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耳识所生的触,这个第六识的触对饮食的那一方意义特别强。“触粗显境摄受喜乐,及顺益舍,资养胜故”。第六意识的触,它的意思最胜,“摄受喜乐,及顺益舍”,这个喜乐是乐受,舍就是不苦不乐受,但有种舍受对我们身体有益的,这个也是属于触食里边所摄的,它有滋养的意思,比较殊胜。所以说以第六识的触为主。这个触比较粗,其他两个食还要细。
三意思食,希望为相,谓有漏思,与欲俱转,希可爱境,能为食事。此思虽与诸识相应,属意识者,食义偏胜,意识于境希望胜故。
“意思食”就是思食,“希望为相”,它本身就是个希望,“谓有漏思”,有漏的一个思心所,“与欲俱转”,这个思心所,跟欲——一个希望同时生起的。“希可爱境,能为食事”,它希望前面一个可爱的境界,有这个希望,这个对我们说也补养身体的。“此思虽与诸识相应,属意识者,食义偏胜。”这个思心所,五个识都有思心所,但是第六识的思心所,对于我们滋养身体的方面最胜。“意识于境,希望胜故”,意识力量强么,对境的希望力量强,意识能够延长寿命,也可以补益我们身体。所以说一个心乐观的,有希望心的,他活得长,身体也好;悲观的,没有希望的,他活得短,身体也差,这是事实。
《俱舍论》就有这么一个例,它说有一年灾荒的时候,一个农村那里闹灾荒,一般的人逃的都逃掉,有一个人他有三个孩子,他饿了几天,带起孩子走背不动,孩子很小,走不动,他背起走,走不动。那么你跑不远就都会死掉。他想他赶快一个人走,他去赶快弄点饮食来,再回来养他孩子。他走的时候就跟他孩子说,已经两天没有吃饭,他说,我现在要出去,很快就回来,你们在这里,我给你准备了一口袋的面粉,你们假使饿,就叫邻居那个老伯给你取点烧了煮了吃好了,他把一个口袋一个米口袋挂了梁上,他说我就走了。这样子,这个孩子虽然两天三天没有吃饭,看着一袋东西挂在那里,有一个希望心,他还坚持在那里。
最后,他就喊他的邻居,实在饿得不行,才喊他邻居来。他说请你把这个口袋解下来,这个里边我们父亲说有面的,里边给我们烧一点吃,我们饿不行了。呀,他这个邻居说,你现在是闹饥荒的时候,哪有那么一口袋的面,你说你地上去弄点野的果子吃,那个都吃完了,哪有那么一口袋面,哪里来?孩子说不会的,我们父亲不会骗我的,一定是,你拿下来煮一点么,你也吃一点好了。结果一定要他拿,他就拿下来。一看到一口袋的灰,那个孩子眼睛一看到灰,马上一瞪死掉。
那就是说他有希望能吃的时候,他还能维持他生命,一旦到看到希望没有,那就死掉了。那么这些,我们一般也看得到的。就是人,父亲或者母亲,他要死的时候,远地的孩子打电报去,叫他赶快回来,他吊在那里,等到他孩子到,眼睛一瞪,看了一瞪就死掉了。这些就是说思食有维持生命的作用,也是。那么当然,人间以段食为主,这个力量就很微弱,如果在上二界的,他们段食没有,这个力量就强了。
四者识食,执持为相,谓有漏识,由段、触、思势力增长,能为食事。此识虽通诸识自体,而第八识,食义偏胜,一类相续,执持胜故。
最后一个是识食,就是第八阿赖耶识。“执持为相,谓有漏识”,我们一样有漏的,无漏的是出三界的,不显( ),保持我们的有漏的身体的。有漏识,“由段、触、思势力增长,能为食事”。由前面的段食也好,触食也好,思食也好,它力量的增上力,这个识也能做维护身体的事情。“此识虽通诸识自体”,八个识虽然都通的,而第八识阿赖耶识的所谓维持生命的意思最强。“一类相续,执持胜故”,因为它不断的,前面的六个识要断的,睡眠的时候都断掉,第七末那识到灭尽定也断掉,那么身体还在,靠什么?就靠阿赖耶识维持的。
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坏断,故名为食。段食唯于欲界有用。触、意思食,虽遍三界,而依识转,随识有无。
“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坏断”,什么叫食呢?这四个东西能够使(12B)我们的有情生命不坏掉不断掉叫食,食的意思就是维持生命了。段食么只有欲界有用,欲界里头才有段食,到了色界就不要段食了。
“触意思食”,就是触食、意食、思食,三界都徧的,三界都有。“而依识转,随识有无”,这个三个食,有心就有,没有心的话,这个食也没有了。
什么叫触食?这里先注解27一下,“谓三和生触”,根境识三个和合就生触,触就生受,这个受,好的受,就是生快乐的受、喜悦的受,能够对身体有好处。这个大家也知道,一个人,经常欢喜的人,身体要好一些,寿命也长一些,经常忧愁的人身体要差一些,寿命还会短,这个就是触食了。
那么这里边因为有的人联系到“望梅止渴”的问题,这是不是食
