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常去。這是一個教授教誡。
“蕩滌身心淨28”,身心要弄得威儀,戒律要持好,不要去爲了名、利養去。那麼另外一個意思,就是我們抄了的,這個《瑜伽師地論》的意思,月喻:自己到施主家裏去的時候,要象月亮一樣,那麼澄清,幹幹淨淨的,心裏沒有煩惱。遠離熱惱,月是清涼的,煩惱是熱的,煩惱的熱惱都去掉,以清涼的、幹幹淨淨的心到施主家裏去,不能帶著煩惱的求利養的心去。
“安住于慚愧,離驕慢邪命”,要經常自己想自己的不足之處,感到很慚愧,不要說我自己功德很大,你供養我,我該受,而且我感到你這個太差,我這個人該受更好的供養,等等。這個心是絕對起不得,有一點點供養就感到很慚愧:我自己不勞而獲,人家辛辛苦苦的供養我,我動也不動,鍾一敲,板一打,飯就到我的碗裏來了,這個是太失福了,這個很慚愧。“離驕慢邪命”,不要自以爲自己功德很大,驕慢的心不要起來,也不要以邪命去求飲食。
“不自舉輕他”,這個都是自己心裏的,不要起慢心,不要自以爲我的功德大,該受到更好的供養,其他人,他沒有什麼功德的,不如我的,他嘛吃差一點沒有關系等等,這個心不能起來。
“得施心喜悅,他得亦隨喜。”得到供養的時候,心裏很高興,這是施主培福,我自己能夠由他的悲心,也能夠身體支持了可以修行,這個都是好事情,要喜悅。那麼自己得到喜悅,假使自己得不到,人家得到,假使這一家人家,我去托缽他不給,我只好拿空缽回去。但其他來一個比丘,也是到這戶人家去,一看,他跟他們有緣,他給他很多好東西,妒忌心來,這個是要對那個施主要嫌恨,不要。自己雖然得不到,人家得到,隨喜。他也是修行人,他能得到之後,施主也是培福,他也能夠修行,也是好事情,要隨喜。
“又往施主家,不望彼必施,恭敬多非少,妙好不遲緩。”到了施主家裏去,不要預先有一個心,就是說去的時候:我是這麼大功德的人,修行人,我去了之後他非施不可,他決定要布施我。萬一不布施,那就氣得不得了。不但要布施我,而且恭恭敬敬地要布施我;不但是恭恭敬敬地,還要給我很多,不是少的;不但是要好的多的給我,還要很快地給我,不要叫我等半天。以這樣子的心情去乞食,多半會失望。人家在家人哪裏那麼閑就等在那裏給你送飯,可能他有點事情,他緩慢一點,或者他今天沒有燒好的菜給你差一點,或者他心裏今天有煩惱的事情,對你恭敬心少一點,這個都是預料之中的事情。不能說非恭敬不可,非要給我多不可,非要很快的最好的東西拿來不可等等,萬一有一點點不如意就生氣等等。
“縱彼不惠施,終不起怨害,瞋恚嫌恨心。”那麼假使沒有達到這個願,他不布施,或者不恭敬,不太恭敬,或者是給我少一點,不多,或者不太好的給我,或者等了半天才拿了一點點出來等等,這一些,終不要因此而起怨恨怨害的心,不高興的心了那些心,或者瞋恨心,或者對他起譏嫌,恨他,你看這個人對我不好,對人家好等等。
不要因爲這個乞食的因緣,而“虧戒落惡趣”,把自己戒虧損,將來墮惡道。持戒嘛能離惡道,犯了戒就墮惡道。那麼這就是說,我們乞食的時候要這樣子作意,這些煩惱的心不要起來,也更不要犯,虧損戒律更不要。
甲五 受食方軌
說食分四種 段觸思識食 養命起正行 而受用段食
要不苦耽著 安住出家姓 勿令身飽滿 充悅過時食
使諸根掉舉 意躁擾不安 引貪欲淫逸 嬉戲倡蕩行
下邊“說食分四種”,它這裏也說,什麼四種?這個我們講過,段食、觸食、思食、識食這四種。“養命起正行”,而這裏講的是段食,因爲我們欲界人,以段食爲主,其他叁個食,是力量要小一點,主要的還是段食。“養命起正行”,要養我們的生命修行,“起正行”就是修行,一定要段食來滋養。所以說爲了這個原因來受段食,並不是爲了吃得好,長得胖等等。我們受用段食的目的是養命了修行,沒有命怎麼修呢?我們的命是修行的本錢,寄托在這個身上修行,沒有這個身,這個行也就無所修起。所以還是要吃飲食。但是吃的時候“要不苦耽嗜”,不要苦苦的耽嗜。耽嗜,海公上師打的比喻就是說,跟吃酒、吃鴉片一樣地耽在裏邊,這個味道就放不下。不要苦苦地耽嗜在裏邊。
“安住出家姓”,《瑜伽師地論》裏邊,它是修八正道的“出家姓”,也就是少欲知足,能夠安住在戒律裏邊。
“勿令身飽滿,充悅過時食。”我們吃的時候,要避免哪些呢?一個不要苦耽著,不要耽著這個東西,非吃不可。第二個就是要出家姓,就是要少欲知足,不要吃得太飽,從修定來說不能太飽,爲什麼我們說出家人,晚上要不吃晚飯呢?一個固然是餓鬼晚上吃,你去吃晚飯,吃的碗筷聲聽,他非常痛苦,是起悲心,不動碗筷,這個還是其次的。真正重要的你要修行的話,修定的話,吃得太飽了不能修定的。我們都是知道,佛在世的時候,初夜、後夜是修定的時候,白天麼乞食等等,或者背誦,念誦,聽經,忙這些。修定就在這個時候,如果你晚上吃得飽飽的,定就修不起,所以不能太飽,太餓當然也不行。“充悅過時食”,不要“充悅”,太好的飲食不要吃,也不要“過時”,時間過了不要吃。
