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坏事不会做。即使心里起了烦恼,你不敢做坏事,因为过患很大,你做坏事情,动身动手不敢的。那么如果没有修习,思择力的话,烦恼冲动起来,他就是什么坏事都会做。修习力可以把它除掉,那些根本不起作用了。
又由思择力所摄根律仪故,于所缘境,令烦恼缠,不复生起,不复现前。而于依附所依随眠,不能断除,不能永拔。
第二个,“又由思择力所摄根律仪故,于所缘境令烦恼缠不复生起,不复现前”。这个是进一层的根律仪,不但见过患,假使你思的功夫深一点的话,你所缘的境,可以使烦恼不生起来,不现行。就是说虽然断不了,但是可以使他不起这个现行。“而于依附所依随眠,不能断除”,但是这个烦恼你要断是断不了的,就是靠思择力初步见过患,这个过患如何除掉它,没有办法除.但是再进一步烦恼生起来的时候,可以使烦恼不现行,不给它起来,压住。断是断不了。
由修习力所摄根律仪故,于所缘境烦恼随眠,不复生起,不复现前。一切时分,依附所依所有随眠,亦能断除,亦能永拔。
这个修习力它摄的根律仪“于所缘境烦恼随眠不复生起”,可以把它断掉,“不复现前”,不但不生起不现前,“一切时分依附所依所有随眠亦能断除”,烦恼的根子、种子也能断掉,这是高层次的根律仪。所以根律仪海公上师里边“胎忍”之类的也是高层次的。“亦能断除,亦能永拔”,永远拔掉根子。
如是思择力所摄根律仪,修习力所摄根律仪,有此差别,有此意趣,有此殊异。当知此中思择力所摄根律仪,是资粮道所摄。修习力所摄根律仪,当知堕在离欲地摄。
“如是思择力所摄根律仪,修习力所摄根律仪有此差别,有此意趣,有此殊异”。它不同之处,就是这里。
再总结一下,思择力所摄的根律仪,是资粮道的,就是我们资料道开始修行的人就可以修的,“思择力所摄根律仪”。但是修习力所摄的根律仪在“离欲地摄”,离欲地,一般说起码是三果以上。离欲界的烦恼已经断掉了的那些,那么或者浅一点,初、二果,已经把见的烦恼断掉,修的烦恼正在断。而严格地说离欲地是三果以上,得了初禅以上的,那欲界的烦恼是断掉了。
根律仪有层次,也不是说一定是低层次,也不一定是高层次。你修的人功夫深了之后,就是高层次的根律仪,在开始修的时候,也可以靠闻思的力量思择力量,得到低层次的修习力,也可以对环境有一定的抵抗力。这里就是说思择力所生的根律仪,也可以使烦恼不现行,如果达到这个高要求,我们感到凡夫达到这个要求已经是很好的,已经产生作用了。
云何根律仪?谓如有一能善安住密护根门。防守正念,常委正念,乃至广说。
云何名为密护根门?谓防守正念,常委正念,广说乃至防护意根,及正修行意根律仪,如是名为密护根门。
这是我们今天要补充的根律仪的一些资料,我们再总结一下。所谓根律仪者,它包含的就是“密护根门”,我们这个六根,把它好好地保护,仔细地保护起来。怎么保护?第一就是“防守正念”,第二“常委正念”,有这两个之后,然后可以防止这个意根,乃至修意根律仪,防止眼根、防止耳根、防止舌根、鼻根等等,防守六根,防护六根,修六根律仪。
根律仪总的科就是如此。根据海公上师的《定道资粮颂》根律仪一科,我们基本上把一些该补充的就补充了。下边接下去我们就讲饮食的问题了。
七 于食正观资粮
甲一 总说
食时应正观 段食诸过患 深生厌恶想 然后作吞咽
食的时候要观,我们显教里边食存五观,吃的时候要观五观。这里也要观察,但是不一定是这五个观,观的还很多。要正观察,吃饭、吃饮食的时候要以正念来观察。观察什么?“段食诸过患”。食有四种:段食、思食、触食、识食四个。段食是最粗的,吃的时候一段一段吃的,分开来吃的。它的过患、它的坏处,要“深生厌恶想”,要生起厌恶的想,而且不是浅的,要深深地生起厌恶的想,想了厌恶之后再吞下去。有的人吃的东西时候起欢喜想,吃得高兴得很,把东西弄得颜色又好看,又鲜又什么,吃的时候贪着的心欢喜想,我们要厌恶想。所以有的人说:我们大寮里烧的菜,尽是黑黑的不好看。对修行是好事情,对我们贪味道的人是不好的事,这个又难看的很,黑黑的。我记得有一次,宗猛在大寮里给我烧了一碗汤,就像洗锅水一样的,这个水又脏又难看又不好吃。这个东西,对修行来说却是好东西,厌恶想,讨厌它吃下去才对,你说欢喜想吃下去,贪心起来就不好。
那么我们这里要补充一个四食。这个四食我们在《俱舍》的讲义里有的,是哪一页我也记不起来,看一看。食有四种,这个一般都说,但是这四种到底是什么,还是要严格地知道一下。在《俱舍讲义》四十页,大家翻一翻26。所以这本讲义很好,对我们讲《定道资粮》很多地方有帮助。根据《成唯识论》来的。
“有情由食住,段欲体唯三”。这是《俱舍》的颂,我们就不管了。
四食附讲
