了就溜回去,那麼他這樣子等在那裏。佛麼要托缽,托缽的時候,留一個人看守精舍的房子。那麼他就等,哪一天輪到他好溜了。

  好容易等到那一天,輪到他值班——看屋子。他就想這個機會到了。佛出去之後,他就趕快把裏邊收拾好,把門關好走。哪知道他的出家因緣成熟,他回不去了。他要關門,東門關,西門開,西門關了東門開,關來關去關不好。他看看時間不行,佛要回來就走不掉,他說反正我是太子,錢多,少多少東西我陪多少就完,隨它門關不關,趕快溜了。他估計佛是從正道來的,他從小道走,他說不要碰到佛了。因爲時間差不多,路上碰到佛回來又逃不走了。結果他走小道,但是走了沒有好久正碰上佛也小道回來了。佛說:“你幹什麼了?”他也很老實,他說想家裏,佛說:“你想家,好的,你現在回精舍去,以後我再慢慢地跟你講。”

  這樣子他回去之後,佛有一天帶他到一個深山,那裏有一棵枯樹,一個老的瞎眼的母猴子站在上面,佛看看就對難陀說:“你看這個猴子,你看到沒有?”難陀說:“看到,看到了。”他說:“這個猴子跟你的女人孫陀羅夫人比起來怎麼樣?”他說,“這個怎麼好比,這個瞎眼的老猴子,我的夫人年紀又輕,長得又好,這不能比的,這不好比的,不好比的!”佛說,“噢,不好比的?”“對。”

  第二次又帶他到天上去,在天上遊玩,看到很多天子,周圍天女圍繞;看到一個天座空的,天女在那裏。他就問佛,“這個座怎麼空的呢?”佛說:“你自己去問了。”他就很恭敬地去問,他說:“大姐,我看到所有的天子的座都滿的,這個座怎麼空的呢?”“噢,”那個天女說,“你不知道,人間有個難陀,他出家修梵行,將來死掉以後,就生這個地方來享受天福。”“哎”,難陀高興得很:“難陀就是我,我就這裏住,我不下去了。”“哎”,她說:“不行,你現在是人間的身體,很臭,你下一輩子才能來。”難陀更高興了。

  回來後,佛就給難陀說了:“天上你看到沒有了?”他說“看到了。”“天上的天女,跟你的孫陀羅夫人比怎麼樣呢?”“哎呀”,他說:“這下不好比,天女和孫陀羅比,孫陀羅就像瞎眼的老猴子一樣了。”那麼是天上好了。

  難陀就一心不回去,就是修。他想將來生天,就是這裏的“邪願修梵行”,希求生天安樂了。他也是開始有這個心,佛當然不是到此爲止,佛還要教化他了。

  有一次佛又…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