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記▪P47

  ..續本文上一頁耳識所生的觸,這個第六識的觸對飲食的那一方意義特別強。“觸粗顯境攝受喜樂,及順益舍,資養勝故”。第六意識的觸,它的意思最勝,“攝受喜樂,及順益舍”,這個喜樂是樂受,舍就是不苦不樂受,但有種舍受對我們身體有益的,這個也是屬于觸食裏邊所攝的,它有滋養的意思,比較殊勝。所以說以第六識的觸爲主。這個觸比較粗,其他兩個食還要細。

  叁意思食,希望爲相,謂有漏思,與欲俱轉,希可愛境,能爲食事。此思雖與諸識相應,屬意識者,食義偏勝,意識于境希望勝故。

  “意思食”就是思食,“希望爲相”,它本身就是個希望,“謂有漏思”,有漏的一個思心所,“與欲俱轉”,這個思心所,跟欲——一個希望同時生起的。“希可愛境,能爲食事”,它希望前面一個可愛的境界,有這個希望,這個對我們說也補養身體的。“此思雖與諸識相應,屬意識者,食義偏勝。”這個思心所,五個識都有思心所,但是第六識的思心所,對于我們滋養身體的方面最勝。“意識于境,希望勝故”,意識力量強麼,對境的希望力量強,意識能夠延長壽命,也可以補益我們身體。所以說一個心樂觀的,有希望心的,他活得長,身體也好;悲觀的,沒有希望的,他活得短,身體也差,這是事實。

  《俱舍論》就有這麼一個例,它說有一年災荒的時候,一個農村那裏鬧災荒,一般的人逃的都逃掉,有一個人他有叁個孩子,他餓了幾天,帶起孩子走背不動,孩子很小,走不動,他背起走,走不動。那麼你跑不遠就都會死掉。他想他趕快一個人走,他去趕快弄點飲食來,再回來養他孩子。他走的時候就跟他孩子說,已經兩天沒有吃飯,他說,我現在要出去,很快就回來,你們在這裏,我給你准備了一口袋的面粉,你們假使餓,就叫鄰居那個老伯給你取點燒了煮了吃好了,他把一個口袋一個米口袋挂了梁上,他說我就走了。這樣子,這個孩子雖然兩天叁天沒有吃飯,看著一袋東西挂在那裏,有一個希望心,他還堅持在那裏。

  最後,他就喊他的鄰居,實在餓得不行,才喊他鄰居來。他說請你把這個口袋解下來,這個裏邊我們父親說有面的,裏邊給我們燒一點吃,我們餓不行了。呀,他這個鄰居說,你現在是鬧饑荒的時候,哪有那麼一口袋的面,你說你地上去弄點野的果子吃,那個都吃完了,哪有那麼一口袋面,哪裏來?孩子說不會的,我們父親不會騙我的,一定是,你拿下來煮一點麼,你也吃一點好了。結果一定要他拿,他就拿下來。一看到一口袋的灰,那個孩子眼睛一看到灰,馬上一瞪死掉。

  那就是說他有希望能吃的時候,他還能維持他生命,一旦到看到希望沒有,那就死掉了。那麼這些,我們一般也看得到的。就是人,父親或者母親,他要死的時候,遠地的孩子打電報去,叫他趕快回來,他吊在那裏,等到他孩子到,眼睛一瞪,看了一瞪就死掉了。這些就是說思食有維持生命的作用,也是。那麼當然,人間以段食爲主,這個力量就很微弱,如果在上二界的,他們段食沒有,這個力量就強了。

  四者識食,執持爲相,謂有漏識,由段、觸、思勢力增長,能爲食事。此識雖通諸識自體,而第八識,食義偏勝,一類相續,執持勝故。

  最後一個是識食,就是第八阿賴耶識。“執持爲相,謂有漏識”,我們一樣有漏的,無漏的是出叁界的,不顯( ),保持我們的有漏的身體的。有漏識,“由段、觸、思勢力增長,能爲食事”。由前面的段食也好,觸食也好,思食也好,它力量的增上力,這個識也能做維護身體的事情。“此識雖通諸識自體”,八個識雖然都通的,而第八識阿賴耶識的所謂維持生命的意思最強。“一類相續,執持勝故”,因爲它不斷的,前面的六個識要斷的,睡眠的時候都斷掉,第七末那識到滅盡定也斷掉,那麼身體還在,靠什麼?就靠阿賴耶識維持的。

  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壞斷,故名爲食。段食唯于欲界有用。觸、意思食,雖遍叁界,而依識轉,隨識有無。

  “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壞斷”,什麼叫食呢?這四個東西能夠使(12B)我們的有情生命不壞掉不斷掉叫食,食的意思就是維持生命了。段食麼只有欲界有用,欲界裏頭才有段食,到了色界就不要段食了。

  “觸意思食”,就是觸食、意食、思食,叁界都徧的,叁界都有。“而依識轉,隨識有無”,這個叁個食,有心就有,沒有心的話,這個食也沒有了。

  什麼叫觸食?這裏先注解27一下,“謂叁和生觸”,根境識叁個和合就生觸,觸就生受,這個受,好的受,就是生快樂的受、喜悅的受,能夠對身體有好處。這個大家也知道,一個人,經常歡喜的人,身體要好一些,壽命也長一些,經常憂愁的人身體要差一些,壽命還會短,這個就是觸食了。