“使諸根掉舉,意躁擾不安”,那麼吃得太好之後,“諸根掉舉”,坐不住。凡是你營養太好,他就要動,你這個坐在那裏他難過,他一定要去動一下,那麼身一動,“意”也“躁擾不安”,心也定不下來了。
“引貪欲淫逸,嬉戲倡蕩行。”飲食太好,飽暖思淫欲,你營養太多,淫欲心會生起來,這個也是過飽的一個過患。(13B)那麼晚上不吃飯,這個很好,晚上淫欲心可以抑製下去,沒有很多營養嘛,它就不起來了。
所以佛的智慧很大。有的人就感到晚上不吃好象過不了,佛爲什麼要製這一條戒?實際上佛是大智慧的人,絕對不會使他的弟子受苦。日常法師他身體很不好,他有腸胃病,但是他堅持過午不食。人家說他很多理由,他說我相信佛的,佛說的話絕對是正確的,你們的道理,科學道理也好,什麼道理也好,我不相信的,我相信佛的。佛叫我們過午不食,我就過午不食,結果他身體還是蠻好,並沒有因爲過午不食就跨下來了。他現在弘法利生,做的事情很多,他, 還是過午不食,所以說不要擔心,佛不會看不到這些事情的。那麼“嬉戲”,你吃飽之後就是要去搞那些遊樂的事情,“嬉戲”,“倡蕩”,這些,肚子吃得太飽,就是搞那些無聊的事情。
又數數飽食 食啖諸肥膩 色香味俱美 精妙稀有食
謂能補益身 勇健體充實 無病常少壯 不衰朽長命
不生諸病患 多力能角戲 以香水沐身 塗香服細軟
飽食樂遊觀 耳目近倡伎 作樗蒲圍棋 拍毱擲石戲
臨食若饑渴 競啖自存護 耽嗜亦饕餮 難養亦難滿
有的人,他吃得好,吃得營養足,經常有人說:醫生叫我吃葷,他說吃素沒有營養。營養,我們說素食裏有,很多的人,在歐美的科學家,都發現素食吃的人,身體健康,少病,壽命也長,吃葷的人,到年紀大了,都會産生心血管病,都很多,甚至于癌症,都是吃葷的人多。那麼這個是素食的好處。但是一般的總改不過這個概念,總認爲要營養非葷不可。要吃得胖胖的,肥肥的,這個肉,要吃油膩多的,這樣子營養多。
“色香味”,顔色要好看的,香味要好的,味道也好的,吃這些東西,營養要好,“精妙”的,“稀有”的,還要吃吃不到的東西,最難得的,最好的東西。那廣東人就是最會動腦筋,吃猴腦,活的猴子的腦子吃,“稀有”,這個吃了好不好?從因果上看,怎麼會好呢?把活的猴子腦子打開來,辣椒醬油拌進去,他們苦得不得了,你還瓢羹一羹一羹去舀來吃,你將來感的果報也可想而知。“精妙”的“稀有”食。吃這些東西,吃了能補身體。
身體好了之後,勇健,身體氣力大,體嘛,長得胖,長得結實,沒有病,可以少病,可以“常少壯”不老,不朽,“不衰朽長命”等等。想是想得很好,但是你吃了葷的人,往往達不到這個目的,倒是吃素的人,反而能夠做到這一些,不朽。吃葷的人容易老,這個是肯定的,吃葷的人也不能長命,吃素的人,長命的很多,病也少。“不生諸病患”,他想是想吃得好,就是達到這個目的。“多力能角戲”,那麼氣力大跟人家去比武等等。身體好了之後要“香水沐身”,把身體要保的好好的,一般的水也嫌不好,要用香水。我記得以前我們電影裏邊小孩子看的,用牛奶來沐浴,這些都是窮奢極侈的那些錢多了亂享受,牛奶洗身有什麼好,一身油膩,一點也不幹淨。“塗香服細軟”,身上嘛,塗的香,穿那個細軟的衣服。“飽食樂遊觀”,吃飽了之後,他坐不住,到處去遊覽,遊觀去。“耳目近倡妓”,遊觀的時候,他就要去看戲,聽音樂去,近這些東西。“作樗蒲圍棋”,賭博。“拍毱擲石戲”,拍球,丟石頭等等。都是身體太好,氣力沒有地方用,不耐煩,去搞那些空事去。
“臨食若饑渴”,吃的時候,好象是饑歲的時候的饑民,拼命地吞。這個是人的吃的威儀。我們在清涼橋,有一次有一個出家人來,他們就招待他吃一頓飯。那一般的人,不是招待很好的飯,就一般的飯,就看到他“嘩嘩”拼命地往嘴裏劃,一看這個人不行,這個是對食貪很厲害,那後來就對他有看法了。所以說吃飯,不要好象饑民一樣,好久沒有吃到飯一樣,看到飯歡喜得來拼命挖,這個窮凶極惡的樣子不要作,“臨食若饑渴”。
“競啖自存護”,拼命地吃,爲了保護自己的身體,這樣子做,就是不威儀,也是比丘不應該做的,這個目的就不對。“耽嗜亦饕餮”。“耽嗜”,他就是對這個東西歡喜得來好象著了迷一樣的,歡喜得來放不下。“饕餮”,這是本來是一種野獸的名字,跟猴子一樣的,這個野獸現在絕種,但是這個字卻用來形容一個人好吃,沒有節製的吃東西。
這個饕餮是一種動物,以前的人抓他很容易,他…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