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壞事不會做。即使心裏起了煩惱,你不敢做壞事,因爲過患很大,你做壞事情,動身動手不敢的。那麼如果沒有修習,思擇力的話,煩惱沖動起來,他就是什麼壞事都會做。修習力可以把它除掉,那些根本不起作用了。
又由思擇力所攝根律儀故,于所緣境,令煩惱纏,不複生起,不複現前。而于依附所依隨眠,不能斷除,不能永拔。
第二個,“又由思擇力所攝根律儀故,于所緣境令煩惱纏不複生起,不複現前”。這個是進一層的根律儀,不但見過患,假使你思的功夫深一點的話,你所緣的境,可以使煩惱不生起來,不現行。就是說雖然斷不了,但是可以使他不起這個現行。“而于依附所依隨眠,不能斷除”,但是這個煩惱你要斷是斷不了的,就是靠思擇力初步見過患,這個過患如何除掉它,沒有辦法除.但是再進一步煩惱生起來的時候,可以使煩惱不現行,不給它起來,壓住。斷是斷不了。
由修習力所攝根律儀故,于所緣境煩惱隨眠,不複生起,不複現前。一切時分,依附所依所有隨眠,亦能斷除,亦能永拔。
這個修習力它攝的根律儀“于所緣境煩惱隨眠不複生起”,可以把它斷掉,“不複現前”,不但不生起不現前,“一切時分依附所依所有隨眠亦能斷除”,煩惱的根子、種子也能斷掉,這是高層次的根律儀。所以根律儀海公上師裏邊“胎忍”之類的也是高層次的。“亦能斷除,亦能永拔”,永遠拔掉根子。
如是思擇力所攝根律儀,修習力所攝根律儀,有此差別,有此意趣,有此殊異。當知此中思擇力所攝根律儀,是資糧道所攝。修習力所攝根律儀,當知墮在離欲地攝。
“如是思擇力所攝根律儀,修習力所攝根律儀有此差別,有此意趣,有此殊異”。它不同之處,就是這裏。
再總結一下,思擇力所攝的根律儀,是資糧道的,就是我們資料道開始修行的人就可以修的,“思擇力所攝根律儀”。但是修習力所攝的根律儀在“離欲地攝”,離欲地,一般說起碼是叁果以上。離欲界的煩惱已經斷掉了的那些,那麼或者淺一點,初、二果,已經把見的煩惱斷掉,修的煩惱正在斷。而嚴格地說離欲地是叁果以上,得了初禅以上的,那欲界的煩惱是斷掉了。
根律儀有層次,也不是說一定是低層次,也不一定是高層次。你修的人功夫深了之後,就是高層次的根律儀,在開始修的時候,也可以靠聞思的力量思擇力量,得到低層次的修習力,也可以對環境有一定的抵抗力。這裏就是說思擇力所生的根律儀,也可以使煩惱不現行,如果達到這個高要求,我們感到凡夫達到這個要求已經是很好的,已經産生作用了。
雲何根律儀?謂如有一能善安住密護根門。防守正念,常委正念,乃至廣說。
雲何名爲密護根門?謂防守正念,常委正念,廣說乃至防護意根,及正修行意根律儀,如是名爲密護根門。
這是我們今天要補充的根律儀的一些資料,我們再總結一下。所謂根律儀者,它包含的就是“密護根門”,我們這個六根,把它好好地保護,仔細地保護起來。怎麼保護?第一就是“防守正念”,第二“常委正念”,有這兩個之後,然後可以防止這個意根,乃至修意根律儀,防止眼根、防止耳根、防止舌根、鼻根等等,防守六根,防護六根,修六根律儀。
根律儀總的科就是如此。根據海公上師的《定道資糧頌》根律儀一科,我們基本上把一些該補充的就補充了。下邊接下去我們就講飲食的問題了。
七 于食正觀資糧
甲一 總說
食時應正觀 段食諸過患 深生厭惡想 然後作吞咽
食的時候要觀,我們顯教裏邊食存五觀,吃的時候要觀五觀。這裏也要觀察,但是不一定是這五個觀,觀的還很多。要正觀察,吃飯、吃飲食的時候要以正念來觀察。觀察什麼?“段食諸過患”。食有四種:段食、思食、觸食、識食四個。段食是最粗的,吃的時候一段一段吃的,分開來吃的。它的過患、它的壞處,要“深生厭惡想”,要生起厭惡的想,而且不是淺的,要深深地生起厭惡的想,想了厭惡之後再吞下去。有的人吃的東西時候起歡喜想,吃得高興得很,把東西弄得顔色又好看,又鮮又什麼,吃的時候貪著的心歡喜想,我們要厭惡想。所以有的人說:我們大寮裏燒的菜,盡是黑黑的不好看。對修行是好事情,對我們貪味道的人是不好的事,這個又難看的很,黑黑的。我記得有一次,宗猛在大寮裏給我燒了一碗湯,就像洗鍋水一樣的,這個水又髒又難看又不好吃。這個東西,對修行來說卻是好東西,厭惡想,討厭它吃下去才對,你說歡喜想吃下去,貪心起來就不好。
那麼我們這裏要補充一個四食。這個四食我們在《俱舍》的講義裏有的,是哪一頁我也記不起來,看一看。食有四種,這個一般都說,但是這四種到底是什麼,還是要嚴格地知道一下。在《俱舍講義》四十頁,大家翻一翻26。所以這本講義很好,對我們講《定道資糧》很多地方有幫助。根據《成唯識論》來的。
“有情由食住,段欲體唯叁”。這是《俱舍》的頌,我們就不管了。