《成唯识论》云:契经说食有四种。一者段食,变坏为相,谓欲界系香味触三。于变坏时,能为食事。由此色处,非段食摄,以变坏时,色无用故。
(《正理论》云:色处何缘不名为食?是不至取根所行故。以契经说,段食非在手中器中,可成食事,要入鼻口牙齿咀嚼,津液浸润,进度喉咽,堕生赃中,渐渐消化,味势熟位,流诸脉中,摄益诸虫,乃名为食,尔时方得成食事故。)
《成唯识论》第四卷,“契经说”,经上说,“食有四种”。
我们说饮食实际上有四种,“一者段食”,我们现在吃的就是段食,吃起来一段一段吃下去的,不是连着来的,你说我喝水不是连着喝的,你还是一口口喝,你不能对着自来水笼头,一直吸下去,你也受不了。“变坏为相”,这个吃下去要变的,要坏的。“谓欲界系”,所以属于欲界的,“香味触三”,段食的体是欲界,色界没有的,得了初禅以后,就不要段食,就不吃这些饮食。那么你不吃饮食不会死掉吗,他还有三个食,所以他不会死掉。那个欲界所系的,就是属于欲界的香味触。
我们经常看到大寮里的厨师都是很胖,他的胃口并不好,他吃什么呢?烧菜的时候细的香味、营养鼻子里都吸进去,所以说他很胖,吃的并不很多,整个的营养他先吃,我们说先供佛,实际上他先吃,因为烧菜的时候,这些味道喷出来,他第一个吸,所以说最好戴口罩。我们记得大寮里边,他们欧洲的那个洋人厨师都戴口罩的,也穿白衣服,倒很符合佛教,都不先尝,这个,你说,先撩一口尝一下,好不好?不好,又没有功夫,自己又不好尝,但你鼻子也在尝了。细的饮食,鼻子尝的,戴口罩,不尝,那么这个就看你夏天能不能撑得住,夏天戴个口罩大寮里边,还是蛮辛苦的,但是你真正要讲卫生,洋人讲卫生,我们讲供佛,自己不闻好一些。我们提倡戴个口罩,做得到做不到,是你们的事情。
那么“于变坏时,能为食事”,这个色声香味触吃下去之后要改变,要坏掉,这个能产生饮食的事,就是能够产生营养。
“由此色处,非段食摄”,在这个里边色法不属于段食,所以说颜色再好,对我们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引起我们的食欲而已,对营养,不属于这个营养的范围的。“以变坏时,色无用故”,因为色吃进去,变坏了之后,它不产生我们养生的作用。
这是有辩论的,这个《正理论》里边说,就是它引下来,《正理论》里边,“色处何缘不名为食?”,为什么色处,香味触都是,声当然不是食,声,你说过一句话,一下子没了,你这个吃了肚子里怎么吃得下去呢?那个香味触都是摆在那里的,客观的存在的,它不会变的,不会那个,有稳定性的了。那么为什么香味触是食,色不是食呢?这个 《正理论》里辩论:“是不至取根所行故”,不至取根,就是眼根看色不要碰到的,舌头尝味道要摆在舌头上它才知味道,鼻子闻香味也要靠紧一个细的那些粒子,靠到鼻的神经上去,才闻到,那么身,那个触,要手碰到了才知道,或者肠子碰到,而眼睛不取根,就是说隔得很远它就看到的,这是一个原因,“不至取根所行故”。
“以契经说,段食非在手中器中,可成食事”,段食不是拿在手里,拿在碗里边就可以说吃的,要经过我们的鼻、舌、口,牙齿咀嚼,就是要根碰到的,色法不要碰到,眼睛看色不要碰到的,碰到了靠到你眼睛上反而看不出看不清楚。那么这些饮食要经过我们的鼻子,所以鼻子的吸气味道也是那个饮食,所以厨师这个菜了什么东西的味道到你鼻子里去,那就是说先吃不太好的,能够戴口罩是好一些。“鼻口牙齿”,进了鼻口之后,经过牙齿“咀嚼”,“津液浸润”,口水拌进去,“进度喉咽”,经过喉咙咽进去,到身上慢慢消化,“味势熟位流诸脉中”,慢慢地成熟之后,流到我们的血脉里边,“益诸虫”,身上很多的虫也吃这个饮食,也是吸营养,“乃名为食”,这个就叫食。“尔时方得成食事”,就是起营养的作用的,那么色是不至取根,它没有这些变坏的,这些作用没有,所以说色法不是食。
这是另外的辩论我们不去管它了。段食就是要一段一段地吃下去,以“变坏为相”,吃到肚子里之后它要变的,要坏的,本来很好看的颜色,你吐出的东西哪个要吃,你再好的东西,你到嘴里摆一下好,人家就不要吃,就是要变坏了。
二者触食,触境为相,谓有漏触,纔取境时,摄受喜等,能为食事。此触虽与诸识相应,属六识者,食义偏胜,触粗显境摄受喜乐,及顺益舍,资养胜故。
那么下边第二个是触食,“触境为相,谓有漏触”。这里无漏触不在里头噢,有漏触对我们身体有补助,无漏触出三界的,不补助身体的。“谓有漏触,才取境时,摄受喜等”,触生受,有了触之后,才能够“受喜”,喜乐心起,“能为食事”,所以说你心里起个欢喜心,对于身体也有补养。“此触虽与诸识相应,属六识者,食义偏胜”,触,每一个识都有触,眼识所生的触,…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