  那麼這裏邊因爲有的人聯系到“望梅止渴”的問題,這是不是食

  “未離欲者,有時見色生喜樂者”。前面說色法不是食,但是有的人看了色,我們說吃的菜什麼顔色很好看,吃下去好象是更對我們有好處了。“見色生喜樂者”,他見了色生了喜樂,喜樂就是食麼,就是觸食嘛,那這個色是不是食呢?“有緣色故,觸生喜樂”,緣色,色是個緣的境,而喜樂是觸食生出來的,不是色生的,所以說色不是食了。那麼這裏我們就是說,“望梅解渴”的那個問題,你梅子沒有看到,意思,屬于思食,一個希望心,呀,那裏有梅子?我們過去可以解渴,如果看到梅子,遠看到,看到梅子青青的,生起一個能吃的喜樂心,這是屬于觸食。我們說四食是這樣子的。那麼好,今天時間到,就講到這裏。

  第十講

  《定道資糧頌》。上一次我們把根律儀已經講過,根律儀是戒律儀以後的。它是一層層的,開始是發心資糧,發心資糧當然是發心的問題;內外圓滿資糧,就是准備要修行的人必須具備的條件,真的要修行要出離心跟菩提心;那麼之後就是要修戒律儀;戒律儀之後進一步就是根律儀;根律儀再進去就是于食正觀。

  我們說根律儀有層次,有的是思所攝的,也有修所攝的。那麼這個“于食正觀”也有層次。修了思所攝的根律儀也可以修“于食正觀”,高層次的于食正觀,就是修所攝的根律儀之後的。反正這個是一層進一層的。

  我們經常聽到,海公上師也經常說,叢林裏邊也很多這個問題,一些老修行,他對于那些外邊的男女之貪基本上是沒有,他就歡喜搞吃的了,這個就是發展到吃的方面去。所以說把戒律儀、根律儀修好之後,那突出的矛盾就在飲食上面了。前面粗大的他是已經放棄,那麼飲食成了一個修定的障礙,所以說在這個地方,這個時候“于食正觀”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那麼我們先把頌消了之後,然後把《瑜伽師地論》可以參考的再念一點。

  “食時應正觀,段食諸過患,深生厭惡想,然後作吞咽。”食有四種——段食、觸食、思食跟識食,這個昨天我們講過了。今天我們就是說吃的時候要正觀了。我們的這個《叁尊勝贊》的儀軌也有觀想,古代叢林裏邊也有食存五觀,都是要觀想,那麼這裏觀的是更廣泛,這個是真正的要用功的人就要這麼觀。正觀,就是說要觀這個段食的過患。我們欲界的人,最重要的飲食是段食,這個裏邊産生很多的過患,這個過患要觀察。觀察之後要“深生厭惡想”,對段食生起厭惡的想。因爲我們對飲食産生歡喜的想,那對飲食就貪著,生厭惡想——討厭、不好,那麼這樣子地想就沒有貪著心。但是厭惡想,也不是不吃,爲了修行,還是要吃。但是吃不是爲貪心,爲了修行而吃,不在乎味道的好,樣子的好看等等不在乎了。“然後作吞咽”,觀之後,然後才能吃下去,就是吃東西之前要修行的事情。

  我們說觀堂是一場佛事,也就是這些。如果你單是吃這怎麼叫佛事,因爲你要觀,觀就是修行,所以說觀堂裏邊我們不要是吃飯就專門對付吃,就在觀察噢。 《叁尊勝贊》裏邊還有很多觀想,那密宗裏邊還有很多觀想,我們現在就把顯密通的這些先給大家都說。

  甲二 觀段食過患

  那麼觀什麼呢?過患。過患有叁種,下邊根據《瑜伽師地論》裏邊,在飲食的時候要正思擇飲食的過患。

  雲何名爲由正思擇食于所食?正思擇者,如以妙慧等隨觀察段食過患。見過患已。深生厭惡,然後吞咽。

  什麼叫“正思擇”呢?我們抄了的,“以妙慧”,這個妙慧就是微妙的慧,不是一般的下劣的世間的慧,來觀,“等隨觀”,“等”就是叁個一起平等地觀,“隨觀”,隨觀一個兩個,總是要觀察,管你全部觀也好,觀一個兩個也好,觀它的過患。那麼是幾個過患,下邊要說了。

  乙一 正食觀可厭惡

  一者正受食 色香味觸美 齒舌作咀嚼 雜爛和唾津

  變爲可厭惡 涎液入喉咽 色香妙相失 成糞吐臭穢

  一是“正食觀可厭惡”,第一個觀它的受用的時候的過患,這是正食的時候,正在受用的時候,在《瑜伽師地論》就是說,第一個是“觀受用種類過患”,受用的時候,各式各樣的過患,種類就是各種各類,就是觀受用的時候。這裏是“正食觀可厭惡”。

  “一者正受食”,正在受用的時候,“色香味觸美”,這個飲食它有它的顔色,它的香味道,它的嘗的味道,還有觸就是碰到它很柔軟的,這是都是很好,美就是都好了。

  一般蔬菜,都是顔色能夠紅的、黃的、綠的,配起來已經很好了。我們以前廈門南普陀講過課,他們廈門素菜館是國際上聞名的,他們的廚師也曾經聘到國外去,傳手藝,傳他手藝的。他們的菜每一盤菜一首詩,這是都很優雅的詩,那麼每一盤菜都是一盤風景。那個有一盆有一個菜我記得叫“海底沈”,反正是一首詩,講什麼,好象月沈到江底裏邊,什麼一句話,大概這個意思,但是很好的一句詩。那麼他的一個菜,有的是草原的一樣的綠的平臺上面,有各式各樣的裝飾東西,有的麼是什麼什麼,都做得很好看,那麼有詩意,這個就是色香味觸都好。這個就是引起人家吃的要求,要求的後頭什麼?做生意麼,他好賺錢麼。關鍵就在這裏,當然我們出家人不是爲這個。

  所以說要觀…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