四食附講
《成唯識論》雲:契經說食有四種。一者段食,變壞爲相,謂欲界系香味觸叁。于變壞時,能爲食事。由此色處,非段食攝,以變壞時,色無用故。
(《正理論》雲:色處何緣不名爲食?是不至取根所行故。以契經說,段食非在手中器中,可成食事,要入鼻口牙齒咀嚼,津液浸潤,進度喉咽,墮生贓中,漸漸消化,味勢熟位,流諸脈中,攝益諸蟲,乃名爲食,爾時方得成食事故。)
《成唯識論》第四卷,“契經說”,經上說,“食有四種”。
我們說飲食實際上有四種,“一者段食”,我們現在吃的就是段食,吃起來一段一段吃下去的,不是連著來的,你說我喝水不是連著喝的,你還是一口口喝,你不能對著自來水籠頭,一直吸下去,你也受不了。“變壞爲相”,這個吃下去要變的,要壞的。“謂欲界系”,所以屬于欲界的,“香味觸叁”,段食的體是欲界,色界沒有的,得了初禅以後,就不要段食,就不吃這些飲食。那麼你不吃飲食不會死掉嗎,他還有叁個食,所以他不會死掉。那個欲界所系的,就是屬于欲界的香味觸。
我們經常看到大寮裏的廚師都是很胖,他的胃口並不好,他吃什麼呢?燒菜的時候細的香味、營養鼻子裏都吸進去,所以說他很胖,吃的並不很多,整個的營養他先吃,我們說先供佛,實際上他先吃,因爲燒菜的時候,這些味道噴出來,他第一個吸,所以說最好戴口罩。我們記得大寮裏邊,他們歐洲的那個洋人廚師都戴口罩的,也穿白衣服,倒很符合佛教,都不先嘗,這個,你說,先撩一口嘗一下,好不好?不好,又沒有功夫,自己又不好嘗,但你鼻子也在嘗了。細的飲食,鼻子嘗的,戴口罩,不嘗,那麼這個就看你夏天能不能撐得住,夏天戴個口罩大寮裏邊,還是蠻辛苦的,但是你真正要講衛生,洋人講衛生,我們講供佛,自己不聞好一些。我們提倡戴個口罩,做得到做不到,是你們的事情。
那麼“于變壞時,能爲食事”,這個色聲香味觸吃下去之後要改變,要壞掉,這個能産生飲食的事,就是能夠産生營養。
“由此色處,非段食攝”,在這個裏邊色法不屬于段食,所以說顔色再好,對我們沒有什麼關系,只是引起我們的食欲而已,對營養,不屬于這個營養的範圍的。“以變壞時,色無用故”,因爲色吃進去,變壞了之後,它不産生我們養生的作用。
這是有辯論的,這個《正理論》裏邊說,就是它引下來,《正理論》裏邊,“色處何緣不名爲食?”,爲什麼色處,香味觸都是,聲當然不是食,聲,你說過一句話,一下子沒了,你這個吃了肚子裏怎麼吃得下去呢?那個香味觸都是擺在那裏的,客觀的存在的,它不會變的,不會那個,有穩定性的了。那麼爲什麼香味觸是食,色不是食呢?這個 《正理論》裏辯論:“是不至取根所行故”,不至取根,就是眼根看色不要碰到的,舌頭嘗味道要擺在舌頭上它才知味道,鼻子聞香味也要靠緊一個細的那些粒子,靠到鼻的神經上去,才聞到,那麼身,那個觸,要手碰到了才知道,或者腸子碰到,而眼睛不取根,就是說隔得很遠它就看到的,這是一個原因,“不至取根所行故”。
“以契經說,段食非在手中器中,可成食事”,段食不是拿在手裏,拿在碗裏邊就可以說吃的,要經過我們的鼻、舌、口,牙齒咀嚼,就是要根碰到的,色法不要碰到,眼睛看色不要碰到的,碰到了靠到你眼睛上反而看不出看不清楚。那麼這些飲食要經過我們的鼻子,所以鼻子的吸氣味道也是那個飲食,所以廚師這個菜了什麼東西的味道到你鼻子裏去,那就是說先吃不太好的,能夠戴口罩是好一些。“鼻口牙齒”,進了鼻口之後,經過牙齒“咀嚼”,“津液浸潤”,口水拌進去,“進度喉咽”,經過喉嚨咽進去,到身上慢慢消化,“味勢熟位流諸脈中”,慢慢地成熟之後,流到我們的血脈裏邊,“益諸蟲”,身上很多的蟲也吃這個飲食,也是吸營養,“乃名爲食”,這個就叫食。“爾時方得成食事”,就是起營養的作用的,那麼色是不至取根,它沒有這些變壞的,這些作用沒有,所以說色法不是食。
這是另外的辯論我們不去管它了。段食就是要一段一段地吃下去,以“變壞爲相”,吃到肚子裏之後它要變的,要壞的,本來很好看的顔色,你吐出的東西哪個要吃,你再好的東西,你到嘴裏擺一下好,人家就不要吃,就是要變壞了。
二者觸食,觸境爲相,謂有漏觸,纔取境時,攝受喜等,能爲食事。此觸雖與諸識相應,屬六識者,食義偏勝,觸粗顯境攝受喜樂,及順益舍,資養勝故。
那麼下邊第二個是觸食,“觸境爲相,謂有漏觸”。這裏無漏觸不在裏頭噢,有漏觸對我們身體有補助,無漏觸出叁界的,不補助身體的。“謂有漏觸,才取境時,攝受喜等”,觸生受,有了觸之後,才能夠“受喜”,喜樂心起,“能爲食事”,所以說你心裏起個歡喜心,對于身體也有補養。“此觸雖與諸識相應,屬六識者,食義偏勝”,觸,每一個識都有觸,眼識所生的觸,…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