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記▪P77

  ..續本文上一頁處”,這是從加行裏得。你修加行的時候,要觀整個的宇宙都是一片空,沒有邊際的,這叫“空無邊處”,得了這個定就叫“空無邊處”。那麼你在空無邊處修得再進一層,能觀的是識,把所觀的空無邊都, 去掉,只看能觀的識——“識無邊處”,整個的是能觀的識,沒有邊的,那就是也是從加行安立。“無所有處”,能觀、所觀都不要——無所有,也是無所不有。這個都是加行的時候怎麼怎麼觀想,得來的果上定,也安這個名字。

  但是“非想非非想天”不從加行立的。當體立名。它本身就是一個非想非非想,不是加行的時候有非想,加行的時候要想的,不想的話你怎麼達到這個非想非非想。非想非非想就是說,沒有下地的那些比較明顯的勝的想沒有,但是也不是什麼想都沒有,還有一點點“昧劣”的想。

  “昧劣”,這個想,一點點。這是外道,你身體已經沒有,如果想再沒有,就是斷滅了。外道修行的目的——要自己得到一個很高的境界。自己都消滅了,他修什麼呢?他當然不願意的。所以說他既然是無色界的定,身體沒有,如果把想再滅掉,那就是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他要留想,想要留一點點。他知道造業的根源就是心裏起煩惱,知道心也不好,所以不給它起作用,但是留一點尾巴,不給它斷完,這就叫“非想”,也叫“非非想”。“昧劣”,當體立名,它本身這個定就是非想非非想,跟前面這個安名字不一樣的:前面從加行立,這是從當體立。

  此本等至八 前七各有叁 謂味淨無漏 後味淨二種

  味謂愛相應 淨謂世間善 此即所味著 無漏謂出世

  這是總結,四個禅——靜慮,四個無色。“此本等至八”——這根本的八個定,“前七各有叁”,前七個定有叁種:“謂味、淨、無漏”。“後味淨二種”,最後一個非想非非想天,只有“味、淨”兩種。

  這個也不難。前面七個定,這裏是根本,近分定不在裏邊。“本”——就是根本,根本的八個定,那就是初禅、二禅、叁禅、四禅,跟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每一個定的近分定都不算進去。

  這八個根本定,前七個都有叁種:一種是“味”、一種是“淨”、一種是“無漏”;最後的非非想天這個定,只有“味、淨”兩種,沒有“無漏”。所以說入了非想非非想定,起無漏定是不可能的。因爲他的心太弱,沒有力量;無漏是要斷煩惱,智慧要鋒利,這樣子的昧劣的心不能起無漏定。

  那麼什麼叫“味”呢?“味謂愛相應”,跟貪愛相應的叫“味”。愛能味著,我們有了愛,味著,就是貪著一個對象,好象嘗味道一樣,所以叫“味”。所以跟愛相應的定,叫“味定”,就是說八個定裏邊,有一種是染汙的,跟愛相應的,就是貪著自己那個定的,味著那個定的,叫“味定”。

  “淨謂世間善”,世間的善法——無貪、無瞋、無癡相應的定,叫“淨定”,因爲這些法是白法,清淨的法,叫淨,但不是無漏的。

  味定,就是貪著那個定,會退。所以我們修定的時候,不能貪著禅味,你感到這個禅的味道很好,你就呆在裏面,不但是不能進去,甚至會退下來的。所以說不能味著,一味著的話,這就是個染汙定,就不好了。不味著,就是淨定,這在世間的定來說,沒有味著的是淨定,是善法。

  “此即所味著”,味著什麼?味著這個“淨定”。這個淨定得到之後,你一産生染汙心——前面這個淨定得到之後,去染著它的話,這個淨定就退掉,染汙定就出來。他味著的就是那個淨定,因爲那個淨定很好,他一貪著,淨定就退掉,就成染汙的定了。

  “無漏謂出世”,無漏定是出世定,它沒有愛所緣的,是不會退的。這個無漏定不生煩惱,煩惱就是漏,無漏定就是不起煩惱的。愛是煩惱,愛是不能緣無漏定的。

  那麼每一個定都有叁種,一種是染汙定,有味著的、貪著的;一種是淨定,世間的禅定;一種是出世的定。非想非非想天只有淨定跟味定,出世禅,這個無漏定不能有。因爲非想非非想天的力量太薄弱,我們要修無漏定,決定要極強的心的智慧,斷煩惱,才能夠起無漏的作用。

  這個非想非非想,又想又沒有想,倒有沒有,迷迷糊糊,若存若亡——道家就欣賞那個境界,這個跟印度的外道有些接近的。這個境界說是混沌等等,倒有沒有了。這些佛教是絕對不要的,佛教要智慧明利,一定要大覺——圓滿的覺,不能糊裏糊塗。所以世間上的人,有些人原諒糊塗人,這個人糊塗要原諒他。糊塗本身就是個大罪。你沒智慧,貪、瞋、癡叁個都是根本煩惱,不能說貪心的人不好,瞋恨他的也不好,癡的人就是好。並不如此,癡的人也是壞的。貪、瞋根本從癡上來的,沒有癡的話你怎麼起貪的心,怎麼起瞋心呢?所以糊塗跟老實不能劃等號,老實是很好的一個德行,糊塗——不知道,不能叫老實。

  靜慮初五支 尋伺喜樂定 第二有四支 內淨喜樂定

  第叁具五支 舍念慧樂定 第四有四支 舍念中受定

  表七:靜慮支十八

  “靜慮初五支”,我們有個表。靜慮,爲什麼叫靜慮?一個原因有靜慮支,一共有十八個支,但是歸納起來十一個。那麼哪些支分呢?