“未离欲者,有时见色生喜乐者”。前面说色法不是食,但是有的人看了色,我们说吃的菜什么颜色很好看,吃下去好象是更对我们有好处了。“见色生喜乐者”,他见了色生了喜乐,喜乐就是食么,就是触食嘛,那这个色是不是食呢?“有缘色故,触生喜乐”,缘色,色是个缘的境,而喜乐是触食生出来的,不是色生的,所以说色不是食了。那么这里我们就是说,“望梅解渴”的那个问题,你梅子没有看到,意思,属于思食,一个希望心,呀,那里有梅子?我们过去可以解渴,如果看到梅子,远看到,看到梅子青青的,生起一个能吃的喜乐心,这是属于触食。我们说四食是这样子的。那么好,今天时间到,就讲到这里。
第十讲
《定道资粮颂》。上一次我们把根律仪已经讲过,根律仪是戒律仪以后的。它是一层层的,开始是发心资粮,发心资粮当然是发心的问题;内外圆满资粮,就是准备要修行的人必须具备的条件,真的要修行要出离心跟菩提心;那么之后就是要修戒律仪;戒律仪之后进一步就是根律仪;根律仪再进去就是于食正观。
我们说根律仪有层次,有的是思所摄的,也有修所摄的。那么这个“于食正观”也有层次。修了思所摄的根律仪也可以修“于食正观”,高层次的于食正观,就是修所摄的根律仪之后的。反正这个是一层进一层的。
我们经常听到,海公上师也经常说,丛林里边也很多这个问题,一些老修行,他对于那些外边的男女之贪基本上是没有,他就欢喜搞吃的了,这个就是发展到吃的方面去。所以说把戒律仪、根律仪修好之后,那突出的矛盾就在饮食上面了。前面粗大的他是已经放弃,那么饮食成了一个修定的障碍,所以说在这个地方,这个时候“于食正观”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那么我们先把颂消了之后,然后把《瑜伽师地论》可以参考的再念一点。
“食时应正观,段食诸过患,深生厌恶想,然后作吞咽。”食有四种——段食、触食、思食跟识食,这个昨天我们讲过了。今天我们就是说吃的时候要正观了。我们的这个《三尊胜赞》的仪轨也有观想,古代丛林里边也有食存五观,都是要观想,那么这里观的是更广泛,这个是真正的要用功的人就要这么观。正观,就是说要观这个段食的过患。我们欲界的人,最重要的饮食是段食,这个里边产生很多的过患,这个过患要观察。观察之后要“深生厌恶想”,对段食生起厌恶的想。因为我们对饮食产生欢喜的想,那对饮食就贪着,生厌恶想——讨厌、不好,那么这样子地想就没有贪着心。但是厌恶想,也不是不吃,为了修行,还是要吃。但是吃不是为贪心,为了修行而吃,不在乎味道的好,样子的好看等等不在乎了。“然后作吞咽”,观之后,然后才能吃下去,就是吃东西之前要修行的事情。
我们说观堂是一场佛事,也就是这些。如果你单是吃这怎么叫佛事,因为你要观,观就是修行,所以说观堂里边我们不要是吃饭就专门对付吃,就在观察噢。 《三尊胜赞》里边还有很多观想,那密宗里边还有很多观想,我们现在就把显密通的这些先给大家都说。
甲二 观段食过患
那么观什么呢?过患。过患有三种,下边根据《瑜伽师地论》里边,在饮食的时候要正思择饮食的过患。
云何名为由正思择食于所食?正思择者,如以妙慧等随观察段食过患。见过患已。深生厌恶,然后吞咽。
什么叫“正思择”呢?我们抄了的,“以妙慧”,这个妙慧就是微妙的慧,不是一般的下劣的世间的慧,来观,“等随观”,“等”就是三个一起平等地观,“随观”,随观一个两个,总是要观察,管你全部观也好,观一个两个也好,观它的过患。那么是几个过患,下边要说了。
乙一 正食观可厌恶
一者正受食 色香味触美 齿舌作咀嚼 杂烂和唾津
变为可厌恶 涎液入喉咽 色香妙相失 成粪吐臭秽
一是“正食观可厌恶”,第一个观它的受用的时候的过患,这是正食的时候,正在受用的时候,在《瑜伽师地论》就是说,第一个是“观受用种类过患”,受用的时候,各式各样的过患,种类就是各种各类,就是观受用的时候。这里是“正食观可厌恶”。
“一者正受食”,正在受用的时候,“色香味触美”,这个饮食它有它的颜色,它的香味道,它的尝的味道,还有触就是碰到它很柔软的,这是都是很好,美就是都好了。
一般蔬菜,都是颜色能够红的、黄的、绿的,配起来已经很好了。我们以前厦门南普陀讲过课,他们厦门素菜馆是国际上闻名的,他们的厨师也曾经聘到国外去,传手艺,传他手艺的。他们的菜每一盘菜一首诗,这是都很优雅的诗,那么每一盘菜都是一盘风景。那个有一盆有一个菜我记得叫“海底沉”,反正是一首诗,讲什么,好象月沉到江底里边,什么一句话,大概这个意思,但是很好的一句诗。那么他的一个菜,有的是草原的一样的绿的平台上面,有各式各样的装饰东西,有的么是什么什么,都做得很好看,那么有诗意,这个就是色香味触都好。这个就是引起人家吃的要求,要求的后头什么?做生意么,他好赚钱么。关键就在这里,当然我们出家人不是为这个。
所以说要观…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