  初靜慮有五個支:“尋伺喜樂定”——“尋”一支,“伺”一支,“喜”一支,“樂”一支,“定”一支。我們前面說初禅的時候,以如法的尋伺來戰勝不好的惡尋思,然後把欲界的五蓋除掉。欲界裏邊的掉舉蓋就是惡尋思,把粗的貪、瞋除掉之後,那些細的昏沈、那些細的惡尋思把它全部去掉。用什麼去掉?就是用善的尋伺去掉。這個時候就要利用尋伺,把不好的尋思用善的尋伺去掉。那麼離開欲界的五蓋之後,自然會生起那些喜樂,同時住在定中,生起心一境性,這就是整個的初禅,就是“尋、伺、喜、樂、定”——這個五個支。

  第二禅有四個支,它是“內淨喜樂定”。“定”,當然每一禅都有定。“尋、伺”到了二禅的時候去掉。因爲“尋、伺”比較粗動,更深的靜慮不要粗動的“尋、伺”,所以說把“尋、伺”去掉,用一個“內等淨”——“內淨”來代替它,然後“喜”、“樂”一樣的,都有“喜”、“樂”。第叁支“內淨”是什麼東西?等一下再說。“內淨喜樂定”——“內淨”一支、“喜”一支、“樂”一支、“定”一支,這是第二禅四支。

  第叁禅也是五支:“舍念慧樂定”,這裏“喜”已經沒有了。

  第叁禅的五支第一個是“行舍”。這個“舍”是不是舍受的舍?不是那個。受裏邊有苦樂舍,這個是“行舍”。心放下沈掉,叫行舍,是行蘊裏的舍,不是受蘊裏的舍。受蘊裏邊的舍是中受——不苦不樂的舍。

  下邊是“念”——“正念”、“正慧”,第叁禅的“樂”是整個世界上最大的樂,第叁禅的樂最微妙的。世間上的樂是粗的,哪怕是初禅的樂還粗,二禅的樂還粗,到叁禅的樂是最高的。一般樂是身上的感覺,而叁禅的樂是心的感覺,最細的樂就在叁禅。所以說提婆達多在阿鼻地獄,他是示現的,佛叫舍利弗、目犍連去探望他,問候他。他們兩個尊者去了之後就問提婆達多,他說:“你在這裏受苦,哎呀,很可憐哪!”提婆達多說:“我這裏一點也不苦,我就像在第叁禅的樂一樣。”第叁禅的樂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樂,那就是說提婆達多是示現的。

  這裏“行舍”一支、“正念”一支、“正慧”一支、“樂”一支、“定”一支,五支。

  第四禅四支,“舍念中受定”,“行舍”還是有的,“正念”還是有的,樂受沒有,這是舍受——“中受”,就是受蘊裏邊的舍,“定”,就是心一境性,每一支都有。

  大家看一看這個表。本來有十八支:第一禅是五支,第二禅是四支——九支,第叁禅五支——十四支,那麼第四禅加四支,十八支。這十八支有重複的,合攏來總的是十一個支分。

  第叁定舍極喜,第四定舍極樂,故立行舍。初二不立行舍,故立輕安。

  (《正理》雲:行舍輕安互相覆蔽,若處有一,第二便無。輕安治沈,其相飄舉,行舍治掉,其相寂止,故安與舍,互相覆蔽。)

  這個注解裏,“第叁定舍極喜”,第叁定就是第叁禅,它舍了最大的喜——就是在第二禅,第四禅“舍極樂,故立行舍”。第叁禅要舍掉極喜,第四禅要舍極樂,都需要“行舍”這個心所,行舍就是把它舍掉。“初二不立行舍,故立輕安”,初、二禅沒有行舍,它沒有舍掉喜樂,所以說輕安,輕安是喜樂,初禅是輕安的喜。

  第叁定有樂受,爲耽此樂,不欣上地。對治此故,立正慧支。

  爲什麼第叁禅有一個正念之後還要正慧呢?因爲第叁禅有最大的樂,假使你有這個樂,耽著這個樂。對治這個樂,要有正慧,不要耽著這個樂。

  第叁定,爲第二定勝喜飄溺,若第四定,爲第叁定勝樂留礙,由爲下地,所流難故,于自地染,不能出離,是故世尊勸住正念。又叁地由離喜故,念慧爲正。四地離八災患,舍念得清淨名。

  (八災患:尋、伺、懮、苦、喜、樂、出息、入息。)

  “第叁定,爲第二定勝喜飄溺”,“若第四定,爲第叁定勝樂留礙”,你要到第叁定去,這個喜是第二禅最殊勝,那如果你要入第叁禅去,那要下大功夫。第四禅,以第叁禅的樂是最殊勝的,你要進入第四禅,也有很大的阻礙,那麼進去要下大功夫。所以說要正念,第叁禅就是要提起正念,不要爲第二禅的勝喜所飄溺;第四禅的正念要提起,不要爲第叁禅的勝樂所留礙,所以要加正念支。

  “又叁地由離喜故,念慧爲正”,爲什麼這個“念、慧”叫“正念、正慧”呢?因爲第叁地的時候離開第二地的最殊勝的喜,喜還是浮動的,所以說要離開,必定要正念。這個“念、慧”是正的,是好的。第四定離開八個災患,八個災患就是“尋、伺、憂、苦、喜、樂、出、入息”都離掉,這個叫清淨,舍念清淨。

  內等淨:頌“內淨即信根”者,謂若證得第二靜慮,則于定地亦可離中,有深信生,名內等淨。信是淨相,故立淨名,離外均流,故名內等,淨而內等,故立內等淨名。

  (《晖鈔》:初離欲染,得初定,味著爲定究竟。後得第二定,初定同欲界,亦信是…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